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文豪从马尔克斯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4章 日本文学的特点

办公室里面,老师们还在准备资料,陈实把门推开,坐在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有人来打招呼,“陈实同志你今天怎么来了,今天有你的课吗?”

午饭结束,陈实去了自己的办公室,他作为一个客座教授,虽然平时不来这所高中,但是也有一个地方给他用作休息。

说话的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戴着眼镜,胸前很平,腿很细,眼睛看起来有点小,五官这一块不算很完美,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

“是,今天有一节讲日本文学的,对于日本文学社会各界的了解都比较欠缺,尤其是我们的高中生。”

“就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一个系统方面的理解,特别开设了这个公开课,邀请我来讲,顺便讲一下日本历史这方面的。”

女老师眨了眨眼:“那我能去听吗?我虽然会一点日语,但是对于日本历史的了解还真是比较少,日本文学这一块我也不太懂,最近一直想看日本文学,但是没有一点系统性的理解。”

“可以,你到时候去听就是,一般人对于日本历史的理解不多,我这里有件事情要请你帮助,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这份日本人的信件。”

女老师下意识的问道:“日本人的信件?你有日本那边的亲戚吗?”

“没有,不知道谁给我寄过来的,应该是一个大作家吧。”

女老师听到这里就懂,又是笔友呗,听说陈实跟马尔克斯就是从笔友开始慢慢变成了好朋友的关系,难不成陈实现在又和某位大文豪联系上了。

那他如果能够翻译这篇文章,那是不是也成为了,也能够间接性的和这位大文豪产生接触?

真不愧是大作家,动不动就是什么外国大文豪之类的,哪里像她只能拜读拜读别人的文章,这大作家的笔友就是多以后能够上世界科幻协会以后是不是有更多笔友?

“行,那我答应你。”女老师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手里面的这封信件还有一点激动,不知道是哪一位大文豪。

是川瑞康成吗?他好像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雪国》很多人喜欢一整个高中都在讲这篇文章。

日本作家石黑一雄也可以,这是一个刚崛起的大文豪,跟诚实一个样子,他的《群山淡景》写的特别好。

总不可能会是夏目漱石吧,那家伙可是一个死人,好像川瑞康成了也是一个死人,83年没有什么知名的作家出现。

女老师看了三遍上面的名字村上春树,这是一个他并不熟知的名字,这好像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没想到陈实同志竟然会和这样一个作家进行联系。

哪怕是石黑一雄也可以这个作家在日本那边好像搞得沸沸扬扬,村上春树并对不上陈实同志的这个咖位吧。

陈实同志可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认可的优秀文学评论家,他自己写过的作品更是在华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几百万的销量不是开玩笑的。

想来是这是一位比较认可陈实同志文章的人吧,好像陈实同志并不了解这一类。

“是谁?确定是日本人吗?”

“日本籍作家村上春树,他在海外阅读到了两个邮箱的文章,特地送了这一封信,他想询问一下你日本文学适不适用马尔克斯的那种风格。”

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这一位可是通俗作家当中的天花板,和另一位通俗作家东野圭吾,并称为日本文学的双子星还曾经拿过直木奖。

而且他不像别的日本作家,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很高,他的文章中还曾经产生过一些敏感。

比如《挪威的森林》里面没有挪威,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实际上是一部唱片,名字里面带卡夫卡的书里面也没有卡夫卡是讲的故事,但是《1Q84》这本书是真的致敬了《1984》。

这个时候的村上春树好像还没有特别出名,怪不得会主动和他联系,不管怎么说竟然他主动联系了伸手不打笑脸人,多交一个朋友对于接下来茶叶出口没坏处。

至于村上春树的文章适不适合马尔克斯,陈实认为村上春树的文章还是挺适合马尔克斯的,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面本身就有很多关于马尔克斯的影子。

他曾经承认过,他借鉴过一些魔幻现实主义,而且在写挪威的森林这本成名作之前,他曾经反复阅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同志你能帮我回一下吗?就写两个字适合,如果愿意的话帮我多写一些字,我认为他的文章比较适合就行。”

“没问题。”

女老师倒是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从旁边抽出一支钢笔,吸了一点墨水,就在纸张上面写下了一些日文,然后就把邮件递给陈实。

陈实只是把信件收下,随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桌,拿起几本日本文学的书籍开始阅读起来。

现在的阅读对于陈实来说只是单纯的打发时间,所以时间过得很快,眨眼的时间几个小时就过去。

陈实去了一趟讲座,在会上他谈了几个日本文学比较重要的点,物哀,幽玄,侘寂,并对这三个点进行了着重分析,再讲述了一下日本战国时期的背景。

讲座一结束,他就回到了家这边,把写好的回信塞进去,就在这时候他又看到了一封信件,索性就顺便取了出来。

是诗刊的过稿信件。

《诗刊》的过稿速度好像有点慢。

距离他投稿都什么时候了,现在才给过稿,这个审核速度算到后世一些网络文学平台应该是没有人愿意给这种期刊投稿的,网络文学平台的编辑已经卷到几小时回复。

陈实翻开了这一封信件。

“你好,我是《诗刊》的编辑,你的这一首诗风格较为突出,不太符合现在的文学思潮,但是我能看得出来,你是一位对诗歌有所领悟的大家,写出来的诗歌很有感情。”

“在诗刊的很多编辑看来你的个人风格很强烈,所以能够特别批准你过这一首诗歌,你后续要是有相同质量的作品,也可以考虑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