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仁斋小儿方论·脾胃》中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又在《仁斋小儿方论·血荣气卫论》中进一步说:“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就是此意。脾与胃相为表里,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运胃纳,是相互协作的,二者缺一不可,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若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因此,“人以胃气为本”之“胃气”,是指脾胃之气,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的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故言“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足,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灵枢·五味》说:“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胃气”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的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因此,察胃气在诊治疾病中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虽然脉诊在方法上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独取寸口法等多种,但从古至今,总以脉有无胃气作为判断邪正盛衰及病变吉凶的重要标志。所谓脉有胃气,是指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具备“胃、神、根”的特点(为平脉)。若脉来弦硬劲急,毫无柔和之象,则表示胃气衰败。《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故胃气充则见平脉,胃气虚则见病脉,胃气绝则见死脉。凡病中无论脉浮、沉、迟、数等,只要见到从容柔和之象,尽管程度不一,但都主病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则主病重,预后不良。因为胃中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的经脉输布全身而现于气口,“肺朝百脉”,所以胃气盛,寸口脉才有从容柔和之象;若胃气衰败,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之气以濡养各脏腑,就可出现脏腑衰竭的真脏脉,因此有“脉以胃气为本”的说法。中医治病,非常注重顾护胃气,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临床上防治外感病须助胃气。因为胃为卫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金匮要略》说:“四季脾旺不受邪。”玉屏风散用白术,即本于此,同时调理脾胃为外感病恢复期的治疗关键。治内伤杂病尤应重视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察气于胃。故历代医家,对不少病证,多从脾胃立法。如“补土生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治痿独取阳明”“补肾不如补脾”“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等。可见胃气在临床的重要意义。对胃气虚衰者选方用药,要避免用有损胃气的药物,故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代表了人体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故胃气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存亡。临床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是判断疾病轻重转归及预后的重要标志,也是决生死的关键,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