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生态移民建设成效
面对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发展难度大的现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不同时期,运用多种手段,采取灵活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实现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的双赢局面。宁夏生态移民的巨大建设成效证明,宁夏生态移民不仅是一项扶贫开发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战略举措,对宁夏加快扶贫攻坚进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民生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 移民满意程度较高
宁夏生态移民建设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移民满不满意。
从迁入地移民总体满意度来看,有91.8%的被访者对移民搬迁表示满意,不满意的移民仅占2.7%(见表1-7)。较高的满意度表示宁夏生态移民建设成效是很好的。另外,我们还对住房满意度、生产生活条件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迁入地移民对住房条件满意的比例达到91.8%,对生产条件满意的比例为91.1%,对生活条件满意的比例为94.6%。可见,宁夏生态移民建设不论在整体还是个别方面的成效都很显著。
表1-7 移民搬迁的总体满意度
二 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初衷,也是移民群众不懈追求的目标。移民搬迁后,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充分利用现居地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一改过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积极提高文化素质,学习生产实用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特色养殖业和劳务产业,移民收入节节攀升。
从迁入地移民收入情况看,2011年,迁入地有近半数移民年均收入过万(见表1-8)。据统计,迁入地移民人均收入达到13458.69元,待迁地移民人均收入仅有7022.71元,两者人均收入差距悬殊。而且,有些富裕移民的收入已经赶超引黄灌区原住民的水平。
表1-8 2011年迁入地移民收入状况
除收入增加外,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主要体现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移民搬迁到近水、靠城、沿路的区域后,安置区内不再是泥泞崎岖的山路和土路,超过70%的主干道都是干净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移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基本喝上了卫生的井水或者自来水;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安置区也得到广泛使用。通过搬迁,81.6%的移民脱离了草棚、窑洞和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平房,家庭平均居住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都远超移民之前。移民新村实现了“七通七有两转变”,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有学校、有村级活动场所、有医疗服务站、有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超市、有文化广场、有环保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运行成本有效降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三 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宁夏南部山区是泾河、葫芦河、清水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独特,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移民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该地区的人口压力,有效地恢复了当地生态环境。尤其是实施整村搬迁以后,结合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三河源”水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收回的土地全部用于生态建设,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了有效保护,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迁入地移民对原居地生态环境改善的看法可见,超过90%的移民认为原居地生态环境确实得到改善,并且有33.7%的移民对此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见表1-9)。这说明移民原居地生态环境不仅得到了改善,而且改善力度较大,改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移民迁出地人口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只能说生态改善已初见成效,生态改善的任务仍然繁重。
表1-9 对迁出地生态环境改善的看法
在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移民安置区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移民迁入后按照创建优美宜居环境的要求,结合发展经果林、庭院经济、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新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安置区,实现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
整体来看,移民对安置区生态环境的评价较高。从表1-10可见:有73.1%的移民认为当前居住地生态环境好;有24.3%的移民认为当前居住地生态环境一般;只有2.3%的移民认为当前居住地生态环境不好,主要表现为沙尘暴等恶劣气候条件和土壤沙化、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表1-10 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的评价
续表
四 移民观念实现较大转变
过去,人们只重视经济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民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在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影响下,这种危机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促使移民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时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从移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可见,不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移民,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由于待迁地移民仍然处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迁入地移民。调查结果显示,有81.5%的待迁地移民表示重视生态环境,比迁入地移民高出6.6个百分点(见表1-11)。
表1-11 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续表
另外,转变最明显的就是移民的生育观念。过去,人们为了“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毫无节制地生育子女,生育三孩、四孩的情况比比皆是。搬迁后,随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政府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多数移民响应政府号召,只生育两个孩子,甚至只要一个孩子。现阶段,少生快富、优生优育的观念已经深入移民心中,有力地促进了移民迁入区的人口控制,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
五 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移民搬迁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关系格局,在迁入区民族关系得以重构。在移民迁出地,许多村庄都是以回族或汉族为主体构成的,甚至有不少纯回族村或汉族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回汉两族接触较少,彼此认知程度较浅,有时会因宗教文化或生活习俗的差异而产生一些矛盾。搬迁打破了原来的居住格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移民混杂居住在同一个村落。虽然政府在移民安置时考虑到回汉差异,一般将回汉两族移民相对集中地分开居住,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回汉移民的正常交往。回汉移民在共同建设移民新村、共同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彼此间有了深入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逢过开斋节、圣纪节等节日,回族会给周围的汉族邻居、朋友送乜贴,汉族过春节等节日也会邀请回族邻居、朋友到家里做客。随着交往频率的逐渐增加,交往程度的逐渐加深,回汉民族融合的态势也趋于明显。
从移民对搬迁后民族关系的看法可知,有6.6%的移民认为搬迁后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有73.8%的移民认为搬迁对民族关系没有影响(见表1-12)。换句话说,他们原居地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搬迁后也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有5.8%的移民认为搬迁给民族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这一比例低于正面影响的比例,而且,在搬迁安置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间发生个别矛盾是在所难免的,通过长期的接触交往,这一负面影响会慢慢消减。总的来看,移民搬迁后,民族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了,突出表现在回汉通婚上。过去鉴于民族文化差异,回汉不通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在搬迁到一个更加开阔、更加包容的生活环境中,移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学会更加包容地接纳彼此,回汉关系更加密切,回汉通婚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民族和谐发展的局面。
表1-12 移民搬迁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六 移民致富渠道大幅拓宽
宁夏政府以促进移民增收为核心,通过培育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业和劳务产业,切实解决移民的发展问题。搬迁前,有85.7%的移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有10.9%的移民以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以养殖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移民家庭所占比例更小,只有1.5%(见表1-13)。可见,搬迁前,移民基本上依靠种植业收入维持生活,形式较为单一,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移民收入减少的风险较大,不仅影响到移民脱贫致富,而且会导致温饱都难以实现。
表1-13 移民搬迁前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续表
移民搬迁后,仍以种植业为主。各移民安置区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化经营,开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优势特色农业试验示范,促进移民的生产方式逐步由粗放旱作农业向高效节水农业转变,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形成马铃薯、压砂瓜、红枣、葡萄、高酸苹果、中药材、苗木等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单一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种植和打工为主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从表1-14可见,在家庭增加收入中,有45.2%的移民认为家庭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打工所得,仅次于种植业收入(46.8%)。移民依托城市和重点工程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商贸和服务业,实现移民收入来源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增加了移民的工资性收入,使劳务输出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不仅有效保障了移民温饱,而且成为移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推力。
表1-14 移民搬迁后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来源
续表
七 残疾人救助和慈善事业迅速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积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残疾人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按照分类施保的原则,对有残疾人的低保家庭提高了救助水平,对重度残疾人减免部分参保费用,并充分发挥了临时性救济在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基数大的问题,集残疾人医疗康复与生活供养为一体,筹划建立残疾人康复及供养机构,提高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红寺堡区先后建立了慈善服务(康复)中心、南川乡菊花台村残疾人照料(托养)中心及幼儿园,彻底改善了辖区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的托养和基本生活问题。在对残疾人进行“输血”扶贫的同时,政府重视残疾人就业扶助,针对有就业能力需求的残疾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支持和鼓励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采取减免税收、办证优先等办法,积极调动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支持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面对全区40多万残疾人,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打‘慈善’牌,引进福利企业,发展光彩事业”。“黄河善谷”是宁夏在沿黄河城市以及南部山区建设的新型慈善工业园区集群,是集聚产业慈善资源、探索扶贫助残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吸纳轻度残疾人士入企就业,实现慈善与产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