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敌”的挑战
在法国所面临的上述现实中,尤其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德国。德国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是法国近邻,而且在历史上两者还是“政治宿敌”。自从19世纪晚期德意志实现统一以来,德国的活力就在现代性洪流的裹挟下日益得到彰显。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与商品生产领域也不例外。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建立和以凡·德·维尔德、贝伦斯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设计师的艺术实践活动,最终造就了德国艺术设计与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在本质上是一种在艺术与商业间采取的折中主义。虽然从艺术和商业两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够纯粹,但却适合了当时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处境的需要。
艺术设计在德国具有鲜明的“民主化”倾向。对于德国来说,这种“艺术的民主化”不是策略性的,而是被看作在德意志范围内获取社会与文化之统一性和经济进程之前瞻性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艺术设计都与商品生产乃至国家荣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早在20世纪初,德国政府就开始加大官方力度,参与国际性艺术设计博览活动与商品生产进程。德国一直不缺乏官方与艺术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对德国设计制造业产生了极为重大影响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中,就有好几位创始人是来自官方机构的人士。德国在艺术设计和商业制造方面的扩展挤占了法国固有的艺术空间和商务市场,这一点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就已初露端倪,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正是在这场国际活动中,德国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出其作为“一流艺术国度”的身份。而在此之前,能够承受得起“一流艺术”声誉的唯有法国一家。
在于四年之后举办的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德国再次作为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匹“黑马”冲出了欧洲地域,在美洲大陆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完全的胜利”,德意志制造联盟创始人之一穆特休斯甚至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参观者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艺术设计发展的中心是在德国,德国或许正在取代法国自路易十五时代以来所一直把持的这一领导地位。”不仅是在域外,德国艺术设计对于法国之领导地位的侵袭甚至蔓延到了法国“本土”:自1900年以后,由德国人开办或积极参与的艺术机构、装饰工作室和商务作坊在巴黎日渐增多。1910年,巴黎著名的“秋日沙龙”(Salon d'Automne)主办了一场“慕尼黑装饰者”(Munich Decorators)主题作品展览,这虽然令法国艺术界产生了某种忧虑和不满,但却无法否认这一展览本身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功。到1913年,德国艺术工业品出口到美国的产值开始超过法国艺术工业品向美国的出口产值额度。
《羚羊》
法国设计师雅克-埃米尔·鲁赫曼约1925年设计的镜子,镀银青铜框架。现藏于美国纽约普里马维拉美术馆。
书籍装帧
法国设计师保罗·博涅1927年为法共领导人马尔蒂的著作《小城镇》所作,彩色漆皮书籍装帧。现为美国纽约伊斯美里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