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理自闭期:婴儿期建立的安全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第1个月)》:我来了——不要随意评价宝宝的外貌

宝宝来了,柔软的襁褓代替了温柔的子宫,他每天躺在里面吃喝拉撒,什么也不理会。这种自闭的情况大概会持续一个月,当然也有宝宝的自闭期会持续两三个月。这个时候的宝宝几乎意识不到其他人的存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他们也得先学会在外面的世界生存。

在这个阶段,宝宝和妈妈是一体的,宝宝分不清自己和妈妈。妈妈需要成为“完美妈妈”,变成宝宝肚子里的蛔虫,满足宝宝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豆妈记录:爱之初体验,很复杂/第3天

我们张开双臂等待许久的小豆子终于来了,不由得喜极而泣的是豆爸。我不太激动,当豆爸眼泛泪光的时候,我正躺在床上睡得像头猪,经历着剖宫产麻药带来的后续影响。

我清醒过来时,豆子外婆把裹得严严实实、睡得昏昏沉沉的豆子抱到我跟前:“看看,这是你儿子。”我真想再昏睡过去。这家伙真不好看,皮黑,毛多,眼角、眉梢上都长着绒毛,没有高鼻梁,没有瓜子脸,眼睛闭着,我看不出他的眼睛是大是小,但绝对没长出我想象中很有魅力的双眼皮。

我曾经以为,我生的如果是儿子,肯定很帅、很迷人,因为他会随我(根据“儿像妈”的传说),那样的话,他就会长得浓眉大眼,他的眼窝会有点深,鼻头会有点翘,嘴唇翘起会有点性感,哈哈,充分自恋一下。可是,我的幻想从看到豆子的那一刻起就破灭了。当豆子醒来,欣然张开双眼时,我不禁一惊:我的天,好小的眼睛……真的像豆子,而且是绿豆。

纵使豆子的五官还没长开,还是有无数参观者发出由衷的感叹:真像爸爸啊!他们俩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豆爸接过豆子时会喜极而泣了,那么像自己的一个小人被制造出来,真切地感受到血脉相承,多么有成就感!

好了,不说豆子的坏话了,他刚出生时的确不好看,但我可以证实,儿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我呢,是新手妈妈,对母亲的角色很陌生。我仔细地端详豆子,想确认他是我儿子,想从他的脸上找出跟我相关的信息。可是他瞧也不瞧我一眼,一直睡,一直睡,睡得天昏地暗,眉头微皱,小手握拳。他偶尔醒来时,只睁一只眼,发现我在小推车旁打量他,就有点漫不经心、有点傲气地斜我一眼,仿佛知道我从此就是他的随从。豆子长得不太像我,对我又这么不待见,而且剖宫产手术后的前几天我不能抱他,所以我对他很难产生传说中的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尽管豆子不太理睬我,但他非常需要我,我也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我敞开胸怀,欢迎豆子来吃奶。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我当妈了!新生的小豆子软软的、小小的,他依偎在我怀里,激起了我天赋的母性。因为伤口的原因,我只能侧着喂他。我躺在他旁边,努力把乳头往他嘴里递,豆子小口小口但很卖力地嘬着,我们就这样连接在一起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我认为,婴儿是在用他的小嘴嘬妈妈心中那扇门的锁眼,他一边嘬一边在心里默念“芝麻开门”,门就被打开了,哗哗,淌出一股温热的鲜奶。作为妈妈的我刚看到跟随了自己30年的乳头开始滴奶时,第一感觉居然是不好意思,我的羞涩还伴随着一丝惊诧,这身体真神奇啊,要什么出什么,这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思考了一下,便开窍了——这是爱的力量啊!

搂着小豆子,我心里荡漾着柔情,还滋生出了些许骄傲,这是我儿子。

当然,当妈的感觉不只有骄傲和满足。豆子出生的第3天,我终于有机会单独和小豆子共处一室,我却感到了一丝恐惧。

那时,豆子的外婆外公出去用餐,豆爸还没来。只有我一个人在病房里,哦不,还有小豆子。他很安静地躺在小推车里,闭着眼睛做他的春秋大梦。病房里很安静,一丝恐惧爬上我心头,万一豆子这个时候醒了,我该怎么办?!我连抱他都不会,他那么柔软,怎么抱?!他要是哭了,我怎么收场?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天灵灵,地灵灵,豆子不要醒,要醒也等你外婆回来再醒。”还好,豆子的外婆外公很快就回来了,警报解除。我不知道这种怕单独和儿子待在一起的感受别人有没有过,但它留在了我心底。

爱之初体验很复杂,儿子来了,一切才开始。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为补偿分离,宝宝需要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分离的感受,是宝宝来到人世后第一时间出现的心理感受,这注定他的一生都将致力于建立关系,使自己不被孤独包围。从初次见到宝宝起,父母给予宝宝的评价,将影响宝宝内心的核心价值感。

当小豆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和豆妈都经历了分离,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分离,不是一个负面的词语,它意味着很多。

出生是生命中的第一次分离

我们用爱迎接生命,也就是要消除恐惧——生命中第一次分离带来的恐惧。

恐惧,是人最初的情感或者情绪体验。不仅人有这样的情绪,所有动物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恐惧,可以使我们避免被伤害,是我们保护自己时被激发出的情绪。在恐惧的情绪下,我们可以避免许多危险伤及自己。恐惧,就如同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疼痛感一样,我们能够感受到疼痛,因而可以避免许多伤害我们身体的事情发生,同样,恐惧的感受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而存在的。

分离,给人们带来最初的恐惧体验。而这种体验会时不时地出现,一直到我们生命结束。

我们对分离的恐惧源于在分离的过程中遭受的创伤。刚出生的宝宝虽然没有认知,也几乎没有意识,但他们的原始感受与成人是相同的,也会感到恐惧、孤独、饥饿、寒冷等。

对于豆子来说,在子宫里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要什么有什么,我们成年后理想中的“安乐窝”就是能让我们产生子宫般体验的地方,那里完全按照我们的喜好而设置,会让我们得到即时的满足,没有任何让我们感到不舒适的部分,当然,最重要的是绝对安全。豆子刚刚从母亲的子宫里出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的。

补偿分离感,宝宝需要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我们需要明白,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妈妈的功能是什么。如果妈妈的这些功能是完善的、没有缺失的,那么妈妈给孩子的一定是非常安全的环境,孩子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好的性格基础。孩子将来的创造力、专注力、体验安全感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会随着妈妈的功能完善而增强,他会从妈妈那里获得他需要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妈妈要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帮助孩子建成一座相对稳定的人格大厦。

孩子身上的许多特质是妈妈赋予的,是在妈妈跟孩子的互动中产生的。豆子经历了他无法抗拒的分离过程,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周围的温度、湿度、声音和养分来源都改变了。他很想回到那个曾经让他很舒服、不会感到恐惧的“极乐世界”里。所以,在豆子刚与妈妈分开的时候,妈妈(照料者)需要给他创造一个接近于“子宫”的环境。这就需要妈妈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婴儿需要的妈妈,这在婴儿早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孩子1岁以前,非常重要。婴儿不会通过语言表达,他们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哭就是信号,饿了、冷了、拉臭臭了而产生的生理需要都要被及时满足。

一般来说,“足够好的妈妈”要扮演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主要养育者。对0~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的主要养育者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人第一次感受到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主要养育者。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养育者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最直接、最深。主要养育者需要保护孩子,因为孩子太小,需要主要养育者保护的时候有很多。

第二个角色是陪伴者。在陪伴的过程中,陪伴者要分清楚谁是主角。许多妈妈在陪伴时更像是主导者或侵入者。明明是妈妈陪孩子做模型、搭积木,孩子是活动中的主导者,但有的妈妈会非常着急,在孩子遇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就一定要帮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都不会,我来帮你”。有这类言行的陪伴本质是一种入侵。许多大一点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想跟妈妈说说时,只希望感受妈妈的陪伴,但一些妈妈总忍不住给予孩子意见,主导孩子的想法。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入侵言行的妈妈就不是好的陪伴者。

第三个角色是倾听者。倾听意味着把孩子当作个体。妈妈学会倾听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表达一下他当时的感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或情绪,如果妈妈不能很好地倾听,就感受不到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就可能会慢慢变成躯体上的症状。

坐月子有助于打造“足够好的妈妈”

分离一定是双边的,不仅新生儿会因为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分离而产生一些情绪,妈妈也会因为这样的分离而产生复杂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会妨碍她们成为“足够好的妈妈”。比如豆妈便因为生产过程中身体的损伤以及产后的虚弱感、分离感和被掏空的感受等,不能很快对孩子产生强烈的爱,也不能很快适应妈妈这个新角色,这就可能给孩子带去最初的伤害体验。

怎样才能迅速让新妈妈从分离情绪中抽离出来,变成“足够好的妈妈”呢?传统的“坐月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某些角度上说,坐月子会给母亲与婴儿提供足够多的相处时间,给女性一个充分感受被尊重和爱的机会。在坐月子的过程中,女性可以继续受到怀孕时的独特照顾,她们的焦虑和恐惧得到充分缓解。妈妈在情绪和身体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照料婴儿。这很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妈妈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才有能力做“足够好的妈妈”,才能使婴儿获得足够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时,为了照顾好刚生产完的妈妈和新生儿,多点人帮忙就显得很重要。

什么是原初母性关注?是指妈妈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新生儿的心理状态。很多妈妈的问题从怀孕时起就产生了。孩子即将到来时,妈妈的身体、心理都开始发生变化,她们会将自己的角色调整为妈妈,愿意全身心地为婴儿奉献。原初母性关注一般是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周之内就开始存在了。

从宝宝出生时起,帮助宝宝建立核心价值感

“足够好的妈妈”从一开始就要为宝宝建立核心价值感。

所谓核心价值感,就是指一个人在自我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一个核心价值感高的人,总是自信、快乐,从不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价值;一个核心价值感低的人,总害怕被别人否定、抛弃,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会深感焦虑。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感的建立与其幼年生活密切相关,尤其与他生命之初的体验密切相关。婴幼儿对自己没有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来源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细心的呵护、充满爱的注视、发自内心的欣赏包围,他一般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如果他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就是忽视、冷漠、嫌弃,甚至责骂,他就不可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曾有一位35岁的女性来我的咨询室求助,她被诊断为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但她并不能找出让自己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原因。她的事业不错,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丈夫对她也挺好,与孩子的关系稍微有点问题,但她并不认为那是影响她情绪的主要原因。随着我们的讨论不断深入,问题的关键慢慢地浮现出来,那就是她的核心价值感有问题。她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父母在生了姐姐后想要个男孩,所以她出生的时候家里没有任何喜悦的氛围。特别是母亲,因为没有为家里生个男孩,在产后没有获得足够的照顾,情绪很糟糕。家里一度想把她送人。

她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我是没有价值的,我的存在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她开始了为消除这样的感觉而奋斗的一生。她用为家里分担家务、照顾家人、取得优异成绩等方式讨好父母,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同,从幼年到成年,她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她不能接受自己有哪一点不如别人,什么都很要强。只要有一点不如别人,她就会自责、愧疚。这正是她内心深处焦虑的原因。她害怕自己没有用,害怕被别人抛弃,害怕自己没有价值。

豆妈希望豆子长着高鼻梁、瓜子脸、双眼皮,所以当她看到小眼睛的豆子时不免有点失望,我深知,这种情绪可能会妨碍孩子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感,于是连忙告诉她,豆子多么可爱。

好在豆妈对豆子的负面评价只是一闪念,她很快就以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管豆妈产后很虚弱,但豆子一啼哭,她就立刻奉上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母亲爱孩子的表达,我在一旁很感动。

母爱是“舍己为人”的,这也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