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总论
第1节 部位和范围
一、体表的标志
(一)腹部平面
以胸廓和腹部的骨性标志画出若干条假设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对腹部进行分区。这些假设线在矢状或水平面的投影可用来界定某一个腹部“平面”。这些平面除为了描述的目的将腹部分为不同的区域外,对确定近似的椎骨平面和一些相对固定的腹内结构也是有价值的。
1.垂直面
除了中线(由剑突到耻骨联合)外,还有2个经锁骨中线(有时也称为外侧线或乳头线)投影的旁正中面。这条线经过锁骨的中点,在第9肋软骨顶的稍外侧越过肋缘,并经过骼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其接近但不是完全与腹直肌外侧缘相吻合。
2.水平面
确定的水平面有几个,但只有肋下平面和结节间平面通常在临床上使用。
(1)剑胸平面:
在第9胸椎水平横过剑突。与在肝上缘中央部贲门最高点平齐。
(2)幽门平面:
位于胸骨柄上的胸骨上切迹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中点的平面。它通常位于第1腰椎体近其下缘水平,并在第9肋软骨尖处横过肋缘。在第9肋软骨尖处可在肋缘摸到明显的“阶梯”。半月线在幽门平面经过肋缘。
幽门平面有下列结构:两侧肾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脊髓末端,胰颈、邻近胰颈的胰体和胰头,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形成肝门静脉处。幽门可在幽门平面上,但不恒定地位于这个平面。
(3)肋下平面:
连接两侧由第10肋软骨形成的肋缘最低点的平面。它通常位于第3腰椎体水平、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的起始部和十二指肠水平部,随着姿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4)髂嵴上平面:
连接两侧髂嵴最高点的平面。它通常位于第4腰椎体水平,并标志腹主动脉分叉的水平。在背部,它是鉴别第4腰椎的常用平面,可在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间,或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进行腰椎穿刺,此平面在脊髓末端的下方,穿刺比较安全。
(5)结节间平面:
连接两侧髂嵴结节的平面。该平面通常位于第5腰椎体近上缘水平。其标志左、右骼总静脉的汇合处,下腔静脉的起始处(或在其稍上方)。
(6)棘间平面:
两侧骼前上棘中央点连线的平面。根据腰部前凸、骶骨倾斜和弯曲的程度,可通过腰骶椎间盘、骶岬或通过其下方。
(7)耻骨嵴平面:
根据腰部前凸、骶骨倾斜和弯曲的程度,该平面或通过骶骨下端或通过尾骨。
(二)腹部分区
腹部被投射到身体表面的肋下平面、结节间平面和两个锁骨中线平面,分为9个简单的区域。这些区用来描述肿块的位置和患者疼痛的位置。其也可用来描述腹内脏器的位置。这9个区是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季肋区、中央区或脐区、左腰区、右腰区、腹下区或耻骨上区、左髂区、右髂区。
1.腹前壁骨性标志
腹前壁的上界由几个明显的标记组成。中央是剑突,肋缘从第7肋软骨胸肋关节处伸展到第12肋尖。第12肋尖在肥胖的或第12肋较短的人较难摸到。肋缘最低点在腋中线,是第10肋软骨的下缘。第9肋软骨下缘的尖常被定义为沿肋缘特殊的阶梯。
腹前壁的下界依次为髂嵴(从髂结节向下至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由髂前上棘向前向下连于耻骨结节)、耻骨嵴(从耻骨结节外侧到中线上的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在消瘦的个体可在皮下直接摸到。肥胖的人可触摸到长收肌的肌腱,沿肌腱可触摸到该肌位于耻骨结节下方耻骨上的起始点。长收肌肌腱在大腿屈、外展和外旋使长收肌紧张时最好触摸。
后外侧界是腋中线。
2.软组织标志
(1)脐:
脐是明显但位置不恒定的标志。成年人仰卧时,其位于第3腰椎和第4腰椎之间的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的分叉位于脐下约2cm处。直立位时,儿童、肥胖者或腹下垂的个体脐的位置较低。
(2)腹直肌:
瘦而肌肉发达的个体,对抗阻力头后仰或坐起使腹直肌紧张时,可看到腱划。这些腱划通常位于脐平面、剑突平面以及脐和剑突平面之间的平面上。
(3)(腹)白线:
白线通常仅在瘦而肌肉发达的个体身上可见。在脐以上白线宽而明显,但在脐以下白线几乎呈线状,不易看到。
(4)半月线:
半月线是沿腹直肌鞘外侧缘的连线。肌肉发达的人,如由平躺的位置站起腹壁肌肉紧张时,可看到1条弯曲的浅沟。
(5)腹股沟区:
腹股沟区有2个常被描述的表面标志,即腹股沟中点和腹股沟韧带中点。
(6)腹股沟中点:
腹股沟中点是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之间连线的中点。在其下方可摸到股动脉的搏动。此处股动脉正从腹股沟韧带下方穿过。腹股沟深环位于此点的上方,是触摸腹股沟斜疝疝囊起点的有用标志。
(7)腹股沟韧带中点:
腹股沟韧带中点位于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之间,腹壁下血管(位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的外侧缘。
二、腹部分区和腹部器官在腹前壁的投影
(一)腹腔内脏器的表面解剖
腹腔内脏器的表面标志是不恒定的,与年龄、体型、营养状况、呼吸相和身体的姿势有关。腹部脏器放射性图像的应用表明,通过体表标志定位腹部脏器已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过时。下列描述是被认为在一位健康平卧的个体,最普通的或最近似的表面标志。
1.胃
位于左季肋区和上腹部之间的弯曲内,当胃充盈和下垂时,其可远达中部或腹下部区域。上位肠梗阻造成胃潴留,常在上腹部听到“振水音”。
2.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上部有时恰位于幽门平面之上,它的位置由其活动度和长度决定。降部通常位于幽门平面中线的右侧。而水平部通常位于穿过中线的肋下平面。升部经常位于幽门平面中线的左侧,但是其位置依其系膜的长度而变化。
3.小肠及系膜
小肠通常位于脐中央,但常占据部分两侧髂窝、两侧腰区和下腹部。小肠系膜从肋下平面上方的第2腰椎体左侧2cm斜行至棘间平面正下方的右骶髂关节。
4.阑尾
阑尾无论是其长度还是位置都有很大的变化。其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2/3交点处。
5.肝
肝的下缘沿右侧第10肋软骨到左侧锁骨中线第5肋的连线。肝的上缘沿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到左侧锁骨中线第5肋连线。肝上缘的中央部稍向下弯曲,并在剑突后方越过中线。肝的右缘弯曲向右,连接上、下缘的右端。肝的表面轮廓在叩诊时,与上面肺的共鸣音和下面腹部脏器的空旷音相比,为浊音。
正常肝的下缘一般摸不到。即使妇女和儿童的肝稍低些,也摸不到。腹部触摸时腹直肌上位腱划上方的肌肉隆起,常被误认为肝。
6.胆囊
胆囊底在定位上是不恒定的,一般认为在幽门平面的第9肋软骨尖,半月线和肋缘的结合处。
7.脾
脾位于左侧第9肋、第10肋和第11肋的深面。在胸后下壁上可以下面的划线标志其长轴,即从第10胸椎棘突距中线左侧5cm处,沿第10肋外侧到腋中线。
8.胰
胰头的表面投影位于十二指肠的弯曲内。胰颈在中线幽门后,位于幽门平面。胰体向上向左斜行约10cm,其左半部分在幽门平面稍上方。胰尾在幽门与外侧面交叉平面的左上方。
9.肾
肾前、后表面的投影与前、后腹壁的界线有关。右肾大约比左肾低1.25cm。在前面,肾门中部位于幽门平面,距中线约5cm,第9肋软骨尖的稍内侧。从肾门开始画肾前表面的轮廓线,长为11cm,宽为4.5cm。其上缘距中线约2.5cm,下缘距中线 7.5cm。因肾的横轴是斜的,故所显示肾的宽度比实际肾的宽度少1.5cm。肾的后面,肾门中央与第1腰椎棘突的下缘相对,距中线约5cm。肾后面的轮廓线与肾前面的相似。肾的下极约在髂骶上方2.5cm。站立时肾的位置较平卧时的位置低;肾的位置随着呼吸可有轻微的上升和下降,这一点在经内镜行肾手术时需特别重要。正常右肾的下极常可在瘦弱的个体触摸到,特别是女性在深吸气时可用双手摸到。
10.输尿管
近幽门平面距中线约5cm从两侧起始(左侧较右侧高),输尿管行向下内方进入膀胱,进入膀胱的点可借表浅的耻骨结节位置来标记。
11.腹主动脉
起始于中线的左侧,第12胸椎体水平。它向下延续10cm,管径宽为2cm,在第4腰椎水平(位于结节间平面)分叉,脐下左侧1.5cm。瘦弱的个体仰卧位时,在中线上用力向后压向脊柱,可摸到腹主动脉的搏动。肥胖的人很容易摸到腹主动脉,应高度怀疑动脉瘤,应做放射性影像检查。
12.内脏动脉
腹腔干在第12胸椎水平进入腹腔,立即从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起点通常在幽门平面上,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位于肋下平面第3腰椎体水平。
13.肾动脉
肾动脉的投影是在主动脉外侧4cm,位于幽门平面下方;左肾动脉斜穿过这个平面。
14.髂动脉
髂总动脉的体表投影稍向外凸,在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上1/2。髂内动脉的体表投影在这条线的下2/3。
15.臀上动脉
从骨盆穿出点的体表投影位于髂后上棘和大转子顶连线上中1/3交界处。
16.臀下动脉
从骨盆穿出点的体表投影靠近髂后上棘和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
17.下腔静脉
起自第5腰椎体水平,通常在结节间平面(嵴上平面下2.5cm)。从此平面下腔静脉可用距中线右侧2.5cm的纵带来表示。下腔静脉在第8胸椎水平、右侧第6肋软骨胸骨端的后方穿过膈肌,离开腹部。
(二)腹腔镜检查气腹的建立
通常是在脐水平进入腹膜腔。大多数气孔就在脐下,切口从腹白线进入腹膜腔,此处腹膜外脂肪组织相对较少,腹白线也相对较宽。
(三)手术切口
常根据外科手术的需要而不受解剖学限制选择外科切口。旁正中切口(paramedian incision)可以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皮肤和浅筋膜切口常选在手术平面腹直肌肌腹之上,然后向外侧分开腹直肌,以免损伤走行在外侧的神经、血管,在旁正中平面切开腹直肌鞘的后层。此手术入路使腹直肌在伤口缝合后位于两层浅筋膜切口之间。
1.肠吻合术(回肠造口术、结肠造口术、盲肠穿孔手术)
只要可能,肠吻合术通常采用经腹直肌切口。在腹直肌的前层行十字交叉切口,分开肌纤维到达腹直肌鞘后层。切开腹直肌鞘后层,避免损伤上腹部的血管(上方的或下方的,取决于切口平面)。经腹直肌切口的优点有:腹直肌的肌纤维围绕吻合口,可进行动态的收缩,从而减低吻合口周围发生疝的危险率,对吻合口起到支持作用。
2.耻骨弓上的导管插入术(suprapubic catheterization)
短的或长的导管从腹前壁进入膀胱。膀胱充盈的时候,其圆隆的顶位于耻骨弓上方区域的腹膜外间隙内,在中线经皮穿刺相对比较容易进入膀胱,因为在此水平没有大的神经、血管结构,而白线相对较薄。
(四)腹前壁
腹前壁沿肋缘、剑突到髂骶上方、耻骨和耻骨联合的下方。它重叠交错与腹后壁和椎旁组织相连。其形成1个连续但弯曲的组织层穿过腹部的前面和外侧,腹前壁由外皮、肌肉和结缔组织组成,以结缔组织与腹膜腔分界。其在维持腹部形态上扮演重要角色,和许多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腹前壁组织形成了腹股沟管(腹股沟管在男性从腹腔到阴囊,在女性则从腹腔到大阴唇),也形成了脐。无论是腹股沟管还是脐,在临床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皮肤和软组织
腹前壁的外皮由皮肤、软组织、淋巴和血管结构、节段分布的神经组成。外层由皮肤和皮脂肪组成。皮肤没有什么特别,毛发也不恒定,这取决于性别和种族。所有个体在腹前壁皮肤有一些阴毛的伸展,男性则非常显著,毛发可呈三角形,几乎伸展到脐上面。腹壁皮下脂肪的厚度有很大的变异,肥胖时,尤其是男性,腹壁下是储存多余脂肪的场所之一。
2.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腹前壁接受成对的垂直走行的腹壁上、腹壁下动脉血供;接受成对的在腹部前外侧斜行的肋间后血管淋巴管、肋下血管淋巴管和腰血管淋巴管。
(1)腹壁上动脉和静脉:
腹壁上动脉(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末支。其在肋和膈肌的剑突小隙间下降,与2条或更多的静脉伴行。其经过胸横肌下部纤维和腹横肌上部纤维的前面,在腹直肌的后面进入腹直肌鞘,向下在脐平面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其分支供应腹直肌,并穿过腹直肌鞘供应腹部皮肤。在腹直肌鞘上缘发出一个分支,走在胸骨剑突的前面,与对侧同名支相吻合。若向上延伸并靠近剑突的外科切口损伤该血管,会引起比较麻烦的出血。腹壁上动脉还有小的分支,供应膈的前面部分。右侧的该动脉还有小分支到达镰状韧带,并与肝动脉吻合。
(2)腹壁下动脉和静脉:
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起自髂外动脉腹股沟韧带的后方。其与静脉伴行,通常是2条静脉,这些静脉汇入髂外静脉。它在腹膜外组织内弯曲向前,沿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缘斜行向上。其位于精索的后方,借腹横筋膜与精索分开。其穿过腹横筋膜和腹直肌鞘后层的薄弱部,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层之间上行。在其行经的这个部分,腹壁下动脉使腹前壁腹膜皱起,形成脐外侧襞(lateral umbilical fold)。有许多分支,并与腹壁上动脉和下六位肋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动脉与腹股沟深环的下内侧密切相关,在疝修补术中扩大的深环内侧切口可能会损伤之,特别是手术在腹膜外平面进行时。男性的输精管(vas deferens)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round ligament)在外侧环绕着腹壁下动脉。其分支包括提睾肌动脉、耻骨支、肌支和皮支。
提睾肌动脉(cremasteric artery)在男性与精索伴行,供应提睾肌和精索其他的被膜。它与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相吻合。在女性,该动脉较小,与子宫圆韧带伴行。
耻骨支(pubic branch)靠近股环,在耻骨的后方下降,与闭孔动脉的耻骨支吻合。通常腹壁下动脉的耻骨支较闭孔动脉的耻骨支大,供应进入股部前的大多数区域,因此其被认为是变异的闭孔动脉。其与股环的内侧缘靠得很近,股疝修补术时股环内侧切口可能会损伤它。肌支供应腹部肌肉和腹膜,与旋髂动脉和腰动脉相吻合。皮支穿过腹外斜肌腱膜,供应皮肤,并与腹壁浅动脉的分支吻合。
有时腹壁下动脉起自股动脉,然后在股静脉的前面上升,到腹部后的行径与上面相同。其经常与异常的闭孔动脉并干起自髂外动脉,很少直接起于闭孔动脉。
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是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供血不足时,胸内动脉和髂外动脉之间存在潜在侧支循环的重要来源动脉。腹壁下静脉的小属支收集脐周皮肤的静脉回流,并与脐静脉的终末支相吻合,经镰状韧带收集脐内表面的静脉血。在门静脉高压时这些吻合大量开放,通过腹壁下静脉使门静脉血引流入体循环。脐下皮肤放射状曲张的静脉被称为“水母头”。
(3)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
第10对和第11对肋间后动脉(posterior intercostal arteries)和肋下动脉走行在相应的肋沟下方,并穿过腹前壁组织。它们穿过腹横肌腱膜,位于腹内斜肌肌纤维的深面。
(4)腰动脉(lumbar arteries):
腰动脉也穿过腹横肌腱膜,位于腹内斜肌深面。两侧动脉前行,与腹壁上、下动脉外侧支在腹直肌鞘外侧缘吻合前发出肌支,走行在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表面。穿过皮肤的血管,垂直进入肌肉,供应皮肤表面和皮下组织。供应下位腹部肌肉的小分支来自旋髂深动脉的分支。
(5)淋巴引流:
腹前壁的淋巴管位于深筋膜的浅面和深面。
1)浅淋巴管:
浅淋巴管与皮下血管伴行。腰和臀部的淋巴管与旋髂浅血管伴行,而脐下皮肤淋巴管与腹壁浅血管同行,两者均回流至腹股沟浅淋巴结。脐上区淋巴由向上斜行的淋巴管回流至胸肌和肩胛下淋巴结,有一些回流至胸骨旁淋巴结。
2)深淋巴管:
深淋巴管与深动脉伴行。腹后壁的深淋巴管与腰动脉伴行,汇入主动脉旁和主动脉后淋巴结。腹前壁上部的深淋巴管与腹壁上血管伴行并汇入胸骨旁淋巴结。腹前壁下部的深淋巴管汇入旋髂、腹壁下和髂外淋巴结。
3.节段性神经
第7~12下位胸神经的腹侧支从肋间隙继续前行进入腹壁。靠近它们各自肋间隙的前端时,第7、第8肋间神经向内上方弯曲,在腹横肌的锯齿间穿过肋软骨的深面。其到达腹内斜肌腱膜后层的深面。然后,第7和第8肋间神经穿过腹内斜肌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后方,发出分支供应腹直肌的上部。其靠近腹直肌的外侧缘经腹直肌穿过腹直肌鞘的前层,分布于上腹部的皮肤。
第9~11肋间神经走在膈肌和腹横肌锯齿间的肋间隙,继而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之间。在此第9肋间神经几乎水平前行,而第10和第11肋间神经则向下内侧行走。在腹直肌的外侧缘,其穿过腹内斜肌腱膜后层,经过腹直肌的后方而中止。像第7和第8肋间神经一样,发出皮支而终末。第9肋间神经支配脐上方的皮肤,第10肋间神经支配脐平面包括脐的皮肤,而第11肋间神经支配脐下皮肤。第12胸神经(肋下神经)与第1腰神经腹侧支合称腰背神经。肋下神经与肋下血管伴行,沿第12肋下缘经外弓状韧带和肾的后方,行走于腰方肌上部前面。其穿过腹横筋膜,行走在腹内斜肌深面,分布同下位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分布于臀前部的皮肤,向下可达股骨大转子。
第7~12肋间神经支配肋间、肋下和腹部肌肉。第10、第11和第12肋间神经支配下后锯肌。所有6条肋间神经也发出感觉支,分布于膈的肋部、相应的壁胸膜和壁腹膜。与上位肋间神经一样,在其到达肋角前发出侧支和外侧皮支。其侧支分出后还可与主支重新合并,如果这样,其在近腹直肌外侧缘又重新分支。然后向前行,穿过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前层分布于腹白线附近的皮肤。其外侧皮支穿出肋间肌和腹外斜肌,分为前支和后支。这些分支分布于腹部和背部皮肤。前支支配腹外斜肌,后支则向后行,分布于背阔肌表面的皮肤。每条外侧皮支在穿过腹外斜肌和浅筋膜时都向下行,到达这个节段前、后皮神经同一分布平面的皮肤。
(五)软组织
1.浅筋膜
大部分腹壁的浅筋膜由一层构成,并含有数量不等的脂肪。位于皮肤和腹前壁肌肉之间。在腹下部,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两层之间是浅血管、神经和在腹股沟区的腹股沟浅淋巴结。
2.浅筋膜浅层
浅筋膜浅层较厚,呈网状,含有数量不等的脂肪。在肥胖的个体,此层更厚。向下越过腹股沟韧带浅面,与股部的浅筋膜相延续。在男性,该层经阴茎上面和精索的外表面至阴囊,在此它改变了特性。这些部位,浅筋膜浅层很薄,脂肪组织极少,呈苍白、微红色。在阴囊,此层含有平滑肌纤维,称为肉膜肌。该层从阴囊向下延续为会阴浅筋膜。在女性,它从腹部耻骨弓上的皮肤到大阴唇和会阴。
3.浅筋膜深层(膜性层)
作为一个清晰的实体,浅筋膜深层较浅层更具膜性,且含有弹性纤维。其通过网状组织疏松地与腹外斜肌腱膜相连,但在中线上,它紧密地连于腹白线和耻骨联合。在男性,它延伸至阴茎背部,组成阴茎浅韧带的一部分。向上,其与躯干其他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向下,其位于腹股沟韧带的浅面,在腹股沟皱褶线或股部的皮肤皱褶处,与上面的筋膜浅层和下面的阔筋膜相融合。
在男性,筋膜深层向下向内越过阴茎和精索到阴囊,与会阴浅筋膜的膜性层相连。在女性,则延续至大阴唇,并与会阴的筋膜相连。
在儿童,睾丸常可从阴囊外进入疏松网状组织间隙中,该间隙位于腹外斜肌和腹股沟管浅面浅筋膜深层之间,有时被称为“腹股沟浅袋”。
4.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是位于腹横肌内面与腹膜外脂肪之间的结缔组织薄层,是腹膜和腹壁之间普通筋膜的组成部分之一。向后,其与胸腰筋膜的前层相延续,并向前形成一个连续的筋膜层。向下,其与髂筋膜、盆筋膜相延续。向上,与膈下表面的筋膜相融合。在腹横肌和髂肌的起点间它附着于髂嵴的全长,在髂前上棘和股血管之间它附着于腹股沟韧带的后缘。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薄而致密,由腹横肌腱膜加强。在股血管的内侧,腹横筋膜较薄,在联合腱的后部与耻骨融合。其在股血管的前面下降构成了股鞘的前部,在此弓状纤维横向伸展,腹横筋膜得到加固。一些纤维向外延伸至髂前上棘,一些纤维向内走在腹直肌后面,而另外一些纤维则在联合腱的后方下降至耻骨。这些弓状纤维构成股深弓。股深弓弯曲的纤维加厚了腹股沟深环的下内侧。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在腹股沟深环处穿腹横筋膜。由于腹横筋膜是随着这些结构延伸为精索内筋膜,经皮肤的切口是看不到腹环开口的,但一旦剥离腹膜,则可从腹腔内看到。精索内筋膜包绕着睾丸,并与睾丸鞘膜壁层内的疏松组织相融合。这些筋膜中有时含有平滑肌纤维。
5.腹膜外结缔组织
腹膜外结缔组织是位于腹膜和腹腔盆腔筋膜之间的一层蜂窝组织层。腹膜外结缔组织的数量变化很多,特别是在腹后壁相当丰富。尤其是在肾的周围,其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在前外侧壁此层组织贫乏,在儿童和正常成年人较薄,但在肥胖者常较厚,特别是男性肥胖者。在耻骨弓上方、髂嵴上方和骨盆中,此层组织缺乏。腹膜外组织与腹壁肌的肌外膜相延续。
(六)肌肉
1.腹前外侧肌
腹直肌、锥状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构成了腹部的前外侧肌群。其协同作用,执行一定范围的功能,包括一些一个或多个体腔正压的形成。虽然许多动作在没有“被动协助”下也能完成,但有些动作,如呼气、排便和排尿还需要腹内正压的辅助。分娩、咳嗽和呕吐也一直需要这样的正压。在静息状态下,肌肉提供对腹内脏器的支持,维持腹部的正常形态,人身心的正常状态也得到发展。缺乏肌肉支持的后果可在“杏梅腹综合征”看到,这种患者会出现这些肌肉一致缺乏。
这些肌肉的主动收缩在腹内压升高时,对维持腹壁的正常形态起到重要的作用。腹腔压缩来提高腹内压,主要是靠膈肌的收缩。骨性骨盆和下位胸廓为部分腹壁提供了几乎不可压缩的结构。然而,由于大部分腹壁是肌性的,腹前外侧肌必须同步收缩,以防止脏器的移位和腹内压力的丢失。当腹内正性压力产生时,腹壁更多地表现为保持腹壁的位置并使之固定,而不是直接产生压力。斜肌从腱膜的前缘到腹直肌鞘,提供了主要的张力,虽然腹横肌和腹直肌也有作用。
外侧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这些功能上,如牵张腹直肌鞘和腹白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腹外侧肌在正常的坐位或直立时,对躯干的运动作用不大,躯干的运动主要靠椎旁和脊柱的肌肉。但在躯干抵抗阻力移动或个体平卧时,则需要腹前外侧肌的参与。腹直肌在这些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引起躯干的前屈。如果固定骨盆,则胸和肩带可屈曲。胸廓固定,腹直肌的收缩可使骨盆上提和倾斜,使之接近水平面。一侧斜肌的收缩,可使躯干抵抗重力而侧屈和旋转。
2.腹直肌
腹直肌是一长条状肌,占腹前壁全长。其在上腹部最宽,位于中线的两侧。左、右腹直肌被腹白线在中线分开。
腹直肌的肌纤维被3条纤维性横带相隔,称为腱划。一条常位于脐平面,另一条对应剑突的游离末端,第三条则位于上述两者之间。这些腱划多以Z字形横行或斜行越过腹直肌。其很少占全肌厚度,往往仅达其一半。其与腹直肌鞘前壁紧密结合。有时在脐下可见1~2条不完整的腱划。腱划可在发育过程中继发形成,或认为腱划是随腹直肌发生而出现的肌间隔。
腹直肌的内侧缘紧靠腹白线,外侧缘在腹前壁表面呈一弓状的沟,称为半月线(linea semilunaris)。它从第9肋软骨尖到耻骨结节。在肌肉发达的个体,即使腹直肌没有强烈收缩,也可看见半月线;但在许多正常和肥胖的个体,此线就很模糊。
附着:腹直肌以两个腱起始,外侧腱较大,起于耻骨嵴,也可伸展自耻骨结节下方到耻骨梳;内侧腱与对侧的腱交错重叠,并与覆盖在耻骨联合前方的韧带纤维融合。其他纤维可起于腹白线下部。向上腹直肌借3条大小不等的肌束止于第5、第6、第7肋软骨。最外侧的纤维常止于第5肋前端。这一束有时缺如,有时也可达第4和第3肋。最内侧的纤维偶尔附于肋剑突韧带及剑突的边缘。在男性,腹直肌的耻骨附着点可越过耻骨联合表面的前方,与股薄肌和阔筋膜的附着点相延续,并到达耻骨。
血液供应:腹直肌主要由腹壁上和腹壁下动脉供应。腹壁下动脉的管径较腹壁上动脉更粗。从下3位肋间后动脉发出的小的终末支、肋下动脉、腰后动脉和旋髂深动脉可发分支分布于腹直肌,特别是在其外侧缘和低位的附着点。这些分支与腹壁上动脉的外侧支形成小的吻合。由于腹壁上血管提供大量血管供应,又因为该肌肌腹在腹直肌鞘内可与周围组织分离,腹直肌可提供大量带蒂的或游离的皮瓣。腹直肌的上半部分可用来乳腺重建或前胸损失组织的加强。腹直肌的下半部分可用到股部并可卷曲下部附着点,经过骨盆送入会阴,用于固有骨盆和会阴切除术后的重建。
神经支配:腹直肌肋间、肋下神经由下6或7位胸神经腹侧支的终末支支配。
作用:腹直肌可使躯干屈曲,也可参与紧张时腹壁形态的维持。
3.腹直肌鞘
两侧的腹直肌由一层纤维鞘包裹。腹直肌鞘的前层延伸于腹直肌的全长,并与肌肉附着点的骨膜相融合。腹直肌鞘后层的上2/3是完整的,在下1/3近位于脐和耻骨的中间处鞘的后层缺如。在大多数个体,这是一条确定的线,虽然在另一些人中此过渡并不总是明确的。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称为弓状线(arcuate line)。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由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结缔组织包裹。腹直肌鞘由来自所有3块腹外侧肌的纤维交叉构成。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它们的内侧缘,每块肌肉都形成了2层腱膜。所有3块肌肉的前层纤维斜向上行,而后层则斜向下行,与前层呈直角交叉。
腹直肌鞘的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的前、后层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并融合在一起。腹直肌鞘的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的前、后层构成。由于这样的安排,无论是腹直肌鞘的前层还是后层都由3层纤维组成,中间层则呈直角与另外两层相交。在中线,鞘的前、后两层相当接近。每层纤维交叉到鞘的对侧,与对侧肌肉的腱膜形成一层连续的腱膜。纤维也可前后交叉,即从前鞘交叉到后鞘。此交叉形成一条致密的纤维线,称为腹白线。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被认为是成对的、有两个肌腹、有一个以腹白线形式为中心腱的一组肌肉群。在外科手术中,因这些交叉的纤维斜行呈直角交叉,可能被用来辨别中线。在弓状线水平以下,组成腹直肌鞘后层的纤维迅速停止走在腹直肌的后方,且所有的纤维层逐渐变成腹直肌鞘的前层。
4.腹白线
腹白线是从剑突到耻骨联合和耻骨嵴的腱性缝。位于两侧腹直肌之间,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纤维交叉形成。消瘦而肌肉发达的人仅在腹前壁见有一条浅沟。纤维瘢痕——脐,位于腹白线中点的稍下方,其表面覆盖着与其粘着的皮区。在脐的下方,白线逐渐变窄,两侧腹直肌逐渐靠拢。脐的上方,两侧腹直肌离开中线,白线相对较宽。白线下端有两个止点:浅部纤维止于耻骨联合,深部纤维则形成一个三角形纤维层,在腹直肌的后方止于两侧耻骨嵴的后表面。腹白线向后的止点被称为“白线支座”。仅有很少的小血管穿过腹壁,进入腹白线。
在胎儿,一直到胚胎发育的第3个月,脐部有脐血管、脐尿管、卵黄囊通过,在出生几天后,卵黄囊闭锁,而血管和脐尿管的遗迹仍连于其深面。胎儿时期遗留下来的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闭锁的脐动脉形成脐内侧韧带,包裹在同名的腹膜皱襞内。部分闭锁的脐尿管遗迹以脐正中韧带的形式存在。
5.腹直肌的分离
通常在肥胖症和慢性肌肉劳损的患者,上位腹白线变得薄而宽。这种病变会使两层腱膜纤维的排列变得混乱,腹前外侧肌的收缩不能从中线传递到白线,而增加的腹内压使腹内脏器在薄弱的组织下方突出,即一个宽的中线上隆起。腹直肌被很大程度上分离或展开。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疝,因为在那个区域腹壁的所有层都是完整的。
6.脐疝
脐疝有3种不同的类型。
(1)先天性脐疝:
从出生就发生的缺损,是由脐腔内的肠袢回缩后脐没有闭锁而引起。较少见的是肠袢没有回缩而遗留下来,部分位于腹腔外。
(2)婴幼儿脐疝:
是由脐部瘢痕组织的牵拉造成,一般与腹内压增加有关。
(3)后天性脐疝或脐旁疝:
实际上是穿过腹白线、小而薄弱区域形成的疝,在脐部瘢痕的上面或下面。
7.锥状肌
附着:锥状肌位于腹直肌鞘内,是腹直肌下部前面的三角形肌。以腱性纤维起于耻骨前面及耻骨联合前面的韧带性纤维上。该肌向上则变小,以点状末端止于白线的内侧,常在脐和耻骨联合的中点,但有时更高。该肌大小变化较多,可一侧较另一侧大,一侧或两侧缺如,甚至是两块肌肉。
血液供应:锥状肌由腹壁下动脉的分支供应,也有一些旋髂深动脉的分支。一条小动脉经常穿过中线,走在肌腹的后方,与对侧血管相吻合。在耻骨联合上方,向下远到腹直肌鞘下部所做的外科切口,可能会引起比较麻烦的出血。
神经支配:锥状肌由肋下神经(即第12胸神经的腹侧支)终末支支配。
作用:锥状肌可绷紧腹白线,但生理上的意义难以确定。
8.腹外斜肌
起止点:腹外斜肌是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中最大和最表浅的一块。它弯曲走行在腹外侧部和前部,附着于下8位肋的外面和下缘。起点很快变为肌性的,与前锯肌、背阔肌的下位起点沿一条向下向后的斜线犬牙交错。上部肌束的起点与相应的肋软骨靠近,中部肌束的起点与其肋软骨有一定的距离,而最下部肌束则起于第12肋软骨尖。腹外斜肌的肌纤维向下方的止点走行时逐渐偏离。起于下2位肋的肌纤维几乎垂直下降,止于髂嵴前半或更多地止于髂嵴前部的外唇。中间和上部的纤维向下向前,沿第9肋软骨到脐稍下平面的垂直线,止于腱膜的前面。肌纤维很少下降而低于髂前上棘和脐的连线。肌肉的后缘是游离的。
腹外斜肌腱膜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其游离缘形成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深部的纤维最初并不与腹股沟韧带的长轴平行,它们以10°~20°角斜行至腹股沟韧带。一旦到达腹股沟韧带,纤维转向内侧,多数沿腹股沟韧带走行至耻骨结节。腱膜更深部的纤维向后内侧伸展,止于耻骨梳。
腹外斜肌在上位肋和下位肋的附着点可以缺如,指状突起样的肌齿甚至整个肌肉也可是双倍的。肌肉的上附着点有时与胸大肌或前锯肌相延续。
血液供应:腹外斜肌由下位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的分支、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腰后动脉支配。
神经支配:腹外斜肌由下5位肋间神经的终末支和从下6位胸神经的腹侧支分出的肋下神经支配。
作用:腹外斜肌可维持腹部形态,增加腹内压和抵抗重力躯干进行侧屈。
9.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由卷曲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构成的一条粗壮的腱索,从髂前上棘延伸至耻骨结节。其沟状的腹部表面构成了腹股沟管的底。该韧带不是直的,在下缘和前缘凸出。其下缘与阔筋膜延续,外侧半圆形,较内侧半倾斜。内侧半在行至耻骨止点时逐渐变宽、变水平,并支持精索。在内侧端,一些纤维不止于耻骨结节,而是向两个方向伸展。部分纤维向后向外伸展到耻骨梳,构成腔隙韧带复合体(lacunar ligament complex)。另外,一些纤维向上内在腹股沟浅环和腹外斜肌的后方加入腹直肌鞘和白线。这些纤维构成了腹股沟韧带的反转部。左、右两侧韧带的纤维在腹白线处交错,类似于腹肌腱膜的交叉。
10.腹内斜肌
附着:大部分位于腹外斜肌深面,比腹外斜肌更薄、更小。它的纤维起于腹股沟韧带沟状上缘的外2/3,在此形成髂筋膜到腹股沟韧带的共同起点。向外,腹内斜肌也起于髂嵴前半部中间线的前2/3;向后,一些纤维附着于胸腰筋膜。起自髂部附着点后端的纤维向上外止于下3位或4位肋下缘和肋软骨。在此处与肋间内肌相延续。最上部纤维形成一个短的、游离的上缘。附于髂前上棘的纤维是分散的,终止于前面从下而上逐渐变宽的腱膜。腱膜的最上部止于第7、8、9肋的软骨。起于腹股沟韧带的纤维弓行向下,在内侧,男性中跨过精索,而女性中跨过子宫圆韧带。腹内斜肌逐渐变为腱性的,与腹横肌腱膜相对应的部位融合,止于髂嵴和耻骨梳的内侧份,形成联合腱(conjoint tendon)。
血液供应:腹内斜肌由下位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的分支、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腰后动脉供应。
神经支配:腹内斜肌由下5位肋间神经的终末支、下6位胸神经腹侧支分出的肋下神经以及从第1腰神经腹侧支来的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的小分支。
作用:腹内斜肌可维持腹部形态,增加腹内压和使躯干抵抗重力侧屈。
11.提睾肌
附着:提睾肌由沿精索分布的疏松的肌束构成。其厚度变化较大,而在年轻男性则较厚。它围绕精索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封套,称为提睾肌筋膜(cremas-teric fascia),延伸并围绕睾丸,但位于精索外筋膜之间。提睾肌的起点主要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内侧缘上升。一个单独的腱性起点也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向远处延伸至髂前上棘。内侧份纤维起于耻骨结节和耻骨嵴的外侧。纤维沿精索外侧面的上方通过腹股沟的浅环。最短的上部纤维在精索前面转向内侧,与内侧部相接。较长的外侧纤维与精索上方的筋膜和鞘突上方的筋膜相融合。在女性,少量纤维沿子宫圆韧带下降,相当于男性提睾肌的外侧部纤维。肌的内侧份发育程度不一,甚至缺如。提睾肌起于耻骨结节、耻骨嵴外侧份、联合腱和腹横肌下缘。其纤维束围绕在精索的后内侧,并与外侧部纤维交错连接。整个提睾肌被认为是经腹股沟中点下降至鞘突,然后返回止于耻骨结节的一个连续的环。
血液供应:提睾肌由提睾肌动脉供应,提睾肌动脉是腹壁下动脉的分支。
神经分布:提睾肌由来自第1和第2腰神经的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支配。
作用:提睾肌牵拉睾丸向上向腹股沟浅环靠近。虽然该肌为横纹肌,但常不受意识控制。刺激股内侧皮肤,可引起提睾肌反射性收缩。这种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eflex)在儿童更明显。这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且提睾肌可能在睾丸温度调节中起有一定的作用。
12.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附着:腹横肌是腹外侧肌中最内层的肌肉。其起于腹股沟韧带的外1/3及相关的髂筋膜,髂嵴腹侧前2/3的内侧唇,髂嵴和第12肋之间的胸腰筋膜和下6位肋软骨面的内侧。肋面的附着点与膈肌的起点相交错。该肌以前面的腱膜结束。其下部纤维和腹内斜肌腱膜一起弓行向下内,止于髂嵴和耻骨梳,构成联合腱。一束腱纤维,有些是肌性的,可从腹横肌的下缘连于腹股沟韧带,称为凹间韧带(interfoveolar ligament)。其余部分腱膜向内侧走行,纤维交错融合于腹白线。腹横肌肋上部和髂前部的纤维较短,肋下部和髂后部的纤维较长,而胸腰部的纤维最长。剑突附近,腹横肌腱膜距离腹白线2~3cm,因此其肌性部分从腹直肌的后方延伸到腹直肌鞘的后层。腹直肌的内侧缘,即腱膜开始的地方,起初弓行向下外方,在脐平面离腹直肌鞘的外侧缘最远,然后它再弓行向下内,到达腹股沟浅环上脚的中部。
偶尔腹直肌下部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性部分可缺如,由筋膜填充,有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可融合,很少也会出现腹直肌缺如。
血液供应:腹横肌由下位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腰后动脉供应。
神经支配:腹横肌由下5位肋间神经的终末支、肋下神经和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其来自下6位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
作用:腹横肌主要维持腹部形态和增加腹内压。
13.联合腱
联合腱由腹内斜肌下部纤维和腹横肌腱膜的下部构成,止于髂嵴和耻骨梳。从腹股沟浅环后方下降,对腹股沟管后壁的内侧份起到加强作用。止于耻骨梳的纤维经常缺如,向内,联合腱的上部纤维与腹直肌鞘的前壁融合;向外,部分纤维可与凹间韧带融合。
14.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腹前壁组织中固有的裂孔,由腹股沟区腹壁几层结构构成。其大小和构成因年龄变化很大,虽然它在男性和女性都存在,但在男性发育得较好。该管是一条斜的深沟,有深环和浅环开口。在男性可容纳精索,在女性可容纳子宫圆韧带,两性均可容纳髂腹股沟神经。
15.腹股沟浅环
腹股沟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一个裂孔,恰位于耻骨嵴的上外方。该环近似三角形,顶点在腱膜深部纤维连线上。虽然大小不一,但其一般向外不超过腹股沟韧带内侧1/3的下方。浅环的底是髂骨嵴,边是腱膜裂孔的脚。外侧脚较强韧,由止于耻骨结节的腹股沟韧带纤维加强。内侧脚较薄,其纤维止于耻骨联合的前方,与对侧脚交叉重叠。在包被腹外斜肌的筋膜外层中,有一些纤维弓行向上,位于腹股沟浅环尖的上方。在男性,外侧脚弓行形成一个凹槽,容纳精索。纤维从腹外斜肌腱膜及其表面筋膜和浅环的脚继续向下,在精索和睾丸周围形成一个纤细的管状纤维组织突起。其构成精索最外层的被膜,即精索外筋膜(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因为这部分筋膜与腱膜的延续中断,所以形成一个明显的裂孔,即腹股沟浅环。在女性,此环较小。
16.腹股沟深环
腹股沟深环位于腹横筋膜内,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中点腹股沟韧带上方约1.25cm处。其呈卵圆形,有一个几乎垂直的长轴。个体之间它的大小不一,但在男性总比女性大。其与腹横肌弓状下缘上方相邻,内侧为腹壁下血管和凹间韧带。当腹内压增高时,腹内斜肌可牵拉筋膜环,构成瓣膜样的安全装置。
17.边界
腹股沟管是一条潜在的腔隙,位于腹前壁下部组织组成的许多层结构之间。其是斜的,向下内倾斜,在腹股沟韧带的稍上方与之平行。腹股沟管从深环延伸到腹股沟浅环,长度与个体的年龄有关,但成年人长4cm左右。前壁有皮肤、浅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在其外1/3处,恰在腹内斜肌从腹股沟韧带起点的上方由腹内斜肌肌性部加强。管的后壁有腹股沟韧带的反转部、联合腱和腹横筋膜,腹横筋膜将其与腹膜外结缔组织和腹膜分开。上壁是构成联合腱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纤维。管的下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的结合部,其内侧端为腔隙韧带(lacunar ligament)。
新生儿的深环和浅环几乎重叠,腹股沟管极短。这就在腹壁造成一个近乎卵圆形的缺损。青春期时腹前壁肌生长迅速,引起浅环和深环分开,腹股沟管变长。该缺损逐渐变得更加倾斜,在成年期则分开管的前壁和后壁,形成一个“活瓣”样效应。从腹后壁传递来的腹内压增加,腹壁表面最厚的部分支持深环。在浅环和腹前壁的内侧端,此处较薄弱,管的后壁由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的反转部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纤维组成联合腱,时常在站立时发挥作用。这种活动度偶尔在腹内压增加时也增加。
18.毗邻关系
腹壁下血管与腹股沟管内侧端在后方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位于腹横筋膜上,斜行向上,在联合腱的后方进入腹直肌鞘的后份。
腹股沟三角位于管的后壁。下方是腹股沟韧带的内侧份,内侧是腹直肌外侧缘的下份,外侧是腹壁下动脉。位于腹股沟陷凹的上方,有一部分位于膀胱陷凹的上方。
19.陷窝韧带
陷窝韧带是一个厚的三角形组织束,主要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后方。从三角形的底到尖大约2cm,在男性稍大些。它由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纤维和股部阔筋膜的纤维组成,阔筋膜从下部加入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腹股沟部的纤维走在耻骨梳内侧缘的后外方,并与耻骨筋膜延续。其组成一个近似水平的三角形薄层且内侧缘卷曲。这个边构成股环的外侧缘。三角形的尖附着于耻骨结节。一个强大的纤维束,即Astley Cooper的耻骨梳韧带,从耻骨的附着点沿耻骨梳向外侧延伸。阔筋膜的纤维加入腹股沟韧带的下缘或后缘,与腹横筋膜的纤维相联合,当其加入耻骨梳厚骨膜时,与耻骨筋膜融合。部分陷窝韧带构成股管和股鞘的内侧缘的下延伸部。
20.腹后壁和腹膜后腔
腹后壁由筋膜、肌肉及其血管和脊神经构成。表面覆盖的皮肤与背部相延续。它不太容易下定义,最好被描述为位于两条背中线之间、膈肌下附着点下缘和盆腔上方的那部分腹壁。其向外与前外侧腹壁相延续,向上延续为膈肌附着点后面胸的后壁,向下则是盆腔的结构。脊柱组成它的部分结构,背部的肌肉和筋膜与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后外侧。
主要的血管和淋巴管道,除了腹部的周围自主神经系统以外,骨盆和下肢位于腹后壁。这些结构与几个内脏器官,包括肾、肾上腺、胰腺、输尿管、和部分消化管一起,位于后侧壁腹膜的下方。这些组织和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筋膜一起被称为后腹膜腔。
有人建议根据其与肾和输尿管周围筋膜层的关系,将后腹膜腔分成几个间隙。使用这种描述方法,肾周筋膜层围起一肾周围间隙,内含肾、肾上腺、输尿管上段和供应它们的神经、血管。肾周筋膜的前层穿过正中线在后腹膜腔中主要的神经、血管前面延伸,且右侧和左侧的肾周间隙是相通的,虽然这个通道是受限的,且容纳许多正中线上后腹膜腔的神经、血管结构。在肾周筋膜后层的后方是后肾周间隙,而肾周筋膜前层的前面是前肾周间隙,内容几个后腹膜腔的部分消化管,包括十二指肠和胰腺。前肾周间隙穿过正中线向前后延伸,向后受限于肾周筋膜的前交通层,向前则到达壁腹膜。这种描述帮助我们解释了为何中等量的液体、血液或脓液会在后腹膜腔聚积并在此间隙中潴留,这是由病理过程引起的,如肿瘤侵入,局部发生扩散时筋膜平面仅提供一层薄弱的屏障。
胰腺被认为是位于后腹膜腔,虽然在胚胎学上其是从消化管衍生而来,但也不能轻易地将它们与后腹膜腔中其他结构分开。其他结构如降结肠,也被认为是后腹膜腔的,但其通过一层明确的筋膜平面与其他后腹膜结构保持分隔,此筋膜平面与发育过程中肠系膜融合平面相对应。通过此平面定位腹膜后器官,在腹膜后器官的外科手术和一些病理过程中,可引起极少的出血或不出血,如胰腺,鉴于其活动性,很难定位且富含血管,因此这种方法是适当的。
21.皮肤和软组织
背部腹后壁区域的皮肤与躯干其他部位的是相似的。它的血管来自腰动静脉的肌皮支,接受腰神经和下位胸神经背侧支的支配。
腹后壁和后腹膜腔的软组织由几层不同的筋膜层构成,这些筋膜层将这些软组织分为解剖学上不同的间隔层。
22.胸腰筋膜
在腰部,胸腰筋膜有3层,后层附着于腰椎和骶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中间层附于腰椎横突尖内侧和横突间韧带,向下附于髂骶,向上附于第12肋下缘及腰肋韧带。前层覆盖于腰方肌表面,内侧在腰大肌外侧份后方附于腰椎横突前面;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邻近的部分髂嵴;向上附于第12肋尖和下缘,延伸至第1腰椎的横突,形成膈的外侧弓状韧带;胸腰筋膜的后层和中间层则在竖脊肌的外侧缘愈合,在腰方肌外侧缘再与前层汇合,形成了腹横肌的腱性起点。
23.其他筋膜层
(1)腰大肌:
腰大肌被包在它前面上方的筋膜层之间。筋膜的内侧缘从腰大肌的起点延伸到腰椎横突、腰椎体和腱弓。向上筋膜形成弓状韧带内侧的一部分。向外腰筋膜在腰方肌上部与其表面的筋膜融合,向下与髂筋膜延续。它把腰大肌的前群从位于后腹膜的结构中分隔开。筋膜向下可延伸到股部。来自脊柱旁组织或后腹膜组织中的炎性物质穿透该筋膜并被其局限,沿腰大肌的全长下降,在腹股沟区出现,因此处筋膜最薄。
(2)髂筋膜:
髂筋膜是腰筋膜的延续,与其不易分开,在后腹膜腔的上部与腰方肌上方的胸腰筋膜前层汇合。向下它牢牢附于髂嵴的内侧面;向内在骨盆缘附于髂骨的骨膜。在腹部它也止于髂耻隆起。
(3)肾周筋膜:
肾周筋膜是一多层筋膜层,围绕在肾、肾上腺、输尿管上端及相关的脂肪组织周围,所有这些结构都位于肾周间隙中。虽然肾周筋膜在描述上有前、后层,但在外侧两侧互相延续融合。肾筋膜的后层附于腰大肌表面的筋膜、髂筋膜和胸腰筋膜的前层。在肥胖者,层与层之间有一些疏松脂肪组织,但很少是厚的。肾筋膜的前份将肾和肾周间隙与肾周间隙前表面及相关的内脏分开(在右侧是十二指肠、升结肠和右结肠系膜,在左侧是十二指肠、降结肠和左结肠系膜)。肾周筋膜向下方延伸包被输尿管,走向骨盆缘并逐渐变薄,在此处它与后腹膜的疏松结缔组织不再能够辨别。
(4)侧椎筋膜:
侧椎筋膜由肾周筋膜的外侧份组成,向前外侧延伸,与腹横肌表面筋膜融合。它将肾前间隙和肾后间隙各自分开,但再后腹膜腔的下部它最薄。
(5)后腹膜外结缔组织:
后腹膜腔通常在筋膜层间容纳疏松结缔组织。在肾筋膜周围特别明显,向前连于髂腰筋膜。所有的个体除了特别瘦的外,在这些地方有一些脂肪组织,而在肥胖的人可相当厚。后腹膜动脉和静脉位于后腹膜外结缔组织中,但腰丛的分支位于它的深面,在髂腰筋膜下方。
24.骨骼
腹后壁由脊柱的骨性结构和骨性盆腔支撑,这些支撑结构除互联的韧带外,还包括下2位肋骨、第12胸椎和5个腰椎、骶骨和髂骨。
25.肌肉
腹后壁大多数肌肉是下肢或脊柱功能上的一部分,它提供了腹膜后神经、血管结构走行的对侧表面,被支撑并以筋膜层从大多数腹膜后结构中分开。
(1)腰方肌:
腰方肌是一不规则的四方形肌肉,它的下方附着点比上方附着点宽。
附着:腰方肌的下方以腱性纤维连于髂腰韧带,距离髂嵴约5cm。上方连于第12肋下缘的内侧半,并通过4个小肌腱连于上4位腰椎的横突尖,有时也附于第12胸椎的横突或胸椎体。偶尔在腰方肌第一层的前面发现第二层肌肉,这重复的第二层附于下3位或4位腰椎横突的上缘,到达第12肋前表面的下缘和下份。
关系:腰方肌的前面是结肠(右侧是升结肠,左侧是降结肠)、肾、腰大肌、腰小肌和膈。腰方肌前面的筋膜上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神经呈束状向下行走,经过该肌筋膜与腹横筋膜内侧延续处。
血液供应:腰方肌由腰动脉的分支,即腰动脉肌支、髂腰动脉腰支和肋下动脉的分支供应。
神经支配:腰方肌由第12对胸神经和上3位或4位腰神经的前支支配。
作用:腰方肌可起到固定第12肋,协助稳定膈的下附着点,作用类似于吸气肌,起到帮助吸气的作用。研究显示,这种作用对于讲话和唱歌时所需要的适当的呼气调节,控制膈肌放松提供了固定基础。当骨盆固定时,腰方肌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当两侧肌肉同时收缩时,可伸腰部脊柱。
(2)腰大肌:
腰大肌在腹壁上有几个附着点。向后腰大肌附于腰椎横突的前表面和下缘。腰大肌从这些附着点发出,即称为后块。该肌也有前块。该肌在起点上有两种不同的组合,第1种是以5个肌齿分别起于相邻的椎骨体和椎间盘(从第12胸椎和胸腰盘到腰骶盘和第1骶椎段);第2种是在肌齿间以成组的腱弓向下延伸,穿过5个腰椎体的狭窄部。上4位腰椎间孔与这些肌的附着点有重要的关系。椎间孔位于横突(后附着点)的前方,椎体、椎间盘和腱弓的后方(前附着点)。因此,腰丛的神经根在这两层块中直接进入该肌,在肌内形成神经丛,其分支从腰大肌的表面和边缘穿出。
(3)腰小肌:
腰小肌常缺如,但存在时,位于腰大肌前面。其起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移行为一个长的扁腱止于耻骨梳、髂耻隆起和外侧的髂筋膜。
(4)竖脊肌:
竖脊肌它本身并不组成腹后壁的一部分,但与腹后壁的筋膜层密切相关。
(5)髂肌:
髂肌为一个三角形扁肌,起于髂窝凹面上2/3,髂嵴的内侧唇、骶髂前韧带和髂腰韧带,以及骶骨外侧份的上面。向前远达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并接受少量来自髋关节囊上份的纤维。其大部分纤维集中汇入强大的腰大肌腱的外侧。其是由髂骨形成的小骨盆后壁的分界线。
三、腹部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一)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在中线第12胸椎下缘及胸腰椎间盘起于膈肌上的主动脉裂孔,下降走在腰椎的前方,中止于第4腰椎下缘,在正中线的稍偏左侧,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因腹主动脉发出的分支较大,所以腹主动脉的口径向下迅速变细。然而,腹主动脉的管径在任何高度随着年龄而增大。在尸体上测量,腹主动脉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为9~14mm和8~12mm,性别间差异不大。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角度变化较大,特别是在年长者。研究表明,主动脉的大小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中可能起有作用。动脉瘤可能是由传递的压力波反流而引起,常发生在血管的结合部。在主动脉的分支处,压力振荡和紊流,被认为是髂总动脉腔的直径不同而引起,因此提出反流的压力波可能会损伤远侧腹主动脉的内膜。髂动脉管径相对大小所起的作用目前仍不确定。
1.毗邻
上部腹主动脉的前方有腹腔干及其分支、腹腔丛和网膜囊、肝左叶和小网膜。在腹腔干的下方,肠系膜上动脉离开腹主动脉,越过左肾静脉的前方。胰体及后面的脾静脉斜行向上向左跨过腹主动脉,借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分开。在胰腺的下方,睾丸(卵巢)动脉近侧部和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腹主动脉的最下部被壁腹膜后层覆盖,并被小肠系膜根部斜行穿过。
腹主动脉的后方是胸腰椎间盘、上4个腰椎、椎间盘和前纵韧带。腰动脉丛腹主动脉的背侧发出,走在腹主动脉的后方。第3和第4(有时是第2)左腰静脉也在腹主动脉的后方注入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的前缘重叠。
腹主动脉右侧毗邻:上方是乳糜池和胸导管、奇静脉和膈右脚。膈右脚与腹主动脉重叠并将动脉与下腔静脉和右腹腔神经节分开。在第2腰椎以下,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的左缘相邻。这种相邻关系有时会引起主动脉-腔静脉瘘的形成,特别是主动脉瘤术后或主动脉损伤后。
腹主动脉左侧毗邻:上方是左侧膈脚和左腹腔神经节。在第2腰椎水平是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交感干、十二指肠降部和肠系膜下血管。
2.分支
腹主动脉的分支有腹侧支、外侧支、背侧支。腹侧支和外侧支分布到脏器,背侧支分布到体壁、脊柱、椎管和椎管内容物。腹主动脉的终末支是左、右髂总动脉。
(1)腹侧分支:
1)腹腔干:
是腹主动脉腹侧的第1条分支,它位于主动脉裂孔和T12/L1椎体水平的稍下方,长1.5~2cm,几乎水平地走向前方,在胰腺和脾静脉的上方稍右侧分支。它发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腹腔干还发出一侧或两侧的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从腹腔干发出,是其普遍的起点。一个或更多的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从腹腔干发出。腹腔干的前方是网膜囊。腹腔丛围绕着腹腔干并沿腹腔干的分支延伸。右侧是右侧腹腔神经节、膈右脚和肝的尾状叶。左侧是左腹腔神经节、膈右脚和胃贲门。膈右脚可压迫腹腔干的起始部引起狭窄。胰头和脾静脉位于腹腔干的下方。
2)肠系膜上动脉:
在腹腔干下方约1cm、L1~2椎间盘水平处从腹主动脉发出。它位于脾静脉和胰体的后方,借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分开。肠系膜上动脉向下前行经胰钩突和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方。
3)肠系膜下动脉:
管径通常较肠系膜上动脉小。在第3腰椎水平,腹主动脉分叉上方3cm或4cm,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后方腹主动脉起于主动脉的前面或左前外侧。
(2)外侧分支:
1)肾上腺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的外侧,与肠系膜上动脉同一水平。它稍向上,跨过膈肌的脚到达两侧肾上腺,在此与膈下动脉和肾动脉的肾上腺支吻合。右侧肾上腺中动脉经过下腔静脉的后方,邻近右腹腔神经节。左肾上腺中动脉靠近左腹腔神经节、脾动脉和胰腺的上缘。
2)肾动脉:
是两条较大的腹主动脉的分支,在肠系膜下动脉的下方从外侧发出。右侧肾动脉较长,较左侧的稍高。它经过下腔静脉、右肾静脉、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的后方。左肾动脉较低,行经左肾静脉、胰体和脾静脉的后方。
3)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
是两条细长的血管。在肾动脉的稍下方起于腹主动脉,在壁腹膜深面和腰大肌的表面行向下外侧。
(3)背侧分支:
1)膈下动脉:
常在腹腔干的上方从腹主动脉发出,有时可借一共同的干从主动脉发出或直接从腹腔干发出,或从肾动脉发出。其分支供应膈肌。每条动脉都靠近肾上腺的内侧上行,在外侧走在膈脚的前方。左膈下动脉行于食管的后方,在膈的食管裂孔的左侧前行;右膈下动脉走在下腔静脉的后方,然后沿下腔静脉裂孔的右侧走行。近膈中心腱的后缘,膈下动脉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弯曲向前,在中心腱的前方,与对侧的内侧支、肌膈动脉和心包膈动脉吻合。外侧支到达胸壁,与下位肋间后动脉和肌膈动脉吻合。右膈下动脉的外侧支供应下腔静脉壁,而左膈下动脉还发出升支到腹部食管的浆膜面。每侧膈下动脉发出2条或3条小的肾上腺动脉。肝和脾的被膜囊也接受膈下动脉的小分支。
2)腰动脉:
两侧腰动脉从肋间后动脉发出,常有4对,与腰椎相对应从腹主动脉的后外侧发出。偶尔从骶正中动脉发出第5对小的腰动脉,但常被髂腰动脉所代替。腰动脉在第1到第4腰椎体的后外侧走行,在交感干的后方,到达腰椎横突之间,在此进入腹后壁的肌肉。右腰动脉行于下腔动脉的后方。右第1、2腰动脉和左第l腰动脉分别位于相应膈脚的后方。两侧腰动脉都经过腰大肌腱弓的深面(腱弓横跨腰椎体的外侧凹面,形成腰大肌的附着点),走在腰大肌和腰丛的后方,然后横过腰方肌的表面。上3对腰动脉位于腰方肌的后方,第4对腰动脉常在腰方肌的前方。在腰方肌的外侧缘,该动脉穿过腹横肌腱膜的后方,向前走在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腰动脉互相吻合,并与下位肋间后动脉、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吻合。
(4)背侧支:
每侧腰动脉都发出背侧支,在相邻的横突之间向后走行,供应背部肌、关节和背部皮肤。背侧支也可发出脊髓支进入椎管供应椎管内结构和相邻的锥体,与其上、下动脉吻合并越过正中线。第1腰动脉的脊支供应脊髓末段,其余的脊支供应马尾、脊膜和椎管。腹主动脉切开或腹主动脉瘤造成所有或大部分背侧支的闭塞,可能会引起马尾的缺血,产生所谓的“马尾综合征”。然而这很少见,甚至在肾下主动脉移植术后也不易发生,这是因为有相邻好的脊髓动脉的侧支循环(脊髓动脉起自降胸主动脉)。腰动脉的分支及其背侧支供应邻近的肌肉、筋膜、骨、红骨髓、脊柱的韧带和关节。
(5)骶正中动脉:
是腹主动脉较小的分支,从腹主动脉后方,分叉的稍上方发出。它在中线上下降,走在第5和第6腰椎、骶椎和尾椎的前方,中止于尾椎体。在第5腰椎水平,它被髂总静脉越过,常发出较小的腰动脉,即腰最小动脉,和经过肛门尾骨韧带分布到直肠肛门的小分支。在第5腰椎的前方,骶正中动脉与髂腰动脉的腰支吻合。在骶骨的前方与骶外侧动脉吻合并发出分支进入骶前孔。
腹主动脉外科手术和修复术腹主动脉的开放性手术,可能会引起几个可能的并发症。在上腹部损伤大的淋巴干可能会导致乳糜样腹水。损伤肠系膜间丛和肠系膜下丛很少会引起自主功能的紊乱。
(二)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将膈以下所有结构的静脉血输送回右心房。下腔静脉的主要行径在腹部,但有一段位于胸部纤维性心包。其由两侧的髂总动脉在第5腰椎体的稍右方汇合而成。在脊柱的前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被包在肝后面的深沟内,或有时位于肝组织形成的条带状完整深沟内。下腔静脉在肝的中叶和右叶之间穿过膈的中心腱,并稍斜向前内方。经浆膜性心包后反折部进入纤维性心包,开口于右心房的后下部。下腔静脉的腹部段缺乏瓣膜。
1.下腔静脉腹部的毗邻
前方,下腔静脉的起始部与右髂总动脉相邻,肠系膜根部及其所含的血管神经、右睾丸或卵巢动脉斜行跨过下腔静脉,在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被腹后壁腹膜覆盖。它在胰头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上行,并借以上结构与前方的胆总管和门静脉相邻。在十二指肠上方,下腔静脉又被形成网膜孔后壁的腹后壁腹膜覆盖,并借此分隔小网膜右侧游离缘和它的内容物,向上与肝的前面相邻。
下腔静脉的后方有下3个腰椎椎体及它们之间的椎间盘、前纵韧带、右侧的腰大肌、右交感干和右侧第3、4腰动脉。在这些结构的上方,下腔静脉的后方还有右膈脚、右肾上腺的内侧、右侧腹腔神经节、右肾上腺中动脉和膈下动脉。
下腔静脉的右外侧有右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右肾内侧缘、肝右叶。在其左外侧有主动脉,向上有右膈脚和肝尾叶。
下腔静脉有许多变异,与其复杂的发生过程相关。有时在肾静脉水平以下,下腔静脉由2条近似对称的静脉所代替,这种情况常与两侧髂总静脉没有互相连接的异常情况并存,这一变异是因应在胚胎早期消失的左纵沟(常是心上静脉或心下静脉)被保存下来而形成的。当内脏完全转位时,下腔静脉位于主动脉的左侧。
2.属支
腹部的下腔静脉在它的行程中接受起始部的髂总静脉、腰静脉、右睾丸或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膈下静脉和肝静脉。
(1)腰静脉:
4对腰静脉通过其背侧属支收集腰肌和腰部皮肤的血液。这些属支与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腰起点部的属支相吻合。腰静脉腹部的属支收集后壁、外侧壁和前壁,包括壁腹膜的血液。在前方,腹部的属支与腹壁上、下静脉的分支吻合。这些吻合可在下腔静脉梗阻时,提供一条连续的静脉通途,引流从盆腔到下肢的血液入心脏。腹部的属支引流腹壁上静脉的血液,由此通过胸廓内静脉到达上腔静脉;在此背侧属支输送血液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系统,由此注入上腔静脉。在脊柱附近,腰静脉引流椎静脉丛的血液,并通过腰升静脉与椎静脉丛相通。腰升静脉是位于腰椎横突根部前方的纵行血管。第3和第4腰静脉在它的行径比较固定,从相应锥体的两侧向前,自后方汇入下腔静脉。左腰静脉经过腹主动脉的后方,因此行径较长。第1和第2腰静脉变异较多,可汇入下腔静脉、腰升静脉或腰奇静脉,常互相交通,第1腰静脉并不常直接汇入下腔静脉,而是向下汇入第2腰静脉。第1腰静脉可直接注入腰升静脉或经过第1腰椎体的前方注入腰奇静脉。第2腰静脉可在肾静脉水平或附注入下腔静脉,有时其注入第3腰静脉或可注入腰升静脉。
(2)腰升静脉:
腰升静脉连接髂总静脉、髂腰静脉和腰静脉。其位于腰大肌和腰椎横突根部之间。这条静脉的行径变异相当大,与腰奇静脉和第1腰静脉相邻。常汇入肋下静脉,在右侧延续为奇静脉,在左侧延续为半奇静脉。这些静脉向前越过第12胸椎体上方,穿过膈脚深部继续上行进入胸腔。在左侧,下腔静脉后方或左肾静脉的小静脉汇入腰升静脉,这些小静脉代表奇静脉管称为腰奇静脉。有时腰升静脉终于第l腰静脉,然后第1腰静脉伴随第1腰动脉沿第1腰椎体汇入腰奇静脉。在这种情况下,肋下静脉在右侧汇入奇静脉,左侧汇入半奇静脉。
(3)睾丸(卵巢)静脉:
只有左侧睾丸或卵巢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其在右前外侧以直角开口于下腔静脉,恰位于左肾静脉水平的下方。在其进入下腔静脉时通常有两条。
(4)肾静脉:
肾静脉是大管径的静脉,位于肾动脉的前方,几乎呈直角开口于下腔静脉。左侧肾静脉的长度是右侧肾静脉的3倍,分别为7.5cm和2.5cm。左肾静脉位于腹后壁脾静脉胰体的后方。在下腔静脉开口附近,其位于主动脉的前方,肠系膜上动脉正位于其上方。右肾静脉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方,有时位于胰头外侧的后方。
(5)肾上腺静脉:
右侧肾上腺静脉在第12胸椎水平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6)膈下静脉:
膈下静脉在膈的中心腱前表面走行。它们在第12胸椎水平周围汇入下腔静脉的后外侧汇入下腔静脉。左膈下静脉汇入的水平较右侧稍高,走在膈肌食管裂孔的上方。左膈下静脉可有两条,一条汇入左肾静脉,一条汇入肾上腺静脉。
3.下腔静脉梗阻的侧支循环
下腔静脉的梗阻常伴随血栓形成,这是由血液黏度过高引起的,或来自下肢的栓塞或盆腔的血栓。身体下部循环压力增加可导致下肢和背部水肿,但没有腹水。侧支循环可建立于大范围的最终汇入上腔静脉的属支间的吻合。腰静脉与腹壁上静脉的分支、旋髂静脉、胸外侧静脉和肋间后静脉相通。也与奇静脉、半奇静脉和腰奇静脉的属支相吻合。互相连接的椎静脉丛也可提供腔静脉间的有效侧支循环途径。
4.下腔静脉“滤膜”
从盆腔或下肢来的血块形成的继发性血栓,给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为防止对生命危险性很大的肺血栓形成所做的努力中,一个具有膜性滤孔的过滤器放入下腔静脉中,以阻止血块。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植入方法,在放射线的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和上腔静脉,放置在肾静脉起点下方的水平。由血块引起的滤膜的进行性阻塞,可引起特征性的腔静脉梗阻。遗留的滤膜的钩,损伤了腔静脉的内侧壁,很少会引起进行性主动脉-腔静脉瘘,以作为在此水平主动脉过于接近腔静脉的后果。
(三)淋巴引流
腹后壁肌肉、深部组织和壁层的淋巴回流可分为4个区域。上左和上右区域较小,汇入主动脉旁群淋巴结和同侧的腋淋巴结。下左和下右区域较大,汇入主动脉旁群和主动脉后群淋巴结,虽然有一些也汇入左和右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部脏器的淋巴回流,几乎都起自乳糜池和胸导管,但有些淋巴引流发生后,从肝裸区和腹膜后最上部的组织穿过膈肌,但与胸导管梗阻相比,可能临床症状不明显。腹膜后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周围,构成主动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主动脉后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统称为主动脉旁淋巴结,但在临床上它们之间很难区分,无论是在手术中还是在横断面图像上都很难区分。
1.乳糜池和腹部淋巴干
胸导管的腹部起始点位于第12胸椎体或胸-腰椎间盘水平,中线的右侧,接受由腹部4条主要淋巴干输送来的所有淋巴,其汇聚成一条延伸的管道,称为淋巴干腹部汇合处。其可以是一条简单的管状结构,或分成2支、3支或呈丛状。当其管径较胸导管粗时,其下端有时不规则地分为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且可被插入的淋巴结围绕。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该汇合处呈一个简单的梭形囊状膨大,就是通常所说的“乳糜池”。
腹部淋巴干汇合处从胸导管的起始处垂直向下延伸5~7cm,位于右侧第1和第2腰椎椎体及其椎间盘的前外侧,立即到达腹主动脉右侧。沿着它的全长在这一区域分布的结构有:上右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右侧群和肠系膜上淋巴结的主动脉前群、可能直接汇入不同淋巴干的淋巴分支。在此区的上方两条右腰动脉和右奇静脉的腰部位于乳糜池和脊柱之间。乳糜池的前方是右膈脚的内侧缘。乳糜池接收左、右腰干和肠干,虽然其几乎不直接引流入胸导管。
腰淋巴干由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形成。因此,腰干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和输送来自下肢、整个骨盆、会阴和脐以下腹壁、脐以上腹壁大部分深层组织、大部分盆腔脏器、睾丸或卵巢、肾和肾上腺等部位的淋巴。肠干接收腹腔淋巴结的输出管和经腹腔淋巴结,统称为主动脉淋巴结前群的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管。通过这些群,肠干直接或间接引流全腹部胃肠道的下至肛门的淋巴回流。
乳糜池和腹部淋巴干与腹主动脉的毗邻关系可能会在主动脉术后出现问题,特别是在腹腔干水平上方在主动脉周围进行的切除术。较大口径的淋巴干以及伴随着经淋巴干流动的淋巴液,这些都意味着在损伤后淋巴干不容易自我闭合,这导致了异常的反流性乳糜性(淋巴性)腹水。
胸导管离开乳糜池或腹部淋巴干汇合处的上端立即穿过膈肌的主动脉裂孔,位于主动脉的后外侧。
2.主动脉前群
主动脉前群位于主动脉前面分支(内脏动脉)起始处的周围,接收胃肠道及其附属结构(肝、脾和胰腺),即从腹部的食管向下至肛门的淋巴回流。发出淋巴管,引流上部的淋巴液,组成肠干进入腹部淋巴干的汇合处(乳糜池)。其可分为腹腔群、肠系膜上群和肠系膜下群,位于同名动脉的起始点附近。
3.腹腔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方,腹腔动脉起始点周围,是一群终端淋巴结,接收来自沿腹腔动脉分支排列的局部淋巴结(胃左淋巴结、肝淋巴结和胰脾淋巴结)的淋巴液。其也接收来自主动脉前群下部(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组)的淋巴液。腹腔淋巴结的输出管形成左、右肠干。
(1)胃淋巴结:
胃淋巴结群的数量很多,引流胃、十二指肠上部、食管腹段、大网膜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2)肝淋巴结:
肝淋巴结沿肝动脉和胆管分布于小网膜内,数量和位置各异,但以下几个位置几乎是恒定不变的,一是位于胆囊和胆总管连接处,称为胆囊淋巴结;二是位于胆总管上部旁边;三是位于网膜孔前缘。肝淋巴结引流肝的大部分、胆囊和胆管的淋巴,但也引流来自一部分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的淋巴。其回流至腹腔淋巴结,并由此至肠干。
(3)胰脾淋巴结:
胰脾淋巴结引流脾、胰腺和部分胃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汇入腹腔淋巴结。
4.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前方相应动脉起点的附近,是自十二指肠空肠曲至肛管上部之间消化管的终端前淋巴结。收集外周淋巴结群的输出管,包括肠系膜淋巴结、结肠淋巴结和直肠旁淋巴结的输出管,回流至腹腔淋巴结。
5.主动脉旁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两侧,腰大肌内侧缘、膈脚和交感干的前方。在右侧,一些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近右肾静脉的前外侧方。淋巴结很少位于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虽在此处两者密切相关。主动脉旁淋巴结引流来自主动脉外侧和背侧分支供应区的内脏和其他结构的淋巴。其上部淋巴结群接受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或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上部直接回流的淋巴。
主动脉旁淋巴结也接受腹后壁深层组织直接回流的淋巴。而骨盆、大多数盆腔脏器、会阴和腹前外侧壁的淋巴管先汇入髂内动脉及其分支供应区域内的大部分局部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包括髂总、髂外、髂内和旋髂淋巴结,腹壁下淋巴结和骶淋巴结。下肢的淋巴经髂淋巴群进入盆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群的输出管在主动脉的两侧各形成一个腰干,均终止于腹部淋巴干汇合处。少数输出管也可至主动脉前和主动脉后淋巴结,而另一些则跨过中线至对侧相对应的淋巴结,形成松散的淋巴管丛。
6.主动脉后淋巴结群
主动脉后淋巴结群是所有主动脉旁淋巴结中最小的。无特定的引流区域,尽管它们可能接受来自腹后壁脊柱旁淋巴的直接回流。其实际上可看作是主动脉旁群的外周淋巴结的一部分,并与周围的淋巴结群相互联系。
(四)神经支配
腹后壁包含腰丛的起点和数目众多的自主神经丛和神经节,位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附近。
腰神经腹侧支丛第1腰神经腹侧支到第5腰神经腹侧支逐渐增粗,并在起始段相互交织,借灰交通支与4个腰交感神经节联系。这些腹侧支长而细,与腰动脉伴行,围绕椎体一侧,位于腰大肌的后方。排列不规则:一个神经节可发出分支至两条腰神经,一条腰神经也可接受来自两个神经节的分支。分支长在神经节间离开交感干。第1、2腰神经腹侧支,有时还有第3腰神经腹侧支,还借白交通支分别与腰交感干相连。腰神经腹侧支在腰大肌的外侧下降,上3个腰神经腹侧支及第4腰神经腹侧支的大部分构成了腰丛;第4腰神经腹侧支小部分加入第5腰神经腹侧支,构成了腰骶干,参与骶丛的构成。第4腰神经常被称为分叉状神经,因其分别进入腰、骶两丛;但第3腰神经偶尔也是分叉状神经;或当第3、第4腰神经都是分叉状神经时,构成的腰丛称为前置型丛,更常见的是第5腰神经腹侧支是分叉状神经,构成的腰常称作后置型丛。这些变异影响着骶丛的构成。
1.腰丛
腰丛位于腰大肌后方、腰椎横突前方,由上3个腰神经腹侧支和骶4腰神经腹侧支的大部分纤维构成。第1腰神经腹侧支接受第12胸神经腹侧支的一个分支。腰大肌的椎旁部分包含前群和后群,分别起自不同的附着点。腰丛位于两群之间,因而位于与椎间孔形成的一条线上。虽然可能会有较小的变异,但大部分腰丛通常的排列如下所述。
第1腰神经腹侧支,当第12胸神经的腹侧支的一个分支加入后即分叉,其上部较大的部分在分成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其较小的下部纤维与第2腰神经腹侧支联合形成生殖股神经。第2腰神经剩余部分、第3腰神经腹侧支和第4腰神经腹侧支的一部分联合成丛,分为腹侧和背侧股。第2至第4腰神经腹侧分支构成了闭孔神经。第2至第4腰神经的大部背侧分支联合构成股神经,第2、第3腰神经腹侧支较小的分支互相联合构成股外侧皮神经。副闭孔神经若存在,则起自第3、第4腰神经腹侧分支。腰丛由供应腰大肌的腰血管分支支配。
区分腹侧支中的纤维成分来自腹侧还是背侧分支,像臂丛中一样,并不容易。在解剖学上,闭孔神经和胫神经(经坐骨神经)起于腹侧支的腹侧股,而股神经和腓神经(经由坐骨神经)起于背侧股。第12胸神经的外侧支和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臀部皮肤,但这些神经是典型的。第2腰神经分支很难解释,其不仅实际上形成股神经和闭孔神经,也有前终末支(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外侧皮支(股外侧皮支和生殖股神经股支)。第3至第5腰神经的前终末支和第1骶神经分支是隐匿的,但第2和第3骶神经分支的相应部位供应会阴等处的皮肤。
炎症过程可发生在腹后壁腰大肌前面的组织中,比如右侧盲肠后位的阑尾炎和左侧的憩室脓肿。这可能会引起腰丛一个或两个分支发炎,导致主诉为感染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或感觉障碍,例如大腿、髋部或臀部皮肤疼痛或感觉障碍。
肌支所有5条腰神经的根部都发出小的肌支。
2.髂腹下神经
行径:髂腹下神经起自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从腰大肌的外侧缘上份穿出,斜穿过肾下极后方,走在腰方肌的前方。在髂嵴上方进入腹横肌后份。在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分为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并分支支配两肌。外侧皮支在髂嵴上方穿过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在第12胸神经髂支的稍后方穿出,分布于臀区后外侧皮肤。前皮支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并分支支配两肌,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cm处穿出腹内斜肌,约在腹股沟浅环上方3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耻骨上方的皮肤。髂腹下神经与肋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相互联系。有时在阑尾的斜行手术入路时会损伤髂腹下神经。然而,由于耻骨上皮肤的神经支配有几个来源,很少能检测到感觉缺失。在髂前上棘上方损伤髂腹下神经会削弱腹股沟管的后壁,是易形成直疝的直接原因。
运动支:髂腹下神经发出小的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包括联合腱。
感觉支:髂腹下神经发出感觉纤维供应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并支配臀部后外侧和耻骨上部的皮肤。
3.髂腹股沟神经
行径:髂腹股沟神经起于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其比髂腹下神经细小,与之共同起自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后,从腰大肌的外侧缘穿出,一起或在该神经下方走行。其斜行越过腰方肌和髂肌上份,在髂嵴前端附近进入腹横肌。其有时与髂腹下神经在此处联合,穿出腹内斜肌并支配该肌,继而横过腹股沟管,位于精索下方,与精索一起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在男性分布于大腿近端内侧区、阴茎根部、阴囊上份的皮肤,在女性则分布于阴阜和大阴唇附近的皮肤。髂腹股沟神经与髂腹下神经的大小成反比,髂腹股沟神经偶尔很小,加入髂腹下神经而终末,而以后者的一个分支取代之。偶尔髂腹股沟神经可以完全缺如,髂腹下神经供应它所支配的区域。在腹股沟区的手术可能会损伤该神经,特别是疝的手术中,会出现外生殖器上方皮肤感觉异常,如术中结扎了该神经,在它的分布区域可能会出现麻烦的再发性疼痛。
运动支:髂腹股沟神经发出肌支支配腹横肌和腹内斜肌。
感觉支:髂腹股沟神经发出感觉纤维至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在男性,它支配大腿内侧缘的皮肤、阴茎根部上方和阴囊上份的皮肤;在女性,则分布于阴阜和大阴唇附近的皮肤。
4.生殖股神经
行径:生殖股神经起于第1和第2腰神经的腹侧支,在腰大肌的表面形成,穿该大肌后斜向前下行,在第3或第4腰椎水平从腰大肌近内侧缘的腹部表面穿出。它在腰大肌表面的腹膜下下行,斜经输尿管的后方,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分为生殖支和股支。另外,也常在起始后不久即分支,分别穿出腰大肌。生殖支穿过髂外动脉下部,在男性,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供应提睾肌和阴囊的皮肤;在女性,则与子宫圆韧带伴行,终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的皮肤。股支沿髂外动脉外侧下行,并发几条细支围绕血管,然后越过旋髂深动脉,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在股动脉的外侧进入股鞘,穿出股鞘的前韧带的深面,在股动脉的外侧进入股鞘,穿出股鞘的前壁和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上部前面的皮肤。其与股中间皮神经联系并分支分布于股动脉。腹股沟区的手术可能会损伤生殖支,情况与损伤髂腹股沟神经一样。
运动支:生殖股神经由生殖支支配提睾肌。
皮支:生殖股神经由生殖支,在男性分布于阴囊的皮肤,在女性则分布于阴阜和大阴唇。由股支分布于大腿前内侧的皮肤。
5.股神经
股神经沿腰大肌下行,在该肌下部的外侧缘穿出,在髂筋膜深面行于腰大肌和髂肌之间,经腹股沟韧后方进入股部。其发出肌支支配髂肌和耻骨肌,感觉纤维则分布于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的后方,其位于股动脉的外侧,以一部分腰大肌与之相隔。
6.股部的股外侧皮神经
股部的股外侧皮神经从腰大肌的外侧缘穿出,越过髂肌斜向髂前上棘方向。在髂窝它发出感觉纤维至壁腹膜。右侧股外侧皮神经行于盲肠的后外方,借骼筋膜和腹膜与盲肠分开。左侧股外侧皮神经行经降结肠下部的后方。两侧的股外侧皮神经都经过腹股沟韧带的后方或穿过该韧带,经髂前上棘内侧约1cm处经缝匠肌或穿过缝匠肌进入股部。
7.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在腰大肌内下行,至盆缘处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行于髂总血管的后方、髂内血管的外侧,然后在盆腔的外侧壁下行,与闭孔内肌表面筋膜相伴,再经闭孔管注入股部前位于闭孔血管的前上方。其在腹部或盆部没有分支。
8.副闭孔神经
若出现,副闭孔神经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并沿腰大肌内侧缘走在耻骨肌后方耻骨上支后表面。在此处发出分支支配耻骨肌和髋关节,可加入主闭孔神经。
9.腰骶丛
除了由自主神经支配部分盆腔脏器外,腰骶丛还分支支配盆腔和下肢。除了支配股方肌、闭孔内肌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外,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臀上神经和阴部神经也是它的分支。
10.交感神经系统腰部
每侧腰交感干的腰部通常含有4个相互联结的神经节,在脊柱前方腹膜外结缔组织内,沿腰大肌内侧缘行走。在上部,腰交感干在内侧弓状韧带的后方与胸交感干相续;在下部,经髂总动脉的后方续为盆交感干。在右侧,腰交感干位于下腔静脉的后方;在左侧,位于外侧主动脉淋巴结的后方。腰交感干位于大部分腰血管的前方,但可穿过某些腰静脉的后方。
第1、第2腰神经有时是第3腰神经前支发出白交通支与相应的腰交感神经节相交通。从所有4个腰交感神经节到腰脊神经的灰交通支较长,与走在腰椎体两侧的腰动脉伴行,位于腰大肌附着的纤维弓内侧。4条腰内脏神经从神经节发出,加入腹腔丛、肠系膜下丛(偶尔加入腹主动脉丛)和上腹下丛。从第1腰交感神经节发出的第1腰内脏神经,发出分支加入腹腔丛、肾丛和肠系膜下丛。第2腰内脏神经加入肠系膜间丛的下份或肠系膜下丛。第3腰内脏神经起自第3或第4腰交感神经节,经髂总血管的前方加入上腹下丛。第4腰内脏神经起自最下部的腰交感神经节,经髂总血管的上方加入上腹下丛的下部或下腹下“神经”。
血管支来自所有的腰交感神经节,并加入腹主动脉丛。较低位的腰内脏神经的纤维行至髂总动脉,形成一个沿髂内、髂外动脉排列的神经丛,向远处延伸至股动脉近端。许多节后纤维行于股神经的肌支、皮支和隐静脉支中,发出血管收缩神经至股动脉及其在大腿的分支。另一些节后纤维经闭孔神经至闭孔动脉。有关交感神经支配下肢的正确机制,仍有相当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五)腹部脏器的交感神经节段性分布
腹部脏器的交感神经丛可分为:腹腔丛、肠系膜上丛、腹主动脉丛(肠系膜间丛)、肠系膜下丛、上腹下丛和下腹下丛。
1.副交感神经腰部
腹部脏器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的则加入腹腔丛和肠系膜上丛,来自盆内脏神经的则加入肠系膜下丛、上腹下丛和下腹下丛。
2.主动脉旁体
主动脉旁体是嗜铬细胞组织的浓缩,位于主动脉自主神经丛和腰交感链附近。主动脉旁体在胎儿期最大,儿童期相对较小,在成年期则大部消失,常常成对地位于腹主动脉前外侧、肠系膜间丛、肠系膜下丛和上腹下丛中。其向上可位于腹腔丛,向下可位于盆腔中的下腹下丛,或与腰交感干的交感神经节相连。散在的细胞可持续存在于成年时期,但很少是在这些地方嗜铬组织发展为肿瘤(嗜铬细胞瘤),通常在肾上腺髓质细胞可发现嗜铬组织。持续存在的主动脉旁体组织的广泛变异与这些肿瘤的位置范围有关。
(六)腹膜和腹膜反折
1.腹膜的结构
腹膜是体内面积最大的浆膜,其配布常较复杂。在男性该囊是封闭的,在女性输卵管的外侧端开口于腹膜腔。
其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和下面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间皮常形成一连续的表面,但在一些部位是有孔的。邻近的细胞由连接复合体相连,但可能会允许巨噬细胞通过。间皮下结缔组织也可含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脂肪细胞(在某些区域)。间皮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在外科手术或腹膜炎症后腹膜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
腹膜腔是壁腹膜和脏腹膜反折之间潜在的间隙,覆盖在腹壁的即壁腹膜,在腹腔内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即脏腹膜。腹膜腔中含有少量浆液,可算是空的。浆液润滑脏腹膜,使可移动的内脏器官在腹壁上自由滑动,并在其固定装置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浆液内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均来自邻近组织的间质液和局部血管的血浆。浆液内通常含有一些细胞,包括脱落的间皮细胞、游走的腹膜吞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一些白细胞。有些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在腹膜腔和周围结缔组织中自由游走。淋巴细胞提供了腹膜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防御机制。腹膜腔内的腹膜内液受重力的影响(向下),但在呼吸时产生的腹上部腹内负压可使液体向头部流动。
在正常情况下,腹膜腔从不含有气体,在内脏器官炎症时腹膜液体会增加。在女性,月经期间的血液或液体会从输卵管进入盆腹膜腔。
2.腹膜外结缔组织
分隔壁腹膜和腹壁的肌肉层,覆盖在腹前壁和盆壁的壁腹膜常与腹膜外结缔组织疏松结合,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器官的扩张,如膀胱和直肠。膈下和腹白线后方的腹膜外组织比较致密,壁腹膜的附着也比较紧密。在腹后壁上方,腹膜外组织常含有大量的脂肪,特别是在肥胖的男性尤为明显。脏腹膜于其下方的组织紧密附着在一起,不易分离,其结缔组织层与其下方内脏器官壁的纤维基质相连续,且很少含有这样多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脏腹膜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内脏器官的一部分,在病理学过程如肿瘤的病理分期上有重要意义。腹膜的一般配布:在胚胎时期,消化管发育成单一的管道,借腹侧和背侧的系膜悬吊在体腔中,最终腹侧的系膜被大部吸收,但在上腹部仍有一些部分持续存在,形成一些结构,如镰状韧带。成年人的小肠系膜是背侧系膜的残留物。部分胃肠道的迁移和继而的固定形成了以下肠管所谓的“腹膜外”区域,这些肠管包括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和直肠,又形成了4个分开的腹膜内肠袢,这些肠袢借不同长度的系膜悬吊。所有这些都有脏腹膜覆盖,且与后腹壁的壁腹膜相连续。第1个腹膜内袢由腹膜内位的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组成;第2个腹膜内袢由十二指肠空肠曲、空肠、回肠组成,偶尔包括盲肠和近侧的升结肠;第3个腹膜内袢包含横结肠;第4个腹膜内袢包含乙状结肠,偶尔含有远侧的降结肠。
在腹膜腔中脏腹膜包裹或悬挂器官的地方,腹膜和有关的结缔组织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腹膜韧带、网膜或系膜。所有这些结构除了大网膜外,都是由两层脏腹膜组成,两层脏腹膜间隔以不同数量的结缔组织。大网膜自身向后反折,因而其有4层紧密附着的脏腹膜构成,每层间隔以不同数量的脂肪组织。系膜使各自的内脏器官附于腹后壁,附着点被称为系膜根,此区域中系膜上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膜相延续。
虽然悬挂的器官被描述为腹膜内脏器,但严格意义上讲其并不位于腹膜腔内,因为其是由脏腹膜覆盖的。它们借位于脏腹膜褶皱间的腹膜下组织与腹膜外组织相延续。腹膜外和腹膜下的疏松网状结缔组织有时被定义为“间隙”,这是因为液体或血液容易在此积聚。腹膜下组织包括供应悬挂器官的神经血管束和淋巴管道。在肥胖的个体,系膜和网膜间的广泛的脂肪组织可能会使得神经血管束变得模糊。相反地,在非常年轻的、中年以上的或营养不良的个体,系膜就可能含有很少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束通常非常明显。
3.上腹部的腹膜
腹部的食管、胃、肝和脾都位于从腹后壁到腹前壁的脏腹膜形成的双层皱褶中,该皱褶无确定的名称。但在1999年被Coakley和Hricak称为“胃系膜”,因为它是从胚胎时期的胃系膜得来的。上腹部的腹膜在腹膜腔的壁上有着复杂的附着点,且形成了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小网膜(胃肝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大网膜(包括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和膈结肠韧带。
(1)镰状韧带:
镰状韧带是一薄的前后位的腹膜皱褶,它将肝连于腹前壁的后方,且位于中线的右侧。镰状韧带向下延伸至脐水平,在肝和脐之间是最宽的。该韧带向上缩窄,如同肝和腹前壁之间距离的减少一样,在肝上表面的上方镰状韧带缩窄大约1cm。镰状韧带的两腹膜层分别包裹肝脏,与脏腹膜相延续,附着于肝脏的表面。向上,它反折至膈肌的下表面,与右侧穹窿顶上方的壁腹膜相延续。在镰状韧带的后极或尖部,两层腹膜垂直向左和右反折,与左三角韧带的前层和肝冠状韧带的上层相延续。镰状韧带的下份形成一游离缘,此处两层腹膜相互延续,折叠包裹肝圆韧带。因为镰状韧带的腹膜与腹后壁和腹前壁脐周围的腹膜相移行,腹膜后出血(通常是急性胰腺炎出血)形成的血液可沿腹膜皱褶间流动,表现为脐周出血颜色的改变(Cullen征)。炎性改变的扩散从胰腺至胃肝韧带(小网膜),然后经镰状韧带到脐。
(2)肝的腹膜连接:
肝脏绝大部分有腹膜覆盖,只有“裸区”直接与右侧膈肌的穹窿顶相接触。腹膜皱褶、肝的韧带从肝脏伸展到附近的内脏器官、腹壁和膈。
冠状韧带是从膈向肝右叶的后面反折的腹膜形成,在此韧带的两层之间,肝脏的一较大区域,即裸区,没有腹膜的覆盖。在此处,肝脏借网状组织与膈肌相接,且向下继续与肾旁前间隙的最上端相连。在右侧,冠状韧带的两层与右三角韧带相延续。
冠状韧带的上层与膈下腹膜相延续,且向下肝脏右侧和上表面的腹膜相连续。在裸区的下缘,冠状韧带的下层向下与腹后壁右肾上腺和右肾上极的腹膜相延续,向上则与肝脏下面的腹膜相延续。
左三角韧带是双层腹膜结构,从肝左叶上端伸展至不确定的长度。在内侧,三角韧带的前叶与镰状韧带的左层相融合,后层则与小网膜的左层相融合。左三角韧带位于食管腹部的前方、小网膜的上端和胃底的前方。外科手术中如要分离左三角韧带,须拨开肝的左叶以充分暴露食管腹部和膈脚。
右三角韧带是一较短的“V”字形腹膜皱褶,由相邻的冠状韧带的两层在它的右外侧缘形成,且与腹后外侧壁的腹膜相延续。冠状韧带向下反折,与右肾上极的腹膜直接相连续,这个皱褶有时被称为肝肾韧带。由肝下面的腹膜、肝肾韧带和右肾的腹膜形成的凹陷,称为肝肾隐窝(Morison隐窝)。仰卧位时,肝肾隐窝是上腹部腹膜腔最低的部位,通常病理性液体常积聚于此。
腹膜从左三角韧带的后层向下外方反折至膈肌上食管裂孔上方的腹后壁,是腹左侧穹窿下表面的分界线,向后续于腹后壁。向下,其在脾脏的后面反折至横结肠系膜的最外侧部分和脾曲。腹膜向下延伸至降结肠的外侧,并入盆,形成左结肠旁“沟”。内侧,覆盖在腹后壁左上部的腹膜向前反折,形成小网膜上端的左层、腹部食管左侧腹膜和脾肾韧带的左层。
腹膜从冠状韧带的下层下降,经右肾的前表面到达十二指肠的上部和结肠肝曲的前方。向内侧其经过十二指肠和肝之间的下腔静脉一短段的前方,在此处腹膜形成网膜孔的后壁。腹膜形成一狭窄的条带,当穿过中线延续为小网膜囊的后壁时逐渐加宽。其分界膈脚上方的腹后壁、腹主动脉的上份、腹腔干、淋巴结和神经丛和胰腺的上端。向下,在肝脏的下方,腹膜向下从腹后壁至升结肠的右侧,在前外侧腹壁和结肠之间形成结肠旁“沟”。
(3)小网膜:
小网膜由两层腹膜组成,两层腹膜借不等量的结缔组织分隔,来源于腹侧的胃系膜。其从肝的脏面下方至腹部食管、胃、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向上,小网膜在肝下面的附着点呈“L”形,“L”形的腹侧份由静脉韧带裂形成,向下则附着点翻转,在门静脉裂中水平走行,完成“L”形。小网膜的腹侧份和水平部分走在肝脏和胃、十二指肠之间,分别被称为胃肝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胃小弯处,小网膜的两层腹膜分开包裹胃,与胃前、后表面的脏腹膜相融合。小网膜的前层从静脉韧带裂下降至腹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前面。后层则从静脉韧带裂的后部下降,走在胃和幽门的后面。小网膜形成小囊的前表面。在胃肝韧带两层之间靠近胃的附着处,该韧带内含有胃左和胃右血管、迷走神经的分支和胃肝淋巴结。小网膜的右外侧缘变厚,从十二指肠上部和降部的连接处延伸至肝门。右外侧缘是游离的,形成网膜孔的前壁,内含门静脉、胆总管、肝动脉、肝门淋巴结和淋巴管、肝神经丛,均被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偶尔该游离缘延伸至网膜孔的右侧,并进入胆囊,被称为胆囊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的左侧较短,在肝和腹部食管的内侧份走在膈的下面。小网膜左侧较薄,可有窗孔或不完整,其厚度取决于所含结缔组织的多少,特别是脂肪组织的多寡。
(4)大网膜:
大网膜是最大的腹膜皱襞,悬于胃大弯的下方。它呈双叶,每叶含有两层腹膜,借少量的结缔组织分隔开。这两叶自行向后反折,相互之间粘着紧密。前叶从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下降,大部分前叶与胃和十二指肠前面的脏腹膜相续,而后叶则与胃和幽门后壁的腹膜相续。前两层下降一段距离后进入腹膜腔,然后自行向上迅速翻转上升,移行为后两层。后两层经横结肠和横结肠系膜的前方,在小肠系膜起点的上方附于腹后壁,行于胰头和胰体的前面。后叶的前层与网膜囊的后壁相融合,后叶的后层则向下急剧反折,与横结肠系膜的前层相融合。大网膜的后叶附着于横结肠系膜的根部,常被称为胃结肠韧带,是大网膜的上结肠部分。在胚胎早期,大网膜和横结肠系膜是各自分开的结构,这样的配布可持续存在。横结肠的外科松解术中,位于横结肠系膜和大网膜间的平面可从对侧的网膜带进入,如果需要,大网膜即可从横结肠和横结肠系膜中完全分离。如果大网膜后叶的上份是分离的,则可通过这条路径进入网膜囊,这样就为进入胃后壁和胰腺前面的外科手术提供了相对无血的平面。大网膜在左侧与胃脾韧带相延续,右侧则伸展至十二指肠的起始部。腹膜的皱襞、肝结肠韧带可从肝右叶下面或十二指肠的上部到达大网膜或结肠肝曲的右侧。
大网膜的右缘偶尔附于升结肠的前表面,向下远到盲肠:它的腹膜层不与这部分结肠表面的腹膜相延续。一被称为Jackson膜的腹膜薄层,经升结肠和盲肠的前面到腹后外侧壁,可与大网膜融合,常含有几个小的血管。偶尔在接近髂嵴水平,有一明显的条带经升结肠的右侧至腹外侧壁,被称为“肝柱”,对支持肝脏没有作用。另外一些皱襞位于升结肠和腹后外侧壁,可将右外侧结肠旁沟分为几个小的隐窝。大网膜附于左结肠表面不常见,偶尔大网膜延伸到乙状结肠水平。
开腹后,正常情况下可见大网膜覆盖着上腹部器官,但很少完全覆盖小肠圈的前方,虽然这是常常阐述的分布情况。它常较薄、呈筛状,但一直含有脂肪组织,在肥胖的个体,尤其是男性,常是储藏脂肪的部位。
大网膜前皱襞的两层间,靠近胃大弯处,左、右胃网膜血管形成广泛的吻合弓,数目众多的血管从该吻合弓发出,且沿网膜的全长延伸,血管这样的分布超过了网膜代谢的需要,可能反映了大网膜在腹膜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大网膜的运动性很强,可频繁地黏附于腹腔中的炎性脏器。这种黏附作用可帮助限制炎症的扩散,且网膜可提供血管丰富的组织来源,参与早期的修补过程中。大网膜含有数目固定、可游走的巨噬细胞,常聚集在一起,形成圆形或卵圆形、乳白色的“乳斑”。
(5)脾的腹膜连接:
脾的腹膜连接包括胃脾、脾肾和膈结肠韧带,将脾悬吊于腹部左上1/4象限。胃脾韧带在胃大弯和脾门之间走行,与大网膜的左缘相续。胃脾韧带的两层分别包裹脾,然后再合起来,形成脾肾韧带和膈结肠韧带。脾肾韧带从脾伸展到腹后壁,膈结肠韧带伸展至腹前外侧壁。
脾肾韧带由两层腹膜构成,前层向内与左肾上方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相连续,并向上走向脾门,在此处与胃脾韧带的后层相连续。脾肾韧带的后层向外与膈下方的腹膜相续,在脾切迹的上方走向脾表面。脾血管位于脾肾韧带的两层之间,胰尾通常在它的下份出现。胃脾韧带也有两层,后层与脾门的腹膜和覆盖在胃后面的腹膜相延续,前层由离开脾上胃切迹腹膜反折形成,与胃前面的腹膜相延续。脾动脉分支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动脉走在胃脾韧带的两层之间。膈结肠韧带在第12肋水平从结肠的脾曲延伸至膈,向下向外延伸,在胰尾的外侧缘与横结肠系膜的外端延续,脾肾韧带则位于脾门。
常有一扇形的脾前襞在胃大弯附近从胃脾韧带的前方、脾的下外侧极下方与膈结肠韧带融合。
如果在外科手术中,脾的腹膜附着点无法辨认,就有损伤脾包膜的风险,会引起继发的严重出血。处理降结肠过程中向下牵拉膈结肠韧带,特别是在移动脾曲时,可能会引起脾包膜破裂。如果在外侧或内侧牵拉膈结肠韧带,就很少会发生这种情况。脾脏被膜的上端和前膈面常附于大网膜的腹膜。外科手术中牵拉网膜的内侧,可能会引起脾包膜的损伤,如果向下进行有限的牵拉,这种损伤很少发生。
4.下腹部的腹膜
腹前壁下部的后面以由腹白线正中向腰方肌外侧缘延伸的壁腹膜分隔。在这里与旁结肠沟的腹膜相延续,右侧反折至升结肠、左侧反折至降结肠的两侧和前面。偶尔升结肠和降结肠借一短系膜悬吊于腹后壁。升结肠和降结肠之间,腹膜分开腹后壁和斜肌区,在此处腹膜向前反折形成小肠系膜的左层和右层。在腹后壁的上方它覆盖左腰大肌、右腰大肌、下腔静脉、十二指肠、脊柱和左输尿管、右输尿管。在腹后壁的上份腹膜向前反折与横结肠系膜后层腹膜相连续。
(1)横结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是一宽阔的腹膜皱襞,是脏腹膜从腹后壁向前反折而形成,将横结肠悬于腹膜腔中。横结肠系膜的根部沿斜肌线走行,经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胰头和胰颈的上方、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的上方和左肾上极到达脾曲。横结肠系膜在长度上变化相当大,但在两端都是最短的,其含有结肠中血管及其分支,以及伴行的肠系膜上丛的分支、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横结肠系膜的两层经过横结肠的后面,并在此处两层分开,覆盖横结肠。横结肠系膜的上层腹膜从腹后壁立即向前和向下反折,与大网膜的后层相续,并与之愈合,下层腹膜则与腹后壁的腹膜融合。横结肠系膜向外延伸,在腹腔左、右侧产生两个架样的皱襞。右侧,十二指肠结肠韧带从肝曲的横结肠系膜延伸到十二指肠的降部;左侧,则膈结肠韧带从脾曲的横结肠系膜伸展到膈,在第12肋平面上。靠近胰腺钩状隐窝处,横结肠系膜根与小肠系膜根的上限关系密切。
(2)小肠系膜:
小肠系膜配布成一复杂的扇形皱襞,由两层腹膜形成(前上和后下),借结缔组织和血管分开。小肠系膜根由第2腰椎体左侧的十二指肠空肠曲开始斜向右行,止于右骶髋关节。系膜根跨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右腰大肌,成年人长约15cm,而系膜在小肠附着点的长度与小肠的长度一样,约5m,因此肠系膜常沿它的小肠缘形成多个皱襞。从系膜根至小肠端,系膜的平均长度约20cm,因小肠的长度而不同:在空肠和末端回肠最短,而中回肠区域最长。其两层腹膜包含空肠、回肠、肠系膜上血管的空肠和回肠支、肠系膜上丛的分支、乳糜管和局部淋巴结。由于系膜的长度及其可移动性,小的外科切口中可能很难辨别小肠袢的近侧端和远侧端。在系膜根部向升结肠方向追踪系膜的右腹膜层延续处至腹后壁,向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方向追踪左腹膜层,可能会对辨别个别回肠袢的起点有帮助。小肠系膜有时借一腹膜带在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加入横结肠系膜。偶尔十二指肠升部具有一非常短的系膜,与小肠系膜根的上端融合。腹膜带可在回肠末端伸展到腹后壁,小肠系膜根与阑尾周围和右髂窝中盲肠的腹膜相连续。
(3)阑尾系膜:
阑尾系膜是一包绕阑尾的三角形腹膜皱襞。其附着于小肠系膜下端的后面,紧邻回盲连接处,常到达阑尾尖,但有时阑尾远侧1/3没有系膜附着,仅为一含有脂肪的腹膜嵴,包裹有阑尾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常含有淋巴结。
(4)乙状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在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乙状结肠系膜根形成一浅的倒置的“V”字形,其尖靠近左髂总动脉分叉处,但可在盆缘从一非常短的直的附着点变为一长的弯曲的附着点。附着点的上端和左侧向内跨过左侧腰大肌,下端和右侧的附着点在第3骶椎水平朝中线方向进入盆腔。系膜根在盆缘上方和腹后壁下端继续走行一段距离。乙状结肠系膜的前内层腹膜与左侧腹后壁下端腹膜相连续,它的后外层与盆和腹外侧壁的腹膜相连续。乙状结肠的近侧端和远侧端偶尔由一纤维束连在一起,该纤维束与乙状结肠狭窄的基部相连,可能是乙状结肠易发生扭转的原因。腹膜形成的明显条束也可被发现从乙状结肠的近侧端走向腹后壁。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位于系膜的两层之间,左输尿管在系膜尖的后方下降进入盆腔。
5.腹前壁下部的腹膜
腹前壁下部的腹膜形成5条隆起的腹膜皱襞,从脐向下发散,分别是脐正中襞、脐左内侧襞、脐左外侧襞、脐右内侧襞、脐右外侧襞。脐正中襞从脐下降至膀胱尖,内有脐尿管或它的残留物。闭塞的脐动脉位于脐内侧襞的下方,脐内侧襞从盆腔上升至脐。膀胱上隐窝位于两侧的脐内侧襞和脐正中襞之间。脐外侧襞覆盖腹壁下动脉,位于腹壁下动脉进入腹直肌鞘处的下方,借腹股沟内侧隐窝与脐内侧襞分隔开。腹股沟外侧隐窝位于脐外侧襞的外侧,覆于腹股沟深环。股窝位于腹股沟外侧隐窝的下内侧,两者之间隔以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且覆于股环上。
6.盆腔的腹膜
腹前壁后方衬于腹后壁的壁腹膜延续为盆部腹膜,称为盆腹膜,然后沿小骨盆的脏器表面和盆侧壁走行,但在男女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
7.男性的盆腹膜
在男性,左侧腹壁下部的腹膜从乙状结肠的连接部和直肠的前外侧面,反折至真骨盆的径线和上内面。腹膜向下进入真骨盆,位于直肠的前方,直肠则称为腹膜外位器官。向外侧,腹膜反折至盆外壁,形成左、右直肠旁隐窝,该窝的大小随直肠的扩张而改变。腹膜从直肠的前表面向前反折到精囊的上端和膀胱的后方,形成直肠膀胱陷凹。直肠膀胱陷凹的前界是腹膜襞一骶生殖襞的外缘,该襞从膀胱的两侧向后延伸至骶骨的前面。腹膜覆盖于膀胱上面,每侧形成一个膀胱旁窝,窝的外侧界是一条隆起的腹膜嵴,内有输精管。膀胱旁窝的大小取决于膀胱中尿液的容量。当膀胱空虚时,有时会有一条膀胱横襞将膀胱旁窝一分为二。骶生殖襞的前端有时可被一条嵴相连,该嵴将直肠膀胱陷凹内分隔出一个膀胱中窝。
在膀胱旁窝和直肠旁窝之间,输尿管和髂内血管会产生一个轻微的腹膜隆起。腹膜从膀胱尖沿腹前壁下部的后表面向上延伸至脐。当膀胱充盈时,腹膜从腹前壁下部上移,因此,膀胱前面的一部分直接与腹前壁下中间区的后面相邻。这样的关系意味着极度充盈的膀胱能经腹前壁的下份直接穿刺,而不需要进入腹膜腔(耻骨上穿刺)。
8.女性的盆腹膜
女性的盆腹膜和男性的一样,也覆于直肠的上部,但在直肠的前面下降得更深。直肠和膀胱旁窝的外侧界是覆于子宫圆韧带的腹膜。直肠膀胱陷凹被直肠和阴道占据。从直肠来的腹膜向前反折至阴道后弯和子宫的后方,形成直肠子宫陷凹(Douglas陷凹)。腹膜覆于子宫底,沿子宫前面(脏面)下降至子宫体和子宫颈交界处,然后反折至膀胱上面,形成一个浅的膀胱子宫陷凹。在男性,腹膜则从膀胱反折至腹前壁的后面。直肠子宫襞的边同男性的骶生殖襞,向后经两侧子宫颈、直肠外侧至骶骨。子宫前、后面的腹膜向两侧离开子宫至骨盆外侧壁,成为子宫阔韧带。阔韧带含前下层和后上层,此两层在韧带的上缘互相延续。阔韧带从子宫的两侧延伸至盆侧壁,在它的游离上缘含输卵管,且卵巢贴于其后层。下方,它与盆侧壁壁腹膜连续。在闭塞的脐动脉和输尿管形成的嵴中,腹膜在盆侧壁形成一个浅的凹陷,即卵巢窝,该窝位于阔韧带外侧附着点的后方。在未产妇,卵巢常位于该窝中。
(七)腹膜腔
1.腹膜腔的一般配布
腹膜腔是一个单独连续的间隙,是覆于腹壁的壁腹膜和包绕腹部器官的脏腹膜间的腔隙。它构成大部分区域,是一个较大的囊,相当于包绕着大多数腹部和盆部脏器的主要的腹腔。较小的囊,或网膜囊,是胃和小网膜后方、胰腺和腹膜后腔前方的腹膜形成的憩室。这两个腔隙通过网膜孔相交通。
为临床上的便利,腹膜腔被分成几个间隙,因为病理过程常局限在这些间隙,其解剖位置影响着诊断和治疗。将腹膜腔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十分必要,即结肠系膜上区和结肠系膜下区,由横结肠及其系膜部分分隔(横结肠系膜连接横结肠于腹后壁)。盆腹膜腔隙在前面已描述。
2.结肠系膜上区
结肠系膜上间隙位于膈和横结肠之间,横结肠系膜的上方可被任意地分为左、右结肠系膜上间隙。这些区域可进一步细分为一定数量的下间隙,这些间隙在正常情况下互相沟通,但在患病时因炎性粘连常被重新分隔。右结肠系膜上间隙可被分为3个下间隙,即右膈下间隙、右肝下间隙和小网膜囊。左结肠系膜间隙可分成2个下间隙,即左膈下间隙和左肝周间隙。
3.右膈下间隙
右膈下间隙位于膈与肝右叶的前上面和右外侧面之间。其左侧界为肝镰状韧带,后面是冠状韧带的上层。右侧腹部炎症时,这是一个积聚液体相当普遍的地方。
4.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右肝下间隙位于肝右叶和右肾之间。其上界是冠状韧带的下层,外侧界是右侧的腹外侧壁,后界是右肾上极的前面,内侧界是十二指肠的降部、肝曲、横结肠系膜和部分胰头。仰卧位时,后面的右肝下间隙较依赖于右结肠旁沟,在这个部位,术后感染的液体通常积聚于此。
5.小网膜囊(网膜囊)
小网膜囊是腹膜间的腔隙,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大网膜囊)相通,认为其是右结肠系膜上间隙的一部分,因为在胚胎学上,肝脏长入右腹膜间隙,拉长背侧系膜在胃后方形成小网膜囊。网膜囊的大小不定,根据脏器的大小改变其壁。其有后壁、前壁、上界、下界、左侧界和右侧界。
前壁由小网膜后面腹膜、胃后壁和十二指肠上部腹膜、大网膜前层最上部等构成。在其右缘,前壁大部分由小网膜构成,移向左侧后,小网膜逐渐变短且前壁的更多部分由胃和大网膜的后面构成。
后壁主要由该区域覆于腹后壁的腹膜构成。在下部,后壁由大网膜后叶的前层构成,附于横结肠系膜。后壁向下向上覆于胰头的一小部分和整个胰颈和胰体、左肾前面的内侧份、大部分左肾上腺、腹主动脉的起始部、腹腔动脉和部分膈肌。膈下区、脾和肝动脉部分位于囊的后方。这些结构中许多部分形成“胃床”,仅借小网膜囊与胃分隔。
小网膜的上缘狭窄,位于食管的右侧和静脉韧带裂上端之间。此处小网膜后壁的腹膜从膈向前反折,加入小网膜的后层。
网膜囊的下缘平大网膜前后层的融合处,沿胃脾韧带至腹膜皱襞,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当此处大网膜的前后4层未完全愈合时,网膜囊可向下延伸远达大网膜前后叶的底部。成年期,即使发生两层分离的情况,下缘最低也不会位于横结肠下方。
网膜囊的右缘由从胰颈和胰头转折到十二指肠上部下面的腹膜反折组成。该反折线沿胃十二指肠动脉内侧上升到左侧,在十二指肠上缘附近,右缘参与形成网膜孔底,并包绕肝固有动脉,网膜孔则形成右缘的一个中断。在网膜孔的上方,右缘由从膈肌沿下腔静脉左侧转折到肝尾状叶右缘的腹膜反折形成,包绕肝隐窝。
网膜囊的左缘位于横结肠系膜根的左端,主要由脾肾韧带和胃脾韧带的内层腹膜构成。位于脾肾和胃脾韧带间的部分网膜囊,称为脾隐窝。脾水平面上方,这两条韧带融合成短的胃膈韧带,从膈肌向前至胃底的后面,形成网膜囊左缘上部的一部分。胃膈韧带的两层在腹部食管附近分开,使部分胃后壁表面缺少腹膜覆盖。胃左动脉在此处转向前,进入小网膜。
网膜囊由肝动脉和胃左动脉所形成的两条新月形的腹膜襞而变窄。胃胰左襞覆于胃左动脉的上方,胃左动脉经腹后壁至胃小弯,而胃胰右襞覆于肝动脉的表面,肝动脉则经腹后壁至小网膜。腹膜皱襞的大小不一,突入网膜囊,将网膜囊分为一个小的网膜囊上隐窝和一个大的网膜囊下隐窝。上隐窝位于小网膜和肝的后方,包绕着肝的尾状叶,肝的前面和后面都有腹膜覆盖。上隐窝向上进入一条沟,形成静脉韧带裂,向后邻近膈肌的右脚。网膜囊的下隐窝位于胃和胰、大网膜前叶和后叶之间。
网膜孔(Winslow孔):网膜孔在成年人,是一条短的约为3cm高的垂直裂隙,位于网膜囊右缘的上部。其通向大腹膜腔。从十二指肠上部和降部之间的弯曲延伸而来的增厚的小网膜右缘,形成肝十二指肠韧带,该韧带构成了网膜孔的前缘。网膜孔的前缘两层之间含有胆总管(右侧)、门静脉(后方)和肝动脉(左侧)。肝十二指肠韧带后层腹膜向上经肝尾叶形成网膜孔的顶。该层腹膜反折至下腔静脉,形成网膜孔的后缘。在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端,腹膜从下腔静脉、胰头的上方向前,与小网膜的后层延续,形成网膜孔的底。一条狭窄的通道,即网膜囊的前庭,在网膜孔的左侧、肝尾状突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向右,网膜孔的边与大腹膜腔的腹膜相延续。网膜孔的顶与肝右叶下面的腹膜相续。网膜孔的前壁和后壁在正常情况下是互相接触的。
6.左膈下间隙
左膈下间隙位于肠、肝左叶的前面和上面、胃前上面和脾的膈面之间。其右侧界是镰状韧带,后面是左三角韧带的前层。没有脾,较大,是液体特别在脾切除术后常积聚的地方。左膈下间隙实质上比右侧大,有时被分成前、后两个部分,虽然患病时缺乏明显的界限。左后膈下间隙较小,位于胃底和膈之间,脾肾韧带起点的上方。左前幅下间隙较大,位于脾的上和前外侧面和膈的左侧穹窿之间。向下和向内,该间隙的边界为脾肾韧带、胃脾韧带和膈结肠韧带,形成左结肠旁沟的部分边界。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何在盆部手术时,流向下腹部的液体左膈下间隙比右膈下间隙少,但左膈下间隙是上腹部,特别是脾的手术后,液体最常积聚的地方。
7.左肝周间隙
左肝周间隙有时又细分为前、后间隙。后肝周间隙又称左肝下间隙或胃肝隐窝。左前肝周间隙位于肝左叶前上面和膈之间。左后肝周间隙向下位于肝左叶,在右侧则延伸至静脉韧带裂,向前至大部分的门静脉。在后面,小网膜将该间隙与网膜囊上隐窝分开。在左侧,其边界是胃小弯。
8.结肠系膜下区
结肠系膜下区位于横结肠系膜和横结肠的下方,远达真骨盆,由小肠系膜根分成两个不等的间隙。其含有左、右结肠旁沟,外侧是升结肠和降结肠。由于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移动的结果,疾病过程很少被局限在这些区域,结肠下区间的液体倾向于向下流向盆部和结肠旁沟。
9.右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下间隙是一个三角形的间隙,较左侧的小,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后下方、小肠系膜的右侧。由于小肠系膜根的附着处恰位于中线的右侧,故该间隙的下部最狭窄。阑尾常位于右结肠下间隙的下部。
10.左结肠下间隙
左结肠下间隙较右侧的间隙大,与中线右侧的盆部自由沟通。其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后面和下面,小肠系膜的左侧。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可部分限制液体或血液流向中线左侧的盆部。
11.结肠旁沟
右侧和左侧的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和降结肠之间腹后壁的腹膜隐窝。大部分结肠旁沟位于两侧结肠的外侧。如果结肠在它的部分长度上具有一短的系膜,特别是在右侧,会形成一条比较不明显的结肠旁内侧沟。右侧(外侧)结肠旁沟经结肠肝曲的上外侧,向下至升结肠的外侧面,并围绕着盲肠。其下降进入盆部时,与盆缘上方的腹膜相延续。向上,其与分界肝肾隐窝的腹膜相续,经网膜孔通向小腹膜腔。沿该沟全长任何地方,从内脏释放的胆汁、脓液或血液沿此沟流动,积聚在离原发灶相当远的地方。仰卧位时,来自右骼窝的炎性液体可在结肠旁沟中上升,进入网膜囊。患者坐位时进行护理,来自胃、十二指肠或胆囊的液体可沿该沟向下流动,积聚到右骼窝或盆部,可类似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形成一个盆部脓肿。右结肠旁沟较左侧的大,两者部分的界限是由膈结肠韧带形成的,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何右侧膈下液体较左侧的常见。
12.腹膜外膈下间隙
实际上覆于腹部的腹膜外面有两个潜在的“间隙”,具有临床意义,因为液体可能会积聚。右腹膜外膈下间隙的边界是冠状韧带的两层、肝的裸区和膈右侧穹窿的下面。左腹膜外膈下间隙位于左肾上腺和左肾上极的前方。腹膜外膈下间隙中含有腹膜外结缔组织。
(八)腹膜腔中积聚液体的临床处理
大范围的病理过程常导致腹膜腔中液体积聚的发生。无任何炎症、无腹膜粘连或未做过外科手术,血浆几乎一直在腹膜间隙间自由分布,不固定在任何特定区域,如腹水可从腹膜腔中任何一个方便的从属部位进行抽取。这常用仪器或超声介导下左、右结肠旁沟下份插管进行抽液。这些间隙常较容易积聚液体,因为有结肠和一些小肠袢的存在,其相对大的移动度导致很少会损伤这些间隙。
炎性过程中积聚的液体常更为黏稠,这是因为黏液中含有脓液、纤维蛋白或血液,通常与腹膜炎症有关,导致至少是暂时的腹膜粘连。这些因素意味着如果液体的流动可被限制,特别是腹膜的趋向性作用,积聚的液体可被局限。一旦积聚在一个间隙,液体常因炎症的进行性发展变得更加局限,一段时间后甚至可形成一个真正的无壁的腔。腹膜的任何间隙都可积聚液体,但膈下、肝下和盆间隙是最常见的,这是因为恰是由固定不动的腹膜皱襞和脏器形成了它们的边界。仰卧位时,这些间隙也是腹膜间相互依赖的间隙,通常任何液体最初都受重力的影响而下降。
今天已很少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入这些腹膜间隙,这是因为放射线引导下插管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如果需要,肋下外侧或肋间切开可足够进入膈下间隙,直肠的前壁也是一种进入直肠子宫或直肠膀胱间隙有用的路径。断层摄影(CT)或超声介导下引流是一种可靠的、多方面的进入手段,甚至在较难的间隙,如肝下、肝周、结肠旁抑或是系膜间发生液体积聚时,也可引流,这些较难进入的区域常采用经腰后外侧或经坐骨神经的路径。
1.腹膜透析
间皮类似于血管内皮,是半透膜,允许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表面附近有大量的细胞内小泡,细胞质中细胞器很少,说明代谢活动低。正常情况下,经腹膜渗透出的液体量小,但经腹膜内路径传导的液体量较大。相反,像尿素类的物质可从血液透析进入腹膜腔内循环的液体中。
2.脑室腹膜分流术
腹膜的可吸收能力能用来吸收身体几个部位转变来的过剩的液体。最普遍的是脑脊液的吸收,该脑脊液是用一条细口径的导管经脑室或经脑脊膜鞘内间隙引流而来。导管可放在腹膜间,导管中放一单向的瓣膜,以阻止腹腔内的液体反流入脑脊液。液体的持续吸收可降低脑脊膜鞘内或脑室内的压力。
(九)腹膜腔隐窝
腹膜皱襞可在腹膜腔内形成凹陷或隐窝,临床上有趣的是肠管进入隐窝的长度和隐窝入口处皱襞固定的长度:它常常是形成腹内疝的部位。如需要手术切除以减少内疝的形成时,了解腹膜皱襞的内容物很重要。虽然腹内疝可经网膜孔进入网膜囊,但网膜囊并不认为是一腹膜隐窝。
1.十二指肠隐窝
几条腹膜皱襞围绕在十二指肠升部和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的周围,形成了几个隐窝。
(1)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上隐窝偶尔单独出现,常伴有十二指肠下隐窝的出现。其位于十二指肠升部左端,与第2腰椎相对,新月形十二指肠上壁的后方(十二指肠空肠皱襞)。该皱襞有一半月形的游离下缘,向左与左肾前面的腹膜移行。肠系膜下静脉位于该壁左端和腹后壁腹膜结合处的后面。隐窝的大小变化很大,但通常约2cm深,可容一指,开口向下,位于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形成的三角内。
(2)十二指肠下隐窝:
十二指肠下隐窝通常与十二指肠上隐窝同时出现,并有共同的开口。该隐窝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左侧,与第3腰椎相对,在一无血管的三角形十二指肠下皱襞(十二指肠结肠系膜)的后方。该襞上缘锐利。隐窝通常深约3cm,允许一个或两个手指通过,向上开口,朝向十二指肠上隐窝。它有时可延伸至十二指肠升部的后面,向左延伸至左结肠动脉升支和肠系膜下静脉的前面。
(3)十二指肠旁隐窝:
十二指肠旁隐窝可伴随十二指肠上、下隐窝同时出现。成年人较少,新生儿多见。其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稍左侧和稍后方、十二指肠旁襞的后方。该襞游离的右缘内有肠系膜下静脉和左结肠动脉的升支,位于旁隐窝宽阔开口的前方,面向右侧。
(4)十二指肠后隐窝:
十二指肠后隐窝是最大的十二指肠隐窝,但不多见,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的后方、腹主动脉的前方。其靠近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上升,8~10cm深,两侧界是十二指肠皱襞。宽阔的开口向左下方。
(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
十二指肠空肠或结肠系膜隐窝成年人中的出现率约20%,多单独存在,很少与其他十二指肠隐窝同时出现。约3cm深,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其上界是胰腺,左侧界是肾,下界是左肾静脉。其有一环形开口,开口于两条腹膜中间,朝向右下。
2.小肠系膜襞隐窝
小肠系膜襞隐窝在成年人很少见,恰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下方,向右侧内折入肠系膜。它开口较大,在小肠系膜皱襞的后方,该皱襞由肠系膜上动脉形成。
3.盲肠隐窝
腹膜的几个皱襞可围绕着盲肠存在,并形成隐窝。急性阑尾炎时,脓肿常积聚于此。
4.回盲上隐窝
回盲上隐窝在儿童常出现,且发育良好,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特别是在肥胖者。它由盲肠血管襞构成,该襞弓形经过盲肠动脉的前方,分布至回盲结合部的前部和它伴行的盲肠静脉。该隐窝是一狭窄的裂隙,前界是血管襞,后界是回肠系膜,下方是末端回肠,右侧是回盲结合部,开口向左下方。
5.回盲下隐窝
回盲下隐窝在年轻人较明显,在成年人多因脂肪的填塞而消失。其由回盲襞形成,从回肠末端前下方延伸至阑尾系膜的前方(或阑尾、盲肠前方)。虽然襞内有时有血管,外科手术分开时也常会引起出血,但还是常被称为Treves无血管襞。如果有炎症,特别是阑尾及其系膜呈盲肠后位时,该襞会被误认为是阑尾系膜。该隐窝的前界是回盲襞,上方是回肠后面及其系膜,右侧是盲肠,后面是阑尾系膜上部,开口向左下方。
6.盲肠后隐窝
盲肠后隐窝位于盲肠后方,大小和深度变化较大,向上延伸至升结肠后方,可容纳整个手指,其前界是盲肠(有时是升结肠的下部),后方为壁腹膜,两侧为从盲肠至腹后壁的盲肠皱襞(回盲上襞))。盲肠后位的阑尾常位于此窝内。
7.乙状结肠间隐窝
乙状结肠间隐窝在胎儿时期持续存在,但在随后的发育中可消失。该隐窝位于“V”字形乙状结肠系膜与壁腹膜附着处的后方,呈漏斗状。其直接向上且开口向下。其大小变化很大,可从一细小的凹陷至一浅窝。该隐窝的后壁由覆盖在左输尿管跨左骼总动脉分支处的腹后壁的壁腹膜形成。偶尔该隐窝位于乙状结肠系膜的两层腹膜之间,肠系膜的根更靠近肠管壁。该隐窝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结肠系膜与腹后壁腹膜移行时出现缺损有关。
(十)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壁腹膜和脏腹膜由分别来自中胚层外侧板的体胸膜层和脏胸膜层发育而来。因此,壁腹膜的血液供应来自腹和盆壁的体血管,淋巴管汇入体壁淋巴管,引流人体壁淋巴结。脏腹膜作为其覆盖的内脏器官的一部分,血液供应来自内脏器官的动脉分支,淋巴管汇入脏器的淋巴管,引流人局部淋巴结。
(十一)神经支配
壁腹膜由支配体壁肌肉和皮肤的神经分支支配,与之有类似的脊平面起点。脏腹膜由脏器的传入神经的分支支配,这些传入神经与自主神经伴行,支配下方的脏器。由病理过程而影响壁腹膜或脏腹膜所引起的感觉不同,这与它们所受支配的神经不同有关。由机械、热量或化学刺激壁腹膜可引起定位准确的疼痛,这种感觉通常是局限在每个被刺激的一个或两个皮区,向两侧且定位准确。壁腹膜内的躯体神经也支配相应肌肉和皮肤的节段性区域。当刺激壁腹膜时,肌肉反射性收缩,引起局部腹壁紧张,甚至是腹壁强直。膈下方的壁腹膜由来自膈神经的感觉纤维支配,周围则由下6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刺激膈肌周围部可引起疼痛,触痛及下胸部脊神经支配范围的肌肉紧张,而刺激膈肌中央部可引起第3~5颈神经皮肤分布区的疼痛,即肩区疼痛。
脏腹膜和内脏器官不受这些刺激的影响,因为其由内脏感觉纤维支配,仅会引起相当局限的不适感。受到刺激时,疼痛的感觉并不剧烈,根据刺激不同部位的肠道而在腹壁区域有所不同。前肠结构来的不适感可在上腹部被感觉到,中肠结构来的不适感可在脐区被感觉到,而来自后肠结构的不适感可在耻骨上区域感觉到:这些感觉无明显的定位。然而,牵拉脏腹膜是一种有效的刺激,可引起某种感觉和反应。当牵拉刺激脏腹膜和内脏器官时,脏器壁、肠系膜壁和覆盖其上的腹膜中数量众多的神经成分,可间接引起无确定部位的不适感,且可引起自主神经的深反射,包括血管的收缩和心脏的改变。这与临床关系密切。壁腹膜的区域效应可对局部或区域局部麻醉时判断无痛提供帮助。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与内脏传入纤维中央部的直接连接,特别是经迷走神经,意味着虽在高位进行了脊髓麻醉,还会产生急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膜下脏器局部缺血,可引起广泛的腹部疼痛,可能是由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
(王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