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世界和多元装饰:装饰艺术运动20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立体主义

所谓“立体主义”(Cubism),它是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另一个源头。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运动之一,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多种艺术门类与流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立体主义的出现,不是艺术家头脑中空想而来的结果。在20世纪,随着时空相对论、原子射线、生物细胞学等新科技的进展,传统的“空间”“时间”“质量”等基本概念的有效性都面临着新的挑战,19世纪之前人类文明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法则、规则都被重新审视。与此同时,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出现,真实地记录外部世界形象的功能逐渐从画家和美术领域中脱离出去,此时留给美术师和画家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以更新的视角和观念来表现人内心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诉说。

布拉克

法国画家,雕塑家,生于阿让特伊,年轻时在勒阿弗尔当过房子油漆工和装饰师,其间于1897—1899年在美术学校的夜校读艺术与绘画。后去巴黎,1903年入胡伯特学院学习绘画。其早期作品倾向印象派,但1905年在观摩了野兽派作品展后深受影响,曾短期参与后者的绘画活动,但色彩和笔法并不强烈而粗放。1907年5月,在独立沙龙展出其野兽派画作,同年又因受塞尚的影响,画风发生转变。他也是这年结识毕加索,并成为终身至交。

立体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潮,集中产生于1907—1914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装饰艺术运动的酝酿、发端期。立体主义派的发起人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另一位则是毕加索的朋友及同行乔治斯·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其实,两人之中发挥了最主要作用的还是毕加索,但“立体主义”这一名称的出现,却首先是由布拉克引发的。

立体主义的发轫之作,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绘画作品《亚威农的少女》。这幅作品明确突破了传统西方绘画一贯使用的透视技法,转而创造了一种“异质”空间透视与组合技法,画面中的人与物都不再是平面维度上的组合与排列,而成了立体维度上的另类想象与建构,其结果是,从侧面角度所画的一个人的鼻子,与从正面角度所画的同一个人的面庞,被硬性组合为同一个画面。对于不具备“立体思维”的人来说,画面中的这些人与物都成了形态各异的“怪物”。毕加索的好友布拉克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时就深受震撼,但震撼之余他又十分理解这幅画及其怪异的结构,并且勇敢地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艺术取向。1908年,布拉克按照立体主义的方法和原则创作了一幅名为《埃斯塔克的房子》(House at L'estaque)的作品。有鉴于画面中充满了具有鲜明立体感的大小色块,一位艺术批评家说:布拉克的这幅风景画纯粹是由“小立方体组成的”, “立体主义”一名由此而来。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对照:虽然人们一般将毕加索视为立体主义的首要创始人,但立体主义这个名称却是由布拉克的作品引出的;另外,虽然立体主义的真正承载者和实践者是画家,但为这些画家贴上“立体主义者”标签的却是艺术评论者。从这些事实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很多艺术家在其创作之中或之初,往往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其创作实践会导向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结果,也不确定会导致一个怎样的定型,他们只是率性而为地将某些新鲜的观点和作品提供出来,然后任凭观众或观察家去点评。赋予艺术家们这样或那样的标签的,往往不是艺术家本人,而是观众和批评家。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观念的产生,受到过两个具体因素的促动。第一个与现代派绘画的先驱塞尚有关。1906年,塞尚举行了大规模个人回顾展,展出了大批创作于20世纪初期的“几何化”静物、风景和浴女作品,使毕加索大受启发。另一个则是在巴黎自然博物馆所举行的一次人类学展览会,会上展出了大量由欧洲人类学家在非洲加蓬、刚果和尼日利亚等地的土著部落中搜集到的木雕面具等原始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近乎抽象的方法来处理物体的形态,运用概念化的、几何式的分割手法来处理人体。这也为毕加索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在毕加索和布拉克的作品面前,人们关于“空间”与“形式”的基本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虽然人们还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分辨出人或物的独立形象,但这些形象已经不再如以往那么清晰可见了:前景中的人与物已越来越消融到作为背景的画面之中去了。立体主义的空间审视方法一方面具有“分析性”的特征,强调对人或物的形体做多视点、多局域的分解处理;但这种审视方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倾向,即强调将经由分析环节所获得的多样性局域空间或平面重新联合为连续性的整体。经由上述转换,原本苍白死板的空间就被赋予了鲜活的色彩感、肌理感和实体感,“空间性”成为美术绘画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空间已不再是惰性的、消极的“虚无”了,而成了积极的、充实的“实在”。

除毕加索和布拉克之外,早期立体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约瑟夫·费尔南德·亨利·莱热(Joseph Fernand Henri Leger,1881—1955)等人。毕加索和布拉克都喜欢以人物和自然景象入画,而莱热更关心当代人的具体生活景象,尤其是机械、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等与工艺美术设计具有紧密关联的领域。他认为“机械化”不仅从其实用功能上来说是近代人类文明最具突破性的创造,而且从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也是富有深厚审美价值的创新。莱热曾于1910年之前花费数年的时间和精力,以“林中裸体”为主题进行过繁复的技术探索,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人体往往被简化成为机械性的圆管形态。这在视觉层面上应和了近代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奥福瑞·德·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所提出的“人是机器”的观念。莱热另一幅以“城市”为主题的作品遵循了同样的思维路径,以至于人们有时直接将他的风格称为“机械立体主义”。

面具

产于刚果,在所有的非洲面具中,这一类面具或许是最具知名度的,因为它曾是毕加索创作的灵感来源。面具整体为二维平面,突出刻画了面部特征,眼睛、鼻子、口、唇等格外突出,具有很强的写意风格。

相对于莱热来说,另一位画家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 1885—1941)则显得更为直接,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掺入了机械性元素,而且还直接以机械性事物作为其画面的核心表现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就是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德劳内甚至就是以绘画埃菲尔铁塔而成就其声名的。不过他笔下的《红塔》并非客观描摹,铁塔在他这里只是一个“依托”、一个“镜像”,是一个“折射源”,从铁塔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巴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天光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德劳内在创作中还突破了在毕加索和布拉克那里所常见的对于单调色彩的固守,他认为光是一切生命与能量的源泉,同时也是色彩的源泉,因而在其作品中更加注重对光的构成进行解析。

立体主义的艺术实践并不局限于架上绘画领域,还涉及建筑、雕塑等真正“立体的”艺术门类。这方面的先行探索人物也是毕加索。1909年,毕加索遵从分析立体主义的原则,同时参照非洲土著原始雕刻的风格,创作了一尊妇女头像雕塑作品,从而开启了立体主义雕塑时代。立体主义派在雕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同架上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雕塑本身就是立体的,所以无需刻意地在二维画面上重新创造立体意象;但是也正因为雕塑本身就是立体的,所以就更需要设计师和艺术家绞尽脑汁,以彰显立体主义的立体美术作品(雕塑)与非立体主义的立体美术作品(雕塑)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应对上述这样的问题,立体主义雕塑家发明了“假空间”与“反空间”等新型造型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技法与英国雕塑家摩尔的路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本质含义是“以虚为实”,在正反关系、明暗关系等具有高度对比性的问题上,采用逆向型思维原则,以此获得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拉·美特利

1709年出生于法国,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172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医学界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使他转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儿的物理学,但是抛弃了笛卡儿的二元论,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人和动物一样,也是机器。

《红塔》

罗伯特·德劳内1911年创作的作品。

《施瓦兹形式》(对页图)

康定斯基1923年的作品,是表达其抽象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现由私人收藏。

虽然毕加索和布拉克等人是立体主义派别的核心代表人物和积极实践者,但是他们却没有留下与立体主义美学观念有关的理论著作。这倒并不是由材料散失等原因所致,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打算作出任何理论性归纳。倒是其他一些艺术评论家和艺术理论者们弥补了这一缺憾。这些理论性文字如今都是研究和理解立体主义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不过饶有趣味的是,立体主义的实践者们对此并不怀有任何感激之情。毕加索和布拉克都对理论性总结采取了否定性态度,他们不但自己不构造任何理论,而且还反对别人越俎代庖。对于立体主义者们来说,理论上的总结与其说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立体主义,不如说是为本来属于开放性艺术形态的立体主义戴上了框框。对此,毕加索曾以一句简洁而到位的譬喻表明态度:“严禁与驾驶员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