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上古歌谣

原始时代的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可以记录,因此大都湮没不存,很少被保存下来,所谓“虞夏之前,遗文未睹”(《宋书·谢灵运传》),造成了后世研究的困难。我国古书中虽然记载了一些所谓尧、舜传说时代的歌谣,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但都是出于后人的伪托,不可信[1]。只是在某些古籍中偶尔保存下来一些质朴的歌谣,从它们的思想和形式上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2]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

这首短歌相传为黄帝时的作品,但被说成是什么“孝子不忍见父母(尸体)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则显然是后世的附会。从其内容和形式看,这无疑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原始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曾经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和“羿作弓”(《墨子·非儒》)的传说。当然,弓箭的发明,不可能归于个别人的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无疑流露着原始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灵巧猎具的自豪感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诗很简短,但淳朴、自然,有很强的概括力,是一支原始型的优秀歌谣。

在《礼记·郊特牲》中,还记载着一篇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一般指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名称。周代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祭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从它明显的命令口吻上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使他们的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这正如高尔基所曾说过的:“古代劳动者们,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的力量,即用‘咒文’和咒语的手段来影响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人们是多么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而这种信念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组织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劳动过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和十分现实的用处。他们甚至企图用‘咒语’去影响神。”(高尔基《论文学》)

与此性质相同的,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还记载着命令旱神——魃——北行的短歌:“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所谓“神,北行”一句,显然是一句“咒语”,大约是由当时的巫人依据一定的调子来唱念的。后两句则是写旱魃被逐、旱灾解除之后,就会下雨,因此要做好“除水道”、“通沟渎”的准备。原始人出于无知,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而产生了神的观念。他们认为旱灾乃是旱神“魃”肆虐的结果,于是便幻想通过这种诗歌形式的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条件。这类诗同样产生于原始人的生产斗争之中,是他们生产意识的延续,只不过是把人的能力、诗歌语言的作用理想化了。

另外,在古籍《周易》中,也保存了一些古老的歌谣。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这是写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确实存在过的抢婚制度。这一短章仅十二个字,但写得曲折、形象,而音韵亦很和谐。

又《中孚·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写战争的,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胜敌人以后,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个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诗歌起源于劳动,最初是与劳动动作相联系的,因而人们在劳动动作中产生的呼声,就自然而然地决定了诗歌的节奏。但这种有节奏性的语言形式一旦形成,就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因此,即使不在劳动场合,不作为劳动伴唱的时候,它也同样作为一种诗歌的形式(即诗体)而使用着。

我国原始型的诗歌大都是二言形式,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在原始社会,生产技术幼稚,从而劳动动作也很简单,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这时劳动的节奏是短促的、鲜明的、整齐的,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出来的诗歌,它的句式也必然是极简短的。第二,诗歌是与本民族的语言特点紧密相联的。在远古时期,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还都十分简单,在当时的汉语中,单音词比较多,即一个词是由一个音节所构成;但一个单词并不能构成句式,也就是说,至少要两个词才能表达出比较明确的或相对完整的意思。这样,由两个词构成一个短促的句式,以与由劳动动作所派生出来的节奏相配合,就是原始型的最早的诗歌形式。当然,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向前发展,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多样化起来,同时,诗歌创作中的单纯的功利目的,也会逐渐渗透进更多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这时诗歌也就成为独立的精神产品了。如《周易》中《归妹·上六》的一首牧歌: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写牧场上男男女女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看起来在刲(割)羊,但不见有血;女的在承筐装着,但没有重量。这可能是男女双方边劳动边互相戏谑地对唱出来的。这首短歌有情有景,生动有趣。形式上看二三言各半。

在《吕氏春秋·音初》篇还载有一首一句之歌,后人称之谓《候人歌》:

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女为妻。禹省视南土,久不归,女乃唱出这支歌,渴盼禹的归来。从历史发展上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婚姻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这首歌以二字为句,后拖歌唱性语尾长音,从而取得了特殊的抒情效果。《吕氏春秋》说它“实始作为南音”,它既是产生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的情诗,同时也开了诗歌以抒情为传统的先河。

原始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年代,作为当时的口头创作诗歌作品来说,其数量一定会是不少的,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无闻。但从这仅存的少数孑遗来看,它们却闪烁着人类童年时期所特有的生动、活泼、天真的光彩,表现出我国先民们可贵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为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诗歌历史,奠定了基础。


[1] 《击壤歌》据传为尧时八十老人所歌,始见于皇甫谧《帝王世纪》;《卿云歌》据传为舜所歌,始见于伏生《尚书大传》;《南风歌》亦传为舜歌,分别见于《尸子》与《孔子家语》等书。清沈德潜《古诗源》与清杜文澜《古谣谚》均辑录。关于这些诗的著录情况和真伪考辨,可参阅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古逸歌谣集说》。

[2]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全书十卷,内容记述春秋时吴、越两国史实,并杂有各种异闻传说。《弹歌》见该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