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广西其他归侨安置点情况
除了华侨系统的华侨农林场,广西的归侨还在林业系统的10个林场、农垦系统的13个农场都有集中安置点,另有5万多名归侨是散居在各市、县、乡镇的农村。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归侨群体的生活状态,笔者在华侨农林场之外还选择了高峰林场、维都林场和黄冕林场等集中安置点作为调查点。在散居点方面,笔者选择了一个县(即容县)、一个镇(即北海侨港镇)和一个村(防城港市企沙镇华侨渔村),进行深入调研。
一 广西高峰林场
广西高峰林场创建于1953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全国国有林场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林业先进集体、中国纤维板行业百强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林场经营土地面积89万亩(其中场内面积48万亩,域跨武鸣、宾阳、上林三县以及南宁市兴宁、青秀、西乡塘三城区;场外造林面积41万亩,分布在全区37个市〔县、区〕),森林蓄积量2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7%。林场下设14个营林分场,4个工业原料林造林部,5个工业单位以及职工医院等31个基层单位。现有职工3760人,其中在编人员1512人,离退休1400人,公司聘用848人。
五十多年来,广西高峰林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高峰林场经济总收入8.6亿元,实现利润7250万元,总产值11.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26亿元、6.81亿元和1283万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峰林场从1978年开始接受安置越南归侨。2010年底,林场共有归侨、侨眷1026人,其中印尼归侨1人,越南归侨697人,侨眷28人,归侨职工子女301人。归侨在职职工242人,退休职工217人。他们主要集中在高峰林场总场附近及银岭、平甫、长客、六里、东升、延河、六塘等7个分场。
笔者在此选择其中的六里分场作为田野调查点。
截至2011年8月,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共有归侨及侨眷51户211人。
表2-9 广西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归侨侨眷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2-9中可以看出,在本研究范围的青年归侨侨眷为123人,其中6~18岁间的入学适龄青年为23人,19~29岁的“宜就业”青年归侨侨眷为38人,30~45岁的“创业”青年为62人。
表2-10 广西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归侨侨眷职业分布及收入情况
在表2-10中,“林业工人”是指在高峰林场的正式职工,但身份是工人。“林业技术人员”是指在高峰林场正式职工,身份是“干部”(也称“管理人员”)。“打工”是指没有正式工作人员编制,通常是在广东一带打工。
表2-11 广西高峰林场六里分场青年归侨侨眷学历情况
表2-11中的统计对象仅限123名青年归侨侨眷,其中3名大学学历者都是现在在读的大学生。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45岁以上的人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是文盲。
二 广西黄冕林场
广西黄冕林场处在柳州市鹿寨县北部和桂林市永福县南部,林场范围南北相距50公里,东西相距25公里。林场创建于1957年11月,行政上隶属于自治区林业厅,是广西面积规模较大的区直属林场。全场经营面积22206.2公顷,场部设在鹿寨县城,林场经营机构齐全,技术力量雄厚。
黄冕林场与外部的交通十分便利,桂海高速公路、湘桂铁路贯穿南北,境内长度分别为24公里和30公里,由高速公路至桂林80公里,至柳州77公里。林场内部有林区公路260公里。
全场经营面积22206.2公顷,经营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21660.0公顷,占97.5%;非林地546.2公顷,占2.5%。林业用地面积21660.0公顷中,林分面积1667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7.0%,经济林面积382.4公顷,占1.8%,竹林面积120.8公顷,占0.6%,疏林面积7.7公顷,占0.04%,灌木林面积1747.8公顷,占8.1%,未成林面积618.4公顷,占2.8%,苗圃地18.6公顷,占0.1%,无立木林地2086.1公顷,占9.6%。全场森林覆盖率为87.4%,绿化程度为86.3%,林地利用率94.7%。全场生态公益林地面积2651公顷,全部为省级公益林,商品林地面积19009公顷。
全场有林面积1667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7.0%。其中:按林种分,用材林面积14473公顷、经济林面积382.4公顷、竹林120.8公顷、特种用途林1702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86.8%、2.3%、0.7%、10.2%。
2010年,黄冕林场全场总人口1980人,职工1062人,其中在职职工549人,离退休513人。
1978年,黄冕林场开始接收安置越南归侨。到2010年底,全场有归侨侨眷134户共456人,其中归侨243人。
表2-12 广西黄冕林场板勒分场归侨侨眷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2-12中可以看出,在本研究范围的青年归侨侨眷为285人,其中6~18岁间的入学适龄青年为39人,19~29岁的“宜就业”青年归侨侨眷为89人,30~45岁的“创业”青年为157人。
表2-13 广西黄冕林场归侨侨眷职业分布及收入情况
在表2-13中,“林业工人”是指在黄冕林场的正式职工,但身份是工人。“林业技术人员”是指在黄冕林场正式职工,身份是“干部”(也称“管理人员”)。“打工”是指没有正式工作人员编制,通常是在广东一带打工。
表2-14 广西黄冕林场青年归侨侨眷学历情况
表2-14中的统计对象仅限285名青年归侨侨眷。其中,6名大学学历者都已毕业,但都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45岁以上的人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是文盲。
表2-15 广西黄冕林场归侨侨眷海外亲缘情况
表2-15中的亲缘都是指家庭成员、直系亲属或同胞兄弟姐妹,51户归侨家庭中共有18户。如果追溯到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笔者的调查显示,几乎都有亲缘在国外。如果再追溯到海外的友人,除了少数归国时年龄小、对国外的生活没有多少记忆的以外,基本上都有好朋友在越南原来生活的村庄。
三 广西维都林场
维都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林场,建场于1959年5月,总部设在广西来宾市,下设维都、雅江、平塘、龙凤山、清水河、松柏、武宣、合忻、永福等9个营林分场,有年产8.8万吨的水泥厂1个。2009年底,全场总资产2.47亿元,职工1033人,其中在职职工525人,退休职工427人,聘用期1年以上的合同工81人。在525名在职职工中,其中在岗职工200人左右,人均工资4万~5万元/年。
维都林场林地全部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境内,呈狭长带状分布在湘桂铁路、柳南高速公路两侧。另有对外联营造林地分布在来宾市兴宾区、合山、忻城、武宣、象州等县市。全场经营面积28.95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1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4万立方米。
2002年,地级市来宾市成立,维都林场抓住来宾市成立的机遇,充分利用总场位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对政府留给林场的200多亩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目前,全场在来宾市中心拥有商铺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维都林场为职工兴建了457套共5.1万平方米的住房。职工另自建独院楼750幢约22万平方米。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实现了全场职工人均一栋楼或一套房的目标。
自2004年以来,维都林场着力加快速丰林建设和以土地开发商铺租赁为主的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三条主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职工收入逐年增加,林场事业发展壮大。目前,维都林场营造了速丰林桉树13.48万亩,已进入循环采伐期,年采伐量8万立方米。维都林场还种植了3500亩香椿、油茶、越南杂交相思等名特优和乡土树种。2010年,维都林场大力加强项目开发建设,开展了龙凤河生态休闲度假区项目建设和维都林场珍贵花卉植物园开发,并建设了1500亩油茶高产示范基地。
截至2010年12月底,维都林场现有归侨侨眷170户565人,归侨都是1978年从越南归国的归难侨,主要安置在维都林场总场、维都分场、龙凤分场、平塘分场、雅江分场等。
表2-16 维都林场归侨侨眷分布情况
表2-17 维都林场归侨侨眷年龄结构情况
从表2-17中可以看出,维都林场在本研究范围的青年归侨侨眷为343人,其中6~18岁间的入学适龄青年为31人,19~29岁的“宜就业”青年归侨侨眷为83人,30~45岁的“创业”青年为229人。
表2-18 广西维都林场归侨侨眷职业分布及收入情况
在表2-18中,“林业工人”是指在维都林场的正式职工,但身份是工人。“林业技术人员”是指在维都林场正式职工,身份是“干部”(也称“管理人员”)。“打工”是指没有正式工作人员编制,通常是在广东一带打工。
表2-19 广西维都林场青年归侨侨眷学历情况
表2-19中的统计对象仅限343名青年归侨侨眷,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45岁以上的人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是文盲。
维都林场归侨在海外亲缘关系比较多,家庭成员、直系亲属或同胞兄弟姐妹在国外的就有60多户。他们的海外亲缘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其中有一户归侨,3兄弟分布在美国、英国、新西兰3个国家。
四 广西重要侨乡:容县
容县古称容州,西晋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设容州都督府,宋设容州路,领11州60余县,明改容州为容县。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称容县专区,曾辖梧州、玉林、贵县(今贵港)等县市,一度成为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容县现为广西玉林市管辖下的一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总面积2257.39平方公里,总人口77.2万人,辖3乡13镇。
图2-2 容县地理位置图
鸦片战争之后,就有大量的容县籍人迁徙国外,至今,容县已是广西最大侨乡,也是全国华侨、华人较多的县份之一。目前,容县海外华侨华人将近70万人,港澳同胞1.67万人,台胞4000多人,并有归侨2.6万人,侨属侨眷34.5万人。[53]
容县归侨回国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逼迫华侨集中建新村,很多人不愿意被困而回国。据容县侨联提供数据,1949年以前归侨有3936人,20世纪50年代归侨人数18472人,20世纪60年代归侨人数195人,20世纪70年代归侨人数1人,20世纪80年代归侨人数72人。20世纪50年代容县归侨是最多的,其中1951年,归国人数高达2613人。从国别来看,从马来西亚回来的最多,共4311人,泰国次之,142人。这些归侨回国后,根据“有家归家,无家投亲,各归原籍,应地安置”的精神服从国家安排,大部分居住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生活相当困难。[54]
容县的归侨、侨眷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其中杨梅、十里、六王、灵山四个乡镇,既是容县籍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故乡,也是容县归侨、侨眷的主要集居地。有研究人员调查得知,在这几个乡镇的家庭,90%以上都有海外关系。目前容县归侨侨眷的数量变化趋势是:由于归侨回国时间早(大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年龄老化,数量逐年减少;但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高,侨眷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55]
目前,容县归侨侨眷体现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归侨侨眷人数众多,海外关系大部分在东盟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且大多与海外联系密切;二是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反映的问题较多,集中反映在祖屋、祖坟、经济纠纷几个方面;三是侨户生活困难的比较多,大部分归侨、侨眷居住在交通不便、不利于生产、经济落后的山区,他们的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下。城镇居民下岗也不少,实际生活困难。[56]
五 广西唯一以安置归侨为主的镇级行政区域:北海侨港镇
地处广西北海市区南部、东靠国家4A景区北海银滩的侨港镇,是1979年6月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出资建立的越南归侨集中安置点,当年共安置归侨约7900人。
图2-3 北海市侨港镇地理位置图
1979年6月,为妥善安置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归侨,北海市在该市电建村东面组建了华侨渔业公社(后改名侨港镇),利用联合国难民署援助资金和国家拨款建设了55幢归侨安置楼,并建设了渔港、码头、冷冻厂、船厂、医院,构建了一批渔船并组建了三个渔业生产大队,有效组织归侨发展渔业生产,妥善安置从越南婆湾岛、姑苏岛等地从事海洋捕捞业的归侨1125户7856人,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乡镇建制形式的安置点。
侨港镇现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下辖亚平村、侨南社区、侨中社区和侨北社区共1个村3个社区,户籍人口170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95%以上。
目前,侨港镇居民大部分从事渔业,建镇30多年来,海洋捕捞量从1979年的2000多吨增加到2010年的109370吨,渔业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240万元增至2008年的60478万元。全镇拥有各类大小渔船1200多艘,总马力近16万匹。目前,侨港镇已发展成为北部湾畔的渔业重镇,海洋捕捞和渔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有裕华、建华、富华等9大渔业公司。
六 广西专门安置越南归难侨行政村:防城港企沙镇华侨渔村
位于防城港市东南面丘陵区的企沙镇,二面环海,距离市区32公里。全镇下辖12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96万人,以汉族为主。企沙镇华侨渔村就是其所辖行政村之一。与其他华侨农林场不同,企沙镇华侨渔村是一个专门安置越南归难侨的安置点,又是一个以渔村形式而设置的安置点,这在中国的归难侨安置形式中是独一无二的。
图2-4 广西防城港企沙镇华侨渔村地理位置图
企沙镇华侨渔村位于镇区南面,旧址原称“黄泥潭”,全村占地面积150亩,现有1979年建的难民安置房33栋246套,约15000m2。它是1979年中越关系恶化的时候由联合国难民署集中安置侨民的村庄。企沙华侨渔村,在1979年成立之初定名为“企沙公社华侨渔业大队”,1982年更名为“企沙镇华侨渔村”。
企沙镇华侨渔村下辖27个生产小组,1979年企沙华侨渔业大队建立之初共有200户1800人,全部是从越南归来的难侨渔民。到2008年1月,人口增加至900户4000人。其中,全村有约70%的村民居住在海上,这些村民岸上无居所,完全以从事海上捕捞作为唯一生活来源。在企沙镇华侨渔村还有20%左右的归难侨居住在村里的安置房,每户基本依靠家中的男性劳动力从事海上捕捞,赚钱维持一家的生计。另有10%左右的人移居镇上,可以说是村里较为富裕的代表,他们一般都有自己投资的渔船或者是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或者企业(如渔业加工厂、造船厂、柴油销售点等)。
企沙华侨渔村的归难侨在回国之前,世代居住在越南的婆迈、公园、坑海、鸿基和姑苏等地,最早的有五代之久,最晚的也有两代。他们主要是从中国的北海、钦州和防城等地出国到越南定居的。出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57]:
第一,改善生活。由于北海、钦州、防城的海域与越南姑苏、鸿基等海域毗邻,同在北部湾。且越南坑海、姑苏、鸿基等地附近的海面,渔产丰富、捕捞容易。不少中国渔民为了改善生活,纷纷迁往越南海域定居。
第二,躲避战乱。在近代中国,战争频繁,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有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战争接连不断,一些渔民为了躲避战乱,寻求一个安定的环境,或是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杀戮,而迁居异域。
第三,逃避壮丁和灾荒。逃避壮丁和灾荒也是北海、防城、钦州等地百姓迁到越南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记载,从1938年到1939年,合浦、钦州为逃避征兵出国的有三四万人,北海也有四百多人因逃壮丁而迁居越南。
第四,流亡越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北海、钦州、防城等地的一些知识界人士或百姓,不甘心当亡国奴,大批地流向越南。
除了上述原因外,梦想去国外发财,或者是由于亲帮邻带等关系也是渔民定居越南的因素之一。
1978年越南排华以后,他们被迫回国。当时,他们这个村的人大都是从防城港、钦州海域回国的,而不是从凭祥关口回国的。实际上,当时有个安置方案:同样是在越南从事渔业劳动,若是从防城港、钦州海域回国,就安置在防城港企沙镇华侨渔村;若是从凭祥关口、北海海域回国的,一般则安置在北海侨港镇。
案例 1978年,一叶扁舟漂到企沙
1978年3月,24岁的张桂枝驾着一叶6米长的小舟,从越南广宁下龙湾出发,经过了3天3夜的漂泊颠簸,终于靠停在企沙港的海岸边。是带风帆的小舟,但主要“动力”是靠人力划动两支船桨。当时,张桂枝夫妇已经育有两个儿子。一家4口就靠着那条6米长的小舟回到企沙。他的父母则划着另一条小船。张桂枝说,他们是第一批回国的,因为当时他们一家人凭着对形势的敏感,最先回到中国。之后不久,大批华侨陆续回国,其中一部分在广西沿海和内陆靠岸和落脚。
当时,安置在企沙“华侨村”的华侨难民有2000多人,其中90%属于文盲。华侨村位于企沙镇镇区南面,始建于1979年,是联合国难民署为安置越南归侨援建而成的行政村。侨民所居住的房子是由联合国难民署于1980年拨款建造的,一共33栋246套约1500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约7.5平方米。侨民没有土地和任何经营场所,主要以领取国家补助、出海捕鱼为主要经济来源。
回国后的几个月里,张桂枝在北海地角待了3个月。之后大家可以有选择去海南(时为广东所辖)、广西北海的涠洲岛或企沙(时为钦州所辖)3个地方的机会。张桂枝选择了企沙。“海南或北海也都是好地方,但我个人认为选企沙是选对了地方。”张桂枝笑着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沙华侨村的27个村民小组的村民,绝大多数都靠“做船”为生,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当时,每个生产劳力都定有一定的捕捞任务,打到的鱼由国家统一收购,然后国家下拨粮食。
张桂枝记得大概到了1983年,才开始渐渐允许渔民私自卖鱼。那时候,硬壳虾卖到0.45元/斤,明虾0.7元/斤,最便宜的要数花蟹,只卖到0.03元/斤。“花蟹才3分钱1斤,今天说来谁也不相信。”张桂枝说,“但那时候就是这个价,而且卖的人好像多过买的人。”
到了1985年,华侨村的渔民就没有捕鱼的任务了。也因此,少数渔民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从事其他行业。像张桂枝本人,虽然一直以渔业为主,但其间也从事过车工、建筑。张桂枝说,华侨新村“做船的”那一辈人基本上都是文盲,由于缺少文化,又长年在海上奔波,并长期住在船上,与外界的交流有限,因此要改行做其他事,很不容易。因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华侨渔村的变化不是很大。
1993年防城港地级市成立之后,华侨村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好机遇。当时边贸火红,人流物流非常密集繁忙。别的不说,单说花蟹价(当然只是渔民们捕捞归来下船卸货的批发价),如花蟹,就可以卖到2~3元/斤。比起1983年,10年价格涨了近10倍。
转眼15年过去,企沙华侨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1998年之前,张桂枝的捕鱼船是一两年一个样:捕一两年鱼,换一条大一些的船,但只是换上半新的船。1998年之后,张桂枝终于有能力购置了华侨村的第一艘远洋灯光捕捞船。张桂枝说,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渔场资源比较丰富,两年就可以赚回一条新船的成本。现在,可能要花五六年才行。
2001年,张桂枝在企沙街上建起了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私人住宅楼,花了48万元。这个住在船上已经好几代的疍家人,自此真正地融入了现代城镇生活。
近几年,张桂枝分别购买了两艘马力为216匹、150匹,且每艘价值过百万的灯光船,但如今产量大不如前。一来每一年有休渔期,二来国家为保护海产资源,不鼓励捕捞产量。如广西第二大渔港企沙渔场,年产量已经限定了多年,并且有逐年递减之势。张桂枝对此表示很赞同。企沙渔港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渔业用油供应站,渔船用油已经升到每斤8元左右,最高价达每斤8.3元。张桂枝的两艘船每年需要用油为100吨左右。
如今,张桂枝的两个儿子组织渔民出海捕鱼,他负责海货岸上的生意。张桂枝除了忙自己的事,还忙村里的,他是华侨村的副主任。张桂枝说,目前,全村80%~90%的村民都有自己的渔船,最少的也能年产值5万元;最大的船家,一年产值为100万元左右。而像张桂枝还不算是村里最富有的。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第一代归侨,张桂枝和他们的下一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在富裕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已经有了10多名大学生,但这个比例还是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