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你认识“我”吗
认识你自己吧。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思维真的是限制我们的一堵墙吗?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墙的另一边。
——高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
广告背后存在着一种哲学,它来自古老的观察: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两个人,他自己和他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威廉·费瑟,美国作家
“用帮宝适,让妈妈睡个好觉。”
这句文案,你觉得怎么样?
1961年,宝洁做出了全新首创的一次性婴儿纸尿裤产品:帮宝适。纸尿裤的诞生,解放了成千上万为洗尿布而头疼的妈妈,这个产品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
在帮宝适正式推向美国市场前,宝洁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新妈妈有一个痛点:晚上睡不好觉,甚至导致产后抑郁。为什么呢?因为婴儿尿床后会哭闹,新妈妈就得起来哄孩子,即便是爸爸妈妈轮流照顾婴儿,时间长了也吃不消。
从生理学角度看,痛点是人体柔软脆弱的部位,按压触碰或者刺激之后就会感觉到痛。
在消费心理学中,痛点是指客户迫切需要满足,而市场不能充分满足的需求。这之间形成的落差和不满,在客户心智中聚成一个点,引发负面情绪。
于是,帮宝适最初的广告文案是:“用帮宝适,让妈妈睡个好觉”,直接传递产品的功能属性,解决新妈妈晚上睡不好觉这个痛点。
毫无疑问,帮宝适确实有这个功能,让宝宝一个晚上不用再换纸尿裤,或者最多半夜起来换一次。文案创意也挺好的,直接针对目标客户的痛点,提出产品核心价值主张。那么帮宝适的广告推出后,产品销售情况怎么样呢?
销售业绩表现平平,远远没有达到公司预期。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宝洁发现,纸尿裤是个新产品,所以新妈妈们对“用帮宝适,让妈妈睡个好觉”有内疚感和罪恶感。为了让自己睡个好觉就不管宝宝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妈妈,同时,家庭中的很多老人也认为新妈妈想偷懒,才会给宝宝用纸尿裤。
内疚是心理学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当人们感到内疚时,就会自责,对行为持否定的态度。
但适度利用内疚营销,反而让人们更快乐,促进人们为产品花钱。耶鲁消费者中心曾经做过实验,结果发现:即使微小的内疚感,也能放大随后的自我纵容带来的快乐。
比如劲酒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看似是提醒不要多饮,却巧妙地勾起了消费者跃跃欲试的欲望。
随后,宝洁重新创作了文案,把“让妈妈睡个好觉”改成“用帮宝适,宝宝干爽睡得香”。新的文案把输出的关键点指向宝宝,重点宣传纸尿裤的强吸水性,能让宝宝半夜睡觉不再哭闹,有助于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
后来,帮宝适很快就打开了市场,迅速成为畅销产品。甚至在客户群中形成了不用纸尿裤是错的,使用纸尿裤才是真的对宝宝好的消费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