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举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附录: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选士名录

清雍正十三年修《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三《选举一》列举三国迄南朝陈浙江选士者26人,《重修浙江通志稿》第十三册《考选谱·旧<志>举正》又考证增补21人:

三国吴

范平,钱唐人,举茂才,临海太守。

虞翻,山阴人,举茂才。(《考选谱》考为余姚人)

张悌,临海人,荐历丞相。

阚泽,山阴人,察孝廉,除钱唐长。

贺齐,山阴人,察孝廉,为永宁长。

吴范,上虞人,举有道。(《旧<志>举正》考补)

韩晏,东阳人,举孝廉。(《旧<志>举正》考补)

吴逵,乌程人,举孝廉。(《旧<志>举正》考《晋书》本传不言举孝廉)

贺循,山阴人,举秀才,除阳羡令。

谢沉,山阴人,举孝廉。

虞喜,余姚人,举孝廉,散骑常侍。(《旧<志>举正》据《晋书》本传改“虞喜,郡举孝廉,州举秀才”)

虞潭,余姚人,举秀才,祭酒。

虞预,余姚人,举孝廉,著作佐郎。

任顼,章安人,荐授,吏部功曹。

丁潭,山阴人,察孝廉,除郎中。

夏方,萧山人,举秀才。(《旧<志>举正》据《晋书》补。标点本编辑按:萧山,时称永兴,此作“永兴人”为宜)

许孜,东阳人,察孝廉。(《旧<志>举正》据《晋书》补)

王谈,乌程人,举孝廉。(《旧<志>举正》据《晋书》补)

钱广,长兴人,举孝廉。(《旧<志>举正》据《钱氏家乘》补)

钮玚,吴兴人,察孝廉。(《旧<志>举正》据《吴兴备志》补)

钮滔,吴兴人,举孝廉。(《旧<志>举正》据《吴兴备志》补)

徐弘,龙丘人,举孝廉。(《旧<志>举正》据《龙游县志》补)

南朝宋

孔靖,山阴人,察孝廉,为功曹史。

孔觊,山阴人,举秀才,补主簿。

丘灵鞠,乌程人,举秀才,为主簿。(雍《志》原在南朝梁,《旧<志>举正》据《南齐书》本传,丘灵鞠实举于宋。改列宋)

潘综,乌程人,举纯孝,县长。(雍《志》原在晋,《旧<志>举正》据《宋书》本传改列宋)

沈演之,吴兴武康人,举秀才。(《旧<志>举正》据《宋书》补)

郭原平,永兴人,察孝廉。(《旧<志>举正》据《宋书》补)

郭伯林,原平子。举孝廉。(《旧<志>举正》据《宋书》补。标点本编辑按:原平子,誊录本误作“原平人”。标点本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第2244页改)

朱百年,山阴人,举秀才。(《旧<志>举正》据《宋书》补)

沈冲,吴兴武康人,举秀才。(《旧<志>举正》据《南齐书》补)

孔稚珪,山阴人,举秀才。(《旧<志>举正》据《南齐书》补)

钱伯仁,长兴人,举孝廉。(《旧<志>举正》据《钱氏家乘》及《吴兴备志》补)

南朝齐

陈法明,余杭人,举孝廉,桂阳太守。

太史叔明,武康人,举明经,国子助教。

贺玚,山阴人,举明经,五经博士。

朱仕明,剡人,举秀才。

孔琇之,山阴人,举孝廉。(雍《志》失载。《旧<志>举正》据《南齐书》列传补)

丘迟,乌程人,辟从事,举秀才,除太学博士。(雍《志》原在南朝梁,《旧<志>举正》据《梁书》本传实举于齐,改列南朝齐)

南朝梁

孔休源,山阴人,举秀才。

郭世通,山阴人,举孝廉。

沈崇傃,吴兴武康人,举至孝。(雍《志》失载。《旧<志>举正》据《梁书》本传补)

沈父阿,吴兴武康人,察孝廉。(雍《志》失载。《旧<志>举正》据《陈书》本传补)

沈不害,吴兴武康人,举明经。(雍《志》失载。《旧<志>举正》据《陈书》本传补)

戚衮,盐官人,策高第。(雍《志》失载。《旧<志>举正》据《南史》本传补。本书按,《旧<志>举正》不言何时人,戚衮实在梁武帝时策高第,据补)

南朝陈

孔奂,山阴人,举秀才。

虞寄,余姚人,举秀才。

综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时(表1、表2),浙士举于三国吴者七人,于两晋者十五人,于南朝宋者十一人,于齐者六人,于梁者六人,于陈者二人。以孝廉(含至孝)举者二十四人,秀才举者十六人,明经举者三人,有道举者一人,策高第一人。而以山阴得十五人,为独多焉。

表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选人按地区和朝代统计

续表

表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选人按地区和所中科目统计

续表

而以表1看,两晋南朝宋人数最多,占总人数一半有奇。当是两晋人口迁移剧烈,尤其北人大规模南迁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终此时期,得为秀才、孝廉诸人中,家族特征尤其鲜明,余姚虞氏(5人)、山阴孔氏(5人)、吴兴沈氏(5人)得中最多,三个家族中选者占全部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无疑也是察举和九品中正选人的集中体现。这三大家族中,以余姚虞氏最为著名。

本节一开始就提到虞翻。虞翻(164—233),《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有传。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虞翻起初在会稽太守王朗下任功曹,后孙策伐会稽,王朗战败,虞翻护送王朗到侯官(治所在今福州市)。返回会稽后,虞翻任孙策下功曹、富春县长和后来孙权的骑都尉。虞翻性格耿直有节,不畏强暴,因屡次犯颜直谏,被孙权贬至丹杨泾县(今安徽泾县)、交州(治所在今广东番禺),以至极为偏远的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复徙苍梧猛陵”)。后孙权幡然悔悟,“乃令曰:‘昔赵简子称诸君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虞翻亮直,善于尽言,国之周舍也。前使翻在此,此役不成。’促下问交州,翻若尚存者,给其人船,发遣还都;若以亡者,送丧还本郡,使儿子仕宦。会翻已终”。(《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虞翻“少好学,有高气”,还是一位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对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甚至晚年被贬交州期间,仍然“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虞翻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著《明扬释宋》。隋唐志著录,另有《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卷、《太玄注》十四卷、《老子注》二卷,另外还为《孝经》《周易参同契》作注。于《周易》造诣最深,《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虞注《周易》九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另外,据唐代史志文献记载,虞翻还撰有《周易日月变例》六卷、《京氏易律历注》一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等等。虞翻对易学的发微,对后世易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产生了清代张惠言《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二卷、《虞氏易言》二卷,曾钊撰《周易虞氏易笺》九卷,方申作《虞氏易象汇编》一卷,纪磊作《虞氏易义补注》一卷、《附录》一卷、《虞氏易象考正》一卷,胡祥麟撰《虞氏易消息图说》一卷,李锐作《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民国徐昂撰《周易虞氏学》六卷等系列著作的“虞氏易学”。

虞翻有十一子。其中第四子虞汜,任散骑中常侍,监军使者、交州刺史、冠军将军,封余姚侯;第五子虞忠,官至宜都太守;第六子虞耸,历任东吴越骑校尉、廷尉等职,后入仕西晋,任河间相;第八子虞昺,东吴黄门郎,后降晋,历任廷尉尚书、济阴太守。一门显赫异常。

虞喜(281—356),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晋书》卷九十一《儒林》有传。父虞察,东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本传)朝廷多次征辟,皆不就,隐于余姚大隐山,“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

“虞喜兄弟以儒学立名”,这样的家学,也造就了另一位大儒虞喜弟虞预。虞预(约285—340),《晋书》卷八十二有传。预“字叔宁,征士喜之弟也,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故改焉。预十二而孤,少好学,有文章”。初为县功曹,被斥。太守庾琛命为主簿,纪瞻代琛,复为主簿。转功曹史,察孝廉,不行。元帝为丞相,召行参军兼记室,后除著作佐郎。大兴中转琅琊国常侍,迁秘书丞、著作郎。咸和中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假归,太守王舒请为谘议参军。苏峻平,进封平康县侯,迁散骑侍郎,除散骑常侍,仍领著作。预雅好经史,憎疾玄虚。著《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于世。所著诗赋碑诔论难数十篇。

虞潭(约263—约341),《晋书》卷七十六有传。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吴骑都尉翻之孙也。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举秀才,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徙醴陵令。”与兄喜、预不同,虞潭尤以军功显,战功卓著。“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加辅国将军。以讨充功,进爵零县侯。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苏峻平,潭以母老,去官还余姚。再“诏转镇军将军、吴国内史。复徙会稽内史,未发,还复吴郡。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邑一千六百户。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赈救之”,百姓赖之。东晋成帝咸康中,进位卫将军。虞潭面貌虽然看起来和弱,但内心坚明,胆识过人,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后以丁母忧去职。再以侍中、卫将军征,更拜光禄大人、开府仪同三司。卒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侍中如故。

虞寄(510—579),《陈书》卷十九有传。寄字次安,“少聪敏”。史书说他还是几岁的孩童时,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父亲,在门口遇上虞寄,于是拿他开玩笑说:“郎君姓虞,一定是不聪明。”虞寄应声回答说:“你连文字都不能辨认,难道还不算愚蠢吗?”把客人说得非常惭愧。进门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不是平常人,和孔文举(孔融)一样的对答,都不会有过失呀。”寄“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梁武帝萧衍大同中,引疾归。岳阳王为会稽太守,以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转中记室。梁武帝太清中,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台城陷,遁还乡里,依张彪,寻奔陈宝应。承圣初,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不遣。及陈文帝天嘉中,宝应平,入为衡阳王掌书记,除国子博士,引疾归。陈宣帝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加太中大夫。虞寄无子,而以其兄虞荔二儿子过继于他,就是隋唐以忠孝才气著名的虞世南。

以上我们仅仅将本节中所涉五位虞氏名人做个简要介绍,五人正史都入史传,虞氏家族入正史列传的远不止这几人,可以想见虞氏家族当年的显赫。这几人无论以文显,以名著,以军功昭,以气节胜,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其一,家学渊源有自,良好的家风家学,使得虞氏家族代不乏卓越之士;其二,与当世名流乃至帝王都有非同寻常的往还交结,举荐辟招频频,这也可见,无论是两汉察举还是三国两晋九品官人选才,家门大族始终是近水楼台的既得利益者,这是两种选官征士最大的特点。而这种局面的打破,要等到南朝末及隋唐时才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