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古代明医诊病与治病的故事

医古言三则

悬 壶

【原文】

市中有一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入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能医疗众病……

(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

【注释】

①肆头:店铺门首。

②长房:即费长房,东汉时期的巫医,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曾为市掾(院),即管理市场的官员。

③玉堂严丽:殿堂庄严华丽。玉堂,亦指神仙居处。

④旨酒甘肴:美好的酒肉食物。

⑤盈衍:充满、盛多之意。

⑥范晔:南朝宋史学家(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曾任吏部尚书郎,后贬宣城太守时,删取各家记史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⑦《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综合各家之长而撰。今本120篇,分为130卷,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196年的历史。

【释文】

集市之中有一老翁,他在店铺门前悬挂着一个大空壶,等到集市散去,就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到此事,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前去拜望老翁,并送给他美好的酒肉食物。老翁知道费长房认为他是一位神人,便对费长房说:“您明天可以再来。”第二天,费长房又去拜望老翁,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只见宫廷华丽庄严,美酒佳肴满桌,二人畅饮尽兴而出。后来,费长房愿向老翁学习医道,便跟老翁隐居山中。老翁欣慰地抚摸着费长房说:“您求学心诚,我愿意把医道方术传授给您。”后来,费长房终于把老翁的医术继承下来,在民间为广大群众治病。

【按语】

考“悬壶”这一典故有两说。

其一,晋·葛洪《神仙传》载: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时费长房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之识,卖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每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言无不效。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跳入壶中。长房知非常人,乃日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不辞。积久,长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公知长房笃信,谓曰:“暮更来。”长房如其言,公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长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

其二,《丹台新录》载:谢元一号壶公,即孔子三千弟子之数也。常悬一空壶市肆货药,日入之后,公辄跳入壶中。举世无人见者,惟长房于楼上见之,往拜焉,以师事之。

因而后世医生开业,竟以“悬壶”誉之。考“悬壶”一词,来源于此。

龙蟠橘井

【原文】

苏耽,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公早丧所怙,乡里以仁孝著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鲜。公即辍箸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二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

一日,云间仪卫降宅。公语母曰:某受命仙录,当违色养。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

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

(选自汉·刘向《列仙传》

【注释】

①苏耽:今湖南郴(琛)州人,生于西汉文帝时期。为人虔诚,品德高尚,孝敬母亲,后人誉为神仙。因提出橘叶和井水治病,造成医学史上有名的“橘井泉香”这一典故。现在郴州市内尚有橘井,时后人为纪念苏耽所建。

②桂阳:郡名,今湖南省郴市一带,包括来(垒)阳以南和广东英德以北地区。

③汉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名刘恒,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

④早丧所怙:早年丧父。

无鲜:指经过腌制的鱼类食品。

⑥辍著:放下筷子。

⑦云间仪卫降宅:天上的仪仗队从空中降落苏氏住宅。

⑧某受命仙录:我接受了上天的命令,名字已载入神仙簿籍。簿籍叫录,记载天上官吏姓名的素书。

⑨当违色养:必将离开家庭,不能承欢奉养老人了。

⑩刘向:名更生,字子正,(公元前77—公元前6年),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⑪《列仙传》:二卷,旧题汉·刘向撰,系后人伪托,实为东汉人所作。内容记载赤松子等神仙故事七十则,晋后据此书宣扬神仙故事,文人亦多引为典实。

【释义】

苏耽,湖南郴州人,在西汉文帝时期,他懂得了养生之道,人们称他为苏仙。苏耽早年丧父,周围乡里都知道他是孝敬母亲的人。他家住在县城东北,离城一百余里。有一次,苏耽与母亲正吃饭间,母亲对他说,“没有腌鱼呀!”苏耽立即放下筷子,起身取钱走出门去,不一会儿就拿着腌鱼回来。母亲惊奇地问他:“从哪里买来的?”苏耽说:“从县城里买的。”母亲说:“自家到县城往返一百余里,这么一会儿就回来了,你在欺骗我呀!”苏耽对母亲说:“我买鱼的时候,遇见舅舅,与舅约定,明天到咱家来。”第二天,苏耽的舅舅果然到来。

有一天,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苏耽对母亲说:“我已受命为天上的仙人了,今天就要离开人间,再也不能奉养母亲了。”苏耽的母亲说:“那我怎么活下去呢?”苏耽留下了两个盘子,母亲需要饮食就敲小盘子,需要钱财和布帛就敲大盘子,所要的东西都能立即送到。

苏耽又对母亲说:“明年天下发生流行疫病,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能够治疗。如有患病的人,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后来果然发生了疫病,求井水橘叶的人,有的千里之远,凡是饮了井水橘叶的病人,其病便立即痊愈。

虎守杏林

【原文】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后还豫章,庐山下居……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许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可杏去。尝有人置谷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事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

(选自晋·葛洪《神仙传》

【注释】

①董奉:三国时期吴国的民间医生。

②侯官:旧县名,西汉置。今福州市。

③豫章:郡名,楚汉置。今南昌市。

④庐山:一名匡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在鄱阳湖、长江之滨。

⑤郁然:繁盛景象。

⑥芸治:锄耕管理。

⑦怖:惶惧、恐吓的样子。

⑧啮:咬的意思。

⑨行旅不逮者:外出旅行时经济困难、物资不能供应的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281—341年),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东晋医药学家、道教学者。著有《神仙服食方》,虽佚,其内容可见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中。

⑪《神仙传》:晋·葛洪撰,共十卷,叙述九十二位神仙的故事,继《列仙传》而作。

【释义】

董奉,字君异,东吴侯官人……后来回到南昌,就在庐山定居下来……董奉住在山上而不种地,每天为人治病,不取分文。如果重病治好了,让患者栽五棵杏树;轻病治好了,栽一棵杏树。这样连续了好些年,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茂密成林,因而使得山中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游戏在杏林之中,一年到头不长杂草,像经常耕锄管理一样。

后来,杏子大量成熟,董奉就在杏林里搭一粮仓,告诉当时的人们,有买杏子的人,不必告诉我,只将容器内的谷子倒入粮仓,就自己取一容器的杏子走。曾有一人,放入的谷子少而取走的杏子多,杏林里的老虎便怒吼着追赶。那人十分害怕,急忙提着杏子顺路旁逃跑,不料跌倒在地,杏子撒了许多。到家一量杏子,竟和送去的谷子一样多。有时,有偷杏子的人,老虎就追他到家,把他咬死。家里人知道后,就把偷来的杏子照数送还董奉,叩头赔礼认错,于是董奉又使其复活。董奉每年用杏换得谷子,随后又用来救济周围的贫苦百姓,接济来庐山旅行而断了盘费的人,每年救济两万多人。

【按语】

当我们走进药铺时,常会看到“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或“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醒目佳句。董奉的杏林点缀以“虎守”二字,苏耽的“橘井”衬托以“龙蟠”二字。尽管《神仙传》《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书传说不一,但至今仍誉为美谈。人们常用这些优美的典故称颂那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这些启人心灵的警句,曾鼓励古今广大医药人员不畏艰难,奋发图强,造就了一代代名医,创造发展和丰富了光辉灿烂的祖国医学,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附】

董奉生卒考。杨卓寅据《南康府志》记载:“永嘉中仙去。”分析董奉可能卒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据传说其“活了一百多岁”来推测,可能生于200年前后。笔者按:董奉生活于200~313年间。

杏林考。罗来成据《星子县志》记载:“杏林在县西二十五里,醉石东。”“醉石”相传为晋·陶渊明醉卧之石,距今星子县西二十五华里。“醉石”之东为“归宗寺”,两者距离约三华里。当年葱郁的一片“杏林”,即在归宗寺与醉石之间。笔者按:星子县在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崖,庐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