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礼仪隆重拜名师 主仆同窗学书艺

传说六月初六是蚂蚁的生日,在这一天,长社一带的人都要烙些焦饼给蚂蚁庆生。为什么烙焦饼给蚂蚁庆生呢?原来焦饼太过焦脆,人吃焦饼时会不时掉地上一些饼末,蚂蚁衔走吃了,就算是给蚂蚁庆生了。其实,这也是新麦收获后的一种庆贺方式。从对小小蚂蚁的态度,可见长社人的纯朴与善良。同时,人与蚂蚁的和谐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六月初六也是钟繇的生日,从钟繇学书习字的情况看,还真有些蚂蚁啃骨头的劲头。

六月初六,还是钟繇拜师的日子。

钟迪和钟瑜等人早已商量好,把拜师礼仪安排在六月初六,这一天正好是钟繇十六岁的生日,定在这天是旨在求得吉祥,求得六六大顺。拜师仪式将在前院的客厅进行,以示对刘老先生的敬重。为了办好这一天的拜师礼仪,钟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已经忙了好几天了。

六月初六这天,钟迪早早地起了床,和钟瑜、二管家等人一起对所有的准备工作做最后一次检查。他们先来到前院客厅,看到地扫得干干净净,几案上也一尘不染;来到大门口,见大红“喜”字已贴在了大门上,大红灯笼也挂了起来;来到东院厨房,见厨师杂役们有的切菜,有的装碗上笼,有的劈柴添火,人人都在忙着。看到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钟迪、钟瑜二人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钟迪喊:“二管家,你把繇儿给我叫来。”

二管家:“好嘞!”

不一会儿,钟繇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来到了钟迪面前,先问了声:“父亲早安,四叔早安!”钟迪、钟瑜兄弟俩各自“嗯”了声,算是回话。

钟繇接着问:“父亲唤我何事?”

“走,咱们和你四叔一块儿看望刘先生去。”钟迪说罢,自己走到前头,钟瑜和钟繇叔侄二人紧随其后。

老家院、大管家、二管家同应邀前来的亲朋好友以及得信而来的宾朋,都聚集在了客厅外,等候参加拜师礼仪。

三间大客厅里,中间摆着一张长约八尺的紫檀几案,案后放一个坐垫,两边各摆着两张长约六尺的几案,案后各放两个坐垫,几张几案上都放着画有黑色鱼图云纹的红陶茶盅。

老家院以手掩眼,抬头向东南方向看了看太阳,说:“二管家,去请钟老爷他们吧,辰时快到了!”

二管家干的就是跑腿的事,听到吩咐,自然是一声“好嘞”,然后一溜小跑向客房屋跑去。

不一会儿,刘先生被大家簇拥着来到了客厅。刘先生被安排坐于上座,钟迪、钟瑜、严老先生、张大夫,还有钟迪二弟钟孜、三弟钟敏列坐两侧,钟繇作为晚辈,自然是坐在了下侧的一张几案后。然后萍儿、英儿、小环等丫鬟上来,为主子和众宾朋斟茶。

大家正在饮茶、闲聊,老家院进来,他走到钟瑜跟前耳语了几句又离去了。

坐在刘先生右下几案后的钟瑜,作为钟家长房之后,理所当然地担任起了拜师大礼的司仪。只见他从几案后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然后大声说:“今日,乃六月初六,属黄道吉日,现辰时已到,钟繇拜刘先生为师之大礼开始。第一项,奏乐庆贺!”

话一落地,请来的乐手们就呜啦呜啦地吹起了欢快的旋律。

吹了一段后,乐声戛然而止,便又听到钟瑜喊:“第二项,钟繇向刘先生行拜师礼!”

钟繇听到喊声站起身来,走到刘先生跟前跪下。

钟瑜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钟繇按着吩咐给刘先生磕头。

钟繇听到“礼毕”后,站了起来。刘先生招呼钟繇在自己身边坐下。

“第三项,请刘先生发表高见。”

刘德昇听到让自己讲话,也不推辞,说:“承蒙钟家高看,让后生拜于敝人门下学书习字,我将不遗余力,倾囊相授!”

“第四项,请诸位畅所欲言!”

钟迪作为一家之主肯定少不了要讲上几句,只听他说道:“今将犬子交与刘先生,有劳先生多费心,我钟家不胜感激!”

钟孜说:“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先生,我们把繇儿托付给您,若繇儿有不对之处,该打该骂,任凭刘先生做主。”

钟瑜看天已近中午,而且大家也没什么要说的了,便说:“今日我兄长略备薄酒招待诸位,请诸位入席吧。”说完,请刘先生等人前去就餐。

钟繇搀扶着刘先生率先走出客厅,其他人紧随其后向后院餐厅走去。

钟家举行拜师礼仪的第二天上午,刘先生便开始了在钟家的授徒之业。

刘先生在朝中为官几十年,从事的一直是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他本人很乐意教书育人,虽任职朝中,身不由己,不能随心所欲地授徒讲学,但他凭自己在写字方面的特长,利用业余时间,也指导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子。算起来,跟刘先生学书的人着实不少,所以他也算是富有教书经验了。现在受聘到钟家,单教钟繇一人,可以说是大马拉小车——绰绰有余。

吃罢早饭,小环便来到了书房,她哼着小曲干起活来。只见她有条理地忙活着:先是整理书架上成捆的竹简、木简和大量的帛书以及新出的纸质书籍;接着手拿抹布,擦洗几案以及案上的笔和陶砚;最后,手拿笤帚把本来就不脏的地面又细心地扫了一遍。就在她快干完活的时候,钟繇一蹦一跳地来到了书房。

小环见钟繇过来,迎上前去,说:“少爷,看你欢喜的。”

钟繇:“有名师授课,又有你相伴学习,我当然很开心啦!”

小环:“少爷,我是个下人,不敢称作相伴,我只是侍候刘先生和少爷罢了。”

“你我之间不必过于讲究。”钟繇再一次要求小环。

小环:“这不是讲究,这是规矩。在这个家中,你是主子,我毕竟只是下人。”

钟繇:“不要说了,到时候你和我一起学写字好了!”

小环连忙回话:“不敢,不敢,再说我也学不会呀!”

钟繇:“你聪明,善动脑子,一定会写出好字来的。你也不用担心,这事我和刘先生说,我想先生一定会同意的。”

小环迟疑道:“那……那……”

钟繇:“你别这那了,就这么定了。对了,书房你收拾好没有?”

小环:“已经清扫好了,茶水也备好了。”

钟繇:“好,我去请刘先生。”说完便走出门去。

不一会儿,刘先生就在钟繇的陪同下过来了。见到刘先生,小环很有礼貌地施礼:“刘先生来了,小奴这边有礼了!”

刘先生:“免礼,免礼,果真如繇儿所言,小环实乃聪慧知礼之人。”

钟繇:“先生请坐!”

刘先生:“繇儿也坐。”

师徒二人面对面坐下。

小环:“先生,请用茶。”说完恭恭敬敬地执壶为刘先生斟茶。斟完茶,便站立于一旁。

刘先生:“小环,你也坐下一起学写字吧!”

小环:“先生,我是下人,实在不敢如此。”

刘先生:“不要多说了,你以后该干活时干活,闲了就跟着学写字。常言说,技多不压身,人有一技之长,说不定啥时候就会派上用场。再说孔老夫子早就提倡有教无类,学写字还分什么上人下人呀!”

小环看刘先生真心教自己,嘴上不说,内心却很感激。她说:“那我就听先生的。”说完坐在了另一书案后边的垫子上。

钟繇:“这样多好,我也有伴了!”

刘先生见二人都坐下,便开始授课。他颇有感触地说:“写字难,写得好更难,世上会写字的人也不算少,但真正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却少之又少。”

至于为啥要学习书写技艺,如何学好书写技艺,刘先生并没有讲过多高深的道理。他只是谈了谈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和多年来学书习字的切身感受,这是刘先生授课的高明之处,其目的在于培养钟繇和小环对学书习字的兴趣。

他说:“我要教的字是隶书,隶书是大汉如今统一使用的书体,学写隶书,必须先了解隶书,懂得隶书。”

钟繇、小环二人端正坐好,认真听刘先生讲有关隶书字体的知识。

刘先生说:“我们所学习的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到秦时已在民间普遍流行,并在民间被不断地加工和完善。到前汉时,隶书逐渐成熟定型。从隶书的发展史看,隶书各时代又有各时代的特点,因而又分为秦隶、汉隶和八分书三种形体。隶书的雏形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竹简字体,到了秦始皇时期,国家统一,官职增加,公文繁多,迫切需要进行文字改革,用更为简便的文字取代难写、难认、难推广的籀体和篆体。隶书适应了文字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进入历史舞台,成为流行通用的书体。”

他接着讲:“我给你们讲个有关文字改革的小故事吧。秦时有个叫程邈的书生,曾在朝中担任衙狱官吏,后因罪被判入狱,坐了整整十年大牢。在牢中,他整日无所事事。一天上午,他百无聊赖地向外看,看到牢房院中的两棵参天老榆树上有两个鸟巢,一个是用好多树枝柴草扎得又高又大的老鸹窝,一个是用极少的树枝扎成的喜鹊窝。他感叹道:‘这老鸹太笨了,何必把窝搭得那么复杂,纯粹是劳民伤财呀!你看那喜鹊多能,既省工又省料,多划算。’由此及彼,他想到了当时的文字,那难写、难认、不便推广的籀体书,不正是和老鸹窝差不多吗?这么说起来人还不如喜鹊呢!喜鹊都知道简洁省事,人怎么不知道把字体简化一下呢?进而一想,万事总得有人干,就从自己开始干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做,在狱中的日子也会好熬些。于是他托狱卒找来书简笔墨,开始了艰难的文字改造工作。他首先对当时流行的文字进行笔画增减,并且将圆的变方,将方的变圆,将弯的取直,将直的变弯,大刀阔斧,该砍则砍,突出实用,删繁就简。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文字的改造工作。他把改造后的文字统一规范写出,委托狱官呈送朝中。秦始皇看后大加赞赏,称其虽身处囚牢,却未锁其心,身为囚犯,不没其志,为国家做了件天大的好事。于是,免除他的罪名,特赦他立即出狱,进朝担任御史,专门负责国家的文字改革与规范工作。”

听到这里,钟繇为博大精深的文字渊源感到震撼,更为程邈那种身处牢狱而心怀大志,坚持搞文字改革的精神所感动。他突然站起来,心情激动并充满豪情地说:“先生,我要学程邈!”

刘先生说:“好,好,能有这种精神就很好!不过,我要先给你们提个问题。”

钟繇:“先生请讲,俺俩听着。”

刘先生:“你们知道,现在我们学的字为啥叫隶书吗?”

钟繇:“不知道。”

小环:“我更不懂了,先生,您请讲。”

刘先生:“是因为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说隶书原为奴隶所创,故称隶书。”

钟繇不解地问:“是真的吗?”

刘先生:“不管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我认为无论是程邈,还是奴隶,能把隶书创造出来,都是好样的。”

钟繇脱口说:“对,都是好样的,我一定要学他们,为国家做大事!”

刘先生赞许道:“好,很好,你有这样的志向很好!”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