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同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

中编关于“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的研究,一是从个体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层面揭示工作、消费、社会交往以及身体对于个体认同的作用,二是从个体存在的层面分析个体生活以及个人自我认同对于个体认同的意义,三是从个体与社会共存的层面讨论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价值,四是从社会结构、运行机制的层面阐释现代性对个体认同的建构。这一编由第三、四、五、六章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体认同与工作、消费、社会交往和身体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特质,是个人存在发展所依赖的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个体,因而都有个体认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产生于人对自身活动以及外部世界的依赖关系,满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个人也要通过有目的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来满足个体认同的需要,这些有目的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就具有个体认同价值,即对个体特质的形成及对象化具有肯定作用。在个体化的社会环境下,个体认同的实质性过程发生在个人以个体为目标的自我创造中,实现于以个体身份展开、以身体为载体或目的的工作、消费和社会交往等生存活动中,因此,研究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必然要研究工作、消费、社会交往和身体对于个体认同的意义。第三章分四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工作、消费、社会交往和身体的个体认同价值。

第一部分提出和阐释了“工作是个体认同的本体”的观点。首先,基于工作的性质和内涵,指出工作奠定了个体自主生活、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体本质力量现实化的活动,具有社会价值标识作用,因而具有个体认同价值。其次,进一步指出工作是在本体意义上把个人变成个体的方式,不仅创造了个体的社会本质,而且构建了个体的生存结构,因而是个体认同的最重要形式。再次,提出“工作认同”这一概念,并阐释其内涵,指出工作认同使个体认同深入到由工作构建的社会结构中,在生产组织、劳动关系、职业活动以及生产关系中确证和发展个体主体性,构建了个体自我的社会性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规划、生命样式和生活意义的选择,因而对个体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并探讨了工作的现代性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一是个体与工作的价值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大多数劳动者并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工作价值的未来;二是工作在个体身上体现悖论性关系,人们需要得到的价值总是和他不想要的价值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如自由与束缚的关系、收益与付出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等;三是工作需要个体付出满足多方面需要的机会成本,每一个需要的满足常常伴随着某些需要的不能满足。基于上述观点,认为每个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需思考三个问题:如何在非确定性条件下获得确定性?如何在工作的悖论性关系中避免或克服个体认同的自反性?如何通过工作获得自主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部分研究了消费对于个体认同的基本价值,提出并阐释了“消费是个体认同的根本”的观点。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消费的本质特征——“具有社会标示意义的活动”、“人直观自身的活动”和“人自己生产自己的活动”,指出消费既是个人对消费品的消耗、享用和占有,更是个人满足自己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因而一个人的消费状况取决于他的消费需要的性质、消费对象的实际功用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现实的价值关系的状况,人们对这些意义的认知、评价和想像,形成了关于某种消费和消费品的意义系统,这就使消费有了认同价值。其次,提出“消费认同是个体认同的基本方式”的观点,强调指出现代社会消费的性质、内容、方式以及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为提升消费的个体认同作用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主动追求的最为重要的个体认同手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三个观点,即消费的个体化使消费成为个人生命的享受过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消费的社会化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以及消费的市场化使消费成为展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社会平台,并且认为个人在消费中安身立命、创造价值和实现人生意义,也在消费中才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因而消费与个人自我和自我实现之间有了内在的联系,导致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表现为对消费的追求,对于自我的把握表现为对消费生活的定位,最终使消费活动成为个人反思自我的最丰富的原材料,从而合乎逻辑地成为个体认同的基本方式。最后,研究了消费认同的异化现象——消费中的“非我性”、“虚幻性”、“否定性”,认为它形成了对于个体认同的解构作用,因而是现代性的隐忧,同时指出,消费认同异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人在消费认同的异化面前能够和应该有所作为。

第三部分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个体认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了社会交往是个体认同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把个体理解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有现实意义的一种社会角色,指出普遍的社会交往是个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工作和消费,也在社会交往中满足各种需要、创造社会本质和实现各种社会权利,个体所从事的社会交往活动,既包含个体实现、确证自己身份的内容和意向,也体现他人、群体和社会对于这一内容和意向的回应,这就使得社会交往在个体认同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把社会交往确定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和“人与人之间物质的和精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释了它的文化性、相互性、中介性等基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它对于个人的基本作用:社会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实质性内容,社会交往关乎个人的本质,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生成各种社会关系,亦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各种社会交往,从而在社会交往中成为现实的人;社会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社会角色、接受“意义系统”、成为社会结构性要素、承载社会价值和遵守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从而被社会塑造为有确定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人。其次,具体研究了现代社会交往体现在文化性、中介性和相互性等三个方面的独特本质和内容,论证了三个观点:一是现代社会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新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即高度组织化、法治精神和单纯的道德良心;二是现代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中介系统,这些中介系统使社会交往呈现三个特点——对于高科技化的通讯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的高度依赖,商品作为最重要的中介使社会交往具有普遍、平等、自由的性质,以及规则作为中介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发挥基本作用;三是现代社会交往的相互性表现为由主体间性决定的公共性,即主体之间相互承认和相互尊重彼此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再次,论述了现代社会交往对于个体认同的意义,认为现代社会交往是个人最深刻的、成为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形式,因而是人们理解个体本质、属性和现实性的唯一方式,通常以社会评价的方式引导着个人的个体认同。最后,指出现代社会自身特有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的缺陷和内在矛盾导致交往异化的产生——个人作为主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能确证自己是主体,交往的结果成了危害主体的异己力量,使主体处于自我否定的境地或失去主体性,从现代社会交往的文化性、中介性和公共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交往异化产生的根源,即社会道德缺位、工具理性膨胀和公共精神困境,阐述了由交往异化引起的三种个体认同困境:自由的困境;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困境以及本体性安全困境,并认为避免或消除社会交往异化从而为个体认同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激发人文精神的社会教育体制和机制;确立以形成社会价值共识为核心的“制度化的民主机制”。

第四部分研究了身体对于个体认同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身体作为个人生命的实存形式、本质力量的源泉和基础以及感受器,既是个体满足需要的工具,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个体要以来自身体的情感、需求以及能力面对世界,以身体来接受社会的规训和各种作用力,个体的尺度必然包含身体的尺度,如个体享有的身体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以及体现在身体上的丰衣足食、愉悦幸福、舒适自由、健康长寿、免于辛劳疾苦困顿等权利。因此,个体认同不能缺少身体的维度和意义,这不仅表现为以工作、消费和社会交往为形式的个体认同中身体的本体意义,而且也表现在身体足以成为个体认同的独立形式。首先,分析了个体与其身体的关系,指出身体是个体的基础、力量的源泉和意义的载体,主客体关系是个体与其身体之间的最重要关系之一。其次,阐释了身体与个体认同中的“安身立命”的关系,指出正是身体给个体带来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以及个体对于身体的权利和责任,才建立了身体与个体认同之间的关系。再次,从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讨论了身体的社会属性对于个体的意义,论证了身体作为个体的物质存在形式与个体一道,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规定性并参与社会有机体的构建的观点,认为身体与社会的互构和互动关系使个体的身体向着现代社会的本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身体的符号化和资本化,它们使个体必然以身体作为确证和体认自我的“材料”,个体认同越来越联系着身体、联系着社会和他人对身体的价值判断而进行。最后,分析了通过身体进行认同的双重效应——既可能肯定个体,也可能否定个体,提出为了实现个体认同,要处理好“身体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关系”、“身体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关系”以及“身体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关系”。

(二)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个人自我认同的一致性

个体这一存在方式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个体生活的确立、自我认同新质和新内容的形成及其给个人生存、个人关于“我是谁”的自我归类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个体与个体生活的互致、个体与个人自我认同的共通把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和个人自我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持了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对于个体认同一般机制的研究,必须关照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和个人自我认同的统一关系。第四章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个体生活、个人自我认同的个体认同价值,揭示个体认同形成的内部机制。

第一部分研究个体生活及其个体认同价值,主要通过对个人生活的本质、基本内容及特征的把握揭示个体生活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特征,理解个体生活世界的价值属性和主体原则。首先,指出个体认同形成之后个人生活转向个体生活——被赋予了主体性质的个人生活,个人有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规划、设计和能力与外部世界建立对象性关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权利,并为此承担责任。其次,基于对个体生活实践本质的把握,认为个体生活本质上是个体以自己为尺度构建“属己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既是个体的存在形式,也是个体的创造物。再次,把个体生活理解为个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个体的存在形式,分析它的现实化形态——个体生活世界,阐释了个体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质、基本价值关系、重要价值、价值意识。最后,把个体认同建立在个体生活的基础之上,现实地阐释了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个体认同对于个体生活的特别重要性,认为个体认同不仅是个体生活的逻辑起点,也是个体生活的目的,个体认同主导了个体生活的状况,个体生活则决定了个体认同的现实性程度。

第二部分在个人与个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个体认同与个人自我认同的关系。首先,把个人自我认同理解为个人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分析了它的认识结构,揭示了个人自我认同的社会本质:个人的角色认同;以个人为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私人利益是其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个人自我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自我”是接受了社会教化的社会性自我。其次,分析了现代社会的个人自我认同的特殊性:以个人的内在要素为尺度的建构性;多角色认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个人自我认同危机普遍发生的可能性。最后,阐明了个体认同与个人自我认同关系的具体内容:个体认同是个人自我认同的有机内容和核心,深刻地影响、主导着个人自我认同的建构与性质,与此同时,个人自我认同也参与到个体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个体认同的基础和资源,并且特别指出,个体认同与个人自我认同的相互作用具有两重性:个体认同可以提高个人自我认同的境界,也可能使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凸显,产生个人自我同一性困境;个人自我认同可以推动个体认同的实现,但是在与社会认同冲突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个体认同危机的发生。

第三部分着重思考了如何通过个体生活和个人自我认同实现个体认同的问题。个体生活、个人自我认同与个体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通过个体生活、个人自我认同可以实现个体认同,但是,只有与个体认同具有本质统一性的个体生活和个人自我认同才能推动个体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其一,何种个体生活才是个体认同的根据?通过对价值选择的一般规律以及认同的本质的分析发现:认同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同活动给认同主体带来利益、满足认同主体的需要,人在认同中获得的利益、满足的需要越多,这些利益、需要越是根本,认同就越是容易发生,进而得出一个结论:个体生活若能够满足个人存在和发展基本需要,个体认同就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个人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其生活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对自己的生活总体评价满意,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就能够产生个体认同;个体生活越是能够满足个人多方面的、根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越容易使个人产生深刻而持久的个体认同,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生活对个人存在和发展产生更多、更大的肯定价值,能够使个人达到比较理想的生活水平,在个人那里才会产生个体认同的必然性。其二,如何从个人自我认同发展到个体认同?其结论是“反思是个人自我认同通向个体认同的桥梁”,并阐释了下述理由:个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规定,具有社会的合理性,这一合理性最终将把个人变成个体,实现它的现实性;如果个体是个人存在的现实形式,那么个人只要能够深入把握自己存在的真正本质和形式,就能认识到个体存在的必然性、无法逃避的现实性,最终将承认、接受和认可个体,实现个体认同,也就是说,反思的个人自我认同将使人们达到个体认同。

(三)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信任的统一性

第五章的研究主题是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信任对个体认同的作用。个体是由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运动建构的、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主体性存在,因此个体化就是个人的社会化。个体是现代社会个体化的结构特征对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对这一规定的回应,它表明,个人接受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和价值取向,认可现代社会制度对于个人的这一存在方式的安排,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建构在现代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中,以个体的方式与他者共在和交往,因此,个体认同本质上是社会认同。因为个体的存在论意义,个体认同在个人的社会认同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是其他社会认同的基础,而且在其他社会认同的过程和结果中加进个体的维度,使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个体尺度;与此同时,个体对于社会、群体的依赖又使个体认同深受各种社会认同的影响。但决定个体认同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不是这些社会认同,而是个体在这些社会认同中是否获得支持以及支持的程度。因此,社会共识对于个体认同具有特别意义。个体在社会认同中与他者达成社会共识,创造个体及其生活价值体系的社会本质和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只有个体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社会的信任才能发生。个体在社会信任基础上开始独立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实性,发现生活的意义,社会则借助于个体对它的信任,参与构建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般模式、个体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心理特质。因此,研究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就要揭示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作用。本章分为三个部分,探讨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社会信任作用于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

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认同是个体认同的根本条件和推动力量”的观点。首先,把社会认同规定为“个人给予社会(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肯定性评价,与之形成、发展紧密的结构性关系,并由此获得某种存在与发展的形式和意义”,以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它的本质和动机,认为现代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主体间关系的认同,体现交互主体性和共同主体性,意味着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同与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认同的统一。其次,研究了社会认同系统的结构,分析了社会认同的主体及其主体性、主体尺度,以及社会认同的客体、客体性及其对社会认同的作用,指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合乎社会成员的理性化需要、社会成员对社会关联性要素的认同、社会合于社会成员个人的价值意识以及肯定性的社会影响等因素对社会认同具有决定作用。最后,讨论了社会认同对于个体认同的作用,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为个体认同提供动力、设定界限和塑造个体认同的一般特性,对于个体认同的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一个社会可以通过改变、改善社会认同来使个体认同按照其意愿、意志而发生变化,以及促进个体认同在更高程度上的发展。

第二部分提出“社会共识是个体认同的前提、条件和成果”的观点。对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紧密关系的领悟使我们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社会共识对于个体认同的特别意义。本书所讨论的社会共识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社会及其成员——构成社会的个人和组织(群体),对于普遍的、一般性的、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事件、事物等达成一致的、共同的认识。从个体认同发生、实现的具体过程来看,社会共识贯穿其始终。对于上述观点的论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吸收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关于社会共识的重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认同的基本特性,形成了如下观点:社会共识的客体是对社会及其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事物、事件和社会问题等;社会共识产生于社会成员“共在”的生存结构,由人的存在本性和社会复杂性所决定;社会共识包括“相同的社会认识”、“同一的社会认识”和“共享的社会认识”。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社会共识的四个本质特征: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体间的共同认识和社会各个主体的自我认识,由社会认知共识和社会价值共识构成,是社会“善”的实践理性。其次,研究和阐释了社会共识对于个体认同的意义,指出社会共识是个体认同“合法性”的思想基础和“合理性”的根据,为个体认同提供有利的社会影响。最后,提出并阐释了唯物史观共识、主体共识和民主共识对个体认同具有根本意义的立场和观点。

第三部分研究了个体信任社会对于个体认同的价值,认为对个体认同起更根本作用的社会因素当属个体社会信任,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首先,指出个体社会信任是个体认同的基本需要,它不仅意味着个体在“非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在“流动的”生活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更意味着个体可以相信自己、对自己持有信心。其次,阐释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个体认同的影响:使个体认同实现于社会认同之中,把个体认同建立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并使国家认同成为个体认同的核心,使个体认同与社会先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专门讨论了中国社会构建新型社会信任推动个体认同发展的问题,主张在我国当前社会信任缺乏的情况下提高个体认同的水平,要致力于构建与现代性相契合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着力构建以政府公信力为核心的国家认同,以及社会信任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体在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促进个体认同实现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中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自觉的劳动意识和公民意识,做一个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劳动者和合格的社会公民,更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以社会整体的立场、利益和标准,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准则,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社会信任。

(四)现代性在个体认同中的建构作用

第六章研究和阐释了现代性对于个体认同的根本作用。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与个体生活进而也与个体自我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影响到了我们的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面”,塑造了个体认同的新机制。个体认同作为个人自我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现代性也塑造了它的机制,这在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于个体认同的规定、制约乃至决定作用中体现出来。现代性“所呈现的社会秩序”、“对社会关系进行的规则化的控制”以及所特有的“极度推动力”,无论是作为宏大的社会背景还是作为系统的内在要素,都对个体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意义。本章分三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与个体认同的内在关联”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性推动个体认同的确立和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这是本章的逻辑基础和前提。首先,阐述了现代性由“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以现代劳动分工为基础、落实为基本社会制度的内容并为社会制度所维护以及基于现代理性的理性化等特性。其次,阐释了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关系系统的多重内容,即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商品交换关系、全面的主体间关系、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联系以及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中介化的社会交往。最后,根据现代性所包含的基本的社会关系,认为现代性有四个核心要素:货币是普遍的物质交往关系的核心要素;法律是普遍而全面的主体间关系的核心要素;社会角色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联系的核心要素;专家系统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中介化的社会交往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提出“为什么现代性与个体认同之间紧密关联?”这一问题,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从“追求确定性是人的本性之一”这一前提出发,指出由于每个人所追求的确定性存在于社会中、是以社会的方式获得的,个体认同需要确定性,现代性能够为其提供确定性,因而个体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把现代性与个体认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指出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要素——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对于个体生活具有主导和支配作用,从而“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确定性”。最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是社会结构体现在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中的规范,承载着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因此认为现代性是为个体权利提供基础的神圣权利,并从现代性四个核心要素的社会内涵为这一观点进行辩护。最后,具体阐述了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对于个体认同的根本意义:现代性的四个核心要素被确立为个体认同的本位价值,是个体认同的社会维度,塑造了个体的主体意识,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对于个体认同的作用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双重特性。

第三部分探究“现代性的核心要素何以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这一重要问题,并把它具体化为“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是否可能?”“谁是确保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的力量?”以及“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的条件是什么?”等三个问题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了三个观点:其一,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具备根据个体认同的需要而变化和发展的性质,因为现代性作为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现代社会人们生产自己生命的社会形式,由现代生产方式决定,因此是现代社会按照“自己的尺度”构建的,本来就应该而且也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保障个体权益、推动个体存在和发展、满足个体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势必就是使现代性的四个要素成为个体认同的最信任的对象。其二,现代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全体个人,它们是社会主体的有机构成要素,但是能够代表社会表达其主体意志的是社会的权威机构——国家以及创造了社会历史因而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广大民众。因此,确保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的力量是国家和广大民众,其中,国家是最重要权威力量,广大民众是基本的主体力量,国家与民众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体意志才是最根本的力量。其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性的核心要素何以成为个体认同最为信任的对象的条件”的思考形成了三个思想成果:以“人民为主体”;高水平的公共性道德;高度发展的社会总体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