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略有不同,但都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概念的提出上,国外学者首先提出区域品牌的概念,但国外学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研究并不深入,相关文献也较匮乏,相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价值评估的研究更加完善。而国外学者对区域产品保护制度的研究时间较早,因而理论体系也较完善。相较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重心往往在对品牌的维护和保护策略上,并未过多关注产品的保护制度。同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虽然都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型,但是,在理论成果上大多属于定性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开展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同时,缺乏一定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心在于区域品牌的结构、定位、战略及相关概念上,针对农产品的研究相对于国家、旅游及地区管理的研究而言明显匮乏,因此,基于中国情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思路和路径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区域经济的关系上,国内学者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融入了中国特色,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中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忽视了除政府之外的其他建设主体的作用,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书在深入分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情境详尽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现状、影响因素、典型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试图探索符合中国情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路径。
[1] Adrian Room:History of Branding,Brands,1992.
[2] [日]速水佑次郎、[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张进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格雷戈里·詹姆斯:《四步打造卓越品牌:品牌管理的革命》,胡江波译,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
[4] 八卷俊雄:《日本的一村一品》,暨南大学,2007年。
[5] [美]朱利安·西沃卡:《美国广告200年经典范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6] [美]理查德、赫伯特:《线上竞争力——微利时代品牌创富》,王宏建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版。
[7] Ashworth W.,Voogd H.,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London:Belhaven,1990.
[8] Keller K. L.,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Prentice Hall Inc.,1998,pp.19-20.
[9] Stimson R. J.,Jenkins O. H.,Roberts B. H.,“The Impact of Daikyo as a Foreign Investor on the Cairns-Far North Queensland Regional Economy”,Environment & Planning A,Vol.30,No.1,1998,pp.161-179.
[10] Shimp,Terence A.,“Periklanan & Promosi:Aspek Tambahan Komunikasi Pemasaran Terpadu Jilid Ⅱ”,Promosi,2000.
[11] Liew L. H.,Siriwardana M.,“Impact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a Multi-Region Economy within an Inter-Regional Game Theoretic Framework”,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Vol.35,No.1,2002,pp.1-18.
[12] Rainisto S. K.,“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o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4,2003,pp.206-207.
[13] Kavaratzis M.,“Place Branding:A Review of Trends and Conceptual Models”,Marketing Review,2005.
[14] Allen G.,“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pp.60-68.
[15] Asheim B.,Coenen L.,Moodysson J.,“Constructing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7,No.2-5,2007,pp.140-155.
[16] Morgan N.J.A.,Pritchard,Piggott R.,“Symposium on Circulatory Failure and Its Treatment:Moffatt,C. F.:3. Circulatory Failure in Acute and Chronic Cardiac Diseases:Myocarditis,Valvular Disease and Auricular Fibrillation”,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4,2002,pp.335-354.
[17] Dooley G.,Bowie D.,“Place Brand Architec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Brand Portfolio”,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1,No.4,2005,pp.402-419.
[18] Rose A.,Benavides J.,Chang S. E.,“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an Earthquake: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Electricity Lifeline Disruption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7,No.3,2002,pp.437-458.
[19] Rugman A. M.,Verbeke A.,“Towards a Theory of Regional Multinationals: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pproach”,Working Papers,Vol.45,No.1,2005,pp.5-17.
[20] Mera K.,“Reg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Social Overhead Capital:An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Case”,Regional & Urban Economics,Vol.3,No.2,2005,pp.157-185.
[21] Dissart J. C.,“Regional Economic Divers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ability:Research Results and Agenda”,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ol.26,No.4,2003,pp.423-446.
[22] Dooley G.,Bowie D.,“Place Brand Architec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Brand Portfolio”,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1,No.4,2005,pp.402-419.
[23] Siegfried J. J.,“The Economics of Reg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s”,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42,No.1,2002,pp.1-17.
[24] Gnoth J.,“Leveraging Export Brands Through a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4,2002,pp.262-280.
[25] Wittwer G.,Mckirdy S.,Wilson R.,“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a Plant Disease Incursion Us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Resource Economics,Vol.49,No.1,2005,pp.75-89.
[26] Koike N.,Yamamoto Y.,Demura K.,“Measuring Japanese Consumer’s Evaluation on Regional Brand Power of Agriculral Products:An Approach Using Internet Research Methodology”,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f Hokkaido University,Vol.62,No.1,2006,pp.129-139.
[27] Aaker D. A.,“Justifying Brand Building”,Advertising Age,Vol.62,No.39,1991,pp.1-20.
[28] Aaker D. A.,Keller K. L.,“Interpreting Cross-Cultural Replications off Brand Extens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Vol.10,No.1,1993,pp.55-59.
[29] Keller. K. L.,“Editorial:Brand Research Imperatives”,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2001,pp.4-6.
[30] Rainis R.,Shamsudin K.,Jaafar M. N.,Development of the Klang Valley Regiona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in Practic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3.
[31] Rohm A. J.,Gao T.,Sultan F.,“Brand in the Hand:A Cross-market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Marketing”,Business Horizons,Vol.55,No.5,2012,pp.485-493.
[32] Dugulean L.,Duguleana C.,“Brand Valuation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Economic Sciences,Vol.7,No.56,2014,pp.43-52.
[33] Keller K. L.,“Editorial:Brand Research Imperatives”,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1,2001,pp.4-6.
[34] Anholt S.,“Brand Europem,Where Next?”,Place Branding & Public Diplomacy,No.1,2007,pp.115-119.
[35] Margarisová K.,Vokáčová L.,“Regional Branding:Building Brand Value”,Acta Universitatis Agriculturae et Silviculturae Mendelianae Brunensis,Vol.64,No.6,2016,pp.2059-2066.
[36] Roy P.,“Agriculture Security:A Comment”,Social Change,Vol.38,No.3,2008,pp.494-495.
[37] Huffman,Wallace E.,Evenson et al.,“Science for Agriculture:A Long Term Perspective”,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Archive,Vol.115,No.1,2006,pp.6.
[38] Hadjimichalis C.,“Non-Economic Factor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 ‘New Regionalism’:A Sympathetic Critiq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Vol.30,No.3,2006,pp.690-704.
[39] Bhardwaj V.,Kumar A.,Kim Y. K.,“Brand Analyses of U.S. Global and Local Brands in India:The Case of Levi’s”,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Vol.23,No.1,2010,pp.80-94.
[40] Maheshwari V.,Vandewalle I.,Bamber D.,“Place Branding’s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Vol.4,No.2,2011,pp.198-213.
[41] Knapp K. C.,Schwabe K.,Baerenklau K. A.,Reg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losed Drainage Basins,California. Springer Netherlands:Salinity and Drainage in San Joaquin Valley,2014.
[42] Watson P.,Cooke S.,Kay D.,“A Method for Improving Economic Contribution Studies for Reg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Regional Analysis & Policy,Vol.45,No.1,2015,pp.1-15.
[43] Dentoni,Domenico,Tonsor et al.,“Brand Information Mitigating Negative Shocks on Animal Welfare:Is It More Effective to ‘Distract’ Consumers or Make Them Aware?”,International Food &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Vol.13,No.4,2010,pp.17-56.
[44] Bruwer J.,Johnson R.,“Place-based Marketing and Regional Branding Strategy Perspectives in the California Wine Industry”,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ol.27,No.1,2010,pp.5-16.
[45] Derden-Little E.,Feenstra G.,“Reg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A Review of Programs in California”,Little,No.4,2006,pp.55-62.
[46] Kiminami L. Y.,Kiminami A.,“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 Quality of Life in Japan:Economic Efficiency,Sociali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Vol.36,No.2,2006,pp.305-321.
[47] Fujita M.,Kuchiki A.,“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Viewpoint of Spatial Economics”,Joint Research Programme,No.3,2006,pp.45-71.
[48] Johnson R.,Bruwer J.,“Regional Brand Image and Perceived Wine Quality:The Consumer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Business Research,Vol.19,No.4,2007,pp.276-297.
[49] Liepins R.,“Reading Agricultural Power”,New Zealand Geographer,Vol.52,No.2,2008,pp.3-10.
[50] Bruwer J.,Johnson R.,“Place-based Marketing and Regional Branding Strategy Perspectives in the California Wine Industry”,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ol.27,No.1,2010,pp.5-16.
[51] Woo S. L.,Ruocco M.,Vinale F.,“Trichoderma-based Products and Their Widespread Use in Agriculture”,The Open Mycology Journal,Vol.8,No.1,2014,pp.71-126.
[52] Derden-Little E.,Feenstra G.,“Reg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A Review of Programs in California”,Little,No.4,2006,pp.55-62.
[53] Iversen N. M.,Hem L. E.,“Provenance Associations As Core Values of Place Umbrella Brands:A Framework of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42,No.5-6,2008,pp.603-626.
[54] Ahmad A. R.,Sapry H. R. M.,“Brand Competitiveness:A Study of Cement Brand in Malaysia”,Management & Marketing,No.4,2008,pp.1-6.
[55] 贾爱萍:《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初探》,《北方经贸》2004年第3期。
[56] 冯鑫明、夏曾玉:《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证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7] 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
[58] 尹晶、许惠渊:《以区域品牌为导向发展地方产业集群——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9] 徐鹏、赵军:《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资产增值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8期。
[60] 吴传清、李群峰等:《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权属和效应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61] 孙丽辉、王艳芳等:《区域品牌形象效应的实验检验——基于原产国理论》,《税务与经济》2015年第3期。
[62] 肖志明:《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以晋江区域经济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8期。
[63] 吴水龙、胡左浩等:《区域品牌的创建:模式与路径》,《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64] 何富春:《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商贸》2010年第4期。
[65] 李钧、宋伟等:《赣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11年第6期。
[66] 俞燕:《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以“吐鲁番葡萄”品牌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7] 孙丽辉、王艳芳等:《区域品牌形象效应的实验检验——基于原产国理论》,《税务与经济》2015年第3期。
[68]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胡晓云等:《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2期。
[69]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胡晓云等:《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1年第5期。
[70] 王雪颖、张紫玄等:《中国农产品品牌评价研究的内容解析》,《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7年第7期。
[71] 胡晓云、程定军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研究》,《中国广告》2010年第3期。
[72]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73]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5期。
[74] 朱丽娟、刘艳彬:《寒地黑土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研究》,《学术交流》2012年第9期。
[75] 王守坤:《关于农产品品牌内涵与品牌架构的思考》,《现代农业》2012年第9期。
[76] 张凤英:《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路径研究》,《科技广场》2013年第9期。
[77] 迟红刚:《基于顾客价值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20期。
[78] 杨建梅、黄喜忠等:《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
[79] 郑秋锦、许安心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80] 杨楠楠:《我国纺织服装区域品牌类型划分及建设路径——基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81]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2] 梁天宝:《基于消费认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以广东地理标志砂糖橘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6期。
[83]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5期。
[84] 张传统、陆娟:《农产品区域品牌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软科学》2014年第10期。
[85] 刘婷:《影响农产品贸易区域品牌发展的因素分析》,《价格月刊》2014年第3期。
[86] 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
[87] 张春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8] 姚晓红:《山东省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89] 姚春玲、张立中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5期。
[90]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5期。
[91] 郑秋锦、许安心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92] 李亚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和作用》,《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
[93] 胡正明、蒋婷:《区域品牌的本质属性探析》,《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94] 罗群来、陈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6期。
[95] 张传统:《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6] 莫金玲:《农产品品牌建设——山东平度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启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1期。
[97]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8] 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99] 郭红生:《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文化营销》,《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3期。
[100] 周新、郭红生等:《论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0期。
[101] 王艳:《论农产品区域品牌》,《江苏商论》2008年第10期。
[102] 黄蕾:《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03] 常国山:《地方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策略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04] 周绪元、王梁等:《沂蒙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模式与提升策略探讨》,《江西农业学报》2016年第9期。
[105] 孙艺榛、郑军:《山东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探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06] 高晗吉、林曦:《融合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瑞安农产为例》,《建筑化》2018年第2期。
[107] 郑秋锦、许安心等:《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科技和产业》2007年第11期。
[108] 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09] 王庆:《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9期。
[110] 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11] 张可成:《略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
[112] 闵闽:《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运营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113] 胡明武:《寿光蔬菜品牌建设及营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14] 陈亚:《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5期。
[115] 王丽杰:《日本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制度分析》,《世界农业》2014年第11期。
[116] 王明昊、徐俊昌:《论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科技经济市场》2017年第7期。
[117] 杨群义:《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以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例》,《农场经济管理》2018年第9期。
[118] 陈磊、姜海等:《农业品牌化的建设路径与政策选择——基于黑林镇特色水果产业品牌实证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2期。
[119] 甘瑁琴、赵婷婷:《湖南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策略探讨》,《调研世界》2009年第10期。
[120] 刘婷:《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模式研究》,《北方经贸》2014年第8期。
[121] 李静:《内蒙古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第1期。
[122] 周绪元、王梁等:《沂蒙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模式与提升策略探讨》,《江西农业学报》2016年第9期。
[123] 周新、郭红生等:《论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0期。
[124] 吴菊安:《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125] 易亚兰、项朝阳:《试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6] 林德荣、滕淑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烟台苹果”为例》,《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27] 焦万慧:《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博弈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28] 刘翠翠、陆新文等:《亳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29] 卢珊、但堂玉等:《恩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7期。
[130] 程术希、孔利水:《杭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第26期。
[131] 姚春玲:《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存在问题分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132] 邱珊莲、刘荣章:《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10期。
[133] 林承园:《安陆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34] 陈告、梅锐:《关于怀化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11期。
[135] 刘晓珂、罗演等:《广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5年第2期。
[136] 王似保:《岳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提升策略研究》,《财经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137] 刘远利、林正雨等:《四川深度贫困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四川农业科技》2018年第3期。
[138] 于永娟、李彬:《我国农产品品牌供给不足的内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4期。
[139] 田文勇、赵圣文等:《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建设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贵州、四川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开发研究》2014年第5期。
[140] 胡满场:《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41] 赵士德、占辉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茶叶地理标志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42] 马向阳、白丽群等:《区域品牌的文化认同及内群体偏好的口碑传播效应研究》,《软科学》2016年第1期。
[143] 阎寿根:《标准化: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9期。
[144] 刘金花、刘洁等:《基于原产地效应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2期。
[145] 郭红生:《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文化营销》,《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3期。
[146] 范金旺:《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11期。
[147] 张光辉、张蓓:《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农产品品牌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8] 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6期。
[149] 孙莉娜:《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研究》,《北方经济》2012年第14期。
[150] 邢新宇、胡建等:《环首都贫困县农产品品牌实施策略研究》,《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第5期。
[151] 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生态经济》2014年第11期。
[152] 李建芳、张艳新等:《基于品牌价值理论的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对接京津战略分析》,《农业展望》2014年第11期。
[153] 李建军:《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54] 宋丽华:《基于营销角度的淮安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55] 成党伟:《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以陕西“紫阳富硒茶”为例》,《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第3期。
[156] 杜义英、李岩等:《加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应抓住的几个关键环节》,《农业科技通讯》2015年第5期。
[157] 陈莉:《农产品品牌传播关键节点研究——基于青岛市农产品品牌触点管理的调研》,《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58] 张传统:《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59] 李静:《内蒙古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第1期。
[160] 傅建祥:《以地域文化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61] 陈利朱、朱国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现代农业》2018年第1期。
[162] 唐红帅、钱爱丽:《云南省品牌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3期。
[163] 贺欣欣:《新媒体环境下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策略》,《全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4期。
[164] 王志坚:《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年第3期。
[165] 明辉、漆雁斌等:《农业技术支持、生产行为规范性与农产品质量提升》,《财经论丛》2019年第8期。
[166] 刘世欣:《保护和开发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和产地品牌》,《吉林农业》2011年第9期。
[167] 陈昊博:《农产品地理品牌保护的法律经济分析》,《农家顾问》2014年第13期。
[168] 范公广:《农产品品牌保护策略探析》,《江苏商论》2012年第11期。
[169] 马增林、刘玉华:《论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保护》,《学术交流》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