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心化临床研究体系实践——以“申康式革新”为例

上海市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以及在全国处于领先优势的学科群。市级医院拥有26位两院院士、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及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沉淀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临床研究资源,在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中极具优势。申康中心作为上海市级医疗机构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全面谋划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申康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始于上海市率先实施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改革,探索设立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主要负责预算、资产管理、规划以及院长绩效考核,代表上海市政府举办管理市级医院24家,共建、托管、合作建设部委、军队等在沪三甲医院12家。紧紧依靠市级医院,申康中心对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制度环境、管理战略规划、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等进行了系统布局,并建立医企对接平台推动医企合作,多措并举构建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体系,推动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惠及社会民生。

为了统筹市级医院临床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市级医院资源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推动上海临床研究水平提升,申康中心于2020年创新建立了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简称临促中心),承担牵头组织、引导推动的任务,作为集约型专业化枢纽型临床研究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并负责统筹临床研究相关工作。根据“促进、服务、协调”的总体定位,临促中心作为大型平台对内整合资源,支持市级医院的转型发展;对外对接相关的生产企业,打通企业新产品在医院内快速验证和应用渠道,助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依托第二轮“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简称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医院临床研究建设方面探索对外合作机制、持续投入机制、引导考核机制、培训教育体系等长效保障机制方面的创新改制,通过项目引领临床研究氛围,医企融合团队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夯实临床研究体系,全面布局临床研究创新体系,详见图2-2。在申康中心的大力推动下,市级医院以内在驱动的创新为主,逐步聚焦到医院内涵质量提升和临床科技原始创新上来,促进医院的高质量转型发展。

图2-2 医院临床研究的“申康式革新”全面布局

一、项目前置,启动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

申康中心自成立之初起,以新兴前沿技术项目推动市级医院围绕临床问题开展多中心联合攻关,共立项254个。2016年起,启动第一轮《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共计239个项目纳入资助范围,覆盖医院29家市级医院,引导市级医院开始重视临床技能、规范研究设计。

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于2020年启动,总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聚焦重大疑难疾病领域和关键诊疗技术、支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转化以及加快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分别设置重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关键支撑平台建设和医企融合创新三大项目类别,细分十余类小项,为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持体系提供保障。其中重大临床研究设置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分为重大疾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疑难疾病精准诊治攻关项目、临床“五新”创新研发项目、临床研究青年项目,共计327个立项项目纳入资助范围,覆盖36家市级医院、19个系统疾病领域的128个病种(恶性肿瘤病种26个),项目的设定与生物医药产业更紧密捆绑。

为了支持市级医院打造医企融合创新模式,申康中心还设立了研究型医师创新转化能力培训项目,包括医企融合创新协同专项、医企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医企融合创新支撑技能培训专项,分别靶向支持市级医院优秀学术带头人与本市生物医药头部企业组成长期合作攻关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同时对研究型医护以及临床研究辅助支撑人员进行项目支持,保障医企临床研究合作项目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

此外申康中心拓展多元资金投入,与企业共同设立“联合科研发展计划”,立足“研发+临床+制造+应用”,支持基于国产自主创新药械或设备的重大临床应用研究,推动创新产品研发,强化医企协同及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发挥多元创新投入溢出效应。

通过持续地临床研究项目投入和资金支持,助力市级医院更好地形成临床诊疗与临床科研“双轨发展”的新格局,有助于36家市级医院明确各自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专业优势,锻造专业团队,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反哺专科建设;有助于市级医院的临床医师、临床护士从思想意识、教育背景、临床实践上产生根本性转变,培育具有科研思维的医师和护士;有助于把市级医院优势的临床资源用到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问题上去,推动临床的创新、推动我们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造福群众健康福祉;有助于在上海整个社会推动创新体制变革的背景下,形成环市级医院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医院临床研究的机制改革

申康中心要求市级医院对临床科研任务开展自主安排,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优势学科,在医院预算编制中进行引导,对临床研究投入有明确要求:要求各医院对该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经费投入不低于医疗收入的2%;临床研究工作成绩纳入院长绩效考核,引导医院在内部绩效考核和资源分配中,重点向临床研究重点学科进行倾斜。

同期,申康中心从研究体系、支撑平台、生物医药创新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研究建立市级医院临床研究工作考核引导体系,形成市级医院临床创新指数(见本书第二章临床研究的创新评价),构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发挥绩效引领作用,为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的科学评价奠定基础。

针对多中心项目伦理无法完全互认、审查周期较长的瓶颈难题,申康中心积极探索并开展医院间整体的线上伦理审查互认工作,在推进伦理审核工作标准化同质化建设的同时,依托伦理联盟优势和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ospital-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HI-CLIP)多中心伦理在线协作审查功能(图2-3),对方案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别采用互认和协作快速审查方式分类处理:组长单位完成伦理审查后,参与单位可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出具意见,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材料标准化及服务流程规范化建设,优化企业递交项目申请模式,实现“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办理模式,达到一套材料同时满足多个市级医院及下辖不同部门的需求,提高了项目受理的一次成功率。

图2-3 HI-CLIP多中心伦理在线协作审查功能示意图

三、医院临床研究的基地建设

1.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CRU)的成立

在申康中心的组织推动下,制定CRU建设的管理规范,预期形成上海地方标准并填补国内空白。到目前为止,上海市36家市级医院都参照建设标准新设CRU,独立并专职服务于临床研究的部门,实体化运作,为院内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并统筹协调研究资源,解决部分在临床研究推动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

2.研究型病房的建设

研究型病房是重要的临床研究基础设施,是医务人员开展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等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研究型病房围绕临床研究需求而建,除配备了临床研究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外,与普通病房最大的区别是拥有统计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医工交叉专业、伦理学等专职人员,这些岗位构建起临床科研平台,辅助临床研究项目的开展。现今在全国范围内,仅上海和北京在大规模推行研究型病房的建设。

在申康中心的推动和资助下,上海市第一批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予以立项。15家市级医院开始建设规模合理、功能完备、规范有序、集约共享、前沿创新的研究型病房,与之配套的临床研究实验室,建设方案凸显临床研究宗旨、发挥全专结合特色,与开展GCP项目的Ⅰ期病房进行明确功能区分,注重共性综合集中管理的同时关注个性专科的协同发展。

四、医院临床研究的队伍孵育和培训体系建设

1.临床研究的队伍孵育

根据临床研究所需的创新策源能力、协同转化能力、落实开展能力等关键需求点,设置专项项目予以靶向支持,对于临床研究队伍的建设进行分层次的孵育和培养,通过项目实践边培训边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创新策源能力着重于领军人才队伍和研究型医师队伍的创建。协同转化着重于医企融合研发团队创建,支持市级医院优秀临床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与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组成长期合作团队,深耕临床关键问题,着力解决患者病痛。实施开展能力着重于研究型护士及辅助人才队伍创建,临床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临床研究护士、统计师、临床研究协调员(CRC)辅助临床科研人员完成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关系着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和速度。

2.医院临床研究的培训体系搭建

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是临床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申康中心通过组织和推进大量的临床研究培训活动后,逐步建立起三个层面多维度的培训体系。第一级层面,由申康中心面向高级研究者和管理者主办的上海市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课程设置包括临床研究的全球发展、政策体系、研究管理,指南撰写、方法设计与临床实践等模块,主要面向本市各市级医院院领导、科主任,临床一线专家与管理者。第二级层面,是由上海申康临促中心主办、各市级医院承办的临床研究系列专科培训,以市级医院的特色学科为核心,如与肺科医院联合举办呼吸系统为模块的培训体系。第三级层面,指的是各市级医院开展院内临床研究培训,在医师、护士还有临床研究相关专业人员中,把临床研究的基本知识、实施方法、标准体系构建起来。

五、医院临床研究的载体建设

现今,由于缺乏跨院间的信息技术支持和专病数据资源,无法满足多中心IIT研究开展和临床科研成果高效、高质、高量产出需求。申康中心以中心端协作平台为基础,对临床研究信息化进行流程规范和数据标准化,实现以统一标准进行稽查,构建服务于临床研究和临床质量评价的真实世界数据库,探索专病数据和生物样本共享机制,促进临床与基础融合、基础向临床转化。

1.全链式临床研究整合平台的建立

基于风险的监察(risk-based monitoring,RBM)方法,开发建设全链式临床研究整合平台(clinical research integrated platform,CRIP),从临床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准备、项目实施、数据采集、质量监管、安全警戒到研究项目结束,为临床研究全过程提供统一标准的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的全流程、全链式信息化服务和质量监管。

平台下设十余个模块,具体包括临床研究项目管理系统、CRU临床研究信息管理系统、试验方案标准化与电子化模块、经费过程管理监控模块、临床研究数据采集系统、电子源数据管理模块、受试者随机化分组系统、项目执行管理评估模块、研究者临床研究能力培训系统、移动端数据录入系统、患者随访模块和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临床研究质量保障服务模块,旨在为临床研究从发起到验收过程的整体质量监管提供数字化工具,实现全流程管理和控制。

2.专病数据库和生物样本信息库的建设

申康中心以项目为抓手,设置临床研究关键支撑项目,包括重大专病队列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全息库建设项目以及特色专病队列数据库建设项目,以宏观政策引导市级医院建立优势学科的专病数据库,引导医院做好数据收集和整理,逐步建立结构化专病数据集标准、临床专病登记研究、特色专病队列及专病数据汇聚共享机制。

首批项目包括15个重大专病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全息库,以及30个特色专病数据库,聚焦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上海具有明显诊疗优势的特色专病,及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代表国家重大疾病研究方向的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全息库建设项目和特色专病队列数据库融合临床重大关键技术和先进的生命组学技术,整合专病队列临床数据和生物信息组学数据,确定样本库收集和应用的生物样本类型、制订多中心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案、制订和采用统一的组学数据格式或标准。未来将形成一集(通用专病数据集)、两库(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一平台(基于医联的大数据平台)、一机制(专病数据和生物样本共享机制),进而在市级医院示范推广、全面应用。其中一集已由申康中心组织编写完成,形成《临床研究专病结构化数据集》的系列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符合诊疗指南并生成标准化、模块化的专病数据库奠定基础。在申康中心的推动下,近两年市级医院临床研究大数据建设快速推进,预期构建一个服务于临床研究和临床质量评价的真实世界数据库,同时为生物医药的研发提供临床证据和线索。

六、临床研究医企需求对接平台的建设

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是国内首个线上开发并发布,建立医企需求对接的联席会商工作机制,建立了规范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与医院临床试验机构线上线下的对接机制和流程,提供从申请、承接至开展实施全链式统一、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的服务,有力支撑了生物医药创新研究。

HI-CLIP建立了由501名高级别临床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以及由31家具备国家NMPA认证的GCP机构、414个专业组、3 433位主要研究者(PI)、839名临床研究护士团队等支撑团队组成的项目管理库。同时建立了本市企业产品需求库,按照产品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采取优先审核、优先推介策略,通过智能精确匹配实现“两库”联动(图2-4)。该平台已接入市政务“一网通办”,并于2020年12月19日对外正式发布。

通过HI-CLIP,企业可以改变原有通过线下寻求每家医院支持的传统串联方式,形成统筹管理后各医院同时线上接收信息的并联方式,预计将临床研究试验的平均启动时间从6~13个月缩短到3~5个月。这个临床试验加速器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已经有76家企业的155项药物(器械)临床试验与市级医院通过它成功对接。

HI-CLIP面向本市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研究试验及成果转化的需求对接和管理服务,实现产业需求、医院资源和政府服务与监管对接,推动医学科技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联合企业开展产品的研发,建立流程化、制度化、实体化的对接转化机制,为打造医企协同的医学创新联合体打好基础。

图2-4 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

目前,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的氛围很活跃,临床医师的临床研究意识明显加强,同时市级医院也高度重视。36家市级医院建立了院级临床研究中心;34家GCP机构获得国家NMPA备案认证资质;36家医院成立了伦理委员会;临床研究专职辅助技术人员达到1 176人,是2019年(470人)的2.5倍,结构也从“临床医师+研究辅助人员”的单一模式向“临床医师+临床研究专职医师+临床研究技术人员+研究辅助人员”的专业化、多元化逐步转变;27家医院部署了专门临床研究信息系统;用于临床研究的床位现有1 430张,其中用于Ⅰ期临床试验床位903张。连续两轮“临床研究三年计划”实施以来,高水平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各项目组共发表临床研究相关学术论文1 467篇,累计主持、参与制订诊疗指南、规范723项,由市级医院牵头和参与的国际指南14项,形成了一批疾病诊治的“上海方案”。近三年,获得专利授权1 869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4项,转化收益逾2.3亿元人民币。

2021年,共有9个项目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牵头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占全市牵头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67%),合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山医院牵头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项目,立足解决肝癌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这一临床问题,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使肝癌早期诊断灵敏度提高30%,该类型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6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项目,着眼前列腺术后易复发、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首创经尿道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手术时间缩短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5%。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牵头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项目,围绕骨折患者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发病率高的问题,建立病理组织精准切除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牵头的“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立足解决颞下颌关节病及继发牙颌面畸形诊治这一难题,创新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缝合术,治疗周期从3~4年缩短至2年左右,术后复发率从报道的30%降低至5%以内。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牵头的“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项目,针对遗传性出生缺陷缺乏精准防控技术,对产前基因诊断、胚胎遗传学诊断进行技术集成创新,临床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100%。在临床研究“申康式革新”的推动下,市级医院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这些前沿成果必将进一步推进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学发展,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