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世情有冷暖 人面有高低
这回书说到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这“夤缘”二字是攀附权势、以求升迁之义。贾雨村正是靠黛玉之父林如海的推荐,才得以结识在京城做官的贾政。贾政见他“相貌魁伟、言语不俗”,竭力协助,使他很快复职补缺,到金陵应天府上任了。
贾雨村的复职让人想到,人要成事,必先有所求。不求,不能说世上无助人之人;但求人三分低,所以,厌辱便不能求荣。正如俗话所说:要贵先贱,要大先小,须屈得下,才跳得高。连大诗人李白尚且写信自荐,恭维权势者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诗圣杜甫认为“干请伤直性”,不愿攀附奉迎,到老来写诗自叹道:“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又想到贾雨村的复官,还沾了他“相貌魁伟、言语不俗”的光。如果他相貌丑陋,言语钝挫粗鲁,即使竭力攀附,怕也好事难成。须知相貌言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教养。这一段恰恰说明贾雨村并不是等闲之辈。
再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深浅、关系亲疏,可以从音容话语中分辨出来。书中贾母初见黛玉,一把把她搂在怀里,心肝肉地叫着大哭起来。凤姐见黛玉,先笑后悲,悲后又笑。黛玉去拜见大舅父贾赦,贾赦的传话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以上三人对黛玉是三种态度:贾母见到黛玉思念起自己的女儿贾敏,大哭是真情流露;凤姐的悲喜交替,是迎合贾母的逢场作戏;贾赦的托病不忍相见,是亲情淡薄的推诿之词。这些,明眼人一看便知,无须一一细说。
书中写凤姐初见黛玉,是人未露面声先闻。只听后院有人笑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凤姐的表现让黛玉纳罕,觉得在这样恭肃的场合,个个都敛声屏气,这来者是谁,竟敢这样放诞无礼?这个细节让人想到两点:一是听话听音儿,可以从话语中辨别说话者的身份教养;二是自己说话时要自忖身份,不可忘乎所以,信口开河。书中,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饭,黛玉的回话就见出了教养,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望舅母容谅。”话可量人品,此语提醒我们,说话时的声色情貌都要顾及自己的身份。
接着再说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二人的感觉一般无二,都像是旧相识久别重逢。这种感觉许多人都体验过,以我的理解,这是两个人心灵气质相通的缘故。成语中有“一见如故”和“白头如新”的说法。有时候,两人初相识就像是故友重逢,有时候,两人相识相处年久岁长却仍是点头之交。宝黛初相见一节让我们悟出,与人相交要看是否投缘,同类相聚,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即两好合一好。情趣不同不可强求,一厢情愿,友朋难成。
本回书中有两首《西江月》写宝玉,其中有两句耐人寻味,说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常言道饱暖生淫欲,饥寒起盗心,这话告诫人们要能经得起富贵和贫穷的考验。但做到富而不奢,穷不丧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此语可作为人们进德修业、奋勉自励的座右铭。
此外,书中说袭人的两句话,对人也不无教益。说是“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这话可以有褒贬两种理解:一种是说袭人一副典型的奴才相,只知道为主子效忠;另一种可理解为跟谁住盼谁富,效劳的门庭可以改换,但忠于职守的态度始终不变。不言而喻,这种干啥都全力以赴干好的处世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大有用处。
人干事分两种情况,一是适性,就是能从其所好;二是勉力,即为了生存或责任,不敷衍不推诿,勇于承当。若凡事能全力投入,也会外行变内行,习惯成自然,使勉力变为适性。若能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