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第1节 概述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是一种病理形态描述,表现为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伴基底膜增厚。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肾病综合征、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是膜增生性肾炎的重要血清学改变。MPGN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进行性加重,大多数病例预后不良,50% MPGN患者在10年内发生慢性肾衰竭。
MPGN形态改变最早在18世纪由英国医生Richard Bright描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的亚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来称为“慢性进行性肾炎”、“慢性分叶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capilliary glomerulonephritis)”等。1963年Berger和Galle正式提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和Ⅱ型概念,1990年Burkholder等又增加了Ⅲ型。主要根据光镜下肾小球形态改变和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将其分为三型。Ⅰ型为典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显著增生扩张,并插入毛细血管内皮下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呈双轨现象。电镜下发现免疫复合物主要沉积于内皮下;Ⅱ型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为主,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及内皮下插入不明显。电镜下以补体为主的电子致密物呈缎带状连续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内,因而称为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Ⅲ型为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光镜下病变与Ⅰ型相似,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于多个部位。又分为两个亚型。Burkholder亚型电镜下不仅在内皮下和系膜区,而且在基底膜的上皮下同时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Strife-Anders亚型主要沉积在基底膜全层,引起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分层等改变。
MPGN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或特发性)MPGN是少数原因不明的病例,儿童发生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为原发性,成人绝大多数病例为继发性。MPGN可继发于多种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冷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近年来对MPG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依据发病机制和免疫荧光发现,可将其分为免疫复合物介导和补体介导的MPGN两大类。后者以补体C3沉积为主称C3肾小球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DDD),将在第12章详细讨论。本章主要叙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MPGN的病理和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