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探2010-2013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优秀调研报告优秀论文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外来临时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凫山小学

摘要:本文分别从当前东莞市科教文卫体外来临时工的心理状况与造成这些心理状况的成因入手,对当前的研究资料做出尝试性的综述,以期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的轮廓做出初探。在方法上采用SF-36(tm)Health Survey健康量表中文版为调查工具,并在原题目上根据实际情况作了细微的改动。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发现除社会功能平均分值高外;情感问题对角色限制度与情感健康度平均分值均处于中等水平;精力旺盛度和总体健康度相对偏低。结论是,此人群较受情绪问题困扰,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对其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至于对其社会角色有太大的限制性。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都有疲惫感出现。社会功能比较完善,与社会的相处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总体健康度并不乐观。本文将试从此人群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的外部环境压力两方面来探究此人群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

关键词:临时工;外来工;心理健康;社会压力

引言

“外来工”是中国国内“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主要来自农村,也有一部分来自小镇或城市,农民身份和外来人口身份对他们的处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几年,随着城市形象的迅速提升,东莞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在东莞市教科文卫系统的单位里,有一群身份相对特殊的群体——“外来临时工”。他们的家乡不像其他职工一样在本地,工作存在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工资及工作量与正式职工存在明显差异。和其他外来工一样,由于离乡背井,社会文化差异,地域经济差异等各方面现实因素,外来临时工与本地职工心理状态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试从当前广东省外地职工的心理状况与造成这些心理状况的成因入手,对当前的研究资料做出尝试性的综述,以期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的轮廓作出初探。

外来临时工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企业单位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外来临时工在东莞教科文卫体系统单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他们个人和群体情绪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决策十分缺乏有效的基础性支撑。东莞正面临着双转型,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人。而外来临时工存在相对不稳定因素,其心理因素对其开发创造及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是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

一、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是来自东莞市部分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艺剧团、福利机构等市教科文卫体系统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即暂时在单位工作的非莞籍人员。临时工指单位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随机抽取400名对象。其中,男性196人,女性204人;年龄19—58岁,平均为28.26岁;小学文化(含小学以下)54人、初、高中毕业184人、大专学历113人、本科以上学历46人。调查时间为2010年7—8月。

(二)方法采用SF-36 Health Survey健康量表中文版调查工具,对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测,并在问卷中增加了基本情况和生活现状的调查题目,由调查人员把上述量表带到各单位,向被调查人员说明本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消除其顾虑。调查人员统一指导或协助其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表。有效问卷400份。

(三)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在被调查的400名外来临时工中,覆盖行业包括福利机构9人,文艺剧团18人,公立学校56人,公立医院23人,民办学校138人,民办医院52人,科研机构5人,其他行业99人。

(二)每天工作时间小于8小时的临时工占总数的44.95%;9小时—11小时的占总数36.62%;大于或等于12小时的占总数的18.43%。每周工作天数不大于5天的占21.72%;为6天的占37.88%;工作天数为7天的占40.40%。每月的工作收入低于700元的占6.78%,701元—1000元的占26.88%,1001元—1500元的占36.43%,高于1500元的占30.00%。

(三)其他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400位被调查者中,在现工作所属地区的平均驻留时间跨度为34.78个月,将近3年。婚姻状况为单身50.13%,已婚46.25%,同居3.88%,其他1.81%。其中,有子女的占总数的43.22%,多数人有一个或两个子女,占有子女人数的79.66%,调查中子女数最多的达到6个,占0.56%;5个的占2.82%。

三、量表结果

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rom, MOS SF)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对健康研究发展而来。经美国不同种族人群及其他几个国家人群的大量研究证实,SF-36具有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国际生命质量评价组织(IQOLA)推荐使用SF-36进行生命质量的测定。199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翻译了中文版的SF-36。

在出版的文献中,信度的统计值已经超过了推荐标准0.7。SF-36的内容效度、现时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以及预测效度均已有研究证明[4,5,7-9]。内容效度研究显示,SF-36是一般测量,包括最常代表健康的5个概念,不包括睡眠问题、认知问题、性功能、家庭功能、饮食等特定问题。第二个条目是自我对健康状况改变的评价,其余5个归属不同领域:总体健康评价(GH,5条)、活力(VT,4条)、社会功能(SF,2条)、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3条)、心理健康(MH,5条),这5个领域又形成心理内容综合测量(MCS),其中SF、RE、MH3个领域则对MCS贡献最大。

表1 各维度题目分值换算后平均值

在问卷设置的5个维度中(各纬度的分值变化在0-100之间,分数越高代表此项功能越完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统计结果显示:

1.情感问题对角色限制度(RE)的平均分值为62.8308,表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对其日常生活工作有产生一定的影响,受访者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自我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2.在第二个纬度即活力(VT)中,平均分值是58.3825,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经历一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都有疲惫感出现,建议适量减少工作量,也要注意调适自身的心态。

3.心理健康(MH)作为第三个纬度,主要参考是情感健康度,平均分值为65.1065,表明人群的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和生活工作,与第1纬度的结论相符,建议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外界的帮助。

4.至于第四个纬度社会功能(SF)的平均分值达78.5603,表明此人群的社会功能比较完善,与社会的相处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能力不受限,在比较完善的社会功能状态下其心理健康也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与发展。

5.在最后的一个纬度,即总体健康度(GH)中,总体的平均分值为52.0101,显示其总体健康状况一般,建议找出影响这人群心理健康的各种可能因素并抓住主要诱因,对症下药,提升其总体健康水平。

四、讨论

(一)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面临的生活现状

表2 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来东莞务工途径分布

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在单位里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工作,如清洁员、园丁、维修工等。也有一部分是从事专业技能型工作的,如教师、护士、文秘等。这些外来工来东莞打工的途径主要是亲戚朋友老乡介绍。调研结果表2显示,当下,“口碑”依然是不少外来工选择来东莞务工的主要因素。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单位里都是同乡、同村的外来工比较多。因为对于外来工来说,在别人的引荐下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会更容易一些。

表3 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出行工具分布

表3和表4显示,他们在东莞生活简朴,业余生活单调。外来工怀着淘金美梦,背井离乡来到东莞,挣钱养家糊口的目的十分明确,平时省吃俭用,不舍得乱花1分钱。无论是出行还是业余生活,基本上都是采用最节省的途径和方式。政府和企业在丰富外来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还要继续下工夫。

表4 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业余活动分布

表5 外来工交友情况

户籍制度始终是外来工与本地人不能融合的障碍。“乡下出生为乡下人,城里出生是城里人。”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户籍制度的形象说法,无形之中,户籍制度把外来工和当地城市居民明显地隔离开来。

表6 如果你有子女,是否打算将子女带到东莞读书

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始终是困扰外来工的一块心病。表6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外来工不会带子女到工作所在地读书。据调查,不是外来工不愿意将子女带到工作所在地读书,而是外来工子女在异地读书的门槛太高,负担不起各种费用,而且由于工作待遇不高,又是临时性质,不带子女到工作城市读书是外来工的无奈选择。

(二)广东省外来工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400位调查对象结果统计显示,在量表的情感健康这一维度中,被调查人员对过去4周所受到的情感体验,按轻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以对应题目平均分值为参照标准,分值越低,受到影响程度越大):①你感到情绪低落、沮丧,怎么也快乐不起来(55.65); ②你觉得闷闷不乐,心情忧郁(63.20); ③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快乐的人(67.24); ④感到情绪波动、不安(68.94); ⑤你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人(70.50)。由此看出,此人群受悲观情绪影响较大,同时,这种悲观和受挫感在不良情绪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较大的。一般而言,到外地谋生的人无论在年龄、体力和文化程度上都属于在家乡中比较优秀的一类,他们大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身体较好。但是,由于他们的户籍仍在家乡,其“外地人”身份没有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在户籍、教育、社会保障、人事、医疗制度等方面仍然只承认城市当地居民,而将“外地人”、农民工排斥在外。政策与体制持双重标准,对本地人是保护,对外地人是限制。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当地城市居民由于先天具有的身份,不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就可获得许多社会公共资源,尤其是各种人脉资源和地方保护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够享受到诸多特权,在社会竞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无论在现实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优越感。这种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外地职工产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外地人”希望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接纳和认同的渴望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生活现实又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一方面,改善自身和家庭现状的愿望和要求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制度设置上的诸多困境又使他们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显得无助和无奈,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常常表现为畏难、消沉、急躁、自责等悲观情绪。

2.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孤独心理是指人们在缺乏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时的一种极端的心理感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个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而这样的环境对许多城市中的“外地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奢望。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排斥,使得他们无论在城市工作多久,都注定是游离于城市边缘的“匆匆过客”。“边缘人”的社会处境使他们非常在意城里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以此群体中的农民工为例,绝大多数农民工工作环境封闭,这种封闭的工作圈子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虽然在空间上走近了城市,但在精神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很多外地职工将在街上溜、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三五结伴的“打工一族”踯躅在街头,与城市中万家灯火所营造的温馨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400位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28.26岁,但已婚的外地职工只占46.25%,即不足一半人已婚。提示外来务工人员可能由于长期漂泊在外的生活及较大的工作压力对其人生规划,及生活的稳定性都造成了一定负面的影响。

(三)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心理危机讨论

1.就总体而言,单位职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体性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个体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压力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变形与改变,积之成疾、聚之成患。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只是外来工职业压力的因素之一。在受调查的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当中,数据显示日工作时间在9小时以上的比例占55.05%。工作时间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这对个人情绪的平衡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工作的负性情绪积累增加。同时,工作时间需求和决定自由度对部分心理紧张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时间需求越大,心理紧张反应越大。除此之外,工资报酬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临时工造成压力,调查数据显示,月薪在1500元人民币以下的占整个外地职工抽样群体中的70%。可以看出,他们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多数外地临时工除负担自己日常消费外,还要兼顾家乡的家人,在同等条件下,与本地职工相比,经济压力自然加重。另一方面,高强度、超时的工作并不能为他们带来较高的收入报酬,而是比“本地人”同事更为拮据的经济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失衡,并且精力降低,对工作激情消减。另外,因组织文化恶劣导致的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冲突的人际关系,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因结构和岗位调整而产生的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困惑,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而形成的安全顾虑等等,这些职业方面的因素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也应当作为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的外来临时工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

2.对于进入一个新城市务工的人群来说,新旧变化、原有和后来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劳动待遇和劳动权益的差异,社会福利保障的差异,如医疗保险、子女教育问题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强弱地位失衡;由于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贫困与富裕、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等等。这些现状广泛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东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事业单位中外来临时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康来云:《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试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04年第7卷第1期,第85-88页。

[2]林之达:《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不能忽视社会心理的调试》, 《中共四川省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党报》,2007年第4卷第1期,第13-14页。

[3]王素华:《外来工群体行为与规范缺失》,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年第1卷第3期,第246-247页。

[4]余善法、张锐、马良庆、谷桂珍、杨艳、李奎荣:《职业紧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年第21卷第1期,第16-19页。

[5]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