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执行渗透于企业的每个环节
在行动中思考
1971年,联邦快递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史密斯在一个废弃的军用飞机场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50年过去了,联邦快递变成了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快递巨头,年收入达400亿美元,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弗雷德里克·史密斯有一句话:“在行动中思考着。”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为联邦快递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史密斯认为速度是最重要的,速度对自己的创业来讲就是核心文化,他强调速度、行动与敏捷。所以,弗雷德里克·史密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把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灌输到联邦快递公司内部,而公司员工也逐渐体会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可以说,在成立至今的50多年里,做事不积极、不敏捷、不快速的人是无法在联邦快递待下去的。
“在行动中思考着”,弗雷德里克·史密斯的这句话对增强员工的执行力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方面,做事快速、敏捷非常重要。一名员工一天到晚空想是没有什么作用与效果的,只有立刻把脑中所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会看到效果。另一方面,不能“死做”。一边做,一边还要思考“是否还有更快速、更有效的方法”,不断提出改善建议。两方面都做到了,才真正具有了强大的执行力。
想一想,你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是将问题推给上司还是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法?你是否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每次遇到同样的问题都不知道思考原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了。这也是许多企业一直毫无起色的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具有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员工。当然,也有些员工,今天一个点子,明天一个想法,但永远都是无法落实的空中楼阁,结果耽误了工作,也荒废了青春。
无数事实证明,空想和“死做”都要不得。整天空想的人头脑里想的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然很美,但是不具操作性。整天“死做”的人像老黄牛,看似勤劳辛苦,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竞争力,换别的人来依然可以做这些事情。
执行要点
做事快速、敏捷非常重要。一边做,一边还要思考“还有更快速、更有效的方法”,不断提出改善建议。
一个有竞争力、有执行力的员工,在从事一项工作的时候,要一边做一边思考,问自己:这样做是最好的方法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别人是不是做得更好?做得更好的人是怎么做的?只有通过不断思考、改进、吸收借鉴、果敢行动,才能让自己不断前进,进而推动企业走向成功。
韩国三星从负债170亿美元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芯片制造商、显示器和彩电制造商,以及第一大CDMA手机制造商,只用了五年时间。三星的成功绝非偶然。对三星最有影响的是其前会长李健熙。
1987年11月,李健熙担任三星集团会长。在一次海外考察中,李健熙看到,在洛杉矶的几个家电卖场中,显眼处摆放的都是美国通用电气、惠而浦,荷兰飞利浦,日本索尼、东芝等世界一流品牌的商品,这些产品以一流的设计与性能在卖场上聚集了高度人气。卖场中也有三星的产品,然而三星的产品上落满厚厚的灰尘,被随便放置在卖场角落。在韩国属于最高等级的三星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竟被如此对待,李健熙的心情非常沉重。经过研究,他决心改造三星。
1993年,在推动“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李健熙挑战员工自认为“三星就是一流”的错觉。他强调:“现在不是能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而是站在生死存亡的交叉路口,我们的产品要赶上先进国家的脚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企业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1993年7月,李健熙在东京会议发言时说:“我们三星明显只有二流水准,简直太不像话了,为什么需要售后服务呢?为什么不将产品制造到不会发生问题呢?”“员工制造出不良的产品,也不会觉得丢脸或者生气。”“我们应该如何以最便宜、最快捷的方法做出最好的产品,才是关键所在。”
李健熙对日本员工说:“各位,听说你们做事情都力求完美,为什么韩国三星的东京仓库里被退回来的洗衣机、彩电、微波炉堆积如山?是不是你们有两条标准,为日本老板做事就追求完美,为三星就不这样做?”员工代表说:“不是这样的。三星总部拼命催促我们多生产产品,去抢占市场份额,于是我们就顾不上品质了。”
李健熙说:“过去的事都是我们决策失误,那么就到今天为止,不要再追究了。各位,你们可不可以从明天开始,哪怕是只做一台洗衣机、一台电冰箱、一台微波炉,都应做好?”从此以后,三星开始强调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
改变,往往就在行动中萌芽,在思考中完善。一个企业,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行动中思考,结果一定会走偏,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李健熙带领三星成长的故事非常值得普通员工借鉴:不满足于现状,吸收别人所长,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时做出规划,这正是在行动中思考的一种工作态度。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在“金融危机”“裁员”成为流行词的今天,如果你还不能看清自己的现状,边做边思考如何提高自己,那你很快就会被淘汰。
执行要点
有执行力的员工,要一边做一边思考。只有通过不断思考、改进、吸收借鉴、果敢行动,才能让自己不断前进,进而推动企业走向成功。
在流程中改善
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流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可以改善的余地。可是,这个改善由谁提出来呢?老板还是主管?其实都不是,工作流程的改善应该由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提出。因为员工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所以最了解这个工作流程,知道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假如有一天,你的上司对你说:“这个工作流程有问题,我们可以改善一下。”这说明,你已经失职了。一个执行力强的员工,总是会不断思考更好的方法,不断优化、改善工作流程。
这是一个竞争加剧和变动加快的时代,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流程框架不断受到顾客新需求的挑战。在我们的工作中,流程出现的问题随处可见,比如客户抱怨处理时间过长;设备因使用不当或缺乏保养,经常出现故障;人员闲置,但各单位又经常抱怨人力不足;计划或决定常因中间环节过多,而未能执行到位……这些流程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就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员工,你是否发现了企业里的类似问题?是否思考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是否向领导提出过改善建议?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种“解码”能力,即员工将自己的愿望“解码”为自己工作的操作细节,“解码”为自己应该担负的工作责任的能力。在企业中,员工“解码”能力不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员工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会发现问题,就不知道标准和现状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到头来做了很多无用功,不光累了自己,还会给企业目标的完成带来阻碍。所以,员工在执行上司交给的任务时,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在对和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味埋头苦干,等辛苦干完了才发现与原定目标相距甚远,不仅上司不满意,自己也很难满意,看着自己辛苦所做的一切,不禁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
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要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不会有这样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后还要进行整合和总结,分清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找出根本原因。
比如,一个司机开车把货物从A地送到B地,结果在路上出了点意外,以致他没能将货物按时送到。经过分析后,我们找到三个原因:
第一,他没有事先规划路线,准备应急预案;
第二,在从A地到B地的所经之路上,有一段遇上了交通管制;
第三,天在下雨,地面湿滑。
这三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呢?如果天气好,他就能按时到达吗?未必。看起来是交通管制耽误了他的时间,可如果他能提前了解路况,得知这段路会有交通管制,那么他就可以规划一条别的不受阻的路线。或许有人会问:若这交通管制是临时发生的呢?若路上发生了其他可能阻碍交通的意外呢?倘若这个司机能事先做好规划,准备应急预案,那么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他就能灵活变通,改变路线,尽量保证及时把货物送达。也就是说,下雨和交通管制不是没按时到达的根本原因,事先没有规划、没做应急预案才是根本原因。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后,我们也许一时找不到原因所在,那就要像这样进行分析,分析后会发现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如此几次之后,我们不但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将大有改进。
发现了问题,通过思考找到了出现问题的根源,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工作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和总结,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为自己和其他人树立一个不犯类似错误的榜样。
南方航空公司湖南分公司飞机维修厂曾创下连续144个月无差错维修的光辉历史。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方法有很多,其中就是找了20多个在公司工作了10年以上的专业骨干,编写出一本《维修法典》,然后把《维修法典》送到厂库里面去实地检验,经过不断调试修改,得出最佳方法。同时,别的公司发生问题时,他们会派人去支援,再带着经验教训回来讨论,如果在自己身上发现了类似情况该怎么办,如此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
后来,《维修法典》成为南方航空湖南分公司的一本重要参考书,这就是该公司机务维修连续144个月没有差错的主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就是通过解决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成长起来的。
一个拥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一定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在企业中,执行力强的人多了,企业的战略才能被强有力地执行。
我们不愿看到的是,在企业内部,所有人对一切不合理的现象都视若无睹,对一切问题都感到无所谓,得过且过。这样的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早晚会被市场的大潮吞没。
执行要点
一个执行力强的员工,总是会不断思考更好的方法,不断优化、改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