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从开展针对疗效、安全性等的孤立的、单一的研究,发展到根据品种特点、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的蓝图下系统地分类、分步地开展研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中成药上市后研究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临床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对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多维度评价,明确中成药的临床价值;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就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通过对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多维度探索,明确其所能发挥最大临床价值的临床定位。在这一逻辑体系内,各类研究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适用性,各类研究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毫无疑问,理清这一逻辑框架,明确其方法技术体系,对于中成药上市后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中医药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这一考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种中成药大品种和经典名方上市后治疗重大疾病的循证评价及其效应机制的示范研究(2018YFC1707400)”项目专设“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及方法技术体系研究(2018YFC1707410)”课题,组织本领域以及交叉学科专家展开攻关,梳理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共性技术及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方法技术体系的逻辑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将研究成果编撰成书,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更多学者深入思考这一学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鼓励学者开展更多更高水平的中成药上市后研究。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尽力做到“遵循法规要求、符合循证原则、反映前沿科技,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上下衔接,点到为止”。所谓“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是指不同研究目的的中成药上市后研究,所采取的模式、技术、方法都有不同,本书重点阐明如何明确研究目标,并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下,清晰地论述该采取什么样的研究路径。所谓“上下衔接,点到为止”,是指本书定位于搭建研究的宏观需求和采取的具体方法之间的桥梁。宏观需求涉及品种和企业的发展、国家医疗资源调配以及卫生决策等方面的内容,有其自身规律;具体方法则是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或其他药理学、药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对于本书来说无须过多讨论,能为我所用即可。本书需要明确中成药的上市后研究如何与宏观需求和具体方法相衔接,讨论其注意事项,对于宏观需求和具体方法本身不做详述,读者可根据需要配合阅读相关标准及专业书籍。
本书也着力区分了上市后“研究”和“评价”的不同。“研究”是指研究者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积极探索。“评价”是指对某个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从而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状态。这样看来,研究中包含评价,而评价也需要以研究作为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和“评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评价”是“确定”,而“研究”则是“探索”或“证明”。对于中成药而言,上市后“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中成药的价值,而上市后“研究”则是探索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中成药的价值。从研究的主体来看,由申办者和研究者发起的叫作研究,由监管者和第三方发起的叫作评价。本书采用了《中成药上市后临床研究方法技术体系与应用》的书名,就是为了强调对于一个中成药优劣的评价并非上市后研究的最终目的,而通过科学的研究找到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价值才是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次开发是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市后研究,可为中成药扩展适应证、变更适用人群范围、变更用法用量、变更工艺处方等提供研究线索。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市后研究的边界在于提供研究线索,当研究需要进入药品注册管理程序时,申办方需获得药品监管部门审批,然后按照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要求开展研究,但方法学可参考本书内容。
本书共十二章。第一章介绍了中成药上市后研究方法技术体系的逻辑框架,阐释了其组织结构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章介绍了临床定位的方法技术,这是方法技术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成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共性技术,第六章介绍了获益-风险评估的共性技术,这些是方法技术体系的主体。第七章介绍了合理用药评价,第八章介绍了特殊人群用药研究,第九章介绍了证候类中成药的上市后评价,这些都是中成药上市后研究所特有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特点的内容。第十章阐释了中成药临床价值评估的方法技术,这是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导向和归宿。第十一章阐释了如何基于有效性、安全性等具有临床价值的宏观效应点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第十二章介绍了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证据如何以指南或共识的方式加以应用,以及产生指南或共识的共性方法技术。
本书面向的读者主要是中医药学的临床科研人员和制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希望本书提出的方法技术体系能够对临床研究实践有所启发,并能提供借鉴;本书也面向临床医护人员,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理解中成药循证医学证据产生和使用的内在逻辑,提高他们对临床证据使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本书的编委们也热切地希望相关政策的决策部门的专家们给予指导并提出建议,希望本书对于药品监管部门了解中成药的特点有所裨益。
本书基于中成药上市后研究20余年来的学术积淀,由30余位专家历时4年编撰而成。毋庸讳言,清晰地勾画出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方法技术体系并不容易,编委们反复斟酌,精心调整,进行了大量的增删,以至于一些供稿在书中已几不可见。但是,每一位编委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经过编委们充分的意见交流,思想碰撞、融合、升华,才最终呈现出方法技术体系的真面目。本书得到了岐黄学者支持项目资助,岐黄学者工作室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黎元元研究员以及中医传承人员积极参加了本书的撰写;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创新团队项目(NO.CI2021B003)的资助。在此,向所有参与、支持本书撰写和出版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编辑出版人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委们已尽最大努力来阐释中成药上市后研究的方法技术体系,理清其逻辑关系,并介绍了相关的方法技术,以期为读者呈现一部系统、深刻却又简洁、易读的学术专著。但由于中成药上市后研究发展的时间不长,许多内容仍未达成共识,加之编委们的代表性也有局限,因此本书必然会存在纰漏以及有待商榷的地方,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雁鸣 王志飞
202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