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创新与意义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有:

第一,研究角度的创新。从研究角度来说,已有成果更多地关注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相关内容与功能,而忽视了对普陀山佛教史的整体研究,并未从完整的普陀山佛教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故,至今尚未出现一部关于“普陀山佛教史”的专著。因此,从佛教史的角度来研究是一大创新。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已有的研究虽综合运用了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但是在历史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仍需深入,且需要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系统梳理普陀山佛教发展史。本书以系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是一大创新。

第三,研究体系的创新。就研究体系来看,已有的普陀山佛教史研究成果缺乏体系性和系统性,缺少宏观体系和理论建构,因而很难从中看到普陀山佛教发展的整体轮廓。本书的研究涵盖了佛教传入以后直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陀山佛教之发展,因而也是一大创新。

总之,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对普陀山佛教史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旨在客观理性地呈现普陀山佛教演变史,以期对当代普陀山佛教的发展提供历史资料和借鉴,并最终促进普陀山佛教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研究意义主要有:第一,系统梳理普陀山佛教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撰写《普陀山佛教史》。这部通史著作将弥补当前学术界关于普陀山佛教研究的不足。第二,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普陀山佛教发展的历史是极为重要的案例。对普陀山佛教史的梳理可以充实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并使普陀山成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全新样本。第三,本书充实了区域佛教和名山佛教研究的内容,在今后的区域与名山佛教信仰研究中,具有历史意义。


[1] 王和平、陈金生:《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

[2] 王文洪:《探讨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8期。

[3] 王和平、陈金生:《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王和平:《浙江定海县蓬莱新村出土战国稻谷》,《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585—608页。

[4] 《普陀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普陀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5] 吕以春:《舟山群岛古今地名研究》,《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另参吕以春:《普陀山历史沿革考》,《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6] 详参景天星:《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综述(1982—2018)》,《普陀学刊》2019年第2期。

[7] 张坚、张捷:《普陀山史话》,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8] 郭万平:《舟山普陀与东亚海域文化交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9] 石静编著:《佛教名山:佛教名山的文化流芳》,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年。

[10] 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404页。

[11] 吕以春:《普陀山历史沿革考》,《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2] 王德明:《普陀山六十年变迁目睹记》,《文化交流》1997年第1期。

[13] 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4] 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一)》,《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三)》,《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5] 王连胜:《普陀山佛教名山形成原因新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6] 王连胜:《普陀山的新罗礁、高丽道头在“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宁波,2005年12月,第195—202页。

[17] 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8] 汪敏倩:《普陀开山考辨》,《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9期。

[19] 王连胜:《普陀名山溯源》,《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0] 参迦:《洛迦山——南海幽绝观自在》,《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1] 圣莲、王连胜:《普陀山风景名胜》,《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2] 文梦、王连胜:《普陀山历史人物》,《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3] 张总:《普陀山与观音信仰》,《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4] 王连胜:《普陀山寺院通览》,《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5] 妙心:《普陀山高僧大德》,《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6] 周和星、王连胜:《普陀山宗教传说》,《佛教文化》2009年第3期。

[27] 王连胜:《普陀山佛教名山形成原因新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8] 张明华:《普陀山佛教兴衰与社会稳定》,《浙江消防》2000年第3期。

[29] 汪敏倩:《普陀开山考辨》,《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9期。

[30] 华定谟:《普陀山的宗教生活》,《人权》2004年第6期。

[31] 李云华:《为有源头活水来——普陀山佛教佛日增辉探源》,《中国宗教》2012年第7期。

[32] 方牧:《文化普陀山与普陀山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3] 徐一智:《明代观音信仰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

[34] 徐一智:《明代政局变化与佛教圣地普陀山的发展》,《玄奘佛学研究》(台湾)2010年第14期。

[35] 慈航法师:《菩提心影·释疑篇》,《慈航大师全集》,台北:慈航法师永久纪念会,1955年,下册,第83—134页。

[36] 赵洪英、徐亮:《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历史、传说及其影响》,《民俗曲艺》(台湾)第138期(2002年12月)。

[37] 张仙武:《朝廷意向与民间社会——以盛清普陀山佛教发展为讨论中心》,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青岛,2005年8月,第381—398页。

[38] 参见廖肇亨:《圣境与生死流转——普陀山在日本五山汉诗中文化意象的嬗变》,石守谦、廖肇亨主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的艺文互动》,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191—226页。

[39] 于君方著,陈怀宇、姚崇新、林佩莹译:《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台北:法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385—438页。

[40]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5),东京:佛教史迹研究会,1926年,图版120。

[41] [日]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东京:龙吟社,1938年,第416、464—465页;[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4),东京:法藏馆,1939年,图版117;[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评解》(5),东京:佛教史迹研究会,1927年,第191页;[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解说》(4),东京:法藏馆,1939年,第162页。

[42] [日]妹尾匡海:《补陀落思想と“普门品”の问题点》,《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1987年3月)。

[43] [日]松本文三郎著,许洋主译:《佛教杂考》,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第251—269页。

[44] [日]石野一晴:《明代万历间における普陀山の复兴——中国巡礼史研究序说》,《东洋史研究》第64卷1号(2005年6月)。

[45] 陈小法:《观音信仰与东亚文化交流——记普陀山文化论坛暨“东亚的观音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第2期。

[46] 何劲松:《韩国佛教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5—157页。

[47] [韩]朴现圭:《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与新罗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8] [韩]曹永禄:《再论普陀山潮音洞不肯去观音殿的开基说——以徐兢〈高丽图经〉梅岑条的记录为中心》,金健人主编:《韩国研究》第8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28页。

[49] [韩]曹永禄:《东亚海洋佛教故事与法华信仰》,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登州,2008年10月,第250—252页。

[50] [韩]崔显植:《新罗梵日禅师重建洛山寺及其意义——关于梵日禅师在浙东地区求法》,金健人主编:《韩国研究》第8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6—40页。

[51] 文明:《洛山寺观音窟》,《佛教周刊》1994年9月6日。转引自[韩]曹永禄:《再论普陀山潮音洞不肯去观音殿的开基说——以徐兢〈高丽图经〉梅岑条的记录为中心》,金健人主编:《韩国研究》第8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