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9章 不蒸馒头争口气
姬信醒来的时候看到小小的窗外漆黑一片。翻身爬起,他一时搞不清楚自己是刚睡了一会儿,又或者是醒得太早。
走出房门,一阵炊饭气味从后厨飘来。在司马府上,即便姬信不吃,还有厨子,门房,侍卫等人,厨子每天要做早中晚三顿。昨晚上姬信吃过饭了,姬信终于确定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我居然睡了一晚上?!姬信有点不太敢相信。
这三年来,姬信已经习惯了辛苦的生活。忙起来,通宵达旦也并不少见。因为一个礼乐制作而昏睡过去,姬信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这么无能。
只是回想昨天制作礼乐过程中感受到的无力,姬信着实没有勇气再次尝试。在这种憋屈的感觉下,姬信只能给自己找起了借口。
制作礼乐真的不容易,没人能在几天里就搞出一套礼乐来。所谓的传话,就是姬旦走个流程,其实是想让姬信体面地放弃此事。
闷闷不乐地走到正厅,姬信突然听王浩然说道:“我已经准备好了礼乐。”
“鬼君……谢了。”姬信震惊之余,此时感觉世上只有王浩然对他好。
王浩然昨晚费了不少心力在礼乐上,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让姬信人前显贵,傲里多尊。王浩然解释道:“不用谢。我是希望洛地诸侯更认同你,这就需要你来配合。”
“要我做什么?”姬信下意识地站起身。
“你找到武吉,咱们军中的唢呐,他吹得最好。”
姬信听到王浩然竟然要在礼乐中用上唢呐,一时无语。唢呐是王浩然提供的图纸,因为用到了不少铜,姬信最初还以为会发出比较低沉的声音。却没想到,真的打造出来后,他怎么都吹不响。
之后换了不少人,也都差不多。轮到武吉的时候,唢呐突然被吹出了惊天动地的巨大声音。不仅吓到了周围的众人,连武吉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在退兵前,会吹唢呐的人依旧有限,便没能确定唢呐在军中的使用。只是这武吉挺喜欢唢呐,每日抽空就练习,已经能吹奏一些小曲。
“能行吗?”姬信很是狐疑。
王浩然根本不回答,而是继续下令,“向姬旦借编钟与排箫。还有,赶紧找到此时还在镐京的人,尽量要军官。”
姬信听出了王浩然的坚定,只能跟着王浩然的思路思考下去,“要多少人?按照制度,我该用六佾还是四佾?”
“别问我。”王浩然答道。
姬信被这回答弄得很无语,他也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种身份,所以才请教王浩然。
“问姬旦。”王浩然继续答道。
天刚亮,姬信先去了姜子牙那边。他没有敢去打搅姜子牙,而是询问侍卫,该如何找到姜子牙的徒弟武吉。
侍卫们对视片刻,答道:“请司马稍候。”便有人快步进了姜子牙的府邸。
此时姜子牙还在睡觉,武吉倒是起床了。听闻姬信亲自来找,武吉连外衣都没穿,赶紧出来迎接。
“武兄,请下午到我家一见。带上唢呐。”姬信说完,忍不住打量起光着膀子的武吉。这可是大冬天,姬信自己穿得可厚了。
武吉笑道:“方才正在习武。”
“就请武兄赶紧回屋。外面冷。”姬信说完,告辞而去。
武吉看着姬信的背影,感觉姬信司马对人倒是诚恳,直到关心别人的冷暖。
姬旦因为要主持今日的岁贺,也起得早。正在门口准备上马车,就见到姬信快步赶了过来,一副有事情要商议的模样。姬旦赶紧下马,迎上前去,“信,汝今日不必去岁贺。”
这样安排并非看不起姬信,而是已经闹出“被打晕”的事情后,姬旦觉得姬信好歹在家待几天,装装样子。
“太宰,四日后,吾欲献上礼乐。”
姬旦看了看姬信神色中的不服气,本想拒绝,但判断各种可能性后,还是答应下来,“可!”
“太宰,依照制度,臣应献六佾还是四佾?”姬信又问。
这个问题把姬但给难住了。姬信有封地,却没有爵位。这对于大周来说,并不多见。
最初的时候,姬旦也不看好姬信,还觉得这么安排挺好的。没有爵位,就可以随时收回封地。更何况姬发给姬信封地,是为了让姬信能够有地方训练骑兵。
不曾想姬信将训练做得很好,加上姬信除了练兵就是打仗。姬旦觉得收回封地,会让伐商派感觉寒心。可给姬信更大封地,就不能继续这么方便地用姬信。也就暂时含糊着处理。
却没想到这种看似方便的权益之法,此时却成了麻烦的来源。
姬旦在心中盘算着。大周诸侯可以用六佾,士卿大夫用四佾。给姬信司马职位,是因为司马可以率领3师共7500部队。然而从地位角度,诸侯地位更高。
迟疑片刻,姬旦下了决心,“信,你用四佾。”
说完这些,姬旦等着姬信表达不满。却没想到姬信只是应了一声,又说道:“太宰,臣想借编钟,排箫。”
虽然编钟与排箫以及相应的乐师挺珍贵,不过姬旦此时觉得亏欠姬信,也就答应下来。
下午,武姬走了没多远就到了司马府。镐京城的核心地区是王宫,王宫乃是周王一家的住处,更是大周王廷办公地。
在王宫之外,围绕着三公五司的府邸。再外围则是其他官员的住宅,以及诸侯进京后的临时住所。
这些建筑组成了镐京的核心城区,也是大周王廷的运作中心。
太师府距离司马府并不远,武吉被侍卫领进府中,就见大厅里面坐了不少人。为首的姬信正在与众人交谈。
众人皆是家在镐京的周军士卒,岁贺之时被姬信找来。姬信已经给众人准备了饭菜,大家高高兴兴地边吃边聊。见到武吉进来,士卒们皆是起身问候。
武吉穿了一身黑红搭配的吉服,很是郑重。向姬信见礼之后,被安排到姬信身边坐下。姬信在军中推行马扎,大家习惯了,而且这大冬天的,即使姬信在屋内生起了炭火,大伙儿坐得近,还是更方便挤暖和。
见人齐了,姬信便将此次目的讲了出来。众士卒们听姬信说起要整出礼乐献给周王姬发,最初都不敢置信。他们都不止一次地见过姬发,也在阵中接受过姬发的慰问。但这与亲自向姬发献礼乐相比,就算不得什么。
众士卒皆是欢喜,当即有人把胸口拍得碰碰响,向姬信夸口,自己一定可以。
武吉没有插话。他从师父姜子牙这边听说了姬信的遭遇,对于姬信的急智很是钦佩。按照姜子牙所说,他都没能想到立刻装晕的办法。武吉深以为然,若是姬信“不晕倒”,那些洛地诸侯肯定不依不饶。即便姬信任由洛地诸侯打骂,也只会让事情变得更难收拾。
武吉去年跟着姬信在崤函地御敌,知道姬信可不是任人拿捏的性格。到了那个时候,姬信绝不可能不还手。打作一团的话,姬发非得处罚姬信不可。
此时见到姬信要搞出礼乐献给姬发,武吉很愿意帮助姬信露一次脸。
姬信见人数够了,便讲述此次礼乐的设计。既然姬信一直在打仗,自然要献上与战争有关的内容。舞蹈动作皆从戈术与战列动作选择。
众将士听闻这个想法,都很开心。这不正是大家的长项么!
至于音乐部分,姬信看向武吉,“武兄,需得请你吹奏唢呐!”
一天时间很快过去,姬旦派人去询问姬信的侍卫,得知姬信正在整理四佾礼乐。
四佾指的是4*4,共16名舞者同时进行的舞蹈。那是士卿大夫们可以在家表演的礼乐舞蹈。诸侯可用六佾,王才能用八佾。
听闻姬信没有瞎搞,姬旦完全放下心来。至于姬信搞出来的四佾礼乐到底好不好听,是否美观,姬旦并不在意。若是姬信真的能搞出非常像样的礼乐,反倒是奇怪的事情。
之后每天,姬旦都派人询问一下。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果。
再过了四日,朝贺进入尾声。原本大周几十号诸侯,礼乐也就进行三天。现在多了几十号洛地诸侯,又延长了三天。这才给了姬信足够的时间。
此时已经是最后一日,诸侯的礼乐都已经表演得差不多了,终于轮到了姬信。
诸侯们此时已经能够得到了消息,支持伐商的诸侯和大臣们,都是秉持着看热闹的心情等待着。大家都是聪明人,即便是当时没有想明白,被姬信装晕骗过。此时或者自己想明白了,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解释。全然知道了姬信的所为。
那些反对继续与大商交战的诸侯们,看着率领一众士卒走到殿上的姬信,目光都不甚友好。这些诸侯们分析姬信的应对手段,以及反应速度,越是觉得自己在姬信的位置上,绝不可能做到姬信的程度。
要么是自己找不出应对之策,要么是想到了,也因为迟疑而失去装晕倒的时机。又或者即便在极短时间内想到了正确的应对之法,但是自己却不肯如此窝囊的倒下装晕。
总之,反对伐商的诸侯们越想越对姬信的奸猾感到后怕。到现在为止,姬信倒是没对人玩过阴的。可谁都不敢保证,姬信以后不会对众人下手。以姬信已经表现出的能力,谁能躲得过姬信的算计?
姬信按照礼数向姬发问候,完成了问答后,退回到自己带来的乐队前。他轻吸口气,在心里说道:“鬼君,我开始了。”
“我帮你打节奏,提醒乐器。记住,乐曲好不好无所谓,只要节奏不乱。再差,也差得有限。”王浩然鼓励道。
姬信抿了抿嘴,右手拿起指挥棒,开始按照节拍在空中划动起来。此时姬信心中颇为紧张,四天完成了一套礼乐。这本来绝无可能。但是姬信手下都是士卒,经过挑选,那些在部队的队列训练中表现优秀的士卒被选了出来。
在姬信制定的操练守则中,最优秀的士卒,是可以自己按照固定节奏,一气走出150步。这次被选出来的士卒,则是能稳定走出80步的高手。
军中指挥靠号令,靠鼓点。姬信右手中的指挥棒,就是令旗。
姬信空出来的左手攥拳,指向了鼓手。鼓手当即盯着姬信右手指挥棒的节奏,按照节奏敲动了大鼓,鼓声平稳,节奏感极强。
随即,表演的16名士卒随着节奏开始原地踏步。
姜子牙的眼睛登时就亮了。这位被认为是大周第一兵法家的老头子从姬信的指挥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气氛,以及军队即将向战场进发的气势与节奏。
甚至没有看到后续,姜子牙已经在心中赞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