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开飞机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9章 给军航上上压力

“潘主任,久等了。”

“我也是刚到,谈不上久等。张处长,人...”

“人在后面呢,喏!”

就在许亚林还在思考张处长爆出来的“大料”:明年正式开航LS,进行常态化航班任务,这个任务该怎么进行时。轿车行至一处许亚林都认不出在哪的小院,一个莫约50岁左右,脑门秃得锃光瓦亮的中年人正站在小院外等候。

待到许亚林下车时,第一眼就看到那“大脑门”的双眼,正笑吟吟地打量着自己。

“这位是潘国定,潘主任。第一个落地玉树巴塘机场,也是第一个落地当雄机场的人,包括你在局里借阅的气象资料,那里面有一大半,都是曾经潘主任亲自驾机收集而来的。”

“潘主任好!”

原来是他?!怎么就...主任了?客气的敬称,还是真实的领导职务?

许亚林心里暗叹一声。内心思量之余,面上也是赶紧问好。

作为两航起义中,唯一一架落地首都的那架康维尔飞机的机长,许亚林很早就在徐机长几人口里听到过眼前这位的名号。

但,由于徐机长几人不太乐意聊那段时期,所发生的故事的缘故。对这位潘机长,许亚林了解得也很有限。

“好,许亚林同志对吧,老徐和我说过你。他一直说你是个干飞行的好苗子,本来我还打算等检查的时候再去会会你,结果你倒是会来事...走吧,借张处长的光,我们一起聊一聊。”

“是。”

三言两语的客套后,在张处长的带领下,三人徒步走进小院。

本还在疑惑这是什么地方的许亚林,在见到院里迎出的妇人,又叫过婶子后,内心也有了答案:只能说,不愧是专机的机长,这安保待遇,的确和常人不太一样。

在饭菜上桌前,照例又是一番客套。

从席间的客套上,许亚林倒是不难看出:尽管张处长和这位潘主任,相谈甚欢。但两人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隔膜,反倒是在许亚林这里,眼前两个中年人都表现得很是热情。

潘主任那边好说,人家自己就说了:因为徐机长已经和对方提过自己。真说起来,自己这个徐机长的学员,换在过去,那怕是要叫这位一声师叔;

而张处长这边,许亚林确信自己和对方并无联系。那股隐约有些不一样的热情,许亚林也只能将其归结为,同为军航出身带来的身份认同。

好在,这种依稀存在的隔阂,在饭菜上桌,谈及专业部分的内容时,便几乎看不见了。而进入专业领域,三个飞行员在一块,很快也都忘掉了身份上的异同,就事论事的谈起了如何飞好LS航线的事情。

问题的开始,便是最基础的一个问题:用什么机型来飞?

“伊尔-18吧,同志们挤一挤,总还是能挤出来的。”

“别了吧,伊尔-18调度起来太麻烦。三不时的再有个出访、来访的专包机任务,这根本协调不过来。既然是常态化运行,总不能隔三岔五的就停航吧?”

“你当我想这样啊,但这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吗?小许同志也说了,咱们现在有的,发动机功率最大的就是伊尔-18了,用它来飞,是对安全最有保障的。”

“C-46也能飞,当初韩师长不就用C-46走北线在LS落地过吗?另外,我听说,贡嘎机场已经快修好了,最迟明年年底应该能竣工。在贡嘎落地的话,会比当雄容易,这难度...只能说多练练,或者我们抓紧时间,带一批能飞高原的机长出来。你带训,我检查。”

“不行,时间太紧迫了。这么短的时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那你说怎么办?伊尔-18,全国上下加起来就五架,两架还是军航的。民航有的三架,还要承担专包机任务,还有干线运输,你说这怎么调配得过来?”

两个大佬级飞行员,你一言我一语。开篇第一个问题,双方就没法达成一致。

从两人的对话中,许亚林倒也听到了不少消息,对这个时代祖国民航的发展认知更加清晰:原来,这会的伊尔-18保有量这么少?!

而两人争论的机型,就这么说吧:

C-46装备的是和DC-3同品牌的Pratt&Whitney R2800-51 18缸发动机,单台马力2000匹;比DC-3装备的R1830-90C,单台马力就高出了800匹。而伊尔-18,作为新款客机,它的配备更是夸张:四台AИ-20M涡桨发动机,单台马力高达4200多匹。

足足将C-46甩出了4倍的差距,和DC-3,那更是天壤之别。

都不说飞高原如何了,日常巡航速度,这伊尔-18就能达到670多千米每小时,足足是DC-3的三倍以上。

所以,许亚林在做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伊尔-18。只是没想到,这款飞机,如今在国内竟然这么少...

似乎是眼看着说服不了潘主任,局面就要僵住了。张处长一番犹豫后,还是决定提前透点风出来:

“有个事,不算机密,但暂时也不好对外说。就是局里面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今年又向苏联订了五架伊尔-18,一架给军航,四架给我们民航。最早今年9月开始交付,持续到明年一月底。现在先熟悉,到明年三月开航,时间上是足够的。”

“而且,苏制的飞机,现在的同志们大多有经验。我们运力储备也相对充足:从军航抽调几名机长,再从各个管理处里抽点人,剩下的用一飞院、二飞院毕业学员补充,这机组好搭配。C-46的话,咱们能飞的机长不多,至于小许提出的双机长,咱们现在更是没那个条件...”

张处长在说到这时,仿佛想起了一直安静旁听大佬对话的许亚林。一边摇头叹惋机长不够,一边将目光挪向许亚林:“诶,小许,你怎么这会哑巴了?吃饭要吃,这意见,你该提也得提啊。”

“是,张处长。这个事吧,我觉得...”

许亚林笑得很是尴尬。

这事说起来,还不是飞机数量少、且普遍质量也不太顶造成的?

要是伊尔-18的数量足够,人潘主任疯了?放着好飞机不用,非得整个古董级C-46挑战极限?

没见人潘主任,在听说会有新的伊尔-18进来后,就不说话了吗?

“其实二位说得都有道理,我一个飞DC-3的,这会没发言权啊。就数我那发动机功率最小,爬倒是能勉强爬上8000,但不加装增压系统,怕是还没落地呢,乘客先晕过去一半。”

“你小子耍滑是吧?谁要求你拿DC-3去飞LS了?”

“嘿嘿,那要我说的话,我个人倾向于伊尔-18。用C-46飞,倒是可以锻炼飞行人员的操纵技术,但咱们是民航嘛,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安全。飞行员的技术...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够用就行。”

眼见躲不过去,许亚林只得讪笑着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倒是军航那边,可以用C-46飞LS。一来,没有那么多的伊尔-18给他们飞;这二来嘛,军航的飞行员,终究是为了战备而存在的。所谓练为战,不为看。当年DC-3都能飞驼峰,现在给他们上上压力,让他们拿C-46去飞一下玉树,LS,练练高原飞行,我觉得挺好。”

“好一个‘练为战,不为看’,我说,你小子行啊。把伊尔-18全薅走,逼着人军航的同志拿C-46飞LS...你不怕这消息传出去,以后回老部队探亲时挨揍啊?”

甭管口号喊得多响亮,许亚林的核心意思,张处长听懂了:把伊尔-18拿走,飞LS。让军航那边没有多的伊尔-18飞,但那边的边区驻军物资运输,总得运吧?

在地面汽车运输之余,空中航运也是一大重要补充。这时候,就逼着军航的人,学会用发动机功率更小的C-46飞高高原。

损是损了点,但道理,却不是没有。

发动机功率小,空中机动时,飞机的响应速度就会变慢。如果能把这种飞机,安全得飞好,那再给他们换成更好飞的飞机...那还不是指哪打哪?

听出了张处长算是认可了自己的观点,许亚林也便放松多了:“不怕,我老部队就一个航运团。还特么是飞运-5的,不管怎么着,这事都轮不到他们倒霉。”

“哈哈哈,行,那潘主任,没意见的话,咱们就暂定以伊尔-18为蓝本,去考虑后面的问题了?”

“行,既然有新的飞机来,那我也没什么说的。噢,对了,张处长,当雄机场现在装备的导航设备,是安全58,还是安全58-1?听说今年安全58-1出来了,这个东西,你飞过没?”

安全58?

又一次听见了一个新名词,emmm,准确地说,“如新”的名词。曾经在历史上见过,但也仅仅是见过。

听到这话,许亚林悄悄竖起了耳朵。

“我还没飞过,那东西刚出来,现在应该只装备了虹桥和白云两个机场。性能上应该差别不大吧,只是工作方式变了变,信号强度、收发距离这块,我估计难有什么变化。”

“那这样说来,无线电高空失灵的问题,还是存在高频出现的风险了。”

“是啊,所以程序管制就很重要了。下一步,我打算牵头成立一个工作组,在雷达管制外,也给这条航路设计一个管制的程序。这里面,少不得辛苦潘主任帮忙了。”

所谓雷达管制,大概意思就是:空管员通过雷达跟踪飞机飞行的轨迹,并通过无线电传递管制指令。以确保飞机飞在正确的航线、高度上。

在明知无线电在高高原地区极易发生失联的情况下,设计相应的管制程序,就是指设计一个飞行的区间规则。以确保在没有管制指令时,飞机还能按照提前设计好的飞行规则,在这块区域内飞行。

只要这架“失联”的飞机,飞行的轨迹被提前设计好了,那么管制员就知道该如何指挥其它飞机进行避让。不至于发生航线冲突、或是高度冲突等可能带来事故隐患的问题。

可刚刚他们还提到,“安全58”,这个听上去应该是导航设备的东西,似乎也存在一定限制。

那是不是意味着,高空中的飞机,一旦无线电失联,则仪表都会随之出现相应的问题?

比如,NDB台发出的信号,飞机上的ADF收不到,从而无法提供航向指引?或者更进一步的,在降落时,这导航系统,也会出问题?

由于不太清楚这“安全58”到底是啥,许亚林一时间也难有头绪。

“张处长,那个...打扰一下。我想问问,这个‘安全58’是什么?就是,是哪种设备吗?还是一套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