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1

張順光

本人經常流連於懷舊店舖,幾年前在旺角偶遇一本封面繪上電車街景的圖冊,翻開一看,原來是一本售樓說明書(下稱售樓書),內容簡單但封面吸引,於是購下來。回家看了幾遍發覺很有味道。之後不經意地再買了若干本皆繪上電車的售樓書(電車於我是情有獨鍾的)。往後的日子,陸續增添了不同地區,包括九龍及新界。幾年前還不愁貨源,但自去年開始,不知何故非常渴市,賣家(貨主)都惜貨如金。

售樓書表面看似平淡,內容卻帶有濃濃的本土色彩,不失親切感。再細味箇中樂趣,發現不單樸實的設計貼近昔日民情狀況,更達到了廣告效應,吸引消費者產生聯想與追求,便會刺激他們的購買慾,從而促進地產市道上升。

回望香港自一九五○年代開始,為要配合城市規劃、地產業發展和民生轉變,超過大半個世紀售出的高樓大廈五花八門,單位大大小小且售價持續飆升。已故富商霍英東先生在香港地產發展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開創了賣「樓花」的先河,也將「分層出售」及「分期付款」的做法發揚光大,售樓書應運而生,改變了香港地產業的發展。

售樓書與舊文獻不僅是歷史寫照和點滴,於本人愚見亦足以見證本土文化與時代劇變。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人只需肯努力、拼博和勤奮,謀生不算太辛酸,當儲蓄到充裕金錢之時便會想到如俗語所云:「攬住嚿磚頭至安全,……勞碌一生為求有瓦遮頭!」唯香港地少人多,土地短缺,政府雖不斷規劃、重建,但依舊貧富懸殊,是否官商勾結,則有待港人自行評論矣!

每當夜幕低垂,手執陳舊文物,香港的繁華景貌,頓覺今非昔比,無奈的怨聲,徒添感慨。但當望着手中藏品,筆者的煩惱卻不自覺地消失了。

香港收藏家協會於今年二月在中央圖書館舉辦展覽,我展出了十多本售樓書,中華書局的黎耀強先生及謝慧莉小姐也前來參觀,表示有興趣以售樓書為主題出版成書,故希望藉着這批藏品與讀者分享目前香港市民面對的住屋課題。

本書能夠付梓,除了感謝中華書局,也非常感謝周家建博士於百忙中抽空為我與冠東的著作賜序。還有,在此特別向參與此書封面設計的太太,奉上謝意。

丁酉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