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案
(一)一般资料
陈某,男,90岁。救治于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定点医院,住院号:30×××××7。入院时间:2022年4月24日;出院时间:2022年5月14日;住院天数:21天。
(二)入院前情况
主诉“发现核酸异常1天”入院。2022年4月24日发现核酸异常,无发热、咳嗽咳痰、咽痛、呼吸困难等,由“120”转运至我院普通病房。
新冠疫苗接种史:未接种疫苗。
既往史:患者长期卧床,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个人史,阿尔茨海默病病史。家属否认有其他内科疾病史。
(三)入院时情况
入院时患者痴呆状,嗜睡,呼之可睁眼,气平,有自主咳嗽,咳痰,痰不多,色黄白相间,二便如常。
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73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90mmHg。指脉血氧饱和度95%(不吸氧)。患者痴呆状,嗜睡,呼之可睁眼,无法对答,查体无法配合,形体消瘦,四肢挛缩,营养状态差,面色萎黄,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呼吸平稳,口唇无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明显怒张,气管居中,双侧胸廓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呼吸音低,右下肺叩诊浊音,无明显干湿啰音。心率73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舟状腹,全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偏低3~4次/分,双下肢无浮肿。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细滑。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1)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高血压。
(4)脑梗死个人史。
(5)阿尔茨海默病。
2.中医诊断
疫病,湿毒郁肺证。
(五)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利托那韦片,300mg/100mg,每12小时1次,口服,连服5天。连花清瘟颗粒1袋,每日3次。常规鼻导管吸氧3~5L/min。胸腺肽和白蛋白行支持对症处理。
4月26日晚,患者突发血氧饱和度降低至80%,伴发热,体温39.6℃,无四肢抽搐,呼之有反应,气促,呼吸困难,两肺呼吸音减低,心率107次/分,血压136/72mmHg,呼吸36次/分。血气分析结果:酸碱度7.21,二氧化碳分压41mmHg,氧分压52.1mmHg,碱剩余-5.3mmol/L,乳酸2.3mmol/L。给予充分吸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80%~90%,40~50L/min),指脉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5%。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扩容、抗生素等治疗。经治疗患者虽热退,但其他症状改善不明显,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维持中。
4月29日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度7.28,二氧化碳分压39mmHg,氧分压47.1mmHg,碱剩余-4.5mmol/L,乳酸4.3mmol/L,血氧饱和度56%,紧急转入ICU。转入时患者嗜睡,呼之不应,形体消瘦,四肢挛缩,口唇末梢发绀,指脉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80%~90%),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不能改善,指脉血氧饱和度70%~80%,溲黄,大便未解,舌苔黄腻,舌质红,脉细弱。英国国家早期预警(NEWS)评分10分。予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430mL,吸入氧浓度60%,呼气末正压7cm H2O,自主呼吸压12cm H2O),经纤支镜吸痰,吸出大量黄黏痰;开放深静脉;留置胃管;扩容纠酸等。复查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度7.42,二氧化碳分压37.3mmHg,氧分压115mmHg,碱剩余-0.78mmol/L,乳酸3.1mmol/L,血氧饱和度99%。
更正西医诊断:①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②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④高血压。⑤脑梗死个人史。⑥阿尔茨海默病。
更正中医诊断:疫病(危重型),内闭外脱,热毒闭肺证。
4月30日胸部CT显示:两肺散在炎症渗出,两侧胸腔积液伴下肺部分实变不张,心包少量积液;头颅CT显示:老年脑,脑内少许腔隙性脑梗死,副鼻窦炎。5月2日行床旁微创气管切开术,手术顺利,气管切开处连接呼吸机。5月3日行右侧胸腔穿刺引流术,引流淡黄色胸腔积液200mL;床旁胸片显示:两肺炎症渗出伴两侧胸腔积液,请结合临床及胸部CT随访。5月9日成功脱机,改气管切开套管内吸氧,间断连接呼吸机。5月11日床旁胸片显示:两肺炎症渗出伴两侧胸腔积液,右肺病变较5月3日好转、左下肺部分实变。5月24日胸部CT显示:两肺散在炎症渗出,较4月30日部分吸收,部分稍进展,两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下肺部分实变不张,心包少量积液,较前有吸收,冠脉病变。
1.西医诊疗方案
(1)氧疗过程:2022年4月24日鼻导管吸氧3~5L/min。4月26~29日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80%~90%/40~50L/min)呼吸支持;4月29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430mL,吸入氧浓度60%,呼气末正压7cm H2O,自主呼吸压12cm H2O;4月30日修改呼吸机模式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吸入氧浓度50%,呼气末正压6cm H2O,压控模式时吸气压力18cm H2O,自主呼吸压12cm H2O。5月2日行床旁微创气管切开术,手术顺利,呼吸机支持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参数不变;5月9日脱机,气管套管内吸氧,5L/min,夜间间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5月11日起至出院,气管套管内吸氧,3~5L/min。
(2)排痰治疗:多次支气管镜下吸痰;俯卧位通气,每天大于16小时。
(3)抗病毒治疗: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300mg/100mg,口服,每12小时1次,连服5天。
(4)抗炎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静脉推注,每日2次,连服3天。
(5)抗感染治疗:美罗培南1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盐酸万古霉素0.5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连服5天。
(6)免疫治疗:胸腺法新1.6mg,皮下注射,每日1次。
(7)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25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
(8)营养支持:人血白蛋白10g,静脉滴注,每日2次;肠内营养乳剂500mL,鼻饲,每日1次。
(9)其他:奥美拉唑40mg,静脉推注,每日1次。5月3日行右侧胸腔穿刺引流术,引流淡黄色胸腔积液200mL。
2.中医诊疗方案
(1)2022年4月29日一诊:患者嗜睡,呼之不应,形体消瘦,四肢挛缩,口唇末梢发绀,手足欠温,无发热,痰多色黄白黏腻量多,呼吸急促,溲黄,大便闭结,多日未解,苔薄黄腻,舌质红(插管前),脉细弱。四诊合参,证属疫病(危重型),内闭外脱、热毒闭肺证。治法:化痰祛浊,益气固脱。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加减。拟方如下:人参15g,附子12g,生黄芪30g,麦冬20g,冬瓜子20g,薏苡仁30g,芦根20g,金荞麦20g,石菖蒲10g,路路通10g,桔梗6g,川芎10g,郁金10g,苍术10g,地龙9g,炙甘草6g,葶苈子15g(包煎),生大黄6g(后下)。5剂(2022年4月30日~5月4日)。水煎100mL,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胃管注入。大承气汤灌肠拟方如下:生大黄30g(后下),芒硝10g(后下),厚朴20g,枳实10g。5剂(2022年4月30日~5月4日)。水煎200mL,每日1剂,早晚分2次灌肠。醒脑静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022年5月5日二诊:患者神志较前转清,呼之有反应,反应仍迟钝,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中,口唇无发绀,无发热,痰量减少,色黄白相间,黏腻,尿量正常,大便通畅,每日1~2次,质糊,色黄,双下肢皮肤仍有青紫,略浮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滑。治拟益气固本,涤痰醒脑。参附汤、千金苇茎汤、涤痰汤加减。拟方如下:人参15g,附子9g,生黄芪30g,麦冬20g,炙甘草6g,冬瓜子20g,薏苡仁30g,芦根20g,金荞麦20g,石菖蒲10g,路路通10g,桔梗6g,瓜蒌皮10g,川芎10g,郁金10g,苍术10g,天竺黄20g,胆南星6g,鱼腥草15g,黄芩10g,生大黄6g(后下),葶苈子15g(包煎)。5剂(2022年5月5~9日)。水煎100mL,每日1剂,早晚分2次胃管注入。安宫牛黄丸,鼻饲,每次1丸,每日2次。醒脑静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2022年5月9日三诊:患者成功脱机,改气管切开套管内吸氧,间断连接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患者痴呆状,嗜睡,呼之有反应,能睁眼,气道内分泌物明显减少,无发热,无气急喘促,口唇以及末梢发绀明显好转,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滑数。治拟益气固本,涤痰醒脑。原方剂量加大,继治,拟方如下:人参30g,附子6g,生黄芪30g,麦冬20g,炙甘草6g,冬瓜子20g,薏苡仁30g,芦根20g,金荞麦30g,石菖蒲10g,路路通10g,桔梗6g,瓜蒌皮10g,川芎10g,郁金10g,苍术10g,天竺黄30g,胆南星6g,鱼腥草30g,黄芩20g,生大黄6g(后下),葶苈子15g(包煎)。5剂(2022年5月10~14日)。水煎100mL,每日1剂,早晚分2次胃管注入。安宫牛黄丸,鼻饲,每次1丸,每日2次。醒脑静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六)疗效评估
1.体温变化趋势 患者入院后体温变化如下图(图2-1)。


图2-1 体温变化图
2.主要症状变化 患者属于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初入院时无明显症状,两天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不畅,并且逐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常规吸氧和高流量吸氧不能纠正,伴有神昏、黄痰、便闭、肢厥、脉微等内闭外脱、热毒闭肺的症状表现,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神志转清,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纠正,症状好转出院。
3.辅助检查指标变化
(1)影像学变化:4月30日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炎症渗出,两侧胸腔积液伴下肺部分实变不张,心包少量积液(图2-2)。5月24日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炎症渗出,较4月30日部分有吸收,部分稍进展,两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下肺部分实变不张,心包少量积液,较前有吸收;冠脉病变(图2-3)。5月3日床旁胸片表现为两肺炎症渗出伴两侧胸腔积液(图2-4)。5月11日床旁胸片表现为两肺炎症渗出伴两侧胸腔积液,右肺病变较5月3日好转,左下肺部分实变(图2-5)。

图2-2 4月30日胸部CT

图2-3 5月24日胸部CT

图2-4 5月3日床旁胸片

图2-5 5月11日床旁胸片
(2)核酸变化列表(表2-1)
表2-1 核酸变化列表

(3)血气分析列表(表2-2)
表2-2 血气分析列表

(4)血常规、凝血时间列表(表2-3)
表2-3 血常规、凝血时间列表

(七)出院情况
5月14日患者连续48小时核酸达标,病情好转,考虑新冠病毒感染治愈出院。出院时患者嗜睡,痴呆状,呼之有反应,能睁眼,无法正常对答,无法配合检查,气管切开中,气道内分泌物不多,套管内常规吸氧,动脉血氧饱和度97%~100%,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无腹痛腹泻,留置胃管中,鼻饲进食,面色萎黄,口唇偏干,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偏干,脉细滑,胸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肺脾两虚,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出院带药拟方如下:太子参30g,白茯苓10g,炒白术15g,防风12g,炙黄芪30g,荆芥10g,麦冬20g,金荞麦30g,薏苡仁30g,当归10g,益智仁10g,煅牡蛎15g,女贞子6g,炙甘草6g。7剂(2022年5月14~20日)。水煎100mL,每日1剂,早晚分2次胃管注入。出院西医诊断:①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②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④高血压。⑤脑梗死个人史。⑥阿尔茨海默病。出院中医诊断:疫病(恢复期),肺脾气虚证。随访两周未见核酸复阳。
(八)案例讨论与分析
1.辨证施治思路 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学“疫病”之范畴,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情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尤其是具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其基础疾病往往数病在身,免疫力差,营养状态不佳,突然遭受外界病毒入侵打击,病情进展恶化演变迅速,病情错综复杂,热毒、腑实、痰湿、血瘀为主为实,正气不固,气血不足为虚,危重时易出现厥脱,阳气外脱。
“疫病”的演变过程是正邪对立斗争的过程,也是虚实变化的过程,特别容易出现内闭外脱的表现,内闭则热毒闭肺,毒闭于内,更可出现神昏等危重证候,热毒内盛,必以通腑泄毒、泻肺化痰、涤痰醒脑之法治之,如各类承气汤或(和)单味生大黄通腑泄毒,葶苈子重在泻肺,千金苇茎汤方重在化痰,涤痰汤方、醒脑静、安宫牛黄丸涤痰醒脑;外脱则热病易伤阴液,湿邪易伤阳气,疾病发展至后期,正气日渐不足,甚至正气大衰,亡阴亡阳,出现脱证。固脱法是通过固摄阳气,以急救正气虚脱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提出外感热病如正气大虚可导致死亡,如《素问·玉版论要》说:“病温虚甚死。”这种正气大虚就是阳气外脱,治疗必采取回阳固脱、益气敛阴之法,常以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黄芪等大补元气,益气固本;附片回阳救逆;麦冬收敛津气;龙骨、牡蛎固摄。
该患者入院时虽然症状体征均不明显,仅因核酸阳性收住入院,但是患者核酸CT值低,表明病毒浓度高,加之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营养状态不佳,脑梗死后四肢挛缩,阿尔茨海默病等,导致病情进展迅速,故出现厥脱的危重症表现。
一诊时患者呼之不应,反应迟钝,口唇末梢发绀,手足欠温,呼吸急促困难,喉间痰多,色黄白相间,黏腻,无自主咳嗽能力,大便闭结,多日未解,溲黄,插管前见苔薄黄腻,舌质红,脉细弱,紧急插管,机械通气,扩容升压等抢救。内闭外脱,热毒闭肺,人参、附子、黄芪、麦冬益气回阳固脱敛津,葶苈子泻肺,千金苇茎汤等联合大承气汤灌肠,清脏腑热,泻肺化痰。静脉滴注醒脑静醒脑开窍。
二诊时患者已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俯卧位通气,反复支气管镜吸痰,痰色黄白相间,黏腻,痰量减少,神志较前好转,呼之有反应,无发热,大便通畅,每日1~2次,糊状质黄,双下肢皮肤青紫,略浮肿,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滑。患者依然是正气外脱的症状,证属内闭外脱,热毒内闭,药后排痰畅、痰量减少,大便畅通,皮肤虽青紫,但手足温,前方已见效,经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指导,加用豁痰醒神开窍药物,如天竺黄、胆南星联合石菖蒲、人参,取涤痰汤之意,共奏豁痰清热、利气补虚之功;用黄芩、鱼腥草、瓜蒌皮,可使清热化痰药物力量增强。安宫牛黄丸鼻饲,加重醒脑开窍的力量。
三诊时患者已成功脱机,气管切开,气管套管内吸氧,气道内分泌物明显减少,无发热,无气急喘促呼吸困难症状,口唇末梢发绀未见,神志转清,虽嗜睡状态,但呼之有反应,可睁眼,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滑数。脱证已除,转危为安,治疗以扶正醒脑为主,祛邪泄毒为辅。前方基础上人参加至30g,附子改为6g,金荞麦加至30g,天竺子加至30g,鱼腥草加至30g,黄芩加至20g。醒脑静改为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用药分析 这是一例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的案例,对于危重型患者而言,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的稳定支撑,呼吸机支持治疗和有效的气道管理,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基础疾病的有效治疗,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各阶段中医药的有效介入,最终达到危重症患者康复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是重点,扶自身正气,祛新冠外邪,疫毒外邪为主要病因,也涉及毒、热、湿、痰、瘀、虚等因素;其病位在肺、在脾,与大肠、心密切相关。病易入络,出现纤维化表现。
正气外脱,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以人参、黄芪、附片为主,重用早用为佳。热毒内闭,宜清肺热、痰热、胃热、三焦热,以安宫牛黄丸、醒脑静、犀角地黄汤、涤痰汤、白虎汤为主;同时兼顾肺肠同治的原则,泻肺通腑,药用葶苈子、生大黄、大承气汤等,以通为用。特别是生大黄的应用,剂量可以用至15~30g,甚至60g,鼻饲、口服、灌肠均可使用,注意不宜久用,腑通后减量或者停用,注意容量的补充和电解质的补充。在危重症患者中经常出现腹胀、便秘、胀气,胀气可由呼吸机、肌松剂引起,低钾也可导致肠蠕动减弱,通腑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久病入络,祛瘀通络药物如川芎、丹参、赤芍、地龙等,也应随证应用,及早应用,以减缓减少肺纤维化的可能。
3.得失点 本案是一则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及时干预的成功案例。中医药介入越早,越能发挥出优势,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重点在于扶正祛邪,祛邪和扶正要很好地结合,全面兼顾,分清主次。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疗效显著,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林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