当代岭南文化名家·马镇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崎岖不平求学路

古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

马镇坤的童年故事并不平常。他祖籍在粤北的连县,1935年10月末出生于粤东潮阳。那时,他父亲在广州一家盐业商行当店员,做买卖手,常年在广东沿海一带东奔西跑。一家人的生计,全靠那点工钱维持,生活并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安安稳稳。谁料不久,这种平静的日子,便被侵华日军的炮火击碎了。

1938年10月21日,日寇进攻广州,国民党守军全线退却。广州沦陷。

一时间,广州城内外,街头巷尾,到处是慌乱逃难的人群。马镇坤的父母也慌忙带着年幼的子女,随着仓皇的人群,一路奔波来到汕头。

谁知喘息未定,日军的炮火又跟着到来。1939年6月21日,汕头也沦陷了。

战火纷飞,流离失所,何处是安身之地?马镇坤一家只好跟着盐商老板一家,随着惶恐的人群,在潮阳、潮安、饶平一带,躲来躲去。一有风声,不管白天黑夜,赶紧拔腿就跑。马镇坤那时虽然年幼无知,但那种天天担惊受怕、流离颠沛的日子,也让他吃尽苦头。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结束这种苦难的日子。马镇坤的父亲回到广州工作,母亲带他到惠来县的外婆家安顿。不久,大人们便安排他去县里的诚信小学读书。

惠来地处粤东滨海。此地丘陵起伏,交通极不方便,有“草县”之称,非常贫瘠。马镇坤能够读书,心里十分高兴。从家里到学校要翻过一道城墙,不管刮风下雨,但他从不缺课,放学后便在学校做完功课再回家。他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小学的时候就能背诵近百首。

1948年,马镇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惠来诚信中学,后来又转入当地最好的学校惠来第一中学就读。

转眼到了1950年,惠来与全国各地一样,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处处生机勃勃。

此时正值深秋时节。有一天,15岁的马镇坤接到父亲从广州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张《南方日报》,上面用黑笔圈出一则南方大学的招生消息。父亲在信中一再叮嘱,赶快上广州赴考。他捧着这封信,心怦怦直跳,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从惠来到广州,路程约400公里。那时的路几乎都是羊肠小道,更没有直通广州的长途客车。唯一的办法,就是迈开双腿,徒步前往。

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拏云”。或许是幼年逃避战乱的苦难经历,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和过人胆识。凭着一股豪气,马镇坤决定徒步去广州。恰好此时有两个同龄人也想到外地闯一闯,于是他们约定结伴前行。

出发前,马镇坤的外婆把一个旧的小藤箱给他,并帮他收拾一些行李,其实就是几件破旧的衣服,并特意煮了四个番薯和三个鸡蛋,用纸包住塞到小箱中。

从此,小藤箱一直陪伴着马镇坤,激励着马镇坤。结婚时,入新房唯一拿的就是这个小藤箱。妻子的娘家人还笑话他,“这么破旧的箱怎么还放在新房?”但马镇坤始终当成宝贝,珍藏着。

出发前的晚上,外婆把马镇坤叫进房间,塞给他一个小手帕包着的布囊,里面鼓鼓的。马镇坤打开看看,竟然有10块钱港币。这在当年可是一笔足以从惠来到广州的路费,是外婆从亲友中借来的。外婆依依不舍地说:“一个人出外要小心,要努力读书,埋头苦干,不要怕吃亏。这点路费你拿着。”马镇坤推让了很久,含着眼泪收下了。

这时,年幼的弟弟妹妹在门口偷偷地抹泪。由于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弟妹的照看,主要靠大哥。三兄妹相依为命,感情非常好。大哥是亦兄亦父。马镇坤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把家人接到省城。他拉着外婆的手说:“阿婆,弟弟妹妹就交给您了,照顾好他们,我会努力的!我一定也让他们到广州来。”

南方的冬天,虽没有北方凛冽的风雪,但大地也已出现萧索的气息。路边没脚的野草开始枯黄,漫山遍野的树林叶子落尽,往日叽叽喳喳的飞鸟也仿佛绝迹,去躲避即将来临的严寒冬天。

三个各自怀着美好希冀的少年,怀里揣着微薄旅费,背着简单行李,告别家人,沿着弯弯曲曲的海边小道,一路西行。

逢山过山,遇水涉水。渴了,捧起一口小溪水;饿了,蹲在路边吃番薯。在傍晚时分来到葵潭,少年人血气方刚,此时也已腰酸背痛,身心俱疲。眼看急急跑了一天,还未出惠来地界,心中不免气馁。

葵潭是惠来一个大镇,周围丘陵遍布。正当他们累得瘫坐在坡上歇息时,一眼便望见坡地上有一片桃花林。这时节,一丛丛桃花争奇斗艳,一串串花苞含露凝香。整个山坡生机勃勃,仿佛正在等待吐蕊绽放的美妙时刻,要为大地增添一抹瑰丽的色彩。

眼前生机无限的景象,让三个行色匆匆疲惫不堪的少年,心中振奋。一种对未来模模糊糊却又切切实实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忘掉疲倦,站起来继续向前。终于,在镇上找到一个远房亲戚的家住下。

过了葵潭便是陆丰。地势相对平坦,人烟也旺起来。陆丰与别的城市一样,清匪反霸运动如火如荼。沿路能见到用石灰粉刷在墙壁上的大字标语。他们说说笑笑,寻路而行,绕过甲子渔村,直奔海丰而去。

海陆丰一带,过去有许多爱国志士和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转战到海丰的五坡岭,留下“方饭亭”遗迹;著名革命家彭湃曾在这里开展农民运动,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留下赤山约农会、海丰红宫、海丰红场等革命遗迹。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也到过这里开展革命活动。

马镇坤那时虽然匆匆一瞥,却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南方日报》当记者时,曾到海丰采写过宣传彭湃革命事迹的稿子,采写过反映海丰民兵先进事迹的稿子,对当年路过此地的情景记忆犹新。

海丰马路,倚山临海。晨光下海天浩浩茫茫,夹着咸味的海风吹到人身上,寒意逼人。他们走着走着,不觉到了海丰鲘门镇。这是个千年古镇,面临惊涛骇浪的滔滔南海,《旧唐书》对此已有过记载。从这里到广州,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太阳升得老高,大海便开始涨潮。

在这里看大海涨潮,那磅礴的气势,震魂裂魄。起先还不觉得什么,只看到在辽阔滩涂上挑贝类捡鱼虾的男女老少,警觉地迅速撤回岸上。然而一眨眼间,天际间顿时动荡起来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一排排滔天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一切的沉雄之力,呼啸着,咆哮着,席卷黑色的沙滩,撞击着海岸边坚韧的磐石。看得这三个毛头小伙目瞪口呆。他们凝望着这景象,任由心灵震荡!

怪不得那些“十五壮游”、四处求学的古人都说:登高山可知高远,临大海能壮人襟怀。此时此刻,三个少年只觉心中蓬勃,豪气直冲胸臆。于是迈开大步,昂首前行。这一幕,这一景,马镇坤终生难忘。

大海,并非都如此惊心动魄。当他们走进惠东,路过巽寮湾畔时,眼前是一派迷人的风光。三座石岛错落在海面上,海浪飞驰犹如奔雪,簇拥这琼楼玉宇般的石岛。

漫步沙滩上,渔号声声可闻,天际间归舟点点,让人感受的大海温柔,领略大自然的奇妙。这地方现在成了个海滨旅游胜地,那时却还是个偏僻渔村。

他们晓行夜宿。从惠东出发去惠州淡水,再由淡水经大鹏湾到达深圳。屈指数来,足足步行了六天时间。对这三个少年来说,那也算是一个壮举了。

当时,从深圳到香港,还未封关,可以自由出入。两地的经济以及就业情况差不多,其中一个小伙伴执意要去香港,一个留在深圳火车站当搬运工。六天六夜苦乐与共,依依惜别,然后各奔前程。

马镇坤在深圳过了一夜,第二天便独自搭乘火车来到广州。一个不好的消息,让马镇坤怅然若失,南方大学的报考时间已经错过了。校方说:明年再来报名考吧。

“家里贫困,不可能坐等明年再考。自己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学校,就业或许可以快些。”无奈之下,马镇坤只能重新思考自己日后的人生道路。

人们都说:马镇坤这六天路没有白跑。

人总是在吃了苦头之后才会成熟,在艰苦历练中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壮大胸怀,才会有成大事的气质。恐怕他自己也觉得获益匪浅。在事情过了许多年之后,他踏入报门,从事新闻生涯,特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置于案头。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