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和诊治进展

1.多学科建立相互交融的现代学科体系 随着呼吸学科地位重要性的突显,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和诊治越来越规范和精细。目前呼吸系统疾病与危重病医学协同发展,推进专科医师的培训,并与多学科建立相互交融的现代学科体系,共同提升临床服务水平。同时,在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推行慢病管理和转诊制度,建立病患个人档案,推动呼吸疾病康复锻炼。强调并推行建立呼吸疾病的一级(减少发病的诱因和病因),二级(早发现、早治疗,规范干预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三级预防体系(临床预防,规范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2.借助影像技术做到早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的预防重于诊治,因而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定期进行胸部X线摄片,对某些早期外周型肺癌的发现是有价值的。随着高分辨螺旋CT的广泛使用,对肺部小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更准确。CT肺动脉造影已成为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线诊断方法。PET对肺部阴影小病灶及纵隔淋巴结的定位,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PET/CT融合显像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肺部良性、恶性病变的鉴别。定期进行肺通气功能的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别是对吸烟人群更有意义;人体体积描记仪能更全面发现肺功能的变化;强迫振荡技术更适宜对幼儿和老年人进行肺部功能测定;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应用对肺结核、军团菌肺炎及支原体、肺孢子菌和病毒感染等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分子遗传学分析可确定遗传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肺囊性纤维化等。

3.制定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南 目前,我国已制定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症、间质性肺疾病、医院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的防治指南以规范、指导疾病的防治。

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唑烷酮类及糖肽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4.呼吸支持技术广泛应用 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各种通气模式的改进可对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呼吸衰竭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由于非创伤性面(鼻)罩通气的推广,能预防一些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发展为呼吸衰竭,并使部分患者避免气管插管或切开。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检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长期以来其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数量或质量仍欠缺,呼吸系统疾病防控体系或平台建设,都尚不适应呼吸疾病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