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高效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走出去”的基本脉络

一、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

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历程需要在持续变化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去认识。从世界历史看,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之路已经过了几个世纪,积累了许多经验,而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只有改革开放后短短的40年时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展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以“引进来”为主,通过在国际上招商引资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那时的中央企业实力较弱,几乎没有境外投资,国际业务也主要局限于对外贸易、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央企业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际方面看,随着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结束,整个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世界格局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形势。但美国在政治上到处煽风点火,导致许多国家因“颜色革命”陷入动乱内乱;在经济上长期脱实向虚,利用金融寡头纵横世界“剪羊毛”;在军事上持续穷兵黩武,伊拉克、前南联盟、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到处可见冲锋陷阵的美国大兵,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难以自拔。根据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和公共事务研究所的报告,2011—2018年的17年间,美国用于战争的开支高达6万亿美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之中,而今年暴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全球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世界经济亟须各国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力量支撑。随着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外交及外贸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这些都为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国内方面看,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走出去”战略,使“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对外开放两个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的方面,对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2001年,在结束了长达15年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之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的成员,给中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提供了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机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为中央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空间。党的十九大之后,随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这些都为中央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强劲动力。

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中央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难得机遇,境外投资经营活动呈现出高速增长且向纵深发展的态势。

二、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中央企业“走出去”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同向发力,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由一个经济弱国逐步成长为经济强国,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经营业务也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由弱到强。从业务性质来看,中央企业“走出去”进程大致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

参与援助期。这一时期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企业“走出去”开展的业务主要是参与对外援助项目。最早参与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援蒙、援越等援外工作。这期间影响较大的援建项目是坦赞铁路,该项目于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贯通,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3国合作建成,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主干线,是东非的交通大动脉。

图1-1 中国铁建承建的坦赞铁路

承包工程期。这一时期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企业“走出去”以工程承包和国际贸易为切入点,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建筑等4家企业成为最早拥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由此开启了投身国际承包市场开展境外经营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末,中、坦、赞三国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中国铁建所属中土集团的前身原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代表中国政府全面组织勘察设计、施工、车辆供应、试运营、维护、技术援助等。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1970年10月26日动工兴建,1975年6月7日全线铺通,同年10月23日全面建成并试运营,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政府。1979年3月,中国建筑与香港伟成建筑公司合作承包的香港康乐园第一期私人别墅工程,成为中央企业签订的第一份境外工程承包合同和第一份项目总承包合同。此项工程为248幢两层高级别墅,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按当时汇率计算合同额1.1亿港元,并第一次由内地派送共28名劳务工人到香港工地工作。1985年3月,中国农发集团组建了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实现了中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资源保障期。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扩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中央企业以油气、矿产资源领域为重点,加大了对外投资力度。例如,中钢集团与力拓集团合资建设的澳大利亚恰那铁矿是我国在海外投资的首个矿山,中国能建承担了我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电站,中国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区块,实现了我国海外油气业务“零”的突破。

全面发展期。这一时期开始于2000年我国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央企业境外股权并购快速发展,工程承包数量由单一施工转向“投建营一体化”,以投资带动劳务、设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实现从以商品、劳务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跨国经营的转变,不断推动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迈上新台阶。例如,中国五矿承建的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是中国企业首个海外“投建营一体化”项目,中交集团承担的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国企业首个境外BOT公路项目,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的谦比希铜矿是我国首个在境外收购的有色金属矿山项目。

图1-2 中国有色赞比亚谦比希铜矿鸟瞰

合作共赢期。这一时期开始于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出“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世界治理与发展新理念,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添新活力。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央企业“走出去”从原来的单一项目“点与点”的合作,发展到与所在国“面与面”的合作,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以及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等,中央企业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的主力军。例如,中国建筑目前正在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CBD)项目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埃及承接的最大项目。该项目是埃及政府决定在沙漠中建造新城的一项重大工程,新城建成后将成为埃及政府新的政治及金融中心,预计未来将设25个居民区,可供约500万人居住,将极大缓解开罗人口的压力,也将为埃及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只是分析中央企业“走出去”的一个视角。如果从业务形态来看,则经历了产品“走出去”(出口贸易)、劳务“走出去”(承包工程)、资本“走出去”(对外投资)、服务“走出去”(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等)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