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两亚联盟为平台,构建“一带一路”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

——云南大学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建设实践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云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依托云南地处边疆与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以下简称“两亚联盟”)平台,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和质量,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合作交流带来的冲击,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一 联盟成立背景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省具有肩挑“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多年来,云南大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于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提出建立两亚联盟的倡议,为国际化办学开拓了新思路。

2017年11月,首届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在昆明举行。会上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达成共识,将共同建立大学联盟交流机制。

▲ 2018年12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立仪式

2018年12月,两亚联盟正式在昆明成立,秘书处常设云南大学。103所成员高校和观察员单位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15个国家。《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昆明宣言》提出,联盟要助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两亚联盟的成立,是云南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云南发展,充分发挥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辐射中心”建设中人文先行对民心相通积极作用的生动写照。

二 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实践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两亚联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履行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

(一)疫情中显担当,困境中通民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联盟秘书处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发挥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作用,在疫情中为师生民心相通搭建桥梁,有力支撑了我国的周边外交和“抗疫外交”。自2020年4月以来,两亚联盟秘书处先后发起5场抗疫系列活动,有力扭转负面舆情,讲好了抗疫的“中国故事”。

1.首发联合倡议,积极发挥高校的公共外交职能

由两亚联盟牵头起草的中英文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联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获得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12个国家的60所高校的联署。《倡议》明确提出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东盟等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对以邻为壑,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加强对“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为全球和地区经济复苏提供智力支持等十项建议。这是亚洲高校首次就疫情联合发声,不仅发挥了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作用,还为引导国际舆论、促进区域合作贡献了力量。新华社《参考清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国内主流媒体和14家海外英文媒体对《倡议》进行了报道,多个海外自媒体平台转发和点赞。

2.开展线上研讨会,紧扣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需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倡议》精神,协助成员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联盟秘书处先后召开“校园抗疫研讨会”“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机遇与新作为研讨会”“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合作论坛”3场线上活动,来自中国、泰国、巴基斯坦、老挝、孟加拉国、印度、新加坡、菲律宾、韩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参会发言。活动有效分享了校园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的相关经验,还为疫情后的区域经济复苏、人才交流提供智力支持,为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合作提供指引。会议体现出了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南亚东南亚各国高校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决心和行动,不仅能够促进各成员高校互学互鉴,更促使高校代表以教育者的身份,为全球抗疫和国际协作作出贡献。

▲ 2020年5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发起联合抗击新冠疫情的倡议(中英文)

3.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中外师生民心相通

在疫情的冲击下,多国高校停工停学,生产生活受阻。为弘扬抗疫正能量,分享中外师生智斗疫情的故事,联盟秘书处于2020年6月举办了“我的抗疫故事”短视频和文章征集活动。来自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的师生踊跃参加。相关故事和短视频因内容精彩、可读性强而被中国日报网英文网站全文转载,并在脸书和推特的官方账户推送。

▲ 2020年11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召开“人才培养合作论坛”

此次针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活动,是云南大学利用两亚联盟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担当,善于作为,服务辐射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成功尝试。

(二)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体系
1.打造品牌活动,促进管理—教研—学生全领域实质性交流

在过去两年中,两亚联盟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思路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论坛就“区域国际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和“大学国际化的探索和经验”为主题展开讨论,为推进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各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2019年6月,在第二届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论坛期间,两亚联盟举办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术活动—“高等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论坛”,参加论坛的63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的20所大学和来自南亚东南亚12个国家的28所大学。两亚联盟于同年10月举办了“第四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的分论坛—“青年科技人才国际论坛”,并在12月面向成员高校师生举办了首届“体育文化交流周”,来自柬埔寨皇家法律经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缅甸曼德勒大学和仰光大学、泰国农业大学和艺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6个国家8所大学的88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外,自2018年学校启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以来,联盟秘书处积极与成员高校泰国玛希隆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开展“认识世界 理解中国”学生海外访学项目,旨在为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搭建走出国门的平台,在开拓自身眼界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从而努力提升自己,服务社会。

▼ 2019年8月,云南大学开展2019年度“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项目(泰国玛希隆大学)

2.立足优势资源,联合成员高校齐发力

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成员高校缅甸曼德勒大学共建中缅资源利用与保育联合实验室,打造两国科技创新合作领域的典范和名片;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环境与灾害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实验室),为三方机构聚焦喜马拉雅地区的山地冰川和河流、山地灾害、山地生态学、山区发展和山区环境监测等地理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搭建平台;与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南北大学联合举办“南亚生态与环境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罗兴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开展“中缅科学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孟加拉国地理国情数据库建设项目”等科技合作项目。

3.借力学科优势,助力周边外交

学校结合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的优势、特色和前期基础,通过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及云南省委宣传部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语、老挝语、尼泊尔语、印地语和孟加拉语五个语种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为进一步传播中国思想、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推动周边国家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增进周边国家与我国的战略互信,建设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此外,学校于2018年正式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数据库建设”项目,是国内首个开展“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中资企业调研、社会综合调查的高校。项目致力于建设具有开源性、创新性和唯一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层次调查数据库,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已圆满完成第一期“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并发布调研数据和出版系列丛书。

4.深化内涵发展,服务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

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新工科教育共同体模式与路径,推动形成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联盟秘书处于2020年主持申报“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项目,并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的指导下,两亚联盟秘书处联合云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部门,于2021年5月12日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分委员会”,并召开首届计算机科学教育论坛。下一步,分委员会19个国内外成员单位将重点开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本地区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工科教育理念与标准。

▲ 2021年5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召开新工科教育分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届计算机科学教育论坛

(三)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覆盖南亚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培养体系
1.创新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联合培养项目

学校注重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覆盖南亚东南亚的10个小语种专业,包括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缅甸语、越南语、泰语、马来语、老挝语和柬埔寨语。在本科阶段全面推广“双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的基础上,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使学生既有语言基础,又有专业技能,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还与泰国玛希隆大学、清迈大学等联盟成员高校开展非通用语专业“2+1+1”人才联合培养,学生在大三前往对象语言国留学一年。

2.实施“留学云大”计划,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迅速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地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也呈现出南亚东南亚国家生源占比大的特点。云南大学借助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借助两亚联盟招生宣传平台,启动实施“留学云大”计划吸引优秀国际学子,建立起“本—硕—博”一体化留学生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在校留学生2 481人,学历生占比达66.55%,其中73.78%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

(四)首发大学联盟会商机制,促进我国大学联盟秘书处之间的信息共享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和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是高校的五大使命之一,也是双一流高校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新形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依托新的平台、寻找新的路径、打造新的模式,而大学联盟在社会服务、公共产品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公共外交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为此,两亚联盟秘书处于2020年10月30日倡议发起大学联盟秘书处会商机制并召开首次会议,以“新形势下由我国发起的大学联盟在‘两个构建’中的机遇与作为”为主题,探讨我国高校发起的大学联盟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会议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11所高校的14个大学联盟秘书处(智库)参会,成为我国大学联盟的第一个会商机制与平台。会议一致同意大学联盟秘书处建立年度会商机制,共商联盟发展思路、共建教育合作平台、共享联盟发展信息,为教育共同体建设和民心相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 经验与启示

(一)发挥优势,深化“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教育共同体建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云南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通、民族相依、人文相亲,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是畅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承载省份,具有日趋明显的开放趋势。

基于此,学校根据省情和校情,精准定位战略,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两亚联盟为平台,借助和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加强与南亚东南亚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并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实施《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四年发展规划》

目前,两亚联盟已成为云南大学教育国际合作和服务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助力,逐步从打基础阶段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为更好地发挥联盟作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秘书处通过调研学院(部门)国际合作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的建设要求,以项目制的形式编制《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四年发展规划(2020—2023)》(以下简称《规划》)。截至2021年5月,秘书处已开展多个项目,包括“南亚东南亚地方交流奖学金项目”“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提质增效项目”“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科研合作项目”“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师生故事短视频征集与评选活动”等。

《规划》的编制为联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的实施有效加强了秘书处与校内对口交流合作计划承担部门之间的配合,有效调动了各学院、各部门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外合作与交往能力。

(三)完善沟通机制,建立“校际交流大使”制度

为进一步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沟通机制,落实在人文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校际合作,联盟秘书处发起建立“校际交流大使”制度。由秘书处草拟《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校际交流大使”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向成员广泛征求意见,经成员高校讨论通过后,提名负责对接联盟事务的“大使”。《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大使”的权利与义务,将考核指标与师生参与联盟资助活动的名额相结合,一方面有效调动了成员高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秘书处对接成员高校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两亚联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放眼世界,不断深化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优化合作结构,为推动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贡献力量,不断开创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助推“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撰稿: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婷、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