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顽疾:过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神农的告诫及“发物”里的中国密码

作者

杨钦泰 陈壮桂 林锦婷 叶绮晴 欧淑娴

过敏这一新的世纪顽疾如此“豪横”,需要我们仔细地去认清它的真面目。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过敏是一个现代概念,诞生于现代文明社会。

事实上,过敏比我们所想的要古老得多,它与其他疾病一样,伴生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就记载有关于过敏的描述和治疗,不少方法在今天依然适用,展现了古人对过敏认识与处理的智慧。

最早的过敏医嘱,来自神农

中国传统医药学,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有关神农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些传说亦符合人类医学发展初期,古代先贤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探索和求证的经验医学发展模式。神农氏告诫人们怀孕的妇女要忌食马肉之类的食品,否则可能诱发皮肤恶疮,这是其中的传说之一。这一传说也来源于神农尝百草游医学习过程的经验积累,是他对食物过敏的朴素观察记录。

从现代角度来看,这一则忌食的告诫,相当于神农这位当时赫赫有名的医药专家,针对孕妇食物过敏开出的医嘱。

▲神农雕像与《神农本草经》

忌口、发物与过敏

留下过敏相关信息记录的,并不只有神农这样的医者。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集权统治,有意残害开国有功之臣。

元帅徐达患了“背疮”,最忌吃鹅肉,因为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

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达肥鹅一只,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就因“背疮”扩散而亡。

这一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情节构思恰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过敏的朦胧认知。

传说中出现的“发物”,是中国民间饮食文化体系中常出现的词汇。

中国人素来讲究“药食同源”。中医认为,食物也分性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功效,生病就要忌口,这体现了中医对饮食和疾病关系的辩证认识。解读隐藏在“发物”里的中国密码,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敏。

“发物”一说,在民间流传甚广,中医也十分重视发物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发物是食用后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恶化的某些食物。名医秦伯未在《中医对于病员的膳食问题》中提出,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齿肿胀、大便秘结等的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发热可能,俗称发物。

与“发物”相对应的,是中医医嘱中常提到的“忌口”。这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病后预防方法,其中就包括对过敏的防治。

所谓忌口,主要就是忌发物。

可惜的是,中医典籍中虽早已提及“发物”,却未有针对“发物”一词的论述分析。但传统中医注重实践,许多有关食疗的本草书中都能找到不同“发物”的食用介绍,譬如魏晋时的《名医别录》就谈到油菜苔“春月食之能发膝痼疾”,唐代《食疗本草》则记载芥菜“生食发丹石,不可多食”。

“发物”所引起的疾病,大多数与过敏有关。我国民间流传的“发物”,亦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相一致。因而,“发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往往在吃了某些食物后旧病复发或加重。

在临床实践中,此等情况的病例常有。

曾有一位男性患者,手部有湿疹,每次吃虾后就皮肤瘙痒、红肿。

曾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一吃鱼身上就起红疙瘩,瘙痒难忍。

有的孩子在食用牛奶后皮肤湿疹加重,出现呕吐、喘息等。

这些都是“发物”惹的祸——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疖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不耐受不同于食物过敏。

食物不耐受与免疫无关,主要是指由于食物自身的毒性物质、微生物,化学性食品污染,或食用者缺乏消化食物的某种酶类所导致的症状,很少危及生命。

比如有些人饮用牛奶后,感觉腹痛或腹胀,甚至腹泻,这是由于其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牛奶中的乳糖。

最早的哮喘理论记录,或来自中医

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哮喘发病理论的记录。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咳逆上气,麻黄治之”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中亦有用麻黄治疗哮喘的记载,这一方法至今仍在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有“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短短数个字,便对哮喘的相关症状做了全面的描述。书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的记载,则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对哮喘进行辨证施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症因脉治》中首创“哮喘”之名,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

朱丹溪另一著作《丹溪心法》主张“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不仅把哮喘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哮喘辨证施治的要领。朱丹溪强调哮喘需要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医家的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贤对过敏性疾病的规律及防治早已有一定的认识,彰显着古老的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