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合并高渗昏迷案
(一)一般资料
朱某,女,86岁,救治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号:1×40×3。
入院时间:2022年4月10日;出院时间:2022年5月3日;住院天数:24日。
(二)入院情况
主诉:干咳2天。患者长期居住在养老院,于2022年4月8日核酸筛查异常,4月9日患者出现咳嗽,无痰,无发热,无气喘,无胸闷、心悸、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头晕、头痛。4月10日23时32分转至本定点医院就诊,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拟“新冠病毒感染”收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平时口服缬沙坦胶囊80mg治疗,血压控制平稳;有脑梗死病史,遗留肢体活动欠灵活;有血管性痴呆病史,平时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阿托伐他汀20mg;有焦虑症病史,平时服用黛力新1片(早上8点)治疗;曾左侧股骨骨折,目前影响左下肢活动。疫苗接种情况:未接种。
(三)入院时情况
自发病以来,患者饮食一般,睡眠可,二便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体温36.2℃,心率83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血氧饱和度99%(不吸氧)。
神清,精神欠佳,自言自语,无法正常沟通,伸舌居中,颈软,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8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不肿。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1)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基础疾病普通型。
(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3)脑梗死后遗症,血管性痴呆。
(4)焦虑状态。
2.中医诊断
疫病,湿毒郁肺证。
(五)诊疗经过
入院后予以内科一级护理,心电监测,测血压、心率、指脉氧,俯卧位通气。
2022年4月11日辅助检查:①血气分析:酸碱度7.42,血氧饱和度98.0%,标准碳酸氢盐24.1mmol/L,实际碳酸氢根22.2mmol/L,总二氧化碳24.1mmol/L,二氧化碳分压32.0mmHg,氧分压94.0mmHg,剩余碱-0.5mmol/L。②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③胸部CT:两肺上叶陈旧性病灶,两肺下叶炎症。
4月12日患者咳嗽同前,开始出现咳痰,加用氨溴索片30mg,每日3次,口服。4月13日患者症状同前,咳痰较前稍减少,继续当前治疗。
4月14日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7.7℃,咳嗽,咳痰,痰色呈黄色,黏稠不易咳出,纳差,夜眠安,大便干,小便量可,色黄,复查生化及电解质各项指标正常。炎症指标较前升高,结合患者发热、咳黄痰,提示细菌感染存在,加用头孢噻肟针2.0g,每日2次,中药调整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4月17日患者发热反复,体温波动于38℃左右,予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0.7%,淋巴细胞计数0.8×109/L,超敏C反应蛋白70.52mg/L。凝血功能、D-二聚体基本正常。生化检查:钾3.6mmol/L,钠146mmol/L,氯110mmol/L,尿素氮8.5mmol/L,肌酐68μmol/L。心梗相关检查:肌红蛋白101.02ng/mL(稍高),CK同工酶4.10ng/mL(稍高)。心电图:心动过速(心率约102次/分),ST-T改变。胸部CT提示两肺炎症较前进展,予抗生素升级为哌拉西林4.5g,每8小时1次,加强抗感染,密切关注出入量,加强入量管理。
4月19日患者出现昏迷,予留置鼻饲。查体:体温37.8℃,心率110/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5/70mmHg,血氧饱和度99%(鼻导管吸氧5L/min)。神志不清,呼之不应,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11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四肢肌力检查不配合,肌张力不高。病理征未引出。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23U/L,尿素氮16.8mmol/L,血糖8.1mmol/L,肌酐96μmol/L,尿酸233μmol/L,钾3.6mmol/L,钠164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7×109/L,红细胞计数3.91×1012/L,血红蛋白116g/L,中性粒细胞比例86.6%,超敏C反应蛋白88.32mg/L。心电图提示心动过速,ST-T改变。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血气分析:酸碱度7.450,血氧饱和度97.0%。考虑高渗性昏迷可能,立即予以增加鼻饲温开水,增加补液量(静脉补充糖水、维生素),加强出入量的监测,中医组以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参附汤回阳救逆。
4月20日患者昏睡状态,伴有低热,余同前,治疗同前。
4月21日患者神志转清,血压偏低,为90/60mmHg,指脉血氧饱和度96%(鼻导管吸氧5L/min),予中药参附注射液升压,加强入量管理。
4月22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咳白痰,发热不明显,鼻饲进食,二便如常。体温36.6℃,血压98/62mmHg,心率122次/分,指脉血氧饱和度93%(鼻导管吸氧6L/min),呼吸29次/分。神志清,气促,精神软弱,口唇稍发绀。两肺呼吸音清,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界叩诊无扩大,心率12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不肿。胸部CT提示两肺炎症,较前相仿;综合分析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结合患者指脉氧偏低,呼吸急促,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氧流量6L/min),因患者目前血压偏低,不考虑利尿剂,加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1mg,每日1次,改善心衰,调整中药辅助温振心阳。
4月23日复查电解质各指标正常,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较前下降。心梗三项:肌红蛋白108.20ng/mL,超敏肌钙蛋白T为0.021ng/mL(较前下降),CK同工酶7.21ng/mL。N端B型钠尿肽前体335.00pg/mL。
4月27日患者神清,停止无创通气,血氧饱和度98%~99%(鼻导管吸氧3L/min),咳嗽咳痰不明显,无气喘胸闷,复查各项结果好转,胸部CT提示两肺炎症较前明显吸收,予停用抗生素。5月2日,患者连续2日核酸符合解除隔离标准。
1.西医治疗方案
(1)氧疗过程:2022年4月19~22日鼻导管吸氧3~5L/min;4月22~27日呼吸机辅助通气(6L/min);4月27日~5月1日鼻导管吸氧3L/min。
(2)抗病毒治疗: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3)免疫治疗:胸腺法新注射液1.6mg,每周2次。
(4)抗凝: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000IU,每日1次。
(5)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混悬液500mL,每日2次。
(6)其他:缬沙坦胶囊80mg,每日1次,控制血压;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二级预防;黛力新1片,晨8点抗焦虑;倍他乐克11.875mg,每日1次,控制心率,减轻心肌耗氧量。
2.中医治疗方案
(1)2022年4月11日一诊:患者无发热,咳嗽,无痰,咽干,无大便。舌质红,苔薄黄(见附录彩色图图14-1),脉滑。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考虑疫病之湿毒郁肺证。肺为娇脏,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为湿毒所困,失于宣发肃降,郁结胸中则见咳嗽之证候。肺通调水道,肺失宣发肃降,影响津液输布,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见便干。治疗以解毒宣肺、清热化湿为主,方以宣肺败毒方加减,拟方如下:炙麻黄6g,炒杏仁15g,生石膏15g(先煎),赤芍15g,炒薏苡仁15g,炒苍术15g,广藿香15g,青蒿12g,虎杖20g,马鞭草30g,芦根30g,葶苈子15g(包煎),陈皮10g,生甘草10g,生大黄3g(后下)。3剂(2022年4月12~14日)。水浓煎,每剂取汁200mL,早晚各100mL口服。
(2)2022年4月14日二诊:患者伴发热,最高体温37.7℃,伴纳差,夜眠安,大便两日一行,偏干,小便可。舌红,苔薄,脉滑数。四诊合参,证属湿毒阻肺,郁而化热。治以化湿解毒,加以清宣,方以化湿败毒方加减,拟方如下:炙麻黄6g,炒杏仁15g,生石膏30g(先煎),赤芍15g,陈皮10g,炒苍术15g,广藿香15g,厚朴12g,虎杖20g,马鞭草30g,芦根30g,葶苈子15g(包煎),生甘草10g,生大黄6g(后下)。3剂(2022年4月15~17日)。水浓煎,每剂取汁200mL,早晚各100mL口服。
(3)2022年4月17日三诊:患者昨日仍低热,最高体温37.7℃,纳差,夜眠差,口干,无汗,大便1次,量少,小便量少。舌质红,无苔(见附录彩色图图14-2),脉滑数。四诊合参,证属湿毒阻肺,郁而化热,热盛伤阴,治以化湿解毒,养阴生津,方以化湿败毒方加减,拟方如下:麦冬15g,南沙参20g,北沙参20g,开金锁30g,薏苡仁30g,炒苍术15g,广藿香15g,厚朴12g,虎杖20g,马鞭草30g,芦根30g,黄芩15g,陈皮10g,生甘草10g。3剂(2022年4月18~20日)。水浓煎,每剂取汁200mL,早晚各100mL口服。
(4)2022年4月19日四诊:患者出现昏迷,鼻饲中,发热,最高体温37.8℃,今修正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舌质红绛,少苔,脉微。证属热陷心包,内闭外脱。治以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参附汤回阳救逆,处方如下:人参15g,制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0g。1剂水煎,取汁300mL,鼻饲送服安宫牛黄丸。
(5)2022年4月20日五诊:患者神志转好,呈昏睡状态,鼻饲中,低热。舌质红绛,少苔,脉微。证属热陷心包,内闭外脱。继续治以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参附汤回阳救逆,处方如下:人参15g,制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0g。1剂水煎,取汁300mL,鼻饲送服安宫牛黄丸。
(6)2022年4月21日六诊:患者意识渐清,鼻饲中,无发热,舌红,苔薄,脉弱。证属心阳不振,治以温振心阳,以参附汤、四君子汤、生脉饮加减,拟方如下:红参15g,陈葫芦瓢30g,制附片15g(先煎),西洋参30g,五味子9g,淡竹叶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丹参15g,生甘草6g,麦冬15g,炒白术15g,茯苓15g。3剂(2022年4月21~23日)。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鼻饲。
(7)2022年4月23日七诊:患者神志清,鼻饲中,无发热,舌质红,苔薄,脉细。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拟方如下:南沙参、北沙参各15g,麦冬15g,西洋参15g,五味子9g,淡竹叶10g,芦根30g,丹参15g,生甘草6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防风10g,马鞭草30g,虎杖15g。3剂(2022年4月24~26日)。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鼻饲。
(8)2022年4月26日八诊:(上海市中医专家组线上会诊)患者神志清,偶有咳嗽,无痰,精神可,鼻饲流质中,夜眠安,大小便正常,舌红,少津,脉细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拟方如下: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5g,西洋参30g,五味子15g,生石膏15g(先煎),淡竹叶10g,桑叶10g,芦根15g,丹参15g,生甘草6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人参10g。3剂(2022年4月27~29日)。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鼻饲。
(9)2022年4月29日九诊:(上海市中医专家组线上会诊)患者神志清,少许咳嗽,无痰,精神可,鼻饲流质,夜寐安,大小便正常,舌红少津(见附录彩色图图14-3),脉细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兼清热解毒活血,拟方如下:南沙参15g,生地黄15g,西洋参30g,马鞭草30g,五味子6g,开金锁30g,葶苈子12g(包煎),虎杖15g,赤芍15g,丹参15g,生甘草6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人参15g。3剂(2022年4月30日~5月2日)。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鼻饲。
(10)2022年5月2日十诊:患者神志清楚,偶有咳嗽,痰少,精神可,饮食予鼻饲流质,大小便正常,夜寐安,舌红少津(见附录彩色图图14-4),脉细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拟方如下:人参15g,西洋参30g,五味子6g,黄芪30g,开金锁30g,南沙参15g,麦冬15g,丹参15g,炙甘草6g,炒白术15g,芦根15g,浙贝母9g,葶苈子12g(包煎)。7剂(2022年5月3~9日)。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鼻饲。
(六)疗效评估
1.入院时主要症状 患者属于普通型,病程前期以咳嗽少痰、便干等症状为主,后期出现高渗、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神志、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
2.生化检查变化 (表14-1~表14-2)
表14-1 住院期间血液检查变化

表14-2 住院期间CT值变化

3.胸部影像学变化 4月14日胸部CT(图14-5):两肺上叶陈旧性病灶,两肺下叶炎症。4月18日胸部CT(图14-6):两肺炎症。4月27日胸部CT(图14-7):两肺炎症较4月18日有进展。

图14-5 4月14日胸部CT

图14-6 4月18日胸部CT

图14-7 4月27日胸部CT
(七)出院时情况
患者神志清,留置鼻饲,无咳嗽咳痰,睡眠可,大便两日一行,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5℃,心率79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5/75mmHg,血氧饱和度98%。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口唇无发绀,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9次/分,律齐,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八)案例讨论与分析
1.辨证施治思路 中医学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属于“疫病”范畴。吴又可《温疫论》云:“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指出疫病感染后发病程度的轻重与人体正气强弱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此次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以老年患者居多,因其体内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后,传变迅速,侵袭于肺,病邪交争,常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后期可发展为热灼营阴、伤阴耗血、内陷心包等危重证候。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邪郁化热,灼伤津液;邪气壅阻,气血不畅,脉络瘀滞;邪盛伤正,可致气血阴阳不足。总结其病理因素,涉及毒、湿、寒、热、燥、瘀、虚等,病位主要在肺、脾,与心、肾、大肠密切相关。
此患者一诊时处于疾病初发期,以干咳,咽干,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为主症。《温疫论》指出“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疾病初期,患者肺卫受邪,卫阳郁遏,给予宣肺败毒方治疗,加入少量生大黄,以泄热通便,麻黄与生大黄合用,一宣一降,调护肺气功能。二诊时,患者发热,咳嗽,痰少,色黄,不易咳出,伴纳差,舌红,苔薄,脉滑数。《温疫论》曰:“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考虑患者此时病机为邪气入里,湿毒阻肺,郁而化热所致。治以化湿解毒为主,加以清宣泄热,故加倍使用生石膏、生大黄。三诊时,患者出现二便量少,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考虑热病伤阴。故加强养阴生津,减去性温之麻黄、攻下之大黄,增加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增液。四诊患者出现昏迷,西医考虑高渗引起,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开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患者此时症见神志昏迷,无汗,舌暗红,苔薄脉弱,考虑患者上焦肺热不解,传入心包,心包之邪无处再传,邪无出路则为重症。《温病条辨》中指出“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故以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并以人参、附子回阳救逆,山茱萸益阴固脱。五诊时,患者神志状态好转,为昏睡状,无发热,初显端倪,续以四诊之方不变。六诊时,患者已无发热,但出现血压下降,观其舌红,苔薄,脉弱,此为热病后阴液亏虚,阳气不振,重投红参、西洋参等调和阴阳。七诊时,患者神志清,已无发热,无咳嗽,中医对温病治疗始终遵守“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元气渐复,养阴生津清热之法当为继之,因患者已鼻饲饮食,故多取药汁分时鼻饲,八、九诊以养阴清热药投之,患者热退津复,气血上荣于面,十诊加用人参巩固正气,以固前效。
2.用药分析 这是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西医治疗主要以增强免疫、抗病毒、抗炎、对症营养支持等方面为主。中医从“疫病”范畴考虑,辨证抓住病机变化为热邪侵袭肺卫、气分,继而由表入里,热陷心包,内闭外脱,疾病后期以热病伤阴为主,治疗以化湿宣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为先后,同时注意该类患者治疗关键要及早顾护正气,养阴存津,标本兼顾,早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症状快速改善,3周后患者核酸转阴而出院。
3.得失点 这是一则中医药及时干预的危重症抢救成功案例。本案例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及结合市级专家组会诊意见辨证论治,积极实行中医药干预手段,有助于发热患者及时退热,截断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有效提高治愈率及核酸转阴率,疗效确切。这提示中医药在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病例救治中具有可靠作用。
该案例中亦有诸多不足。患者高龄,长期居住于养老院,平素胃纳欠佳,营养状况较差,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属于疫病易感人群。入院时患者已伴呼吸道症状,虽及时予相应治疗措施,但病情仍未得到较好控制,后续由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进展为危重型。纵观本案,我们在对危重型患者疾病转归方面预判不足,缺乏该类患者医护经验,比如该患者若尽早留置鼻饲胃管,保障充足营养摄入,密切监测患者出入量等,可及早做出预判,缩短患者病程。本案例有助于我院积累对老年危重症病例救治的经验。
(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定中、朱珀、李深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