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国内外神经外科学进展
(一)微创神经科学
影像引导下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委托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建立美国影像引导治疗中心。微创神经外科学理念(concept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是在诊断和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时以最小创伤操作,最大限度保护、恢复脑神经功能,减少医源性损伤。由脑解剖定位系统和脑功能监测系统组成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改变了传统颅脑手术模式,将神经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中保护脑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不仅可以清晰地将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展现,同时直观显示认知功能区和神经传导纤维。利用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术中超声、血管造影、电生理监测等技术和神经导航系统结合,术前制订手术计划,术中在多模态影像引导下实施手术,保护脑功能,提高手术质量。
(二)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进展
1996年3月刘承基教授创办《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将微创神经外科学理念引进国内。2001年以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通过举办微创、导航学习班和示范手术,在全国推广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理念,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天坛医院)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合作,探索利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将脑认知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成果。手术前为患者进行生理、心理和语言学检测和fMRI扫描,定位肢体、视力和汉语语言功能区,确定脑内病变和纤维束的关系,在fMRI图像和神经导航系统的融合下进行微创手术提供依据,设计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地保护运动、语言和基本视觉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009年赵继宗等“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和周良辅等“建立外科新技术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医院先后引进术中磁共振。21世纪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2007年在苏州成功举办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大会。
(三)国内神经外科现状
1.国内神经外科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县级医院已经建立独立的神经外科病房,配备CT和神经外科手术设备,有些县医院还配备了磁共振扫描仪,具备诊断治疗颅脑损伤和脑出血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的条件。省级医院设有神经外科专科,胜任颅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功能神经外科等疾病诊治。2011年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评审,全国77家医院申报重点神经外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1.3万余名神经外科医师。
在历次国内突发事件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神经外科医师积极参加救治。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100多名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圆满完成奥运会水上项目、铁人三项、开闭幕式及奥运村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紧急号召全国神经外科医师,2 000多名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参加由各级政府组织的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继宗医师、候任主任委员周定标医师、华西医科大学游潮医师等均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指导救治。为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参加了医疗队工作的神经外科专家编写了《地震灾害颅脑损伤医疗救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在这些特大灾害和事故的医疗救治中,均有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医师的身影。
颅脑外伤外科治疗是神经外科主要临床工作,我国县级医院完全可以胜任颅脑损伤的救治。
在脑血管神经外科方面,我国脑出血外科治疗已在全国普及。“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颅内巨大动脉瘤、巨大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国外同步开展颅内动脉瘤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应用现代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神经内镜辅助,进行床突段、巨大等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发现手术切除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no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NPPB)时间窗,并一期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技术推广研究”,“十一五”科技部支撑项目“脑卒中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35家医院神经外科参加多中心单盲临床对照试验,应用显微和碎吸技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术后长期随访研究。赵继宗在2009年5月美国神经外科大会作“2 464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报告,获国际论文摘要奖。“十一五”期间,为探索早期发现烟雾病、早期阶段标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脑血流的测定,以及中国成人患者既往无卒中发作烟雾病的特点,推动我国烟雾病发展。2006年周定标医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和相关基础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近十年,神经介入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夹层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畸形等在国内得到普及发展。
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可以完成各类颅脑肿瘤手术,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垂体腺瘤。与国际同步,开展神经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脑胶质瘤个体化,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胶质瘤综合治疗。2017年江涛课题组“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北京天坛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启动“胶质母细胞瘤热休克蛋白gp96靶向免疫治疗研究”。
在神经功能神经外科方面,以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最活跃领域。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与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合作开发国产脑起搏器已经完成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2019年“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脊髓脊柱神经外科方面,我国大多脊柱疾病患者多在骨科接受治疗。近年国内神经外科逐步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开展脊髓、脊柱疾病手术。201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正在开展“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理及临床转化研究”。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合并自体筋膜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2.国内神经外科存在的问题
缺乏原始创新和前瞻性临床研究是国内神经外科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多数的临床研究是在引进国外新设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病例的回顾性总结,最后使我国科研及临床机构成为国外医疗器材、试剂、模型动物的市场。
我国沿海与西部地区神经外科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三级医院的条件与沿海地区差异不大,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主要问题是缺乏神经外科专业人才,以致形成医疗水平的差距,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推广还需进一步普及。
虽然国内拥有丰富的神经性疾病临床资源,但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神经外科诊疗指南和共识较少,缺乏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