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章 写材料的严肃性
“同志们,今晚辛苦大家了。茶水,夜宵,处里已经备好,一会开完会,每人都去打包一份带回去。”
“现在,开会!”
在民航局的隔壁,往东边去的交通部一间礼堂中。密密麻麻的飞行员将整个礼堂,都渲染成了一片狼棕色的海洋。
除了个别飞国际航班的机组、还有在外地过夜没回来的机组外,几乎整个首都地界上的民航飞行员都在这儿了。
平日里习惯嘻嘻哈哈的军转民飞行员们,在陈处长一声“开会”的令下。仿佛忽然被人夺舍了一般,上百号人,动作整齐划一地挺直了自己的腰背,同时将笔记本平放在了自己的左膝上,严阵以待。
“这次例会呢,是周会,也是咱们三月的月度总结大会。老规矩,先批评,后表扬!”
坐在台上的陈处长抿了口茶水,目光淡淡地扫过一遍台下众人:“3月2日,二大队133机组。起飞前,未能及时检查机翼除冰情况,导致上升率不足,中断起飞。”
“3月6日,二大队152机组...在飞越怀柔时,出现了严重偏航。傅怀宝同志,你是个老飞了,我不想把话说得太难听,只是我会给你留脸面,那航行通报可不会给我留情份。”
“3月14日,三大队157机组。机组协调做得不够细致,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同志,坐到了飞机最颠的部位。你们是怎么想的?乘务组没有告诉你们有高龄乘客吗?”
一个个或是出现过事故症候、或是出现过协作不利、或是出现过操纵失误的案例,被台上的陈处长挨个点出。
“不幸中的万幸,以上事件均未造成严重后果。经局党委研究决定,以上机组的同志,回去后每人写一份不低于三千字的检查;同时,取消二大队152机组,安全运行模范标兵机组的荣誉称号,并且三个月内不得评优评先进。另外,取消二大队月红旗飞行大队称号,赵成同志,散会后把红旗移交一大队吧。”
批评过这些出过岔子的机组后,陈处长话锋一转,开始表扬起一些表现优异的机组。只是与批评的内容相比,这部分的内容,则有些索然无味。
多是些“某某机组热情、专业,获得乘客一致好评”、“收到表彰信几封”云云。在没有什么真正险情出现的三月,安全运行、规范运行又是每一个飞行员、每一个飞行机组的本份。根本拿不出什么内容来区分优秀,便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评评“月度最佳服务员”...
在理解的同时,许亚林也不禁感到有点莞尔。与许多机组同志的反应一样,像之前的事故征候通报,无论是机组协调的问题,还是疏忽大意,如没有注意到除冰这些。
这种问题认真听,认真记,多少能给自己带来一点警示意义。而这表扬的内容,并不是说服务态度优秀、服务技能专业不好,而是这些内容,对飞行机组来说意义不大。
总不能让飞行员全跑客舱去对乘客们驱寒问暖吧?
在例行通报,并对优秀机组发了点富强粉之类的象征性奖品后。会议继续进行,而到了这时,陈处长也终于聊起了正题:
“我不知道有没有同志听说过,上海虹桥机场,还有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局里今天收到消息后,对此事,高度重视。考虑到有些新来的同志,不太了解,我这里简单说一下这两座机场扩建,以及其扩建背后的意义。”
“咱们的国际航线非常稀少,这一点同志们都是知道的。所有国际航线加起来,也只有到平壤、到伊尔库兹克、赤塔、阿拉木图以及缅、越两国。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而这些航线里,不是飞苏联,就是飞苏联盟国,或受其影响的国家。随着我们和老大哥之间的关系恶化。我们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程航班,也在苏联的干预下,几乎陷入停滞。”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被人堵在了家里,动弹不得。有人不想看到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也不想看到我们的航空事业发展起来。”
“在这个背景下,去年,中亚的一个国家,叫做巴基斯坦。这个巴基斯坦国,对我们伸出了援手。他们不仅在联大会议上,就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一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更是在实际行动上,与我们友好磋商了关于边界的定位问题。”
还得是你啊,巴铁老兄!
许亚林听到这时,内心微微有些感慨。
民航口的事许亚林了解不多,但在非民航上...
许亚林可是知道,在建国初期,边界问题那可是没少起摩擦的。尤其是和巴基斯坦旁边的印度...
和印度一比,巴铁老兄们这和谈边界协定的行为,不仅显得懂事,在当下这个,连同一阵营的所谓伙伴都在背刺你的时候,更是显得温暖和珍贵。
“同年同月,我们与巴方达成了两国通航的意向。紧接着,8月29日,正式签订了于今年五一,中巴正式通航的协定。为了开辟这条‘走出去’的航线,满足大型客机的起降需求,虹桥机场和白云机场,开始了紧急扩建。”
“从协定达成,到通航开始,时间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不到。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仅虹桥机场,上级便抽调了陆军第80师、铁道兵第52团、工程兵第113团上万名战士进驻虹桥,支援机场建设。”
“现在,两座机场的扩建工程完工,中巴航通在即。距离我们正式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在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提一点要求,本月,还有下月的思政学习报告,主题,就围绕中巴通航的意义展开。回去后都好好写报告:认识一定要深刻,精神一定要领会,眼光一定要独到!”
哈?搞了半天,铺垫这么多就这?
听着陈处长在台上,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激昂的讲了一大段历史背景。正听的热血沸腾,还以为是要组织选拔什么优秀飞行员,前往上海管理处执行中巴航线任务或是试航任务呢。
结果,搞了半天,写材料?!
你这不是闹嘛,写个材料的事,搞这么大阵仗干嘛玩意啊?
许亚林的迷惑,很快就在陈处长的下一句话里,隐约找到了答案。
“同志们,打起精神,全力以赴。这不仅是工作中,日常的学习任务,还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不希望,到时候听见有人说,咱民航局的亲儿子,还比不上后娘养的,都听明白了吗?”
陈处长的声音越来越大,部队指战员发言时的那股味道也越来越浓。而后,整个礼堂里,更是响起一道整齐,嘹亮的吼声:“保证完成任务!”
“好,散会!”
目送着陈处长离去,跟着身边的同事们起身准备离场。
走着走着,许亚林好像明白了:为何之前在机组车上,李荣会说自己再问下去就丢人了;为何陈处长会说那什么“亲儿子”和“后娘养的”这些话...
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写材料、写报告这个事。
但凡是在体制内混过的,对这事应该都不陌生。政治学习这事,也是从过去、到今天,直至未来,都一直伴随着每一个党员的生活。
只是与未来,那相对有些...额,摸鱼嫌疑的学习、报告相比。在这就连小学生都是以革命战士的方向去培养的年代。这上上下下,对政治学习这事,无论是积极性还是重视程度,都和后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遇见中巴通航这种,是民航领域内发生的,但其所代表的意义,又绝不仅限于民航系统的大事件时。这特丫完全就是一个最佳的政治学习素材啊。别说两月了,许亚林估摸着,最起码这个季度,乃至下个季度的思政报告主题,都会是围绕它来展开。
同样,因为重视程度不同,所以这件,在许亚林看来,完全不必如此大动干戈的事。在这年月,恐怕就是除了安全运行以外,最重要的事情。
可话又说回来,虽然大家伙的积极性不低,也确实知道这政治立场问题,是当下很重要、很严肃的问题。但架不住,民航局里,这大部分人都是工科生啊!
开飞机这事,或许并不能严格的算作是技术工种。甚至相比于技术工种,许亚林觉得它更像是一个熟练工种。
可哪怕是熟练工种占据飞行工作的主流,却也不可忽视,这熟练的基础,也是要有技术支撑的嘛。
与大部分技术型人才给人的刻板印象类似:飞行员这个群体普遍是对那看上去比较“虚”的政治学习,不太感冒的。飞行的手艺,掌握的安全运行技术,这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以,即便他们在政治学习上不怎么摸鱼,那也只是相对不那么摸。
平时,没啥大事的时候,你小摸一下,陈处长他们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现在大事来了,这时候要是再摸鱼,回头各个单位提交的报告材料,互相一对比。
在这个民航系统和军队藕断丝连的年代,部队里那股爱较劲的风气,八成在民航系统里也是通用的。就连吃饭都要较量一下高低长短,这会...
你敢说这提交材料报告的事里,就一点都不包含各个单位之间明争暗斗、互相较劲的成分?
谁到时候拉跨,谁就丢脸。
同样的道理,在机组车上,李荣拦住许亚林,恐怕也是不想让上海管理处的同事觉得,他们首都管理处的人,政治觉悟居然低到,连这种意义重大的事情即将来临,都毫无察觉的地步。
许亚林倒是不觉得,不了解这中巴通航的情况,就是政治觉悟低了。或者说,政治觉悟低了,就会低人一等什么的。可许亚林也明白,自己一个小虾米,是没办法和时代主流价值观对着干的。
这材料,自己就是再怎么觉得它没必要,觉得它务虚,这会都不得不写。甚至从功利的角度考虑,想要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更有保障一点:写是基础,写好、写出彩,那才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