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易得性偏误:不要在记忆中搁浅真相
买房是最划算的理财吗?
我先来问个问题。如果真的有时光机,你可以带着现在自己手里的钱,随着时间倒流回到20年前,那时你会选择拿这笔钱投资什么呢?
我相信你的答案肯定是坚决的一个字——“房”!没错,在过去的20年里,买房是最厉害的理财方式,这几乎是所有人的一致答案。我们几代人共同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幅上涨,很多家庭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房产增值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自己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房地产价格上涨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就是过去20年中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不断发行的货币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说白了,在过去的20年里,它就该涨。
我是在2005年大学毕业的。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候,有机会早早“上车”买了个小房子。再之后,小房子变成中房子,中房子变成大房子,越住越舒适的同时,持有房产的价值也在上涨。你说,是我特别有眼光吗?是我比别人聪明吗?我觉得都不是。这就是单纯的时代红利而已,我是房产红利的受益者,但这部分的红利跟我个人的努力关系并不大。就像我同事小孙跟我讲,这些年她家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不过就是因为她爸爸十几年前手里有点小钱,对金融也不懂,做生意又不会,所以只能傻傻地买了很多套房子,结果一不小心被动致富了,甚至实现了财富阶层的跨越……
买房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投资回报呢?我们以深圳的房价为例。从2010年到2020年,11年的时间里,深圳的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从18954元/平方米上涨到了56844元/平方米,涨幅接近200%。也就是说,11年前500万元的房子,价值增长了1000万元,现在值1500万元了。
但买房真的是过去11年最好的理财方式吗?
比如我问你,在这同样的11年里,中国市场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涨了多少?虽然你说不出来具体的数值,但我想你肯定会说:“基金涨多少能咋地呢?那中间还得亏呢。不管怎样,买基金肯定赶不上买房!别想了,肯定差远了!”
来跟你分享一下中国市场上的真实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同样的11年间,A股市场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从4350.94点涨到了11795.08点,涨幅达到了171%。换句话说,你11年前买房的那500万元如果用来买基金的话,按平均值来算,现在也有1355万元了,并不比你的房子差多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讯、7分钟理财统计整理
而且你要知道,深圳的房价并不能代表全国的平均水平,毕竟房屋价格的地域差异还是很大的。一线城市的房产由于绑定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溢价率会更高,通常涨幅会高于同期的其他地区。既然深圳房价的涨幅属于全国的“优等生”,那我在测算基金数据做对比时只用平均值,貌似对基金来说也不公平。
如果我们也找找基金中的“优等生”,倒也不用太优,毕竟选基金11年收益的冠军来给你看数据也不客观。我们测算了这11年间,偏股型基金中收益排名在20%位次的那只基金——农银汇理策略价值(660004),发现它的净值从1.1980涨到了4.1467,11年的涨幅达到246%。相当于500万元的房子,已经涨到了1730万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讯、7分钟理财统计整理
你看,谁说买基金肯定不如买房的?答案未必如此。虽然我前面说自己早年买的小房子变成了大房子,但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当年不选择买房,直接去买基金,我现在的资产说不定会更多。长期投资基金,收益未必比买房差,这个事实,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里并不是在探讨买房好还是买基金好,我想跟你分享的也不只是真相本身,而是想更进一步探讨我们为何离真相那么远。因为只有找到认知上的偏误,在未来我们才能不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
是什么在阻碍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导致我们都忽略了“买基金不比买房收益差”这个真相的心理认知偏误,叫“易得性偏误”,由认知心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阿莫斯·特沃斯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1974年提出。他们发现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限制,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过大的比重。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他必须考虑的信息,它们对于正确评估和决策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人们的直觉推断却忽略了这些因素,以上现象就是易得性偏误。
简单地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获得大量的信息,而在决策时,通常会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做判断。又因为这些记忆中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有时有用,有时可能会导致你判断失误。“泰坦尼克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游轮,它还有一个称号,叫“永不沉没的梦幻客轮”。然而它还是撞上了冰山,最终沉没。当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救生艇,事件中有超过1500人丧生,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海难。人们认为它“永不沉没”,所以没有准备足够的救生艇,这就是典型的易得性偏误。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不尽完美之处如同他们的奇妙之处一样多。这种不完美的结果就是,许多人们自以为最终‘搞清楚’的事情也许并不正确”。
易得性偏误之所以是人性共有的弱点,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结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尽力地寻找捷径,思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仅占全身体重2%的大脑,一旦思考起来需要消耗人体能量的20%。而人类的祖先以狩猎为生,为了保存有限的能量去获取食物,我们的大脑会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才能确保最终可以生存下来。所以,在易得性偏误中,仅靠记忆中的信息来做判断的习惯,不过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活命而形成的本能。而面对这种本能,我们通常不自知,甚至有时候还更加固执——大部分人由于受其直觉思维系统的影响,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长期抱有的某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那会让我们看起来很傻,好像这样就是否定过去的自己,于是也就不愿意认真听别人的话是否真的有道理。所以,当一个新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我们通常会用自己记忆中片面的信息去打压新声音。
就像一个用户曾经跟我讲,他通过科学理财获得了一些回报,好心分享给同事,但是换来的却是嘲讽和很多负面的信息。开始他还和同事争辩,说:“这是科学,你应该多了解了解再做判断。”后来他觉得累了,算了,不想争辩了,就自己安静理财挺好的。过了一段时间,同事又来问他:“你收益怎么样?”他怕解释起来麻烦,就说没挣多少。其实他已经挣了十几万元了。
或许曾经某一瞬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面那个“杠精”同事——我们一叶障目、自以为是地听风就是雨。每当我们遇到新信息的时候,哪怕它本质上是客观的,但只要和我们记忆中的不一样,我们就不愿意接受它。这其实就是易得性偏误在作怪。
美国社会学者苏珊·菲斯克在1991年的研究中提到,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即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她将人类的认知行为总结为以下三点:
1.通过忽视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2.过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信息。
3.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
考虑到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我们总是试图采用“把复杂问题简化”的战略,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这就是我们上面解释的“少动脑,省点能量”。这个现象不要说在狩猎时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你想想社交媒体上每天有多少被过多、过度地解读和转发的信息,有多少人沉迷于短视频带来的“喂饭”般只言片语的散碎知识,你又有多久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地看一本书了呢?是不是也都是因为觉得思考很累?最终,在这个信息超载的世界里,随着时间的碎片化,人们对很多经典的东西都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
所以这一节的标题就叫,“不要在记忆中搁浅真相”。
你看,电影、电视都在渲染谁谁谁炒股失败了,跳楼了;谁谁谁投资赔了几十万,倾家荡产了。你身边那些亲朋好友中一定也有理财亏钱的人,他们说出来的都是:“理财风险很大,那是个赌博,你不小心就会当‘韭菜’被人割掉。别玩啦,还是老老实实攒钱买房吧。”
但如果我说,我这里有款产品,你考虑下要不要投资。它的投资门槛非常高,最低投资金额也要七位数,兜里钱不够的话,还得多花利息去借钱。它的收益也不怎么稳定,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市场出现一点风吹草动,保不齐半年就要跌个20%,账面上一下子就会少大几十万,甚至接下来好几年都未必能涨回来。同时,这个产品流动性也一般,你手头缺钱的时候着急卖,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卖不出去;而手头宽裕想着抄底买,以后可以多赚一点的时候,也可能好几个月都没人卖给你。你会想买这个产品吗?
有些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你说的这个,好像也是房子吧!没错,你看我只要稍微修改一下你的“记忆”,你的选择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所以,想要通过投资理财获得财富,我们就要深刻理解自己的本能,了解自己有哪些错误的认知,并了解其背后的原因,然后不断地提醒自己克服人性的弱点。只要我们能不断地自我反省,有意识地克服更多的心理偏误,我们就可以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离理财高手更近一步。
如何破解“易得性偏误”?
解释到这儿,我相信易得性偏误你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但我猜有部分人还会有个“有理有据”的困惑:“美罗,在过去的10年里,房和基金我都买了。我真的就只在房产上赚到了钱,基金上没赚到钱,这个你又怎么解释呢?”
这个问题我不解释。我上来就解释,你会觉得太说教了。这样吧,我来问你几个问题,你试着自己来找找答案。
你买房前,花多长时间看房?你买基金前,花多长时间研究基金?
你买房后,多长时间关心一次房价?你买基金之后,多长时间关心一次基金净值?
你持有多久会卖掉你的房产?你持有多久会卖掉你的基金?
你拿家庭资产的多大比例买房?你拿家庭资产的多大比例买基金?
上面的几个对比式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不是都不同呀?
没错。买房之前,我们要考虑位置、户型、朝向、周边配套设施、开发商物业水平,等等,不花上几个月实地踩点几个甚至十几个楼盘,是不会做出购买决定的。可你买基金呢?是不是用手机划拉两下,没几分钟就买了?
买入房子之后,你会天天在房产中介App上看房价吗?不会吧。关键房地产市场里也没有一个像股票交易所那样实时报价、瞬间买卖的交易系统。所以,即使房价在短期内发生波动,大家也感受不到;或者即使感觉到了,反正也没法立刻卖出去,那就干脆放着,无所谓了。而基金呢?很多人买入之后,恨不得把自选基金的实盘信息做成手机屏保,时刻关注。
即便我告诉你最近房价涨得很快,你会在买入一个月之后就卖掉房子吗?不会吧。因为买卖房子的手续费太高了,而且交易时间又长,我们认为未来房子还会继续涨,一般会持有三五年以上才会考虑卖出,所以我们形容房产投资收益的时候,一般用的词都是“长期收益”。而基金呢?它的手续费和买房相比就低太多了。而且我们动手点点屏幕就可以完成基金操作,几乎很少有人能坚持持有某只基金产品长达5年以上,所以我们很容易在聊到基金收益的时候,只关注短期涨跌。
最后,我们买房的时候通常会拿出家里的钱一次性投入,甚至要凑齐全家人的钱包才能够得上门槛。正是因为本金投入得多,每个人都是被动“重仓”持有,所以几年后我们会跟朋友说,当年买的那套房升值了几十万、上百万了。你能在房产投资中更明显地感受到赚钱了,因为你用的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知识点——比收益,而不是比收益率。而基金呢?在这么多年的理财辅导过程里,我们还真是从来没见过用户用“凑钱包”的方式“重仓”某只基金的,都是在家庭可用于投资的现金资产中拿出一定比例去买基金,投入的本金小,即使涨势比房价更凶猛,你赚到手的收益和房子比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也不会跟朋友聊自己的基金赚了多少钱,感觉不值一提。
所以你看,房子由于天然的属性——总价高、持有时间长、交易困难,自然会让我们赚得更多。如果我们国家有一个房地产交易电子盘系统,可以让你实时看到自己投资的房子的价格涨跌,然后让你也可以随时一键点击,把这套房子卖出或者买回来,那我相信,过去10年里在房产投资中被割“韭菜”的人肯定也不会是少数。
易得性偏误让人在理财时很容易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现在试一试,我们还会受哪些类似的影响?你说选择投资指数基金和选择投资主动管理型基金,哪个更好?
我想很多人可能会说:“投指数基金呀,巴菲特说的。”没错,巴菲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而如果你真的选择相信这个信息,去投资指数基金,效果怎么样呢?我们就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把它和市场上主动管理型基金中的股票型基金做个历年收益的对比。
从2005年到2022年年中,17年半的时间,指数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是8.95%,而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是16.32%,几乎是指数收益的1倍。
注: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采用Wind “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代表。
数据来源:Wind资讯、7分钟理财统计整理
不是说指数基金好吗?那是因为你听到了这句话的文字部分,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应用环境——巴老爷子说的是美国市场,而你在哪里投资?你明明是在中国市场里呀。
我在2018年年初出版的第一本书《7分钟理财》里,跟大家分享了投资指数基金和主动管理型基金在两国市场上产生结果差异的原因。这里我把最近几年的数据再做一次整理,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2018—2019年大盘走势
注:主动管理型基金选取统计起始日前成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和普通股票型基金。统计2018/1/24—2019/1/3和2019/1/3—2019/4/19,指数涨跌幅在主动管理型基金涨跌幅中的排名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7分钟理财统计整理
2018年之后的市场呈现出了一个深V走势,先跌后涨。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指数跌了32.35%,排在了同期所有主动管理型基金中后1/3的位置。不过之后市场大涨,沪深300指数涨了38.76%,排在了前1/4,跑赢了同期市场上3/4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这个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同时,代表中盘股的中证 500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情况——熊市跌得惨,牛市涨得多。
基于这些数据带给我们的真实信息,我们在辅导用户做基金投资的时候不会简单地复制“股神”的指点,告诉大家“定投指数基金,你就能超过大部分专业投资者”,或者“挑主动管理型基金,它们长期更好”,而是建议大家将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型基金相结合,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侧重地进行投资——市场震荡的时候主动管理型基金收益更好,可以多投;而如果市场已经开始止跌企稳了,指数基金反弹的效果会更好。只有结合客观信息,避免易得性偏误,才能精进自己的投资。
那么,易得性偏误在“心法”上有没有解药?我觉得有,那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自己认知边界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我只是对世界很好奇,对生活很热情,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几个关键词——好奇心、自我批评、专注、坚持不懈。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是拥有超级好奇心的代表,他热爱艺术,也钻研数学、医学,研究飞行器,观测天空和星辰。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有1000多种,他说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牛顿也说过:“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偶尔拾起一两块美丽的贝壳。”我们不需要与大科学家去比谁的好奇心更强,我们只需要在探索更好的理财方法的同时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做任何一个投资决策的时候不轻易地下结论,放下既有的主观偏见,多去了解一下,或者问问我们这样中立的投教机构,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避免再次出现易得性偏误。
最后,让我们试着克服易得性偏误,带着好奇心,来看这一小节最后一个问题——基金收益很高了,需要止盈吗?
在直播的时候,曾经有人在评论区说:“我的基金是当年2块的时候买的,现在已经4块了,我那个基金经理就是大神,止盈就是错过了未来的收益,肯定是不对的。我的实操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听到这句话,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是“他说得有道理”,那你还没有克服易得性偏误;如果是“我应该多问问”,那么恭喜你,通关成功,对自己不笃定的事情保持好奇心。
这位朋友说的结论,从他亲身经历的角度来说是没错的;但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看,也并不全对。具体关于基金止盈的方法,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展开。
很多时候,我们理财收益不理想,往往不是因为败给了操作方法,而是因为败给了自己的认知。请记得开篇那句话——不要在记忆中搁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