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积极应对环境与气候挑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实施绿色发展的决心和雄心。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广泛追随西方工业化道路后出现的。这条道路的技术体系和制度安排先天性存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缺陷的主要根源在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体系、产业分工、知识观念等规制了全球发展的基本秩序,沿袭这条道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固定少数与变动多数的关系,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从资源约束上都难以被突破。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10亿中国人拥有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生活,那将对全球都是一种灾难,地球根本无法承担。”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以上问题,也表达了西方国家的基本认识:“中国人要想过上美国人的好日子,地球都不允许。”如果继续模仿和沿用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只有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模仿和追随,变革传统技术体系、现有国际秩序和知识观念,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才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子孙后代能够实现永续发展。
在不发达阶段提出“双碳”目标承诺,是我国对全球各国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这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对开拓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产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包含三产结构、部门结构、行业结构、企业分布、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贸易结构、要素结构、需求结构等复杂内容。“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制造业实施绿色创新,通过绿色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实现大规模降碳。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本书以制造业为切入点,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外研究、道路选择、基础条件、重点行业、空间布局、风险防范等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全书分七章:
第一章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受发展阶段深层矛盾问题影响,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决定现代化成败等。进而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特征,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程、主要阶段、重要特征和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关联问题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一章是研究总架构,后续章节将从不同方面对核心与关联问题展开分析。
第二章研究发达国家怎样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程、特点和原因,总结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两种典型模式。进而从降碳成效入手,梳理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最后研究了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经验的可行性,以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道路与我国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国际发展秩序制约存在的冲突,认为工业化后期西方工业化道路不适合我国。
第三章研究三产结构与不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即在高收入阶段不模仿西方道路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选择怎样的道路、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具有怎样的基础。本章通过模型构建和情景分析,测算了我国在选择美英工业化道路、日德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三种不同情景时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
第四章研究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和先立后破,把创新作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优先顺序,全面打造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尽早尽快布局未来绿色产业,加快实现高耗能行业颠覆性创新,逐步壮大传统制造业绿色产品供给。
第五章研究空间区域维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我国地域广袤、空间辽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改变了能源资源禀赋结构和区域发展优劣格局,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了新契机。推动绿色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地探索各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途径,成为“双碳”目标下空间区域维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美美与共”。
第六章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风险问题。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满风险和挑战,我国应重点防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产业政策“一刀切”和“激进化”、过早过快去工业化、老工业基地和城镇进一步衰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碳转移与碳泄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七大风险。
第七章是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总体看,现实国情与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具备模仿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开拓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坚持制造业占比长期稳定、坚持产业体系长期完整、坚持科研投入长期增长、坚持新能源使用占比长期逐步提升是保障“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