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文通识读本(全六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隐公三年·一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初一,日有食之。

【日有食之】即日食,又作日蚀,只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太阳、月球、地球接近一直线时发生。这时,太阳光被月球遮蔽所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为本影、伪本影和半影。位于本影区的观测者可以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区的观测者可以看到日环食,在半影区的观测者可以看到日偏食。日食与日月合朔(见桓三·五·春秋)的关系是:日月合朔是日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日食只在朔日(农历初一)的日月和朔之时发生,然而,并不是每个朔日的日月合朔之时都能观测到日食。

隐公三年·二

周见隐地理示意图1。

周平王(隐元·五·春秋)

三月庚戌十二日,天王周平王崩。

【崩】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周平王陵(疑似):2001年在河南洛阳体育场路东侧、东周王城遗址以东30米发现三座东周墓葬,包括两座两墓道“中”字形大墓(C1M10123及未发掘墓),以及一座四墓道“亞”字形大墓(C1M10122)。另外,在C1M10122北墓道东16米处发掘了一座车坑和一座马坑。根据墓葬形制、铜器铭文以及晋侯墓地的考古资料,学者认为“亞”字形的C1M10122即是周平王陵,而C1M10123可能是周平王王后墓,也可能是周平王之后的某位周王陵。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二十四日平王崩。赴(讣)以庚戌十二日,故[《春秋》]书之。

【赴以庚戌,故书之】讣告上写的日期为“庚戌”,因此《春秋》上也这么记载。周人讣告所书周平王崩日比实际崩日早了十二日,可能是希望诸侯早日前来。【赴】指赴告(今作讣告),是周礼中与丧礼有关的一项重要制度。诸侯或其夫人死后,要奔赴周王室及同盟诸侯国报告情况,包括死者身份、姓名、死因、死亡时间,以及嗣位之君信息,一方面方便王室、他国派人前来参加丧礼,另一方面延续同盟旧好,取得各国对于嗣君的承认,从而安定国内民众。

隐公三年·三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声子(隐元·一·一)、鲁隐公(隐元·〇

夏,四月辛卯二十四日君氏声子卒。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讣)于诸侯,不反(返)哭于寝,不祔于姑,故[《春秋》]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鲁隐公故,[《春秋》书]曰“君氏”。

【不赴……书姓】从本处、僖八·三襄四·三描述可知,国君夫人丧礼应有如下环节:第一,夫人死后,向同盟诸侯发讣告(赴于同)。第二,遗体收敛入内棺(榇),在太庙停棺待葬(殡于庙)。第三,下葬之后,返回至祖庙号哭(反哭于寝),并在殡宫举行安魂祭(虞)。第四,卒哭祭之后,将死者神主牌位祔祭于其祖姑(丈夫祖母)之庙(祔于姑)。如果这些环节都齐备,那么《春秋》就应该记载成“夫人子氏薨”,以及“葬我小君子氏”。声子死后,赴于同、反哭于寝、祔于姑这三个仪式都没有举行,丧礼不成,所以《春秋》不书“薨”而书“卒”。由于不称声子为“夫人”,所以《春秋》不记载下葬之事,而且不书其姓“子”。虞、卒哭、祔均见隐元·五。鲁隐公以摄政君自居,而奉戴太子允为未即位之君,因此一方面以夫人之礼待太子允之母仲子,另一方面不敢以夫人之礼待其生母声子。

【为公故,曰“君氏”】为了隐公的缘故,《春秋》变文记载为“君氏”。据襄二十六·六·二·三,当时有“君夫人氏”之称,此处既然不得言“夫人”,又要照顾鲁隐公的摄政君地位,故省“夫人”而称“君氏”。

《春秋》记述鲁君夫人去世,与常例“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某氏”不同者有四处:

一、隐二·六·春秋书“夫人子氏薨”,而不书“葬我小君某子”。杜预注曰“不反哭,故不书葬”。

二、隐三·三·春秋书“君氏卒”,而不书“夫人子氏薨”,且不书“葬我小君某子”。相应《左传》曰:“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三、定十五·八·春秋书“姒氏卒”,而不书“夫人姒氏薨”,且不书“葬我小君定姒”。相应《左传》曰:“不称夫人,不赴,且不祔也。”“不称小君,不成丧也。”

四、哀十二·二·春秋书“孟子卒”,而不书“夫人姬氏薨”,且不书“葬我小君某姬”。相应《左传》曰:“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

隐公三年·四

郑、周见隐地理示意图1。郑、周、虢(西虢)、温(苏)、成周见隐地理示意图3。

郑武公(隐元·四·一)、郑庄公(隐元·四·春秋)、周平王(隐元·五·春秋)、王子狐、公子忽、虢公忌父、祭足(隐元·四·二)

【一】郑武公庄公郑庄公平王周平王卿士。王周平王贰于虢ɡuó。郑伯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卿士】周外朝官,王室卿大夫中的执政者,职掌事务有:一、为周王室率师征讨;二、辅佐周王,领导百官,总理朝政;三、代表周王册命诸侯。综观《左传》有关王室卿士的记载,春秋时期的卿士由畿内国君主担任,如郑、虢、单、刘、毛等。除周王室之外,鲁(定元·二·一)、楚(哀十六·四·四)亦称本国正卿或与正卿相当的令尹、司马为“卿士”。

【王贰于虢】指周平王不专任郑庄公,偶尔也分权给虢公忌父。

【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姬姓,名狐。周平王(隐元·五·春秋)之子。隐三年前为质于郑。

【公子忽】后为太子忽,后为郑昭公。姬姓,名忽,谥昭。郑庄公(隐元·四·春秋)嫡子,邓曼(桓十一·三·三·一)所生。即君位前为郑大夫。隐三年前为质于周,隐七年至隐八年之前归于郑。桓十一年即位。同年,宋人执祭足,胁立郑厉公,郑昭公奔卫。桓十五年,郑厉公出奔,郑昭公复位,在位二年。桓十七年被高渠弥所弑。

【二】周平王崩,周人将畀虢公虢公忌父政。四月,郑zhài帅师取温之麦。秋,[郑人]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畀】予。至今粤语仍用“畀”来表示给予。【虢公】虢公忌父。姬姓,名或字忌。隐八年兼任周右卿士。

【温】在今河南温县招贤乡上苑村北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苏国(见隐十一·三·一)国都。春秋早期,苏国为周畿内国,温在名义上为周邑,而周王室不能实际控制,因此隐十一年作为交换给予郑。郑庄公也曾短暂占据温(据清华简六《郑文公问太伯》),而终不能守。僖十年苏被狄所灭,温入于周为邑,然而周王室仍不能实际控制。僖二十五年周王将温所在的“南阳”地区整体赐予晋,从此为晋邑,遂为晋县,先后封给狐氏、阳氏、郤氏。赵文子时期为赵氏核心城邑,至哀二年时仍为赵氏采邑。参见《图集》22—23⑦9。【麦】即现在的小麦,拉丁学名Triticum aestivum,禾本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据农业考古学者的研究,小麦最早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开始被驯化,在距今八千年左右形成了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最迟在距今四千年前已经传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周代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成周】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十五公里已发现其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东周城址)。“成周”是一个从西周到东周意义有所变化的概念。一、西周时的“成周”是周灭商之后在中原雒水(今河南洛河)岸边新建的东都,与位于今陕西西安以西、沣水两岸的西都“宗周”相呼应,构成周王室的两都系统。一般认为,“成周”和“雒邑”是东都的两个称谓,其中“成周”与“宗周”对称,而“雒邑”则是描述东都在雒水岸边的地理位置。考古工作者在成周/雒邑地区共发现了两处重要的西周时期遗址,一处是瀍河两岸西周遗址(详见下),另一处是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周城址(详见下)。有学者认为,瀍河两岸遗址是西周初年周公主持营建的成周/雒邑,可能并没有外城墙,至西周晚期时已经衰落并被废弃;而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周城址可能是西周晚期营建的、有城墙的、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新城。也有学者认为,这两处西周遗址长期并存,都是西周时期成周/雒邑的组成部分,其中瀍河两岸西周遗址是周王室所在地,而汉魏洛阳故城西周城址以军事功能为主。二、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至中原之后,周王室居地为王城(庄十九—庄二十—庄二十一·八),而“成周”不再指代东都,专指那座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邑/陪都。王子朝之乱后,定元年周敬王请诸侯增修成周城,随后离开王城,将成周作为都城。三、战国晚期,东西周分治,成周成为东周公国的都城,周赧王被迫迁回王城,而当时王城已是西周公国的都城,周赧王实际居地是王城外的小城。

【禾】禾有两义,稷(僖五·八·一)植株为禾,此为狭义;春秋战国时期,稷为北方地区首要粮食作物,禾也就成为粮食作物植株的通称,此为广义。此处取狭义。

纵观《春秋》《左传》,则《春秋》用周正,而《左传》杂采各国史料,历法上经常未加统一。本段“四月”“秋”,应皆为夏正,可能是由于郑用夏正的缘故。夏正四月,麦已熟,夏正之秋,黍稷已熟,郑因而割取之。此处若为周正,则周正四月(夏正二月)麦未熟,周正之秋七月(夏正五月)黍稷亦未熟,郑若此时割取庄稼,纯粹是损人不利己的破坏行为,而且取之归国,亦无用处,郑人不应行此悖理之事。

下启隐八年虢公忌父作卿士于周(隐八·三)。

温城遗址:古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四百米。

瀍河两岸西周遗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成果显示,洛阳市瀍河两岸有丰富的西周文化遗存,包括瀍河西岸及邙山以南广大区域发现的大量周人贵族墓、平民墓、车马坑、祭祀坑、铸铜冶炼遗址、夯土基址,以及在瀍河东岸至塔湾一带发现的大量具有显著殷文化特征的殷遗民墓葬。有学者综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推断,瀍河两岸遗址就是西周前中期的东都成周所在地,该遗址位于洛河和邙山之间,横跨瀍河两岸。有学者根据传世文献记载,推测遗址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宫城位于瀍河西岸、郭城西南隅。殷民居住区位于郭城的东北部,贵族居住区位于郭城的东南部。不过,由于整个遗址范围内至今没有发现夯土城垣,也有学者认为,西周前中期的东都成周并没有外城墙,是这一时期“大都无城”的例证之一。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遗址北有邙山,南跨洛河,历史上曾是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和北魏都城(或都城的一部分)。大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西垣残长约4 290米,北垣全长约3 700米,东垣残长约3 895米,南垣已被洛河冲毁,以东西垣间距推算在2 460米。1984年的考古发掘表明:一、在故城中部有西周中晚期开始修筑的城墙,东西长约2 600米,南北宽约1 900米;二、春秋晚期曾增修,与西周城相比,东周城向北扩大了约二分之一,这可能对应定元年诸侯为周敬王增修成周;三、战国末年至秦代在东周城的基础上再次向南扩大,这可能对应《洛阳记》所记载的“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市十万户侯,大其城”。

【三】君子曰: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中】内心。

“明恕而行,要yāo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jiàn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zhǐ之毛,pín、蘩fán、蕰yùn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huánɡ、汙、行hánɡlǎo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隐遗址图7.1 瀍河两岸西周遗址(1.西周早中期成周所在地)、汉魏洛阳故城(2.西周晚期—东周时期成周城所在地)、东周王城遗址(3)的相对位置(《成周城析论》,2016年)

隐遗址图7.2 西周成周城结构布局示意图(《西周成周城的结构布局及其相关问题》,2016年)

隐遗址图7.3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早期城址沿革示意图(《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1998年)

【明恕】[自身]光明磊落而又[对他人]行恕道。一说,[自身]明察而又[对他人]行恕道。恕道,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约。

【间】离间。

【明信】昭明的诚信。

【涧】山夹水。【溪】山渎无所通者为“溪”,一说水注川为“溪”。【沼】池。【沚】水中小洲。【毛】草。

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可食。【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可食。【蕰藻】聚集在一起的水藻。蕰,积聚。藻,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眼子菜科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可食。

【筐、筥】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釜】烹饪器,有足者为“锜”,无足者为“釜”。

【潢、汙】积水,大者为“潢”,小者为“汙”。【行潦】道边积水。行,道。

【荐】【羞】都是进献的意思。

古文字新证:“羞”字字形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商代甲骨文“羞”字从又(手)持羊,会进献之意。商以后字形演变情况在此不再详述。总之,从古文字学证据看,“进献”应为“羞”之造字本义。

隐字形图1(《说文新证》,2014年)

“《风》有《采蘩》《采》,《雅》有《行hánɡ苇》《泂jiǒnɡzhuó》,昭忠信也。”

【《采蘩》】《毛诗·召南》有《采蘩》。【《采》】《毛诗·召南》有《采》。

【《行苇》】《毛诗·大雅》有《行苇》。【《泂酌》】《毛诗·大雅》有《泂酌》。

【昭忠信也】《采蘩》之蘩、沼、沚、涧,《采》之、涧、藻、行潦、筐、筥、锜、釜,《泂酌》之行潦,都是上文提及之物。《行苇》之苇,上文虽未提及,亦为水边植被,与蘩、相类。其中,《采蘩》《采》描述用山泽野菜作为祭品,用普通容器装着进行祭祀,表明如果心怀忠信,即使是菲薄之物也都可以用为祭品,与“昭忠信”的义旨最为贴合,而《行苇》《泂酌》与义旨联系则较为松散。

传世文献对读:《毛诗·召南·采蘩》《毛诗·召南·采》《毛诗·大雅·行苇》《毛诗·大雅·洄酌》的原文,可扫码阅读。

隐公三年·五

周、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武氏子、周平王(隐元·五·春秋)

秋,武氏子来求赙

【武氏】周王室卿大夫。【赙】丧葬用货财,参见隐元·五·春秋。

武氏子来求赙”,王周平王未葬也。

此时周平王未葬,新王居丧,政事听于冢宰,故《春秋》不可能如正常情况书“王使武氏子来求赙”。冢宰实使武氏子来鲁求助丧之物,而冢宰又不得专命,故《春秋》不书“冢宰使武氏子来求赙”,而书“武氏子来求赙”,如同武氏子自行来鲁。武氏子本应嗣其父位,但周平王未葬,新王居丧,不得加臣爵位,故此人仍系于父称“武氏子”。总之,此条《春秋》之所以如此书写,皆因周平王未葬,故《左传》以“王未葬也”解之。

隐公三年·六

宋、郑见隐地理示意图1。

宋穆公、孔父嘉、公子与夷/宋殇公、宋宣公、公子冯

八月庚辰十五日宋公和宋穆公卒。

【宋公和】宋穆公。子姓,名和,谥穆。宋武公(隐元·一·一)之子,宋宣公之弟。隐元年前6年即位,在位九年,隐三年卒。

《春秋》书法,诸侯国君去世,本国君主称“薨”,外国君主称“卒”,以示内外之别。

【一·一】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fǔ,孔父嘉而属(嘱)殇公公子与夷/宋殇公焉,曰:

【宋穆……公焉】宋穆公生病,[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召来大司马孔父嘉,把宋殇公(即公子与夷)嘱托给他。

【大司马】即司马。源自西周王官“三有司”(司土、司马、司工)中的“司马”。周王室外朝官有司马,掌军政、军赋之事。此处(大)司马为宋外朝官,卿职,掌军事。除宋之外,《左传》所见,楚(僖二十六·三)、晋(僖二十七—僖二十八·二十四·一)、郑(襄二·五·二)、蔡(襄八·三)、陈(襄二十五·二·二)、鲁(昭四—昭五·九)皆有(大)司马。另外,宋有少司马(昭二十一·四·一),为司马副手。楚有左司马(襄十五·三·一)、右司马(襄二·九),为司马副手,另有都司马(昭二十·三·一)。晋有中军、上军司马(成十八·三·一)。鲁卿大夫家亦有司马(襄二十三·八·一·三),又称马正。此外,田猎之时亦可临时设司马以掌军政(文十—文十一·一)。

【孔父】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正考父(昭七·九·二·一)之子。宋大夫,官至执政卿。隐三年已任司马(卿职)。桓二年被华父督所杀。其后为孔氏。孔子六世祖。

【殇公】宋殇公,即位前为公子与夷。子姓,名与夷,谥殇。宋宣公之子。隐四年即位,在位十年。桓二年被华父督所弑。

孔父嘉、成嘉(文十二·三)、公子嘉(襄八·八·一·二)皆名嘉、字孔,春秋时人名、字相谐,嘉、孔均有嘉美之意。《说文解字》说:“孔,通也。从,从子。,请子之候鸟也。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先君宋宣公与夷公子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孔父嘉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孔父嘉奉之公子与夷,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先君(宋宣公)[当年]舍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寡人为君。宋穆公为宋宣公之弟。【先君】宋宣公。子姓,名力,谥宣。宋武公(隐元·一·一)之子。隐元年前二十五年即位,在位十九年。隐元年前七年卒。【寡人】《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灵】福。

【得保首领以没】得以保住自己的头颈去世。指不被杀戮,得到寿终。首,头。领,颈。

【社稷】国君主祀的土地神与谷神(参见僖五·八·一“稷”),《左传》中经常用以指代国家政权。

[大司马]对曰:“群臣愿奉pínɡ,公子冯也。”

【冯】公子冯,后为宋庄公。子姓,名冯,谥庄。宋穆公之子。桓三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庄二年卒。

宋穆公曰:“不可。先君宋宣公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寡人]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孔父嘉其无废先君之功。”

【岂曰能贤】怎能说是担得起贤德[的名声]?能,堪,任。参见襄十三·三·一“非能贤也”。

【光昭】光大昭明,即今人所谓“发扬光大”。【令德】善德。令,善。

【务】专力从事。

[公]使公子冯出居于郑。

隐四·二·四·一,“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从宋穆公角度言之,则是使其出居以避殇公;从公子冯角度言之,则是忿而出奔。角度不同,因此事同而文异。

【一·二】八月庚辰十五日宋穆公卒。殇公宋殇公即位。

【二】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宋穆公,其子宋殇公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飨之】享其国。飨本义为设礼食以招待宾客,这里引申为享有。

【命以义夫】[是由于宋宣公]发布遗命根据了“合宜”[的原则]吧!义,宜。夫,语气词。

【殷受……是荷】《毛诗·商颂·玄鸟》有此句,而“荷”作“何”,可译为“殷商接受天命都很合宜,因而承受各种福禄”。荷,承受。宋为殷商之后,所以君子引《商颂》来称赞宋宣公。

传世文献对读:《公羊传·隐公三年》叙宋宣公、缪公(即穆公)事,可扫码阅读。

隐公三年·七

齐、郑见隐地理示意图1。齐、郑、石门、卢、济水见隐地理示意图3。

齐僖公、郑庄公(隐元·四·春秋)

冬,十有(又)二月,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盟于石门。

【齐侯】齐僖公。姜姓,名或字禄,谥僖。齐前庄公之子。隐元年前8年即位,在位三十三年。桓十四年卒。【齐】周时国,侯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姜姓。齐出自商代吕国(参见僖十—僖十一·四·一),周武王或周成王始封吕尚于齐,都营丘,很可能就是下文所述的临淄,也可能另有所在。其实际就封时间应在周成王之世、周公东征灭薄姑之后。齐胡公时迁于薄姑,在今山东博兴东南。齐献公时迁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辛店北八公里的齐都镇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获麟之岁(哀十四年)后90年,齐卿陈和(《史记》作“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君。5年后,周元王册命陈和为齐侯。又7年后,齐康公去世,姜姓齐遂亡。获麟之岁(哀十四年)后260年,陈氏(《史记》作田氏)齐国被秦所灭。临淄参见《图集》17—18①7、26—27③5。

【石门】在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小屯村北。齐地。参见《图集》26—27③3。《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图志》标注。

齐、郑遣使来告,故《春秋》书之。

齐都临淄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汉代临淄县县城。遗址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北为平原,南有牛山、稷山,包括古城址、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区。

城址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部,其东北部伸入大城的西南隅,共享部分城墙,呈现“大城咬小城”的形态。大城东西约3 500米,南北约4 100米。大城东北部有丰富的西周和春秋文化遗存,应该是西周城址所在,西周城长2 100米,宽2 640米。小城东西约1 400米,南北约2 200米,其中发现的文化遗存最早在战国时期。大城始建于西周中期之前,经过多次扩建、修补。小城始建于战国早期至中期,也经过了多次修补。有学者认为,大城先是姜姓齐国都城,后为陈(田)氏齐国沿用,而小城是战国中期陈(田)氏代齐之后新修的宫城。

城内共发现古代道路九条,其中小城三条,大城七条。其中,大城中部一条宽17米的东西向大道(a)可以通向五处,满足《尔雅·释宫》所言“五达为康”的要求,北部一条宽15米的东西向大道(b)可以通向六处,满足《尔雅·释宫》所言“六达为庄”的要求,有学者认为这两条大道分别是传世文献记载的“康”道和“庄”道。

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冶铁和炼铜作坊。墓葬方面,在大城东北部河崖头村一带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大、中型墓葬二十余座,有的有南北墓道,其中一座单墓道“甲”字形大墓东、西、北三面发现殉马坑,殉马超过六百匹。学者认为这一带应是姜姓齐国君主或卿大夫的墓地。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郑庄公之车偾fèn于济

【寻卢之盟也】重温齐、郑卢之盟。寻,温。卢之盟在春秋之前。【卢】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西南广里村。齐邑,曾为高氏采邑。参见《图集》26—27③3。《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图志》标注。

【庚戌】根据杜预和王韬所推春秋历,十二月无庚戌。

【偾】仆,翻。【济】水名,古四渎(江、河、淮、济)之一。发源于河水以北的河南济源王屋山,称沇水,至温县西北始称济水,入河水,此为河北之济。河南之济本是从河水分出的一条支流,与河北之济隔河相对,且河北之济、河南之济都比河水清,因此古代误认为河北之济横穿或从地下潜流过河水,复出时则为河南之济。河南之济向东北流,经河南、山东入海。东晋时,河水南岸至巨野泽之间的济水上中游河道已断绝。南宋时,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大清河、小清河所夺,济水不复存在。春秋时济水参见《图集》24—25③3—①9。

隐遗址图8 齐都临淄遗址平面图(《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隐公三年·八

宋见隐地理示意图1。

宋穆公(隐三·六·春秋)

癸未二十日,葬宋穆公

鲁遣使会葬,故《春秋》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