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破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信贷研究
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应遵循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的发展规律,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定位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内需上。从我国政策对策实践看,近年来,推动消费内需扩容的重点主要放在消费热点创造、消费行为诱致(消费券、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方面,如此做法虽然可以短期内增加需求,但是却缓解了落后产能和低度结构的市场危机,延缓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真正有效的对策应该放在推动消费结构整体升级、增强消费可持续增长能力上。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端的消费结构已经成为供给端的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消费结构升级不仅事关消费扩容,更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消费结构升级是指一个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费商品的升级和变革过程。结构升级更多地体现在外延跃迁上,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消费重点和消费热点的变化。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生产厂商和流通渠道提供必要的供给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能力得到阶段性的释放。所以,每一轮消费升级都意味着一轮消费闯关。然而,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闯关的台阶正逐步由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向十万元级、百万元级递升。在此过程中,消费意愿将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
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可以按照外生利率水平获得消费信贷,来克服流动性约束,提前完成消费闯关,平滑终生消费路径,以达到整体效用最大化。但如果他们无法获得及时的消费信贷,则除了维持较低的消费水平、较高的储蓄倾向以及较慢的消费升级之外别无选择。
消费信贷是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经济社会的产物,在二战后的美国实现了极大繁荣。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全部信贷的比重一般为30%~50%,在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则高达70%。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消费信贷对促进居民消费扩容和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作用,它既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需求动力,也可以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提供物质支持。我国消费信贷起步较晚,同时由于缺乏消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支撑,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近年来,因为面向汽车、住房等高价值商品的消费需求受到了明显的流动性约束,消费信贷才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虽然我国近年来消费信贷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目前占信贷总额的比例仍低于20%,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一方面从流动性约束的角度解释了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滑,进而导致内需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加快消费信贷扩容、优化消费信贷实施策略是我国当前有效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结构升级乏力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必然联系和传导机制。要想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就一定要优化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结构,以此破解流动性约束对消费闯关的桎梏。本书将在上述逻辑指导下,开展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通过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实证解析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发现消费热点所涉及的产业类别;二是针对消费热点所涉及的产业类别,借助基于“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的经济模型,量化测度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性和影响程度;三是针对受流动性约束影响的消费热点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消费信贷政策和策略,充分发挥消费信贷的水平效应、速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