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促进企业创新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孵化器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考虑到孵化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本节将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全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经济学理论框架。在归纳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将孵化器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概括为六大理论,即市场失灵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

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然而,以罗默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的存在使得创新产生了市场失灵,即社会收益远大于个人收益。这严重影响投资人的积极性,阻碍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创新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不利于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有鉴于此,阿罗认为,政府的调节机制对于弥补创新市场失灵、促进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孵化器最初就是政府为解决技术创新市场失灵问题而设立的,是政府支持技术创新、规范创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孵化器对创新创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汇集各方面创新资源为创新企业服务,同时,孵化器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发挥对创新主体的协调作用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问题。当前,孵化器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重要性正不断提高。当然,政府扶持和公众参与是我国孵化器产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特色,随着社会公众不断参与、民间资本不断进入,孵化器的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

孵化器可以解决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尤其是可以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本书将实证检验孵化器作为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并通过多角度的异质性检验来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效果差异,而这对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是当前政府通过孵化器来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政策措施,本书也将一并对其进行讨论。

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国富论》当中的相关叙述。后经诸如张伯伦(Chamberin)、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及贝恩(Bain)等著名经济学家的发展后,该理论日趋完善。规模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反映企业生产规模与产品生产成本之间的规律性。当投入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时,单位产品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则规模效应递增;反之,规模效应递减。该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企业的规模作业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规模经济划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经济是指在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设备使用效率和人员生产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各项费用及各类能耗降低,进而促使产品成本下降,获取内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是指在企业外部,因相似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性,有利于促成相互之间的协作,共同利用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等条件,综合利用各项原材料及其他生产资料,从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目前,我国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在孵企业提供经营场所、基础硬件设施,并对在孵企业进行创业培训,提供种子阶段及启动阶段基金,从而能够为在孵企业节省管理费用,享受规模经济为其带来的成本优势,提高在孵企业的竞争力。

3.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分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其中,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而李嘉图(Ricardo)则在补充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主旨是:无论一国经济实力强弱或是技术水平高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不同的国家、企业将自己所擅长的产品生产出来用于交换时,其效用大于各自独立生产没有交换时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孵化器增值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孵化器的发展正经历着从单纯提供经营场所及基础设施和后勤行政服务的阶段,发展到可以为在孵企业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和种子基金、启动基金的阶段,再发展到为在孵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帮助企业进行品牌运营,以及提供公司治理等服务的阶段。尤其是依托政府、科研院校和成熟资本机构的孵化器集团,其能够为在孵企业提供信息、社会网络等资源优势,并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为在孵企业发掘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意以及优良的管理经验。同时可以依托投资机构声誉,为在孵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信誉度等。而对于在孵企业而言,其无论是在管理经验、社会信誉度还是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孵化器与创新企业相结合能够促进在孵企业在其所擅长的技术开发领域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发挥孵化器对创业企业的辅助作用,从而提高在孵企业的成功率,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4.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分为两大分支,包括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进化论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其中,在诸多生命周期阶段论中,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格雷纳(Greiner)阶段论、丘吉尔(Churchill)阶段论以及爱迪思(Adizes)阶段论。爱迪思在其《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个时段。两个阶段为: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企业的孕育时期、婴儿时期、学步时期、青春期和盛年期五个时段,老化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前期、官僚期和死亡期。

根据爱迪思的阶段论,处于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其在创立初期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产品获利能力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均相对较弱,因而很容易夭折。同时也因为处于早期阶段的初创企业具有较大的技术及市场失败风险,在此阶段,天使基金、风险基金及私募股权基金并没有足够精力和兴趣来筛选和耐心培育该类企业。因此,孵化器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资金链条上的空白。孵化器通过专业的眼光挑选可被孵化的企业,并为其提供各类基础设施,先进、统一的管理人员培训服务,以及法律与金融方面的专业支撑,进而提高在孵企业的存活率。同时,将在孵企业聚集起来有利于加强对在孵企业的监督,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便于随时发现在孵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孵化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孵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在孵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降低初创企业的失败率。

不仅如此,由于初创期是企业最艰难的时期,因此从理论上讲,孵化器在帮助企业成功度过初创期的同时,也会增强其自我造血能力,为其带来较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从而有利于其长久发展。为此,本书将实证检验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孵化器作用发挥的动态变化。

5.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理论的发展是从现象的观察、描述开始,进而开始分析与引入概念、形成理论。集群是指相关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所呈现出的地理集中现象。根据定义,集群的内涵包括经济集聚和地理集聚两个维度。其中,经济集聚是指有共通性质或具有互补性的企业互相联结。地理集聚则是指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聚集。总结前人的研究可知,集群既有优势又有缺陷。就优势而言,集群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生产优势,如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专业化的投入、参与者之间的互补可以提高生产率、资源结构的整合可以提高生产率等;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提高新技术获得性、加快劳动力与资本流动等。集群的劣势则可能包括产业过于相近而造成的恶性竞争、过于拥挤和环境问题等。

对于孵化器而言,其实现了孵化企业的经济集聚与地理集聚两方面的集聚。孵化器不仅能够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和最新科技支撑,而且通过地理集聚还可以实现共用公共设施等便利,因此孵化器很好地实现了集群效应。此外,产业集群理论还是解释孵化器空间效应的重要基础。

6.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学者们的不断探索,该理论逐渐延伸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学派和结构洞(structural hole)学派。以布迪厄(Bourdieu)和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学派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之间或者团体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资源的增加。而以伯特(Burt)为代表的结构洞学派则认为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地带,往往是网络中关系稠密地带中间的稀疏地带。结构洞的存在促使两个关系稠密的地带不断联结,从而带来新的信息和资源,以及结构的不断重构。由此可见,两种学派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模式上的关注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社会网络能够为创新企业提供获取外部资源的途径,企业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人力等资源,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结等。孵化器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建立新的网络,为孵化企业提供了获取外部资源的平台,进而为孵化企业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孵化器具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提供投资机构、金融中介等机构的资金支持,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来自大学组织、科研院所等的最新技术支持。因此,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匹配性资源,进而促进孵化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网络是孵化网络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书将对孵化网络及其作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综上可知,市场失灵理论回答了孵化器产生的必要性,规模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孵化器产生并得以较快发展的可能性,最后社会网络理论为孵化网络与孵化绩效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上述理论构成了孵化器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书所要研究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基础。然而,孵化器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理论升级的挑战。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当前最关键的是需要在中国孵化器实践经验上实现理论的飞跃,以进一步地为孵化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所以,本书通过对中国孵化器对企业创新促进效应和内在机制的全方位实证检验,发掘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炼新理论,以期推动孵化器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