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李斯说秦王得入仕 韩王遣郑国假修渠
秦王年少,初即位,尊庄襄王遗嘱,将国事全部交给以吕不韦为首的大臣处理。自己只一心读书、习剑。凡朝议,他都参加,且发表意见。他的意见有时被大臣们采纳,有时被否决。
否决的理由吕不韦会一一向他说明。每当此时他就有点不好意思,就盼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后的自己能断事无错,料事如神。
而吕不韦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就会对他说:“我王年纪尚浅,经历的事多了,就好了。”
相国吕不韦继续执行“远交近攻”之策,继续迈着统一天下的步伐。当是之时,秦国已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它的版图,西面已并巴、蜀、汉中;南边越宛有郢,已置南郡;北边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边至荧阳,灭东、西二周,已置三川郡。
看着不断扩大的版图,吕不韦躇踌满志。照目前这趋势,统一六国,非秦莫属。这宏愿倘若在自己手里实现,那可是造福炎黄、流传千古的荣耀。所以,他尽心尽力稳定庄襄王驾崩后的政局;制定一个个提高秦国人力、财力的法令;筹划一场场打击、削弱邻国的战争。
治国理政需要人才。大展宏图过程中的吕不韦,深感秦国人才的匮乏。秦地自古少英才。历史上对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名臣大多来自六国。
如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的百里奚,来自楚国、蹇叔来自宋国;帮助秦孝公由衰弱逐渐走向强大的商秧,来自魏国;辅助惠文王保持秦国强大发展势力的甘茂,来自楚国、张仪来自魏国;拥立昭襄王为王,提拔白起为将,为秦国的强盛作出重要贡献的魏冉,母亲是楚国人、父亲是魏国人;还有辅佐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越来越强大的范睢,来自魏国;目下秦国最有名的将军蒙骜,来自齐国。
六国为什么人才济济呢?吕不韦觉得这可能与魏、楚、赵、齐“四君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能下士、喜宾客和齐国有个稷下学宫有关。于是,他也开始养士,开始办学宫,开始向六国发招贤贴,大招天下宾客游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楚国上蔡人李斯年轻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一天,他看见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偷偷摸摸地吃着厕所里不干净的食物,只要有人或犬向它们靠近,它们就会吓得四散逃窜。他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怡然自得地吃着粮仓里堆积如山的小米,一点也不害怕靠近它们的人或犬。
于是李斯叹息道:“人有没有才能就像老鼠。待在好的地方就有才,因为好环境能让才能得到发挥,并且还能促使才能进一步提高;待在不好的地方,即使有才能也发挥不出来。才能得不到发挥等于没有才能。”
由此,李斯辞去吏职,到楚国拜荀卿为师,向荀卿学习辅佐帝王治国理政的学问。毕业后,李斯考虑到楚王不值得他辅佐,而赵、魏、韩、齐、燕五国又国势衰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于是,他向西而行,进入秦国。
到秦国时,恰逢庄襄王驾崩,求仕无门的李斯转求为相国吕不韦舍人。吕不韦正打算广招人才,欣然接受李斯。
相处一段时间后,吕不韦觉出李斯有真才实学,就提拔他当了郎官。
韩国新郑王宫内,韩王对群臣道:“秦庄襄王新崩,继位的秦王年幼,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想办法让秦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年年攻打我们,蚕食我们的城池。”
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人作声。丞相道:“想要秦国不向我们开战,除非他们派不出军队。”
韩王道:“怎么才能让他们派不出军队?”
丞相道:“让他们忙工程。”
韩王道:“忙什么工程?”
丞相道:“普通的工程影响不了他们的军队。除非让他们建一个费钱、费时、费人、费力的水渠。他们就无力开战了。”
韩王道:“对。可怎么才能让秦国去建水渠呢?”
丞相道:“我们不是有个叫郑国的水工吗?派他去游说秦王修渠。”
御史道:“郑国是我们韩国著名的水工,派他去,万一回不来对我们韩国可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韩王道:“只要秦国三两年之内不攻打我们,让我们有个喘息的机会,牺牲一个郑国还是值得的。传郑国。”
一会儿,郑国到。
韩王对他道:“郑国,为了韩国的利益,你必须去秦国游说秦王修一条大水渠。让这条水渠耗尽秦国的人力、财力,使秦国无暇攻占我们的城池,最后水渠成废渠,明白吗?”
郑国道:“明白。我会为秦国设计一条需要十几万人,十几年才能修成的大水渠,最后水渠严重渗水,不能使用。”
韩王道:“好。你是我们韩国的大功臣。你尽早出发。我会派人照料你的家小。”
郑国道:“臣这就出发。”
秦国咸阳宫内,风尘仆仆的郑国向坐在宝座上的秦王和坐在秦王身边的吕不韦讲述他来秦国的原因。
郑国道:“我是韩国最有名的水工,为韩国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渠,但却得不到韩王的赏识和提拔。听说秦王重视人才,吕相国正招贤纳士,所以我弃韩入秦,愿为秦国修一条注溉渠。让秦国不再受干旱之苦。”
秦王听了,高兴道:“好啊。”
吕不韦也高兴道:“你准备在我们秦国哪里修渠呢?”
郑国道:“秦国关中地区经常发生旱灾,土地盐碱化,收成低。如果在那里修一条水渠,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吕不韦道:“你打算怎么修?”
郑国道:“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向东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吕不韦道:“此渠修成需多少人力、多长时间?”
郑国道:“十万以上人力,十年以上时间。”
秦王道:“需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啊?”
吕不韦道:“巴蜀李冰父子修建湔堋也只用了八年时间。”
郑国道:“湔堋地处平原,修建相对容易一些。我所说的这条渠在关中。关中多山石,开凿特别费力费时,沿途的防渗工程也相当复杂。一但渠成,关中地区将像巴蜀一样旱涝无忧。”
吕不韦向秦王点点头。秦王道:“既如此,此渠就由你负责开凿。”
郑国深深一躬道:“臣领命。”
吕不韦道:“你去学宫找李斯,让他协助你调派人力、物力。”
郑国深深一躬道:“尊命,臣告退。”说完转身离开。
郑国离开后,吕不韦对秦王道:“昨天,我一个门客说,骊山脚下有一处绝佳好穴,我想给陛下修陵寝,你同意吗?”
秦王道:“仲父觉得行就行。”
吕不韦道:“那我就安排民工开始为陛下修建陵寝了。”
秦王道:“好。”
吕不韦道:“陛下剑术如何了?”
秦王道:“还是赢不了蒙恬。”
吕不韦道:“蒙恬比你早学几年,自然比你强。练剑心急不得。诸子百家之书学得如何?”
秦王道:“我只喜欢看商君书。”
吕不韦道:“作为君王,商君书要看,诸子百家之书,尤其是儒家之书也要看。”
秦王道:“尊仲父。”说完站起身道:“我去蒙将军府练剑了。”
吕不韦也站起身道:“好。我派宦官驾车送你过去。”
秦王迈开步子道:“我不坐车,巅得难受。我喜欢骑马。我和卫队骑马过去。”
吕不韦跟在他身后道:“骑马太危险,还是坐车好。”
秦王道:“路又不远,骑得也不快。没关系的。”
吕不韦道:“我王万不可纵马弛骋。”
秦王道:“我知道。仲父放心。”
二人来到宫殿门外,一队骑兵已在一旁候着。见秦王和吕不韦出来,一英俊士兵牵着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过来,将缰绳送到秦王手里。然后对吕不韦道了声:“相国。”
吕不韦道:“王队长,你要好生照看秦王,不能有半点差错。”
王队长道:“臣明白。”说完,上前将秦王扶上马。
坐上马背的秦王抖动缰绳道:“出发。”
那队骑兵将秦王夹在中间,向蒙将军府驰去。吕不韦对着马队高喊道:“秦王小心,不要骑太快。”
秦王头也不回道:“仲父放心!”
王队长回过头道:“相国放心,我紧跟着秦王,管保没事。”
吕不韦站在廊下,看着马队远去。忽然耳旁传来一声:“相国,太后有请。”
吕不韦收回目光,见一宫女低头侍立一旁。便道:“知道了。我这就过去。”
宫女转身离开。
太后寝宫内,赵姬眼巴巴地等着吕不韦的到来。当传话的宫女回来向她禀告相国即将到来时,赵姬立即喜上眉梢。当廊下传来吕不韦“咚咚”的脚步声后,赵姬向侍立两旁的宫女们使了个眼色,宫女们立即鱼贯出门,最后一个宫女返身将寝宫门虚掩后离去。
吕不韦一踏进太后寝宫门,赵姬便迎上来。吕不韦揽住她的腰边往床边走边道:“我听宦官说,秦王不肯坐车,喜欢骑马。刚才我亲眼见他骑马去蒙将军府。你得劝劝他,不要骑马,外出一定坐车。骑马太危险,摔下来不得了。”
赵姬道:“我哪劝得了他。他从小就主意大,不听人劝。他喜欢做的事没人劝得了。除非他自己知道错了才会改。”
吕不韦道:“现在跟过去不同。现在他是秦王,不能出半点差错。你我两个人的命运,甚至整个大秦国的命运都系在他的身上。”吕不韦说完,将赵姬抱上床。
赵姬道:“你我的命运跟政儿有关我还能理解,秦国的命运跟他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关系?”
吕不韦道:“你真是光长脸不长脑子。”
赵姬用双手圈住吕不韦的脖子,看着他的眼睛道:“你是不是嫌弃我了?”
吕不韦道:“怎么会呢!你想啊,要是秦王出了事,赢姓诸公子就可能会群起争夺王位;因为争夺王位,诸公子就可能会互相开战;因为互相开战,秦国就会发生内乱;因为内乱,秦国就可能因此走向衰弱;秦国一衰落,六国就会趁机攻打秦国。你说,大秦国的命运是不是系在秦王身上?”
赵姬道:“我不管秦国命运,我只管我自己。我只想过得快乐,只想天天见到你。”
吕不韦道:“只要秦王安全,我们就安全。我们就有见面的机会。”
赵姬道:“你不就是想让政儿外出坐车,别骑马吗?”
吕不韦道:“对。”
赵姬道:“简单。你让他觉得坐车比骑马舒服,他自然就不骑马,改坐车了。”
吕不韦抱住赵姬道:“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没想到?宝贝,我先让你舒服,然后再去想怎么让政儿觉得坐车比骑马舒服。”
从太后寝宫出来,吕不韦想,得找个能工巧匠,为秦王造一辆既舒适,又气派的专用青铜车。
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吕不韦计划着派麃公将军进攻楚国卷地。没相到晋阳发生叛乱。吕不韦只好暂时搁置原计划,派蒙骜火速赶往晋阳平叛。
蒙老将军不负重望,迅速平定叛乱,重建太原郡。
转年,形势稳定,吕不韦才派麃公将军进攻楚国卷地。麃公将军旗开得胜,斩首三万。
第三年,吕不韦再派蒙骜进攻韩国,取十三城。
之后,蒙骜又奉命进攻魏国的畅、有诡两地,遇到魏军埋伏,蒙骜兵败。蒙骜派人将奏报送到丞相府,询问是否退兵。
吕不韦接到奏报,有些犯难。如果是往年,他绝不会让蒙老将军退兵。
因败退兵,不仅有失秦国的威风,而且六国可能因此重新合纵,以后再攻打就更难了。
可是今年年成不好,饥荒漫延,军粮难以为继。怎么办?
吕不韦思来想去,不知如何是好。
不如把呈报送给秦王,让秦王决定。虽说自庄襄王驾崩后军国大事秦王都让自己作主,向来不发表意见。但经过四年历练,十七岁的秦王已经颇具处政之能了。
像“是否退兵”,“何时退兵”,“怎样退兵”之类的决定,以前自己也让秦王决定过。
于是吕不韦传唤李斯,让他将蒙骜的呈报送去咸阳宫,请秦王批阅是否退兵。
李斯来到咸阳宫,见到秦王,送上蒙骜兵败的呈报。
赢政接过呈报看一眼后问李斯道:“相国怎么不来啊?”
李斯道:“相国正犯腿疾,行动不便。”
秦王道:“哦,我得去丞相府看看相国。”说完,在呈报上批上“退兵”两字,交给李斯。
李斯看见“退兵”两字,便对秦王道:“成大功者,在于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够坚持。昔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互相兼并,现在关东仅剩下六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了。
秦乘胜攻占诸侯国城池,威服诸侯,已历经六世。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听了李斯之言,大加赞赏,要过呈报,改批“不胜不还。”
李斯接过改批的呈报后,又对秦王道:“大王何不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使良将随其后。”
秦王觉得李斯此计甚妙,听其计,并提拔他做了长史。
政四年(即公元前243年)年初,蒙骜军攻占畅、有诡两地。捷报传来,秦王喜不自胜。三月,蒙骜军凯旋回秦。
为奖励李斯劝谏自己改批呈报之功,更重要的是秦王认为李斯确实有才,便升李斯为客卿。
秦王在短时间内两次大规格提拔李斯,让吕不韦有些担心。因为吕不韦发觉李斯虽然才能出众,但正气不足。此类人只可做能臣,不宜作大臣,更不能作重臣。
客卿相当于丞相,难道秦王想让李斯取代自己?秦王本来就喜欢法家,身边再添一个信奉法家思想,一心只想当权贵的李斯,恐怕不是秦国的福祉。
目前的秦国,尤其是统一天下后的秦国最忌严刑苛法。天下初定之时,因为经年累月的残酷战争,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治国理政以道家无为思想为主才好。
怎么办?秦王不是喜欢看书吗?不如编一本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具儒墨、名法、阴阳、兵农等家学说,汇集古人智慧之光之书,以资秦王借鉴,防止秦王犯错。
于是,吕不韦让他的门客按照他的要求,人人动手写文章,优秀者有奖。门客们纷纷响应,一篇篇文章迅速交到学宫办公室。吕不韦派人筛选出一百六十篇,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这些文章涵盖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集结成书后取名为《吕氏春秋》。
书成后,为扩大影响,更为激起秦王阅读兴趣,吕不韦命人将书悬挂到咸阳市门,旁边放着千金之赏。赏金旁写着:凡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得赏金一千。一时轰动咸阳全城。虽观者甚众,却无人能改动一字。可惜这旷世之举未能引得秦王前去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