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与自由竞争
马克思对竞争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将竞争视为资本主义推动技术进步的外在强制规律。这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研究文献中。“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94)。马克思的思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竞争迫使资本家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源的价值,从而降低全社会各部门工人劳动时间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其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相对剩余价值。其次,马克思把竞争作为价值规律、利润率平均化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1卷的价值规律部分和第3卷关于价值转形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部分。依据这些内容,竞争的影响可以分为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两个方面。资本在部门内的竞争,促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并保证产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资本在部门间竞争的竞争资本在不同部门流动推动了部门间的利润率平均化,最终形成部门间的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95)。最后,马克思确立了竞争与资本两个范畴之间的理论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竞争是一个与资本对立统一的理论范畴。可以说,马克思为后来学者确立了从资本入手研究竞争理论和竞争现象的基本理论进路,他认为“从概念来说,竞争不过是资本的内在本性,是作为许多资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并得到实现的资本的本质规定,不过是作为外在必然性表现出来的内在趋势”(96)。竞争“是资本贯彻自己的生产方式的手段”,“竞争无非是许多资本把资本的内在规定互相强加给对方并强加给自己”,“资本的内在规律,资本的趋势只有在竞争中,即在资本对资本的作用中,才能得到实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