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利润率总公式与“三种效率”的“等量齐观”
本部分首先在扣除垄断和部门间资本流动阻碍的前提下讨论利润率的高低,因此暂不涉及定价问题。相关讨论为后面的价格理论提供一个行为理论和微观视角的理论基础。无论是部门内竞争还是部门间竞争,资本的目的都是以更少的预付总资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利润)量。利润率的高低是竞争成败的具体体现。相应地,资本在价值链竞争中的行为准则也必然与引发效率高低的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影响资本利润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可以视为相同产量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如果把资本循环的总过程视为资本周转过程,那么劳动时间可以视为资本周转总时间中生产时间的一部分。马克思也进一步提出,把生产时间划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的生产时间。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把劳动生产率的劳动时间置于资本周转总时间的统一框架下,同时考虑劳动时间、非劳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三者分别对应的劳动生产率、组织管理效率和流通效率对利润率的影响。这一思想将有助于拓展利润率的影响因素,克服传统理论只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比率讨论利润率的方法论局限——这种局限主要问题在于过度强调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比率往往被视为劳动生产率的体现。而近年来不断崛起的丰田生产、供应链治理和跨国制造信息服务等新型生产方式,对于组织管理效率和流通效率已越来越重视。我们尝试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将上述“三种时间”和“三种效率”统一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在一个统一的马克思利润率总公式基础上构建一个资本综合考量“三种效率”的行为规则,从而构成资本在竞争中的竞争策略体系。
理解当代急剧变革的产业动态和日益复杂的竞争行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一个包含周转速度的超额利润来源学说。然而,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长期被忽视。虽然弗里等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主要的模型依然存在明显的逻辑失误。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甚至没有完成一个包含周转速度的完整的利润率总公式。本书按两条线索“补齐”这个包含周转速度的马克思利润率总公式。一条是继承并辨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文本和基本公式,另一条是借鉴并校正弗里等后续学者的研究。在这个“补齐”的利润率总公式中,周转速度所涉及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将企业内的劳动生产率、组织管理效率与企业间的流通效率纳入统一视界——形成超额利润的各种效率差异和创新行为,在这个统一的公式中实现了“等量齐观”。这不仅可以阐明哪些效率差异形成了超额利润,还可以比较不同效率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和幅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