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影像疑难病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6 颅底软骨样脊索瘤

临床资料

男,33岁,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无眼痛、发痒、畏光等不适。专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250度近视,矫正后无改善。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VEP(视觉诱发电位)显示双侧视神经受损。

实验室检查:性激素7项显示催乳素测定>16.71ng/ml(↑)。

影像学资料(图1-16-1)

CT平扫

FFE

T1WI

T2WI

T2 FLAIR

DWI(b=1000s/mm2

增强横断位

增强矢状位

图1-16-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例肿块位于中颅底斜坡上方,鞍结节和垂体漏斗结构显示不清,并向鞍上生长推压视交叉上抬。主要定位征象有:

1.肿块紧贴斜坡背面生长,前方可见正常垂体结构,斜坡轮廓存在,骨质未见破坏。

2.肿块呈前后方向生长,大部向后突入桥前池,局部推压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

3.视交叉被推压上抬,鞍结节和垂体漏斗结构显示不清。

综合上述征象,肿块定位于中颅底斜坡背面,起源于斜坡可能大。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CT平扫显示病灶呈稍低密度,内见多发斑片状钙化影,以外周边缘分布为主。钙化在FFE显示为低信号;MRI显示病灶主体为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肿块虽以宽基底紧贴斜坡背面硬脊膜,但未见明显脑膜尾征。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主体T2WI呈明显高信号,类似于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该T2WI高信号可能与肿瘤内部富含黏液成分有关。

(2)病灶呈分叶状生长,局部推压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CT显示病灶内多发钙化,MRI显示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内见多发斑点、小结节状低信号区,呈“颗粒状”“蜂房状”强化。

三、综合诊断

青年男性,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影像学检查发现斜坡背面宽基底占位,局部推压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病灶信号混杂,内见多发钙化和富黏液成分,增强扫描呈“颗粒状”强化,首先考虑颅内脊索瘤,需与脊索瘤样脑膜瘤、鞍上(鞍结节和垂体漏斗)起源颅咽管瘤鉴别。

四、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多发生在鞍区,5~14岁儿童及65~74岁老年人多见。钙化是颅咽管瘤的重要特征,约75%的颅咽管瘤可见微小钙化。实性颅咽管瘤呈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在T2WI和T1WI增强上表现为“椒盐征”。由于肿瘤细胞位于疏松的结缔组织中,水分子扩散不受限,在DWI上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

2.脊索样脑膜瘤

常位于后颅窝斜坡中线或近垂体缘,MRI常表现为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当肿瘤细胞间质黏液样变时,信号类似于脊索瘤。在增强上见到脑膜尾征是其较特征表现。

3.软骨肉瘤

好发于颅底软骨(蝶骨、斜坡、岩骨)结合处,表现为分叶状、膨胀性生长的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不均。钙化为其特征,表现为点状或弧形钙化。由于肿瘤富含黏液基质,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分隔样强化,邻近颅底骨质呈虫蚀状破坏。有研究认为软骨肉瘤的ADC值显著高于脊索瘤。

4.鞍区生殖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少见。起源于第三脑室漏斗部或垂体柄,典型表现为“三联征”,即尿崩症、视力减退和垂体功能低下。早期主要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后期逐渐形成肿块,累及垂体后叶、下丘脑部分结构,病灶较大时出现特征性分隔、蜂房状小囊变。密度及信号较均匀,钙化少见,CT为较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显微镜下分离,打开侧裂池、视交叉池、终板池、颈动脉池以及右侧颈动脉池、视交叉池,于左侧第一、二、三间隙,斜坡及右侧第一、二间隙均可见肿物,质韧,血供丰富,并见局部骨化、钙化样物,质硬,与肿物其余部分粘连紧密,呈“混凝土”样改变。视交叉及双侧视神经被肿物上顶,隆起,变薄,颜色偏苍白;左侧动眼神经被肿物压迫,迂曲变薄。切除肿物过程中考虑第一间隙与第三脑室底-下丘脑联系紧密,未经该处行肿瘤切除,以免损伤下丘脑功能。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小团状、散在排列,胞质内见大小不等的空泡,细胞周形成软骨细胞样陷窝,细胞间见软骨黏液样基质,未见核分裂象(图1-16-2)。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CK(+),Vim(+),S-100(+),EMA(+)。

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病变符合软骨样脊索瘤,WHOⅠ级。

图1-16-2

病例综述

脊索瘤(chordoma)是起源于胚胎时期残余脊索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其中骶尾部肿瘤以中老年人为主,蝶枕部以年轻人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8∶1。肿瘤生长缓慢,可发生于脊柱中轴任何部位,好发于脊柱两端,即骶尾部(50%)中线区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35%)、颈椎(10%)、胸腰椎(5%),极少数见于中轴骨以外的部位。脊索瘤按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学特点分为3个亚型,即经典型、软骨样型和去分化型。其中,经典型和软骨样型预后较好,去分化型少见且侵袭性强、预后差。脊索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疼痛为最早症状,位于蝶枕部的脊索瘤常致颅内压增高和周围结构侵犯,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等神经症状。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1)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受累椎体或斜坡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多为混杂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或骨化影,40%~60%可见边缘硬化。

(2)MRI信号混杂,T2WI呈显著高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间隔影;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其内出现高信号可能为出血或含黏液蛋白成分所致。

(3)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至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多呈“蜂房状”“颗粒状”改变。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核心点:颅底斜坡上方分叶状生长肿块,局部推压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病灶信号混杂,内见多发钙化和富黏液成分,增强扫描呈“颗粒状”强化,以上特征高度提示脊索瘤的诊断。

(马伟琼 唐润辉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