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不敬人是自不敬
话说贾母亲自给宝钗过生日,拿出二十两银子来——须知这二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相当于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十个月的月例钱。乾隆年间蒲松龄为富家子弟教书,年薪才十六两银子,这就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可善于打趣奉承的凤姐却对贾母说:“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作东道……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一番话引着贾母笑了一回。有道是,三句好话当钱使,凤姐能在打趣中逗得贾母开颜一笑,这就是本事。
再说贾母为宝钗过生日,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就依贾母喜好的说了出来,讨贾母欢心。有句话说:遇事懂得先替别人着想,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还有人说:不敬人是自不敬。一般人的心理,往往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结果是贪得反而不得。想想十几岁的宝钗就有如此见识,我等老大不小的人,真得说声惭愧汗颜。
有道是:观人所忽,必于其微。看人于不经意处的言行举止,往往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来。话说宝钗过生日时大家看戏,一个演小旦的孩子长得像黛玉,大家都心知肚明,却都不说破,怕恼了黛玉。偏偏史湘云心直口快,说那个小旦长得像林妹妹。宝玉见此,出于好心,对湘云使了个眼色,结果是既惹恼了湘云,又得罪了黛玉。生活中,这种好心落个怀抱冰的现象颇为常见,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很难。有人这样劝道:无心之失,谁个没有,言差语错,说过便休。理虽如此,可那些心气狭窄的人,却是说话时短,记话时长。心存嫌隙,又缺乏沟通,那么,一时的失言便成为永久的鸿沟。
本回书中,宝玉、宝钗和黛玉议论参禅顿悟的话头,说得玄而又玄。但愚以为,还是神秀的一偈更合乎人性事理,他说:“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等肉身凡胎,难免有缺点过错,只要能时时反思己过,知过能改,就算上智之人。俗话说:圣人也有三分错,何况我辈凡俗人。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就是多次犯错,多次犯错误之后,人才会吸取教训,知错改过。想来也是,人无十全,瓜无滚圆,要求自己和别人十全十美,这本身就是差心眼儿的表现。
说到禅悟人生,作家二月河在小说《乾隆皇帝》一书中说:“饥来吃饭困来眠,不须去悟传灯禅,妙谛说破石点头,何事红尘仍流连?”就是说,无论多么超脱,还是得过“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常人生活。说到底,只要不想入非非,不无事生非,劳心劳力吃饭过活,就算是乐在人间做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