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工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8章 退居二线

2015年1月,我的职业生涯于悄无声息间,迎来了又一场重大转变。时光匆匆,仿若白驹过隙,在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付出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单位里呼风唤雨负主要责任的现职领导岗位,退居到了二线。我与写作仿佛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缘分。按照组织的安排,我依旧与笔杆子结下不解之缘。工作从前台的喧嚣热闹,逐渐过渡到了幕后的宁静安然,工作内容也从四处奔波的忙碌身影,转变为每日独守书桌的专注模样。我将重拾往昔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厂史编纂的任务之中。在我眼中,企业的发展历程宛如一本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宏伟征程的珍贵典籍,而我,愿以手中这支笔为画笔,蘸取岁月的浓墨,去精心描绘过往那些悠悠岁月的生动图景,用一行行文字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存永恒的印记。

一直以来,无论面对怎样的新转折,我内心的热忱从未有过丝毫的冷却。我迅速地调适自己的心态,竭尽全力让自己在全新的岗位上找到准确的定位。古人云“坐而论道”与“宁静致远”,其中蕴含的微妙分寸与艰难抉择,全然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把控。这看似简单的角色转换,真正实践起来,却远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好在我对写作素来情有独钟,即使研究历史亦是如此。作为一名为企业倾心奉献了三十多载的资深员工,我对工厂的历史了如指掌。再加上之前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虽说在撰写史志方面,我不敢自诩为行家里手,但至少也不是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如今,能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一份价值,发挥了一点余热吧。

在漫长的时光轨迹中,一家企业所经历的时代跨度越广,经受的磨砺越多,取得的成就越大,并且能够用心复盘过往发展中的起伏,从中萃取经验智慧,那么按照常理,它必然会在岁月的沉淀下,成长得更为成熟稳健,积聚起更为强大的力量。

建设工业的发展之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横跨三个世纪,历经两甲岁月。其间,战火纷飞的硝烟曾无情地考验着它,先后四次的搬迁历程满是艰辛,四次关键的技术引进则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由此成功铸就了四次耀眼的辉煌篇章,还曾荣幸地迎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亲临视察,这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在长达百多年的兵工发展岁月里,以及数十载艰难曲折的军转民探索征途中,建设工业始终将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扛在肩头,坚定地践行着壮大国家实力的神圣使命。如今,它已然发展成为我国特种机械领域重要的应用研究与制造基地,产品的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遥遥领先,累计研制生产的装备数量突破一千万支,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七五”规划实施以来,建设集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结构调整与对外合作的浪潮中,在“军转民”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里积极探索、奋勇前行。累计生产各型摩托车数量高达一千多万辆,在重庆国有企业投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重庆直辖后掀起的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提供了强劲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建设集团凭借卓越的经营成果与突出贡献,先后斩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等众多含金量极高的荣誉,始终傲立在中国国企改革发展的潮头,尽显非凡风采。

然而,我们亦不可忽视,在改革攻坚的征程中,我们所历经的艰难摸索;于市场竞争的浪潮里,我们所遭遇的严峻考验。回顾建设工业那充满厚重感且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必要从一百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料里,梳理出事物的主流脉络,精准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十年前,由我受命启动的第二届发展史编纂工作,因种种缘由暂时搁置,此前艰辛收集的大量资料也无奈被搁置一旁,着实令人惋惜。如今,公司依据实际情况,委以因年龄因素处于相对边缘位置的我以重任,让我再度投身厂史编纂工作,这无疑正中下怀,与我内心的期望不谋而合。尽管前路困难重重,我自当竭尽全力,为这个我已服务数十载、历史底蕴深厚的企业,完成这个功德无量的使命。

在我初退居二线之际,正值刚刚合并的长风公司实施从江津几江镇老厂区到江津德感工业园区的搬迁工作,此次搬迁工作时间紧迫,任务量极大,为保障各项工作能有序推进,主厂极为重视,特意组建了由公司副总经理亲自挂帅的搬迁项目部,急切需要抽调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人员来助力搬迁工作。公司老总决定派遣我前往长风公司,协助完成搬迁相关事宜。我到长风公司的工作重点聚焦于合理规划搬迁节点,以及高效协调内外部各项工作。

面对公司的这一安排,我二话没说,2015年元旦刚过,我便迅速交接完手头工作,立刻赶赴JJ区长风公司,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繁忙的长风公司搬迁工作中。

长风公司原为三线军工厂。1964年8月,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防备侵略战争,依据“大分散、小集中”原则,中国开始在战略后方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1965年4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国营456厂(长安机器厂)生产的1957式7.62毫米重机枪分迁出来,选址在江津县城郊几江镇长风路88号武城坡动工修建重机枪厂,厂名为“国营长风机器厂”,代号“国营236厂”。

236厂建成时,占地395亩,地势北低南高,濒临长江,面对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50年来,236厂在军工领域默默耕耘,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如今,老厂区日益显得老化陈旧,灰砖黑瓦的老厂房七零八落的分布在厂区,一大批服役多年的老设备仍在生产线上继续使用,这样的状况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搬迁新址以谋企业新的可持续发展。

我加入长风公司搬迁项目部后,负责搬迁项目的公司副总经理为我安排了一系列工作任务:主要是协助领导对搬迁方案中的保密管理方案、档案搬迁方案以及办公室搬迁方案等进行评估。同时,协助规划新厂区内所有办公室、档案室、军代室的布局;协调老厂区办公室、档案室、军代室的搬迁工作,以及办公区域搬迁过程中的保密管理事宜。此外,还要助力新厂区职工食堂的建设,以及专项交通车的启动与管理等工作。

长风公司坐落于JJ区的老厂区,与BN区花溪工业园基地之间,隔着一段颇为漫长的路程,最近的外环高速距离达到70公里之遥。每日晨曦初露之时,我便登上公司的交通车,开启前往江津的上班之旅,待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后,又搭乘交通车踏上归程。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我都奔波于重庆的郊区,积极组织长风公司办公室的同事们,与搬迁项目组齐心协力,频繁地在江津几江老厂区和德感新区之间往返穿梭,悉心处理搬迁进程中涌现出的各类繁杂问题。

抵达JJ区的长风公司后,开头两天是一系列忙碌的会议。首先是长风公司办公室召开会议,介绍相关情况并分配任务。会后,在长风公司厂办秘书的带领下,我在长风老厂区转了一圈,熟悉环境。随后,公司副总召集搬迁项目组开会,讨论搬迁计划,确定各个业务口的分项目负责人,并公布搬迁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及进度要求。紧接着,又召开了两次搬迁方案评估会,我所负责评估的部分经过一些修改与补充,不到两天便顺利完成。

我协同长风公司办公室与保密办的同事,共同拟定了一份计划,并稳步推进各项具体工作。

在第一周,工作重心相对偏向保密管理方面。我们精心组织了一场搬迁保密专题教育活动,在此期间,长风公司保密办与长风各单位顺利签订了安全保密承诺书。我还与保密办的同仁携手,协助审核重点单位的搬迁保密方案。为确保方案有效落实,我几乎每日都会前往基层单位,进行督促与检查,这一系列工作为长风公司整体搬迁至新区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工作筑牢了根基。

与此同时,我也兼顾了办公室的搬迁事宜,主要协助长风公司办公室的同事制定相关标准与实施细则,参与场地规划,对新厂区的办公室布局进行考量,落实军代室的办公场地,并密切关注搬迁进度及过程控制。

到了第二周,我将工作重点转移至档案室的搬迁准备工作。长风公司的档案室分散于厂区的多个区域,两名档案管理人员中,一位因怀孕而耽搁较大,实际上仅有一名档案管理人员能正常工作,此外还有几位从其他单位抽调来帮忙的人员,协助档案搬迁工作。凭借在建设集团积累的档案搬迁经验,我在档案搬迁方案制定、档案搬迁过程控制以及档案库房布局等方面,给予了细致且全面的指导。

为了让长风公司新区食堂能按计划在搬迁启动前顺利启用,我协助长风办公室的同事开展了诸多协调工作,涵盖食堂的房屋验收、水电气的接通、设备设施的安装、炊具餐具的订购,以及把控入住餐饮企业的时间进度等。在1月中旬,相关工作计划圆满完成,新区食堂开始正常供应饮食,为搬迁工作的全面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员工交通车的协调工作也基本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完成。

2015年1月17日,在一片满怀期待的氛围中,长风公司郑重地拉开了江津基地搬迁工作的序幕。从那时起,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便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老厂区的搬迁现场工作中。每天,我穿梭于堆积如山的货物与忙碌的搬运工人之间,认真细致地对搬迁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与检查,力求确保整个搬迁过程平稳有序地推进。

然而,搬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紧张的搬迁进程中,突发状况不期而至。搬运公司内部因工资支付问题产生了矛盾纠纷,工人的情绪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停工事件的发生。当时,现场气氛一度混乱不堪,搬迁工作陷入了僵局。面对这一棘手的局面,我也参与了搬迁项目的维稳工作,经过多方协调问题很快得到妥善解决。那几天我常常在现场忙碌到夜幕降临,直到晚上八九点,城市灯火辉煌之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返回重庆主城区的路途。

2月17日,在春节假期即将来临的前夕,长风公司成功地完成了从江津几江镇武城坡到江津德感工业园新区的整体搬迁工作。新落成的长风公司德感新区,按照既定规划,布局新建设工业公司的汽车零部件以及小特种产品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放眼望去,崭新的厂房整齐排列,先进的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在硬件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优化升级,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月底,随着各项搬迁工作的顺利收尾,我也圆满地完成了协助搬迁的使命,回到了主厂。在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长风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继续推进后续工作。他们有条不紊地开展设施建设,精心调试每一台设备,合理规划生产布局,还不忘为厂区增添一抹绿色生机,进行了全面的厂区绿化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了5月份,新建设工业公司德感新区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全面恢复生产,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奏响了公司蓬勃发展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