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创新与创业管理
1.2.1 创新的概念
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可以说,熊彼特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在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它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1.2.2 创新的体系与方法
1.创新体系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其追随者还把他的理论发展成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即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理论,以及以制度变革及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理论。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由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如图1-3所示,各个部分在创新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1)观念创新。是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头部)。观念就是认识或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和驱动作用,是行动的先导。而观念创新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2)技术创新。在创新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躯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取决于技术水平,同样,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也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
(3)制度创新。对创新活动具有保证和促进作用(翅膀)。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应该根据创新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所以说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保证。
(4)市场创新。对创新活动具有导向和检验作用(翅膀)。创新活动既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又需要市场来检验。
(5)管理创新。对创新体系起协调和整合作用(尾巴)。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使之形成一种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图1-3 创新体系的飞鸟模型
2.创新的基本方法
(1)组合创新法
组合创新法是将已有知识作为媒介,把不同的知识或要素结合起来,或者把不同功能的产品巧妙组合在一起的创新方法。它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优点组合创新法。就是将各种产品的优点集中起来进行创新的方法。比如,中国台北的陈浩林将中国常使用的火锅形状和构造予以改良,即在中国式火锅放炭的地方接根电热丝,然后卖给日本著名的三菱电机公司,得到了120万日元的报酬。三菱电机公司将其命名为“三菱电器火锅”并推向市场,成为三菱电机公司最畅销的产品,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第二种,多功能组合创新法。追求多功能是一条重要的创新捷径。功能的增加是相对于过去功能不多的老产品而言的,但功能的增加又不一定是由于原有产品或经营方式有明显缺陷。它主要是从组合创新的思路出发,有意识地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思路。运用组合创新法进行产品创新,可以有多种思路:产品的材料、产品的颜色、产品的体积、产品的功能等。仅以产品功能为线索,从增加功能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产生许多组合创新的思路。比如多媒体电视机,可以将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电脑等功能集于一身,价钱又比分别购齐上述单机便宜很多,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第三种,主体附加创新法。这是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然后置换成或插入其他附加事物,从而实现创新的方法。主体附加创新法常用两种方式:一是不改变主体的要素与结构,采用“纯粹”的附加。例如,电脑屏幕前的“保护屏”,摩托车上的里程表、后视镜、车筐等,每附加一种相关设计,同时也就增加了一些辅助功能或相关功能。二是添加附件前,主体内部结构要适当加以改变,以便使主体、附加物之间协调紧凑。如将盆景与壁灯的功能赋予一种新的结构,发明了盆景式壁灯。又如,某品牌台灯具有照明、播放音乐、收听广播、计算器、温度计等多项功能。
(2)模仿创新法
模仿创新是指在解剖他人样机的情况下,掌握他人设计、工艺、创造原理,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购买或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进而在此基础上加以技术创新,以改进产品性能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确立竞争优势。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往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采用模仿创新则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它无需研究开发,无需市场调研;投资小,风险小。这方面的典型就是微型相机。几十年来,市场先驱莱卡(Leica)相机一直是技术和市场的领先者。后来日本厂商,特别是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模仿德国技术并加以改进,还降低了价格。莱卡却置若罔闻,最终只落得个做配角的结局。
(3)移花接木创新法
移花接木,转而用之,这在产品设计中是经常被使用的。面包发酵后变得松软多孔,这是食品制作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一家橡胶厂的老板,却移花接木,将面包发泡技术移植到橡胶制造业,生产了松软多孔的海绵橡胶,一上市便获得了成功。再如海绵橡胶问世后,另一家企业从中得到启发,如法炮制出质坚而轻的“发泡水泥”,这种多孔水泥内含空气,是理想的隔热、隔音材料。“发泡”原理还可以一再被移接到其他物件上,每移接一次,都可以创造一种新的物品。现代工业设计中运用这种移花接木手段促使企业产品技术水平提高,无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用这种方法创新产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原理移植。将某种事物的工作原理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内科看病常做验血检查,根据血液组织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病情。这样验血原理移植到工业生产,便产生了一种机器“验油”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不必将汽车、机床全部拆卸,只需从车中取出少量润滑油,然后经过光谱分析,根据油的各种成分变化即可断定设备的磨损程度。
第二,方法移植。将军事上的“微波”技术移植到民用品,便产生了微波炉;将飞机“黑匣子”技术移用到火车、轮船和汽车上,就创造了能将交通实况自动记录的新装置。
第三,结构移植。将一物体的外形移植到另一物体上,例如从积木结构出发,人们开发了组合厨房、整体浴室等。又如将桥的结构移植到屋顶上,便产生了巨型无梁殿堂;将西欧房屋结构移植到我国的别墅群中,就产生了欧式花园;等等。
(4)联想创新法
联想创新法主要有类比联想创新法和功能变异联想创新法。
第一,类比联想创新法。即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类比联想进行创新的方法。常见的类比联想方法有六种:一是直接类比,即在自然界或者已有的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如用仿生学原理设计飞机外壳、潜艇的体形,仿效蝙蝠超声波而提出超声波定向等。二是象征类比,即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该方法多用于建筑方面的设计。三是拟人类比,例如挖土机就是模拟人的手臂的动作设计的。四是因果类比,即两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因而可以根据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另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如将面包发泡技术应用到橡胶制造工艺中,生产松软多孔的海绵橡胶,由此日本的铃木在水泥中加入一种发泡剂,使水泥也能变得既轻又具有隔热和隔音的性能,从而发明了气泡混凝土。五是对称类比,即通过对称关系进行类比,进行创新。如根据女士化妆品创造男士专用化妆品。六是综合类比,即各种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复杂,但可以综合它们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如将一个模拟飞机在风洞中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第二,功能变异联想创新法。即运用联想,捕风捉影,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进行变异性联想,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加以适当地调整、改造、完善,从而构成一种有别于以往设计的创造性联想。如应用“氧气顶吹”技术对普通的电烤箱进行改造,使烤箱中食品和热源的位置颠倒,从而可以解决食品油脂下滴、电热丝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如果在烤箱内增加抽气过滤层,就可减少大量油烟,使用起来更加清洁、方便。
(5)虚拟创新法
虚拟创新法即借助外力创新。比如,借助消费者的“口碑”,让用户为产品做宣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董事长邀请有兴趣的消费者到公司参观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等。参观者尤其是批发商或代销商,看到松下精良的机器设备、科学先进的工艺流程、严格的质量管理后,对松下产品交口称赞,松下电器的销售量也随之扶摇直上。邀请消费者到公司参观,还可以沟通双方的感情,直接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与服务,使之越来越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产品因而就越来越受顾客欢迎。
(6)机遇创新法
机遇创新法就是善于发现并抓住行为或事件中偶然出现的能够带来转变机遇的方法。如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营烟草生意,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出人意料地以极低价格购买了一大批人们认为不景气的航海轮船。“二战”的爆发赐予他神奇的机会,奥纳西斯得到了石油运输权,利用他的船队很快成为“世界船王”。
(7)逆向思维创新法
逆向思维创新法又称反向思维法,它是从常规考虑解决问题的反面来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创新过程中,逆向思维创新法运用途径大致有4条:一是结构性反转,即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形式去思考,设想新的技术创造。如日本的夏普公司就是突破“烧东西,火在下方”的思维定势,开发了烤鱼器,将电热丝装在鱼的上方,不仅达到了烤鱼的目的,而且减少了烧烤中的油烟。二是功能性反转,即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思考,设想新的技术创造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日本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深大在理发时从镜子里看到电视画面是反像的,由此他设想制造反画面电视机,不仅可供理发者、卧床病人观看,而且可供乒乓球训练者使用。三是角度性变换,即当某种技术目标或技术研究按常规思路从一个方向屡攻不下时,可以变换角度,从另一个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来思考,这样往往能打开新的思路,实现新的创造。我国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采用角度转换性变换思维方式的。四是缺点应用,即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标,而是巧妙地利用缺点,创造新的技术、新的事物。
1.2.3 创新与创业管理的关系
1.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微软开发了Windows操作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计算机的使用者,改变了计算机只能由少数人操作的局面;英特尔公司开发了CPU,极大地加快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每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注重创新,他们可能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也可能探索出了新的制度和管理方式,从而获得成功。尽管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如下。
(1)从概念上看,创新与创业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两者不可等同。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业则是这种“新组合”的市场化或产业化的实现过程。
(2)从企业制度的角度分析,创新既可以是产品(服务)创新,也可以是营销模式创新,还可能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在这三个层面上的创新中,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都有可能在已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进行,这与“创建企业”这种最终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层面上的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活动”与“创业活动”的不同。根据约瑟夫·熊彼特所列举“创新”的五种情况,其中①、②两项都属于产品创新范畴;③、④两项都属于营销模式的创新;只有第⑤项才涉及企业组织制度建设问题,才有可能与“创业”有关。
发明、创新、创业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4 发明、创新、创业的关系
2.创新与创业管理的关系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意识,体现企业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作为。
(1)创新是企业改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
第一,通过产品创新,企业能够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改变用户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改善现有市场的条件;第二,当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是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时,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形成新的市场,从而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进行选择;第三,不断创新并获得成功的企业,一般是首次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它具有领先者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市场规模等。
(2)通过工艺创新,企业能加速新工艺在企业中的应用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进或更新服务,提高工具系统的寿命等,可以节约原材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或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更多产品,用较少劳动力生产更多产品或减少工人劳动时间而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
(3)创新是企业全方位提高企业素质的较有效方式之一
第一,技术创新可以改善研制条件,提高研制能力,提高基本素质(要素素质和内部结构素质);第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对外适应能力,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有效影响,改善企业行为素质(企业系统内部要素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特性)。
(4)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企业要发展,其产品就必须占领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市场运行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才能在市场中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5)创新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管理的有序化、高度集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一直认为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那么管理创新就是助力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管理创新的结果就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例如,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因为用来管理新兴多单位企业的层级型组织结构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和集团的限制,当一名经理离职,另一个人已做好准备,以接受接管相应职位的培训,使组织机构和职能能够保持运作。管理层级制不仅使本身稳定下来,而且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也将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6)创新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企业家阶层,这一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处于专家的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自愿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推动了企业健康发展。钱德勒指出:“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职业经理层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因为企业的存续对其职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职业企业家从这一角度,必然会进一步关注创新,重视企业管理创新,使职业经理人成为管理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和勇敢实践者。
总之,从企业生存和发展实践来看,创新既有理论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实施力度,帮助企业持续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