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上古文学

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歌谣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根据历史的考察,文学艺术的产生早于文字,它们在人类社会活动的最初阶段,即原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历史资料表明,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它们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的,从产生的先后说,诗歌应更早于神话。

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原因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出现,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一个需要探讨的科学问题。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解释,可以说自从文学艺术产生以来,人们就开始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世界各国就都出现过一些关于文艺来源的神话。例如,在我国古代《山海经》一书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夏朝的开国君主夏禹的儿子夏后启,是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他曾三次乘飞龙上天,偷偷地把天乐《九辩》和《九歌》记录下来,带回到人间改编作《九招》,在“大穆之野”演奏。据说从这以后,人间才开始有了文艺作品,有了美妙动人的歌曲。在古希腊,也有关于文艺女神缪斯的传说:宇宙之王宙斯和“记忆”女神曼摩辛结婚,生了九个神女,这九个神女分别掌管着诗歌、音乐、戏剧、舞蹈等等,人间的诗人、艺术家们就是得到她们的启示和教导,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来。把文学艺术的产生归之于上天神灵的创造和赐予,反映了原始人极为幼稚的观念。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不断地就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在众多解释中,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有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巫术说和模仿说等等。主张游戏说者认为,人类有一种发泄剩馀精力的本能,游戏和文艺就都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冲动而引起的。这是十八世纪欧洲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理论。实际上,作为单纯消遣性的游戏,只是后来才可能有的,在原始人那里,游戏并非没有功利性质,这从原始人游戏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曾举例说:“澳洲土人的儿童常常玩战争的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极受成年人的鼓励,因为它锻炼未来的战士的机警和敏捷。”(《论艺术》)原始人游戏的内容,或为战争,或为狩猎、采集,总是与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相联系的,实际上是对劳动过程的一种再体验和训练。如果说原始歌舞产生于游戏,是从游戏脱胎出来的,那么“游戏是劳动的产儿”,也是无疑义的。主张心灵表现说(亦称感情说)者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高兴了就要笑,痛苦了就要哭。这种要求进而从音乐、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就产生了音乐、诗歌、舞蹈等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他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艺术论》)实际上这种理论在我国产生得更早,汉代《诗大序》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淮南子·本经》云:“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这实际是后世对诗歌创作心理和经验的说明和总结,并不足以说明原始诗歌最初产生的具体动因。原始诗歌有它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形态,它的发生是不能单纯用表情这一动机来解释的。主张艺术起源于巫术者认为,诗歌渊源于原始巫术的咒语。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生存困难,从而产生了企图用语言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巫术,在巫术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等。原始人的某些艺术确实曾附丽于巫术的活动,但当时的原始信仰本身,却是出于人类物质生产需要,因此巫术本身并非文艺所由产生的最后根源。主张模仿说者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人生的模仿,这一说法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著作残编》)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诗学》)类似的理论在中国古代也曾有过,如《吕氏春秋·古乐》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这也是一种模仿论。这种说法与前面一些说法不同,它肯定了文学艺术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成为后世“反映论”的基础。但事实上,即使是从原始的艺术活动(包括歌舞、绘画)看,模仿也只构成艺术的外观,是手段,并不就是艺术的创作动机或目的。总之,上述关于艺术起源的解释虽各有不同,但他们总企图从人类的所谓先天本能出发,或者根据后世文艺创作现象加以推测,结果并没有真正科学地回答出这个问题。因为很显然,上面提出的一些解释,它们都不能说明文学艺术为什么只是人类发展到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不是更早——从中国历史资料看,大约到了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尧、舜等时代,可能已进入到氏族社会后期,正是相当于传说中的这个时期,我国产生了以绘有各种精美图案花纹的彩色陶器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了相应的某些文学艺术萌芽。它们也不能说明原始的文学艺术为什么有它的特定的思想内容和形式,而不是其他。总之,以上种种说法,虽然都接触到文学艺术产生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都是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的人和人的先天禀赋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都没有能对文学艺术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文学艺术发生的最终原因,只能从原始人类生存斗争的实际需要中去寻找。处在人类最初阶段的原始人,不可能离开求食和保存种族等的基本需要,而产生什么审美活动,而去从事什么艺术的创作。普列汉诺夫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指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他说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论艺术》),因而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认为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这一考察及其所取得的认识,才把艺术的起源问题从各种现象的、唯心论的认识移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根据历史的考察,在文学部门里,最初产生的文学样式——诗歌,就是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着劳动时的节奏,因袭着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的。原始人的劳动多是笨重的体力劳动,所谓劳动的呼声,就是当人们从事一项吃力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一些疲劳,或为了在集体劳动中,协调一下彼此的动作,自然而然地依照着劳动动作而发出的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正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关于这一情况,我国古人也做过一定的观察,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邪许”,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从事其他劳动时,也会是这样。可以设想,最早的有节律的诗歌也正是伴随着劳动、因袭着这种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出来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论到文学的起源时曾经有这样一段话: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说明最早的文学创作,正是在集体劳动中根据劳动的需要产生的。当然,仅只是简单的“杭育杭育”的劳动呼声,也许还谈不上就是什么真正的诗歌作品,但它是原始人最初的歌唱,是后来有韵律、有节奏的诗歌赖以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当这种劳动中的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替或与一定的语词、语音相结合时,语言便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也有了更丰富、确切的含意,于是一种具有节奏性、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也就正式产生了。

诗歌的产生是这样,其实与原始诗歌产生于同一时代,并经常与原始诗歌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乐舞,也无不是这样。原始的音乐,就是劳动音响的再现,最初的乐器几乎无不是从原始的劳动工具转化来的。例如我国古代的敲击乐器石磬和其他一些弦乐器,就都是由原始的劳动工具石刀、石斧和弓箭的弦索改装变化的。原始舞蹈的内容和舞姿,则更明显地表现出是某种生产动作的模仿或某一劳动过程的重演。由于劳动是有节奏的,因而再现劳动音响和动作的乐舞也是依从一定节奏的,而古时(中国的或外国的)舞蹈、音乐、诗歌之所以经常是三位一体的,也正是由劳动节奏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上面说到,诗歌的产生是由于劳动的需要,是原始人组织劳动、鼓舞劳动的一种手段,而乐舞的产生,在原始时代也同样出于劳动的实际需要,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原始人的乐舞,模仿劳动的音响、劳动的动作、重演劳动的过程,这或者是出于训练劳动技巧、总结劳动经验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教育本部落的成员,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以便更积极无畏地参加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它们也无不同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密切关系。

需要附带说明一下的是,所谓劳动或劳动生活的需要,在原始人那里也包括他们在原始宗教幼稚的观念支配下产生出来的某种幻想中的需要。原始人不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往往以为周围的世界是可以用自己的意志随便改变的。因此,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相信他们歌舞活动的作用,认为用它们可以影响自然界,可以影响神(自然力的化身),于是常常把诗歌当做“咒语”来使用,也把歌舞作为娱神的工具。但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对现实的要求,即企图用它们来控制自然灾害,或在生产中获得丰收。

总之,如上所述,最初的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来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实践中的需要。它们或者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所谓“劝力”)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因此,文学艺术的起源,决不是由什么人类的生物本能冲动所引起的,最初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决不是什么超功利的、不抱任何社会目的的活动。离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去探寻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