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华夏的上古西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永受景仰的轩辕黄帝

一个只爱“心里美”的男人

也许“丑”女人不太讨男人的喜欢,但有些“丑”女人不但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还能对国家作出贡献……

炎帝去世后,又历经几百年,也就是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华夏大地上又出现了另外一位英雄——黄帝。

据说,黄帝的父亲叫少典,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母亲叫附宝。

少典和附宝结婚后,相亲相爱,生活十分幸福。但美中不足的是,两人结婚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孩子。

这天,夫妻俩携手同出,到河边劳作。附宝一边挖野菜,一边唱着自编的小调:

春天里,百花开,

姑娘河边采野菜,

野菜熬汤大家喝哟,

小妹子心里乐开怀。

秋天里,天凉快,

姑娘上山挖药材。

药材浑身都是宝哟,

小妹子心里美开怀。

少典手持木杈站在河边,他一边听着妻子欢快的歌声,一边平心静气地看着河面,等着河中的鱼儿“抛头露面”。

不久,水中泛出一长串气泡,少典举手猛力甩出木杈。果然,一条大鱼被叉中了!

附宝丢下手中的石铲,高兴地跑到少典面前。她将大鱼高高捧起,然后向天祝福,希望能送给自己一个儿子。

天渐渐黑了下来,夫妻俩准备回去了。但就在这时,天空突然响起了一声闷雷,把附宝吓了一跳。

少典赶紧抱住她,安慰道:“不要怕,天要下雨了!”

“我不怕。”附宝紧紧依偎在少典的怀里,凝视着阴沉的天空说道。

突然,又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附宝颤动了一下,肚里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不久,附宝怀孕了。

据说,附宝在怀孕期间,一直受到神灵的保佑。

怀孕的第二年,附宝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这个大胖小子就是日后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称的轩辕黄帝。

相传,黄帝出生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十五岁,已经无所不会了。

由于黄帝既聪明又有才干,待人和善,处理事情也很公平,还特别能够团结大家。所以,在黄帝二十岁出头时,老百姓便推选他当了部落首领。

长大后,黄帝结了婚,成了家。

据说黄帝一生有四个老婆,分别是嫘(léi)祖、方雷氏、彤鱼氏和嫫(mó)母。前三个都貌美如花,只有嫫(mó)母长得极为难看。

根据唐代《琱(diāo)玉集·丑人篇》中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锤额顣(cù)頞(è),形簏(lù)色黑”。也就是说,她的额头像个纺锤,鼻子皱巴,体型肥胖,皮肤漆黑。

那么,作为部落的首领,一表人才的黄帝,为什么会喜欢嫫母呢?

原来,黄帝做了部落首领后,社会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抢婚事件。

人们希望黄帝设法制止抢婚事件的发生。黄帝想了很多办法,但抢婚事件仍不断发生。如果照着这种形势发展下去,矛盾继续激化,很可能导致部落分裂,甚至引起部落之间的战争。

一想起这事来,黄帝就很烦扰。

一天,黄帝决定出去走走,看看散步能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想出更好的制止抢婚的办法。走着走着,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位女子正在河边打水。黄帝就问她:“你一个人到这里打水,难道不怕有人来抢你吗?”

这位女子并不认识黄帝,头也没抬地回答道:“像我这样又黑又丑,长相难看的,不会有人来抢我。”

黄帝便又问她:“你是哪个部落的,叫什么名字?”

丑女回答说:“我是祁部落的,没有名字,因为长得太丑了,别人都叫我‘丑女’。”

黄帝听后,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回去之后,黄帝就把仓颉、风后、常先、大鸿等得力干将召来。

此时,黄帝环顾了一下众臣,胸有成竹地说:“眼下我有三个夫人,他们各有分工,实在忙不过来,经常都不在我身边,我想再娶一个。你们帮我物色一个合适的女人,但绝不允许抢婚。”其实这个想法,黄帝事先早已和三个夫人商量好了。

黄帝要娶第四个夫人的消息传出后,大家伙都开始忙活起来。几天的工夫,人们就选出了上百位漂亮的女子,供黄帝挑选。然而,黄帝一个也看不中。

这下子大家都纳闷了:“黄帝到底要娶什么样的女人啊?难道是天上的七仙女,那我们可办不到!”

看着大伙疑惑的神情,黄帝说出了自己娶妻的标准:“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人们这才明白过来:黄帝选夫人,看重的不是貌美,而是“心里美”。

那黄帝到底看上哪位姑娘了呢?原来就是祁部落的嫫母。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很是不解。只有善于造字的仓颉明白黄帝的心思。仓颉连夜给黄帝造了一个“好”字。意思是说,男子和女子不论长相如何,只要情投意合,天长日久,就是“好”。

另外,仓颉灵机一动,依照黄帝和嫫母高兴时的模样,画了两个口字,上下并起来,当即造了个“喜”字。

黄帝不重外表重内心的做法,让人们极为敬佩。

虽说嫫母长得丑,却正如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歌颂的那样:“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后世还有“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嫫母有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次妃嫫母,貌恶德充”之说。可见,人们对貌丑的嫫母是极为推崇的。

人们推崇嫫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嫫母的功绩,自南北朝以来,历代都设先农坛,尊嫫母为“先织”,加以祭祀。在“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就有一座娘娘庙,大殿内塑有一米八高的嫫母金身,殿墙上绘有十二幅壁画,历数嫫母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布、作衣的业绩。

另外,相传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也是嫫母发明的。

那时的人们通常都是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得丑,轻易不去河边梳妆打扮自己。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

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彤鱼氏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地吓了一跳。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她悄悄地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住处对任何人也没有提这件事。

从此,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再悄悄地藏起来。

有一天,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

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往脸上贴药。谁知,黄帝轻手轻脚地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石片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嫫母忽然一声惊叫!原来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的面孔。

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嫫母一听黄帝发问,知道不能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发现石片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黄帝听罢,拍拍嫫母的肩膀说:“这是你的一大发明。你没有错,还立了一大功!”

据说,这就是中国人使用镜子的开始。

除了发明镜子,传说嫫母还是火药的发明者。

一天早上,嫫母来到一个山洞里为黄帝烧饭。她把柴火架在火塘里,把盛了水的陶罐放在柴火上面,从一个小陶罐里取出保存的火种,生着了火。她正在烧火,一个叫广成子的人走了进来。

广成子是一个白胡须老头,专管部落的祭祀仪式。他走进洞后,坐在火塘边,一边与嫫母聊天,一边研磨着祭祀时助燃用的松香,一些松香末掉进了木炭末里。嫫母无意间把木炭末挑到火上,冒起了很多火花。她觉得很奇怪,又挑了几下木炭末,仍冒起同样的火花。嫫母仔细一看,原来木炭末里有松香末。她又挑了几下没有松香的木炭末,心想,松香是助燃的,硫黄也是助燃的,如果把这三种东西混合在一起,岂不是冒更多的火花。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广成子,广成子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嫫母就从广成子的破陶罐里,取出刚压碎的松香末,又从另一个陶罐里抓了点儿硫黄,把它们和木炭末混合均匀,抓起一点向火里撒。每撒一次,火焰都猛地一爆。

这时,黄帝正好找广成子商议事情,看到这情景,非常高兴。黄帝又亲自做了几次试验,见火爆时的冲击力不但猛而且大,就让嫫母专门制造这种“明火”,也就是后来的火药。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尚无确凿史料可以证明是嫫母发明了火药。

总之,嫫母心地善良,品德贤淑,又发明了用蚕丝织布以及镜子、火药等,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