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经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孟序

学海朝宗,上医治谋与思维——喜读《论治经略》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操作体系的特点,论治是在辨证理论和逻辑循引下的核心应效环节。经略者,筹划治理枢要之谓。本书以治国之经略阐述论治,昭乎上医之医心与学养。

辨证论治是一个由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构成的体系,是从对证候判别开始,运用辨证思维把握证候,循序而立法、选方、议药,堪为一个逻辑体系。最早,《伤寒例》和《脉经序》提出了“证候”一词,为后世医者尊用至今,并有时简称为“证”。辨证论治大异于西医学之诊病处治。从方法论看,辨证论治是演绎法寻特性;诊病处治是归纳法检押共性。一是量体裁衣之“证”;一是号对“病名”。辨证论治的重点,诚如上海名医夏仲方先生言:“不求病之命名,但求证之切当。”

清人王船山先生在《周易外传》中说:“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辨证论治形成的过程是这样,《论治经略》从立题到告竣也是这样。不仅是新故相资,而且有自己在实践中的见解体会、对概念的补益和多处创新。自有人类始有医药,开始是随机治疗,之后是对症治疗,继后是针对一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证)而治的对证治疗,张仲景概之为“平脉辨证”。他以“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开辨治之先河。南宋陈言在《三因方》中用“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十字来概括这一辨证理念和程式。后世按易简的理念,明徐春圃在《古今医统》中简为“因病施治”,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概之为“辨证施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谓为“诊病施治”,清徐灵胎在《证治指南》中称“见证施治”,至清中叶,医家陈惠民、章虚谷则在《证治新义》与《医门棒喝》中使用了“辨证论治”一词,由是而被医家使用至今。

同学之幸,每以先快而见其佳构,益品味之福。钦佩三端:一是铺陈源流,拓其境界的经典性;二是论出己见,案例明证的创新性;三是文艺其从、言简旨远的个人专著。

辨证论治笃重病机,从病机切入是铭心教授的创新。“病机”典出《神农本草经·序录》和《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元医家刘完素提出“脏腑六气病机论”,后世多举用病机十九条而有病机辨证。千余年来讲辨证论治体式,有从病切入者,有从症切入者(包括秦伯未先生的辨主症),逐渐演为从证候切入。本书对病机的定义为:“病机者,患病之机理,人体气机之异常变化也。”并强调“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之所本”,同时指出病机有“本”“末”之别。

病机的命题引出了几个相关定义和推理。引动病机者为病因,证候是病机的应象。从辨证审视,按病机可分本证、从证;始证、变证;也有间、甚、繁、简之分。依病、症、证的层次看,就病机来审视,不是所有一些症都可为病或证。依这些要素看,辨证论治的辨证过程有四个步骤:一是确认主症之症状;二是据与主诉关联定病名;三是辨本证,以本证之有无定病之有无;四是于有是病前提下辨从证以识证候类型。以咳嗽、腰痛及胃炎为例阐述病机及推论,又昭明了病证一体的主张。并从病机给治未病概念以定义:“发于机先”为治未病。此足堪一个独特的逻辑思维体系。按爱因斯坦的说法,科学要有合理性、逻辑性、间接性(数学性)。以此看铭心教授关于病机辨证之论,已经进入科学之境界。

治病之道,本书分三而论,治策、治法、蹊径。以治策最为超迈绝尘。策者谋略之谓。《内经》有论而无概括。张介宾《类经》称论治,李念莪《内经知要》称治则,陈修园《灵素集注节要》称审证。铭心教授在本书中独标新意称治策,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智慧与主观能动性。咸以三策六论(正治策、权变策、矫正策,逆从论、旁证论、主次论、取舍论、本末论、补泻论),三策上善国谋,六论真髓其里。治法是辨证论治环节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疗的学术特点。“法”既为“明法”,有公认的合理性,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言:“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法”也是技巧的概括,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言:“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习以八法概之,前人在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多以四言为句,以意象艺术性之语,标称治法,如甘温除热、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引火归元等等。秦伯未先生在《中医入门》中胪列了72法,下合地数。本书精概为10部治法,以部括类,法中有法。此十部大法,传承衍生于历代,也有依据经典和本人的识见而创造者,如:

弛张罢极法。《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肝为罢极之本”。罢,典出《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礼记·少仪》:“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肝为将军之官,班师后劳累休息曰罢,是松弛调整。这一创立法,经以哲理,妙为有机。弛张罢极法,是补肝肾、疏脾胃、调气血的合法,代表方弛张敷和汤,通治痉挛、痛泻、淋、筋痹、痿废,也可施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和运动员赛后疲劳恢复等。

排闼宗阳法。这个治法立得好。王安石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声有色,用它表达的病机及症状治法也皆有声有色。此法针对胸痹心痛、肺气短咳喘、胃胀呕逆及清阳不升眩晕等,病机皆是宗气郁滞所致。排闼者,排起宗阳之气,则宗气从胸中得升,沿心肺胃的路径能升至头。至于阳郁因素或气虚或血瘀或痰湿,作者研制了排闼宗阳汤方药应对病机,本属四方面证候,依宗气原理,一个病机一主方通治。中医的人体观以气为本,体现了理论治疗的整体观,神乎神,客在门者也。立法及方剂创名,本源一体,袒示心声,达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境界。

世言真数开心意。本书语言文字上有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简明性,全书将以文艺其从成为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现代经典之作。

孟庆云

2020年5月19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