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学习力2: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借助游戏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家长困惑

我的孩子刚上小学时还觉得很新鲜,但没过多久就开始抱怨,说小学一点儿也不好玩,没有幼儿园天天做游戏好玩。我批评他:“一天到晚只想着玩,要学着收心,学着长大!学生就该学习!”但收效甚微。我有时想,学习与游戏真的“势不两立”吗?

“玩”是一种行为,是儿童认识社会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成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儿时玩耍的思维角度。玩耍、游戏是孩子接触世界、认识世界、习得必要的知识和社会性法则的重要方式。儿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通过“模仿—尝试—思考—再尝试—达成目标(感到开心)—重复”这个过程来进行游戏,这个过程不仅与儿童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儿童本身的认知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儿童与游戏构成了一个健康的循环。

我们都知道要让幼儿园的孩子充分地玩、快乐地玩。但随着孩子进入小学,我们似乎一下子就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了。孩子上小学前一天,我们还觉得孩子玩泥巴、拆闹钟是能接受的;孩子刚上小学,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趴在书桌前读书,玩泥巴不是小学生该做的事,做作业也应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板一眼、一笔一画地“完美”完成。这是我们对“学习”的误解,也是对孩子学习发展阶段的误解。

其实,学习与游戏并非“势不两立”。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玩中学、学中玩”,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不亚于游戏的兴趣。

一、被“忽略”的儿童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超越性的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在游戏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指出,在游戏中,游戏者“安排了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儿童的游戏往往只是他所看到和听到的成人行为的回声;然而,他之前的经历在游戏中不是完全按照它们在现实中发生的方式重现的。儿童的游戏不仅仅是对他所经历的事情的再现,还是对他所获得的印象的创造性的重新加工。儿童把它们结合起来,用它们来构建一个新的、符合自己需要和愿望的现实。”

(二)游戏能丰富儿童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赖提出了“心流体验”,即全身心投入活动,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和时间,从而体验到极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状态。他指出,当人在活动中产生了“心流体验”,就意味着他们对活动是喜爱的、全身心投入的,并且有掌控事物的感觉。许多实验表明,当游戏任务和要求与个人能力相匹配时,儿童不仅不会觉得焦虑或厌烦,还能产生满足、满意的体验。大部分儿童认为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即使有的儿童有时并不一定表现出快乐,但仍然会对游戏做出积极的评价。

(三)游戏对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讨论游戏和学习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前,先来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见图1-1)。

图1-1 简单的大脑认知模型

资料来源:丹尼尔·T.威廉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赵萌,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图1-1是一个简单的大脑认知模型,它揭示了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其中,环境代表可看、可听的事物,待解决的问题等。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意识,它保存着正在思考的事情。工作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其中的信息只是暂时保存的,如果工作记忆的空间遭到挤占,思考的过程就会变得异常艰难。长期记忆中保存着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相当于一个知识库。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暂时储存。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大脑会将其放入长期记忆。

如果能将原本应该在工作记忆中处理的信息放入长期记忆,需要时直接在长期记忆中调用,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空间来思考,或者将多出来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例如,刚开始学车的新手会考虑很多问题,如踩油门的力道要多大,方向盘应该打多少圈。而老司机则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事实上,老司机已经将思考的过程自动化。如何才能实现“自动化”呢?答案很简单——练习,而练习则是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进行的一项活动。

(四)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而18岁之前都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主要指儿童在认知评价(如智力测验)中表现出的能力特征和发展水平。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在摆弄物体、探索外界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与他们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有关,据此还可以预测他们几年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实验室游戏训练研究证明了游戏训练对儿童在标准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有积极影响。研究还表明,游戏还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一种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整合零散的经验。

事实证明,游戏是促进孩子认知发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样一种有趣的学习过程还能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内部动机。要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游戏只适合儿童,如10岁以下的孩子,但事实上每个孩子甚至成人都喜欢游戏。本书介绍的游戏对应适合的年龄段,但其实许多游戏通过适当改编游戏材料和内容,提高一点难度,其适合的年龄段就可以扩展,这需要家长的智慧和创造。许多游戏还可以作为孩子或整个家庭的集体游戏,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享受天伦之乐,增进亲子关系。

二、借助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表现,是人类思想和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有的学者认为,孩子一旦获得语言能力(这里指口头表达和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就标志着其婴儿期的结束,孩子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将0~1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1),其中,从单词句时期到童年中期,孩子正处于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也是孩子语言发展最迅速和重要的时期。游戏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方式。

表1-1 0~1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语言刺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都能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游戏更是非常实用和高效的方式。在与家长及其他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得到大量语言沟通的机会,可以有效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玩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家长多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的话,如何用更清晰、准确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游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孩子一起玩。

(一)适合1~4岁孩子的语言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用字词说话到将字词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词汇量明显增加。一些重复的、字词类的游戏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1.好奇箱

游戏目的:通过动作、图形等形象的信息,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名词。

游戏准备:将图片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放入箱子。

游戏过程:让孩子以抽奖的方式逐一从箱子中拿出一样物品,引导孩子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并以肢体动作呈现该物品的一项主要特征。例如,孩子抽到螃蟹的图片,家长示范说出“这是螃蟹”,并同时做出横着走路、手指一张一合等动作。描述“螃蟹有两只大钳子,一开一合;螃蟹会横着走路”给孩子听。当出现孩子不认识的物品时,家长应介绍该物品的名称,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并稍微放慢速度,并让孩子跟着复述一次,加深印象。

2.学当小鹦鹉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子。

游戏准备:一些日常实物的图片。

游戏过程:小鹦鹉喜欢学别人说话。家长可以让孩子当小鹦鹉,学家长说话。例如,家长拿着一张面包的图片,说“我吃面包”,孩子需要跟着说“我吃面包”。若孩子能完全重复家长的话,就能获得这张图片。孩子获得一定数量的图片,就可以获胜。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重复相同的句式,帮助孩子学会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3.手指歌

游戏目的: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让孩子更愿意表达。

游戏过程:将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式顺口溜进行创意改编,并加上肢体动作,让孩子边念边做动作。例如:“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来变去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两根手指头,变来变去变成(小白兔)……”括号内的词语可随意更换,家长可以根据词语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二)适合3~6岁孩子的语言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具备了一定的交流能力。一些需要相互沟通才能完成的游戏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1.你看到什么

游戏目的:让孩子练习将物品的名称和它的一些特征联系起来,如外观特点、功能特征。

游戏过程:和孩子约定一个猜词的空间,如家里的客厅。孩子和家长可以选择做猜词员和信息员。游戏开始时,信息员在心中选择一个空间中的物品作为目标词,如窗帘。猜词员通过问“你看到什么”向信息员了解物品的信息。信息员每次只能提供一个线索,如“有起伏”“波浪形状”“有很多图案”等。猜词员根据这些线索猜出目标词。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当信息员,孩子当猜词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可以当信息员,还可以通过扩大猜词的空间来增加游戏难度。

2.这里有什么

游戏目的:让孩子练习描述一个场所和适用的物品。

游戏过程:家长先指定一个场所,最好有具体图片,然后和孩子讨论这个场所中的物品。以“厨房”为例。大家先一起拍手说“厨房里面有什么”,然后第一位玩家回答“白菜”;大家再一起拍手说“厨房里面有什么”,第二位玩家回答“抽油烟机”;大家又一起拍手说“厨房里面有什么”,第三个玩家回答“水池”……以此类推,但不能重复前面玩家提到的物品,谁说出的物品是重复的或说不上来,就表示输了。

3.找朋友

游戏目的:让孩子将形象的事物与汉字联系起来,认识简单的汉字。

游戏准备:一些图片和与之对应的汉字卡。

游戏过程:家长拿出若干张汉字卡,分别告诉孩子,这是鸟、花、猫……每说完一个汉字,就把该汉字卡放到相对应的图片上。告诉孩子图片和对应的汉字卡是好朋友。接着,家长把这些图片和汉字卡打乱,随便选出一张汉字卡,如选的是牛,就对孩子说:“这是牛,它的好朋友在哪里?”然后让孩子找到牛的图片。

(三)适合6~12岁孩子的语言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识字量大增,可以说和写一些更复杂、更长的句子。一些包含大量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游戏尤其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1.词语接龙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组词能力,增加词汇量。

游戏过程:先由一位玩家任意说出一个词语,如“单车”,第二位玩家必须接以“车”开头的词语,如“车水马龙”,第三位玩家接以“龙”开头的词语,如“龙头”……以此类推。10秒没人接,最后说出词语的玩家胜利。由胜者重新说词语,大家继续玩。当孩子还小时,家长可以降低游戏难度,允许同音不同字,但一定要同声(声调)。当孩子大一些时,家长可以提高游戏难度,玩“成语接龙”,要求接的词语必须为成语。

2.配音

游戏目的:增强孩子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增强模仿语言的能力。

游戏准备:选择一些动画片、电影、电视剧中的片段,并将该片段中每个角色的台词抄下来备用。

游戏过程:播放选择的片段并关闭声音,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跟随场景说出自己的台词,并尽量与原声保持一致。当孩子大一些时,家长可以提高游戏难度,不按原有台词配音,而是自编台词,还可以加入一些离奇的情节。

3.编故事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游戏准备:一些空白的卡片。

游戏过程: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每张卡片上写一个不同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如灯、蜡烛、星星、跑……词语之间差异越大,游戏越好玩。然后将这些写有词语的卡片打乱,每人从中随机抽取三个词语。说出自己的解释或创作一个故事。

4.大家来挑错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准备:超轻黏土,或两组积木,或蜡笔和纸。

游戏过程:选择好材料后,家长和孩子背对背坐着。其中一个人作为指挥者并发出指令,另一个人则充当学生,根据指令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指挥者先准备好一个简单的作品,然后详细向学生描述如何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要求指挥者解释。在指挥者发出所有指令后,家长和孩子就可以转身比较双方的作品,看看两者像吗?学生在哪里犯错了?指挥者应该怎样描述会更好?看到出错的地方,你们也许会开怀大笑。可以就这些细节进行讨论,然后双方互换角色并继续游戏,最后看看一模一样的作品有几个。

5.制作巧克力牛奶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对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游戏准备:牛奶、巧克力粉、汤匙。

游戏过程:首先,家长大声说出制作巧克力牛奶的每个步骤,让孩子聆听。可以反复进行几次:①从冰箱里拿出牛奶。②从柜子里拿出杯子。③从食品柜里拿出巧克力粉。④将牛奶倒入杯中。⑤将巧克力粉倒入牛奶中。⑥将牛奶和巧克力粉混合在一起。

然后,如果孩子想喝巧克力牛奶,就让孩子把每个步骤作为指令告诉家长。家长在按孩子指令操作的同时复述自己正在做的每个步骤,即使步骤不正确。这时活动可能变得有点混乱,但也会因此变得更有趣。

三、借助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一)在家里也能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是人类智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孩子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特别重视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但家长普遍觉得给孩子辅导数学是很难的,当发现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作业经常出错时,就想找学校老师或给孩子报一个数学辅导班补课。数学仅能在学校和辅导班学习吗?当然不是。201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家长和孩子在家里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能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数学成绩。这就说明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数学,提高数学能力。

实验室

家长与孩子睡前讨论数学问题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探讨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的活动对孩子数学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研究者召集了来自22个学校的587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参加实验。研究者将家长分成两组,第一组家长与孩子在睡觉前一起讨论数学问题,玩与数学相关的游戏;第二组家长与孩子在睡觉前一起阅读。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和研究持续一年后分别统计孩子在学校的数学成绩。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与家长一起讨论数学问题和阅读对孩子数学成绩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第一组孩子一年后数学成绩明显提高了,而且孩子在家里与家长讨论的数学问题越多,数学能力提升越快;第二组孩子一年后数学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家长每周至少两次睡前和孩子一起讨论数学问题便可以对孩子的数学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与孩子进行关于数学的互动能带来这么明显的效果,研究者自己都有点意外。他们仔细分析原因之后认为,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之所以提高,除家长与孩子讨论数学本身外,家长对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视、对孩子学习数学的人际支持也非常重要。

(二)通过游戏学习数学

家长在家里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数学?游戏不失为一种非常棒的方式,尤其对于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好动,喜欢玩游戏。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尝试,“屡败屡战”,直到找到通关的方法。但孩子在数数、计算时很容易觉得自己不会做,不想继续做。游戏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孩子在游戏中会收到及时的、友好的反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进展并进行调整。在轻松的游戏中,孩子更容易体验到成功,会更加喜欢数学。下面介绍几个有趣的数学小游戏。

1.在游戏中学习数、量及数量关系

(1)唱儿歌游戏。

游戏目的:认识数及数量关系。

适宜年龄:2~6岁。

游戏准备:与数字相关的歌曲。

游戏过程: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唱与数字有关的儿歌,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1像铅笔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两道弯,4像小旗随风飘,5像钩子挂半空,6像哨子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扭扭腰,9像勺子能吃饭,10像大饼和油条……”

(2)分类任务游戏。

游戏目的:认识量及数量关系。

适宜年龄:2~6岁。

游戏准备:一些同类型的物品,如书报杂志、玩具等。

游戏过程:和孩子一起整理家中的书报杂志、玩具等,让他们根据大小、轻重、厚薄等为其排序。可以问孩子:“你能将这些玩具按照高矮排序吗?”“我们每个人都找一本书,看谁的书页码最多?”使孩子逐渐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与厚薄等,在比较中感受数量关系。

(3)逢“几”必过游戏。

游戏目的:认识量及数量关系。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过程:和孩子一起约定需要跳过的数字是什么。假设约定数字为7,则游戏名为逢7必过。所有参与游戏的玩家围成圆圈,从任意一位玩家开始数数,1、2、3……遇到7的倍数(7、14、21……)和含有7的数字(17、27……)必须以敲桌子代替。如果有谁遇到7却数出来了,就输;有谁该敲桌子却没敲,也输。

(4)“德国心脏病”游戏。

游戏目的:认识量及数量的关系。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水果牌、抢答铃。

游戏过程:将水果牌平均分给在场的玩家,保持背面朝上。沿顺时针方向开始,每位玩家依次翻出一张水果牌,当看到某种水果的数量达到5或5的倍数时就必须按响抢答铃。如果正确,这位玩家就可以收回桌面上所有的牌,把它们背面朝上放入自己的牌库。如果错误,这位玩家就要给其他每位玩家一张牌。如果用完了自己所有的牌,这位玩家就出局了。

2.在游戏中学习形状与空间

(1)找一找游戏。

游戏目的:认识几何图形。

适宜年龄:2~6岁。

游戏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

游戏过程:可以依次说出一些形状,然后大家一起在积木中寻找所说形状的积木,看谁找到得最快,或者谁找到得最多。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出一个新的形状,并给它起一个名字,然后一起观察在这个新的形状中可以找到多少相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有多少、正方形有多少。

(2)空间寻宝任务。

游戏目的: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适宜年龄:3岁及以上(大多数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观察简单地图的能力)。

游戏准备:宝物(如一个玩具、一个礼物)、藏宝图。

游戏过程:家长在家里找一个角落藏好一件宝物,如孩子的某个玩具。和孩子一起画一画家里的平面图(见图1-3),然后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这张平面图,问孩子:“这个长方形是什么?”孩子说:“客厅。”“客厅左边的小正方形是什么?”“厨房。”随后,家长把藏宝物的角落标出来,让孩子对着平面图去“寻宝”。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能够关注更多细节,家长可以升级“寻宝”难度,使藏宝图更精细,例如,把玩具藏到书房的柜子里,然后跟孩子一起画更详细的平面图,问孩子:“书房里的长方形是什么?”孩子到书房看了看,说:“柜子”。这时家长再把藏玩具的角落标出来,让孩子对着平面图去找玩具。

图1-3 平面图

3.在游戏中了解数学逻辑

(1)巧算24点。

游戏目的:培养数理逻辑能力。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一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一副扑克牌拿走大小王,剩下52张。J、Q、K分别代表11、12、13(刚开始时也可以把J、Q、K、大小王都拿走),A代表1。每位玩家任意抽取4张牌(称为牌组),用加、减、乘、除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且只能用一次。例如,抽出的牌是3、8、8、9,算式为(9-8)×8×3=24。谁先算出来,4张牌就归谁。如果无解,就各自收回自己的牌。哪位玩家把所有的牌都赢到手中,就获胜了。

(2)勇闯恶魔岛。

游戏目的:深入理解十进制数位系统的结构。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1枚骰子,面值为1、10、100的硬币若干(可用扑克牌或卡片代替)。

游戏过程:

①掷骰子。每次由一位玩家或主持人掷骰子,掷出的骰子点数就是每位玩家必须拿的硬币数量。例如,掷出的骰子点数是6,那么每位玩家都必须取6枚硬币。

②选币值。掷完骰子,需要取多少枚硬币就确定了。现在玩家要确定选择哪种面值的硬币,有两种硬币可选,即面值为10和面值为1。每次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引导孩子攒够10枚面值为1的硬币时换取1枚面值为10的硬币,攒够10枚面值为10的硬币时换取一枚面值为100的硬币。

③取7次。每局游戏一共掷7次骰子,取7次硬币。每次掷完骰子,玩家都必须根据要求取硬币,不能不取。

④加起来,算总数。取完7次硬币后,把所有的硬币加起来,算出总数,超过100的出局,剩下的玩家谁最接近100就获胜。

(3)最大的A4纸盒。

游戏目的: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理解面积、体积的概念。

适宜年龄:10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A4纸。

游戏过程:和孩子每人拿半张A4纸制作一个无盖立方体(见图1-4),比较一下谁的底面积大,谁的体积大。

图1-4 无盖立方体

四、借助游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思维模式和习惯,产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它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并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他们拥有属于自身的观念及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超越常规,不去模仿别人的创意,在看待事物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会随着心智逐渐发展成熟而持续提升。

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异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

(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受到独特的环境影响,与其心智发展程度和想象力存在紧密联系。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引导他们发展合作探究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是值得家长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大部分儿童来说,幼年时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5岁前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在5岁后持续平稳,通过刻意培养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二维和三维的图像、歌曲、律动和角色游戏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游戏是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

游戏是以观察、想象、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一种活动。孩子在游戏中动手、动脑,既能促进动作的发展,又能开拓思维、培养创造性,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家长在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们渴望理解世界的体现,是一种强烈的认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好奇心帮助人们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适应自然和社会。家长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孩子提问的源头。除了保护孩子已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家长还要主动激发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这是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是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玩玩,多接触自然和社会,多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和探索,以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思考。

(三)通过游戏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异想天开

游戏目的: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行事物之间的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

适宜年龄:3~6岁。

游戏准备:水彩笔、纸、橡皮泥等简单玩具。

游戏过程:家长可以和孩子走到哪儿想到哪儿,看到什么就从它说起。例如,见到一个皮球,家长和孩子就可以为自己的大脑“开足马力”,想想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可以滚动的?望着树上的麻雀、鱼缸里的金鱼,一起说说什么能在天上飞、什么能在水里游。家长在纸上画出直线、曲线或横着放的8字,一起想想它们像什么。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晾衣服的绳子、铅笔、大路、小河、驼峰、大雁、群山、拉开的弹簧、葫芦、眼镜、手铐、蝴蝶结……鼓励孩子回答得越多越好。如果孩子说他想画蓝色的太阳、紫色的大树、红色的小草,因为“太阳躲在蓝色的云朵里,它也变成了蓝色;大树披上了彩霞、小草穿上了红色的衣服……”听到这样的解释,就给孩子准备好纸笔,让他尽情地画下来。

2.哥伦布的鸡蛋

游戏目的:让孩子从多角度寻找方法,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他们突破思维定式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鸡蛋、瓶盖、A4纸、胶水、水桶等。

游戏过程:家长引导孩子尽可能多地想出使鸡蛋立起来的方法。家长和孩子讨论如何用最好且最快的方法使鸡蛋立起来。和孩子充分讨论后,让孩子尝试多种使鸡蛋立起来的方法,并选出一种新颖、独特的让鸡蛋立起来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引导孩子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将鸡蛋立起来,例如,他认为鸡蛋不能弄破,一定要寻找平衡点,要寻找桌面的凹处等。最后,给孩子讲解哥伦布“使鸡蛋立起来”的故事,指导孩子思考不用胶水怎么把纸固定到墙上,让孩子完成该挑战。

3.小小图标设计师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并根据对事物的理解进行创意设计。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准备:A4纸、笔、橡皮泥等。

游戏过程:家长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引导孩子运用概括思维说出能代表该事物的主要特征,鼓励孩子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发散思维,设计图标。设计图标时要考虑以下要求:简洁、美观、能体现主要特征等。例如,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我国传统节日”图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比一比谁设计的图标更能概括这个节日的典型特征,而且更有创意。图标设计完成后,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设计理念及图标传达的含义,并互相点评。

4.头脑风暴

游戏目的:通过聚焦主题的发散思维游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适宜年龄:6岁及以上。

游戏过程: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围绕一个主题或事物开展“头脑风暴”,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也必须发言,参加人数没有限制。游戏的契机可以是家长或孩子感兴趣的任何话题,如一部电影的结局大家不满意,可以头脑风暴改编结局;看到一朵漂亮的云,可以说一说它像什么;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一个没见过的小物品,可以说一说它可能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更加“务实”,为解决某些问题拓宽思路,如关于“展望未来十年”的主题绘画作业,“如果我是小小科学家”的主题演讲作业,命题议论文写作等。还可以是家庭中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做出决策的事情,如小长假全家人应该去哪里旅游,要怎么对客厅重新布局等。

游戏规则:在游戏开始前,家长应当与孩子分享头脑风暴的规则:①任何人都不允许在游戏期间提出任何批评意见,如家长不能说孩子异想天开,孩子也不能说家长很无趣;②游戏注重数量而非质量,想法越多越好;③根据参与人数限制时间,如1分钟、3分钟,或者每人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想法;④提出的创意可以是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游戏结束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大家的想法,让孩子说一说哪些想法他认同,哪些想法他没有想到,哪些想法可以现实操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